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1688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0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docx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目    录

 

 

1.阅读教学中的变序教………………………………………………………1

2.苍苍蒹葭摇曳出的美丽……………………………………………………10

3.女性意识的觉醒------《致橡树》………………………………………12

4.级数的初步认识……………………………………………………………17

5.空间与图形的教学…………………………………………………………22

6.教学设计流程………………………………………………………………27

7.计算机病毒常识及防治办法………………………………………………33

8.感知觉的基本概念…………………………………………………………38

9.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44

10.想象的概述………………………………………………………………50

11.Expressingthankstoothers…………………………………………55

12.Greatscientists………………………………………………………58

13.剪纸……………………………………………………………………63

14.歌曲的艺术处理——《黄水谣》…………………………………………67

15.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综合性教学”………………………………………72

16.《快乐女战士》……………………………………………………………74

17.《牧童短笛》………………………………………………………………77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方案设计

 

课题:

阅读教学中的变序教学

上课班级:

02级普师

任课教师:

岳强

教学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阅读教学中的变序教学”是《小学语文实用教学论》中第六章的内容,本设计方案准备用1课时来完成。

阅读教学中的变序教学是相对于阅读教学的循序教学而言的,也是阅读教学的一般步骤,即“整体——部分——整体”这一教学过程的变式。

它是在学习了阅读教学一般步骤的基础上,为了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激发与保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小学生思维活动的最佳时间中阅读课文的重点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会其有关理论和方法,还要熟练掌握其并能运用。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02级普师的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学习比较刻苦,上进心较强,虽然教学基本功还有待加强,但由于进行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学生对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方法,也能结合自己或找到的、或模仿的、或先期设计的一些片断来研究。

因此,我在课堂上准备采用“探究型”课堂教学结构,即遵循“课前训练激情引趣——批判学习基础理论——运用创新思维创法——多法选优实践操作——拓展知识引申课外”的思路展开研究性学习,力争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充分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课前,引导学生研究学习课本和补充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大力提倡学生互相研究讨论,互相模仿启发;课后,引申课题,大力倡导学生研究探索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发展前景,促进学生共同提高,全面发展。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及辨证批判思维)”为出发点,以“学生自学自悟,批判地吸收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为动力,以“批判学习基础理论——运用创新思维创法——多法选优实践操作”为主线,以教师“学中导,创中引,做中助”为组织形式的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结构。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教学要点,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再加之学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教法课特有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或实践活动去试图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基本的研究态度与技能。

2.引导学生增强与他人合作意识,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从而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借助“探究”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知、探究、抽象、概括等学科职业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学生个性及其创新能力。

其中教学的重点难点为:

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变序教学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的处理

(一)教学步骤

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我把课堂教学分为五个部分:

课前训练激情引趣——批判学习基础理论——运用创新思维创法——多法选优实践操作——拓展知识引申课外”,课堂中,要求把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研究领悟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课前训练,激情引趣

首先,上课一开始就进行发散思维练习:

尽可能多地说出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有关行为。

并配以让学生表扬学生的机制,这样不但迅速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展开想象的闸门,进入到研究性学习的训练中来,而且使学生在相互激励的过程中学会评价、学会表扬,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

然后,复习提问:

举例说明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哪些教学内容。

接着引问,是否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都必须遵循这种逐段讲读的程序呢?

在此基础上教师随机导入,为了激发与保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秀的教师常常会根据课文实际和学生原有基础,进行变序教学,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阅读教学中的变序教学。

最后在学生总结以往学习方法后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学习。

2.批判学习基础理论

这一阶段主要是使学生在批判性质疑和深究性质疑的基础上,自学自悟,并在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并掌握有关知识。

这一阶段主要分两步进行

(1)小组自学,交流讨论

首先,让学生带着①通过读书,我读懂了哪些内容?

②通过读书,我对哪些内容还不理解或理解不深?

③通过读书,我对教材在撰写上有何意见?

