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5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7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5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

刘再复

如果说《论语》是儒家文化的原形,那么《山海经》则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形象性原形原典。

它所凝聚、所体现的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中华文化精神,其中的英雄无私无畏、不知算计、不知功利,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精神气质。

《红楼梦》也体现了中国的原形文化,不仅因为小说的开篇就紧连着《山海经》,而且因为《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和他心爱的诸女子,以及浸透于全书的赤子情怀,都远离《山海经》之后的巧取豪夺的世界。

贾宝玉知其不可而为之,用他的天真挑战着一个庞大的泥浊世界,与夸父、精卫一样呆傻。

《山海经》所呈现的中国原形文化精神是热爱“人”、造福人的文化精神,是婴儿般拘囿质朴内心的精神。

《红楼梦》连接、呈现并丰富化了的正是这种精神。

《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及唐僧所呈现的也是这种精神,二人所形成的心灵结构,是童心和慈悲心融合为一的结构。

孙悟空如同不死的刑天,而唐僧则给他以慈悲的规范,唐僧所要造化的英雄是造福的英雄,这一基本精神和《山海经》完全相同。

若以《山海经》为坐标和参照系,便可发现《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这两部小说发生了严重的“伪形”。

其英雄已不是建设性的英雄,而是破坏性的英雄,其生命宗旨是不断地砍杀人。

他们不是