几道问域宽、解答距长、思维强度大的常规性问题进行小组自学,交流讨论。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引导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充分地交流课前自学情况,另一方面,我和“本节课专家组”成员及时地进行“学中导”。

这样,使学生在小范围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迸发出研究性学习的火花,迅速地进入到“研究”的状态中来。

(2)集体研讨,批判深究

当大家的思维进入“愤悱”状态的时候,我们便开始集体研讨,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批判深究,并在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各展所长,这样就切实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敢于怀疑的研究精神。

与此同时,我则努力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随机应变,引导学生解决诸如:

①什么是变序教学?

②为什么要进行变序教学?

它与阅读教学的一般步骤主要有何联系与区别?

③进行变序教学的关键是什么?

变序教学的基本教学程序是怎样的?

④在变序教学中,是否一篇文章只有一个突破口?

⑤是否只能选取一个突破口来进行变序教学?

等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如:

操作练习①:

请你认真地观察下面的变序教学基本教学程序示意图,然后请说说变序教学的思路是怎样的。

(见图示1)

操作练习②:

下面是两位教师教学《将相和》一课的流程图,请你对比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见图示2)

操作练习③:

下面是三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的流线图,请你看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见图示3)

 

在学生深入领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就进入到运用创新思维创法阶段。

 

 

 

3.运用创新思维创法

教师通过演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运用“魔球扩散”法(见图示4)进行思维发散,并结合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诸如“冲出去想”、“迁移想”、“组合想”、“还原想”、“向四周辐射想”、“反过来想”、“变换角度想”、“迂回想”、“傻想”、“直觉想像”、“灵感触发”等创新技巧去寻找大量的新的突破口,从而为下一步多法选优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多法选优实践操作

练习:

任选一篇自己比较熟悉的课文,选准突破口,采用变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这个练习的操作,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循环过程,它不仅验证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更通过“发散思维创造新法——多法选优实践操作”的创新与研究的历程,切切实实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5.拓展知识引申课外

学到此,学生的思维,尤其是研究学习的思维已被充分激活,为了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层面去思维,我在“引申课外,拓展思维”这一阶段中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你能夸夸变序教学吗?

(2)难道选准突破口进行变序教学,仅仅适用于阅读教学吗?

(3)我们所总结出的变序教学的基本教学程序难道仅仅运用于语文教学吗?

(4)除了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这一程序,在其它领域中还能运用吗?

(5)在未来的社会中,面对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学校,你将选取、创造怎样的突破口来进行教学呢?

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引向了课外、引向了生活、引向了社会、引向了未来,使学生的求异思维、独创能力又进一步得到了培养,也使研究性学习得到充分的延伸。

此时,教师引申结语:

21世纪,不但是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同时也是一个空前看重设计的时代。

希望大家能在本节课探究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为阅读教学、为语文教学、为各科教学,甚至为整个生活、整个世界做出最佳策划。

这样的结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同时,激励其不畏艰辛、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将思维、意识和设计转化为研究性学习行为,将精神转化为现实的动力,使研究性学习的火花越烧越旺,并最大限度地发掘出自身探究的潜能。

(二)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开放性的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模式

我采用的是“课前训练激情引趣——批判学习基础理论——运用创新思维创法——多法选优实践操作——拓展知识引申课外”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进行教学,在提供典型教学案例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教学实际与教育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

五、教学效果的评价

本课从设计的过程看,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教学的整个过程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就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原则,弘扬自主精神,树立开放意识,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都拥有充分的课堂时空,站在传统与未来的结合点上,去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超越,使他们

在乐于研究、敢于探索、迷于创新的浓烈氛围中,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研究的激情得以释放,潜能得以开发,能力得以增强,并在和谐统一的研究性学习中诞生出越来越多的“研究型”教学人才,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

六、教学反思

七、板书设计

阅读教学中的变序教学

一、整体感知,抓住一点;

二、由点到面,辐射全文;

三、综合分析,整体升华。

因为变序教学的基本教学程序既是本节课教师教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研究的难点,因此,我把它作为板书的全部内容,既明确,又一目了然。

这正是(课件出示):

小小聚焦突破口,

信手捏来现奇妙。

牵一辐射动全身,

处处相联明要旨。

 

 

 

苍苍蒹葭摇曳出的美丽

——《蒹葭》的朦胧美

 

 

何冬梅

 

∙导入:

语文的外延等与生活的外延。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欣赏离不开生活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讲一则希腊神话。

这则神话传递了怎样的人生体验?

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失败是让人痛苦的,惋惜的。

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感受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但他却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母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首古诗,这首诗歌以其独有方式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体验即审美内涵。

∙出示课题:

苍苍蒹葭摇曳出的美丽——《蒹葭》的朦胧美。

∙我们这节课的任务:

学会选准角度鉴赏古典诗歌。

而我们选取的角度是欣赏《蒹葭》这首诗的朦胧美。

过渡:

任何分析鉴赏都是从解读文本开始的,所以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分两部分进行,首先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鉴赏作品。

∙出示研究思考题:

用你认为恰当的诗歌阅读方法解读《蒹葭》这首诗。

∙请同学简单地谈一谈,你们小组用怎样的方法如何解读《蒹葭》这首诗的。

∙教师归纳学法。

语言层—诱发审美想象,建构审美意象。

形象层—想象画面,品味意境。

意蕴层—品味诗情,诗味。

∙语言层的理解与解读(小组汇报)。

提示:

(1)字面意思(疏通文意)

(2)诗歌文本特点,汉语言本身特点(古汉语张力很强)。

运用想象补充意象之间的空白,同时丰富文字本身的内涵与外延,从而获得丰富完整的意象。

(3)考虑到诗经的结构特点。

(重章叠加句)

过渡:

①诗人上下追寻,欲罢不能,历经艰辛。

(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执著、焦急、怅惘和迷茫)把苦苦追寻的感觉谈出来,主人公所倾慕的人儿依然是飘缈朦胧,可望而不可即。

②寻求的结果如何你呢?

诗没有明确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a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世界上的事情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觉得它的可贵,也就越加强了追求的兴趣和迫切心情。

b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成斋灾,“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c也许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所谓“舍不尽之意于言外”。

 

第一部分总结:

语言层的解读,对分析鉴赏至关重要。

对诗歌语言层的解读,要入境,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结合作品意象,想象画面,品味意境。

出示:

“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你想象到的画面”结合刚才语言层的解读,在补充、丰富你原有的想象,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审美感受,老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

这首歌改编自《蒹葭》,给一分钟时间,补充、丰富、想象。

∙同学汇报。

10、想象到的画面这么美,用有声语言把这种美感传递出来。

11、怎样理解作品的主题?

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常常遇到。

总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在这种旨意模糊和不确定中毕竟还有确定的东西在。

“深企愿见”之情诗确定的,执着追求之意是确定的,求之不获不放弃追求是确定的。

这就给杜阿赫的想象、再创造起了导航作用。

12、以上完成了对诗歌文本的解读,谈谈这首诗的朦胧美。

出示:

你怎样理解朦胧美?

《蒹葭》的朦胧美表现在哪里?

13、

(1)朦胧:

人生体验,模糊具有吸引力迷惑力和煽动力的美,是较高层次的美。

(无法定量分析和科学把握的多层次结构的模糊组合)。

列举例子:

水中望月,镜中看花。

“含蓄、蕴藉”的美。

(2)意境朦胧,主体朦胧,意象朦胧,伊人朦胧。

14、通过《蒹葭》朦胧美的分析,你认为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具有哪些审美的特征?

(1)语言优美、朦胧。

(2)意境朦胧。

(3)主体朦胧。

(4)内容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15、谈谈学习之后的体会。

 

作业:

欣赏:

(1)白居易的《花非花》推荐一首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入春梦几多时?

去似相云无觅处!

 

(2)一篇文章《朦胧美》的文章。

 

 

 

 

 

 

 

 

 

 

 

 

 

女性意识的觉醒------《致橡树》

 

授课人:

锦州师专何冬梅

授课班级:

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五年制大专班普师五年级

使用教材:

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普师)语文教材(试用)《文学》第七册

教学目标:

1、解读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理解作品所蕴含的爱情观。

2、学会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结合诗歌本体特征品评作品。

教学重点:

1、文本中所蕴含的爱情观。

2、对女性意识的理解。

教学难点:

女性意识在文本中的表现,及对女性意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

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的研究讨论。

课型:

导读课。

教学主要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包括社会、历史角度、道德伦理角度、心理学角度、文化角度及美学角度)通过这节课的课题,就可以看出,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是以舒婷的《致橡树》为研究文本,品评作品内容中所渗透的女性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在感受诗歌的艺术美的同时,要对文本做社会历史的考问。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

作为爱情诗来讲,其主要内容是抒情主人公对“爱”的理解、感悟与倾吐。

而这一切,都源于诗人的爱情观。

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两个问题:

(大屏幕出示)

1、分析《致橡树》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致橡树》反映了怎样的爱情观?

 

二、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学习

1、出声朗读作品,进一步感受作品。

通过想象在脑中形成画面。

2、交代研究诗歌作品的方法。

从诗歌的基本语言单位入手解读诗歌作品。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恋爱的双方,即“木棉”与“橡树”。

)那么,我们研究的这两个问题,可以从两个主要“意象”入手得以突破。

(大屏幕出示)

(1)诗中两个主要意象“木棉”与“橡树”具有怎样的特征?

(2)两个“意象”之间在诗中表现为怎样的关系?

3、学生研读讨论。

三、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关于抒情主人公

1、橡树: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阳刚的男性之美)

2、木棉:

a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既哀婉,又坚强的女性之美)

b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c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d不止像泉源/不止像险峰

e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f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概括总结:

诗人通过具有性别色彩的“木棉”这个形象,塑造了诗人的抒情自我。

一方面她是个柔弱的女性,柔情似水,浪漫而伤感,另一方面又是斗争的勇士,勇敢而坚强。

△关于爱情观

1、独立、不作陪衬,不以牺牲自我为代价。

2、有默契,能理解,善沟通。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3、对恋爱方人格的呼唤。

(男性的伟岸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种呼唤是直抒胸怀的,不是含蓄而隐蔽的。

概括总结:

由此我们看到,《致橡树》传递了一种现代意味的爱情观,那就是:

在心灵的默契与沟通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但又坚持了自我的独立。

教师过渡:

从题目来看,《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深情述说,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述说的话,那么你会说,我爱你,但决不……

四、进一步探究

1、教师导问:

在《致橡树》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现代与叛逆,听到了争取人格平等与精神自由的呐喊,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了古典与温情,有女人的柔情与哀婉。

你们认为这两种感情倾向同时体现在抒情主人公身上是矛盾的吗?

2、学生讨论:

不矛盾。

因为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女人。

(多么坚强的女人,都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这就是一种女性意识。

3、教师总结:

这首诗传递了女性意识

板书:

女性意识

(1)女性有自身的人格尊严和权利。

女性有独立的人格。

(2)承认性别差异,还女性以本来面目。

4、教师导问:

我们可以说《致橡树》传递了一种具有女性意识的现代女性的爱情观。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言说这种爱情呢?

我们知道,不同时代的爱情观是不同的。

a封建社会的女性在传统伦理中挣扎,在祝英台、刘兰芝、杜十娘身上我们看到了依附式爱情的悲剧。

大屏幕出示唐·刘禹锡的《望夫石》

b大屏幕出示。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伤逝》中子君的呐喊,是五四时代知识女性的呐喊,其结果是她在抑郁中逝去。

c大屏幕出示。

“你爱我一身是劲儿,我爱你双手能干,牧羊人爱牧羊人,像绿水环绕青山。

这是闻捷的一首爱情诗。

这里爱情与劳动密不可分,由此看到,女性在与男性获得了同样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也丧失了女性自身,成为和男性一样肩挑背扛的“铁姑娘”。

由此得出结论: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爱情观。

“爱情观”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折射了时代的缩影。

d《致橡树》所反映的现代女性爱情观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致橡树》写于1977年

大屏幕出示:

“在文革刚过去的时候,这种看来很抒情的个性表达其实是正在萌发的现代反抗意识的显现。

历史的苦难遭遇使舒婷这一代年轻诗人无法再轻易认同来自他人的理想和道德,他们的自我意识生成于个人的体验和思索中,当一切都从个体生存中剥离之后,他们惟有依赖自我的独立意志,才能走向精神的新生。

”(陈思和)

教师总结:

这一切源于人性的觉醒、个性的觉醒及美的意识的觉醒。

我们研究作品应当放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去研读。

师生讨论:

这首《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文本意义。

教师总结:

女性诗人开始寻找自己的世界——女性世界,正因为有了《致橡树》,才有了后来的《独身女人的卧室》,才有了具有强烈女性主义性质的女性主义诗歌。

五、教师谈解读《致橡树》的感受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使得我们在解读《致橡树》时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六、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是怎样学习的?

这节课我们从“意象”为突破口,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研究了《致橡树》这首诗中的女性意识。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要了解

a研读一般诗歌作品的方法。

b要对诗歌进行“社会历史批评”,必须将诗歌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品评。

七、作业

1、选取其他角度,品评《致橡树》及舒婷的爱情诗。

2、结合对作品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致橡树》。

3、阅读并欣赏舒婷的诗歌《双桅船》、《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

 

板书设计:

致橡树

爱情观:

平等独立

默契理解

女性意识:

人独立的人格

女人性别差异

 

 

 

 

 

 

 

 

 

 

 

 

 

 

 

 

 

 

 

研究性课题级数的初步认识

 

授课教师:

郭丽伟

授课班级:

初等教育专业普师02级1班

课程目标:

1.在认识级数的过程中,体验构造数列的乐趣;

2.建立极限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3.培养数学建模的方法。

学会正确分析的技巧;

4.经历数学学习过程;观察一探索一猜想一验证,体会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活动方法与流程:

①分组讨论;

②每组里示研究结果;

③统一标准答案。

1.问题1

△ABC的面积为a,连结它的各地中点得到

一个小三角形,又连结这个小三角形的各边中点

得到一个更小的三角形?

如此无限继续下去,所

有这些三角形面积的和应是多少?

(1)构造一个由这些三角形的面积构成的数列。

(2)考察此数列的前1项的和S1,前2项的和S2,前3项的和S3,……前n项的和Sn,……分别计算出来:

S1=

S2=

S3=

S4=

……

Sn=

……

(3)再得一个新数列(新数列的每一项都是原数列的"部分和"〉

(4)讨论这个数列的敛散性(即当n→∞时极限是否存在〉

(5)本题结论

2.问题2

讨论数列1,3,5,7,9,…(2n-1),…

(1)它的部分和为:

S1=

S2=

S3=

S4=

……

(2)构成的新数列为:

(3)新数列的敛散性

3.讨论结果

(1)问题1中{Sn}是()的,则称其极限为各项之和。

{2)问题2中{Sn}是()的,则称其各项和不存在。

(3)算术里若干个数相加,和总是存在的,最多计算复杂些而已。

而这里“和”可能不存在,因为这里所说的“和”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和,而是一种特殊的极限。

4.级数的定义

给出无穷数列{an},

{an}:

a1,a2,a3,…an,…

则称形如

a1+a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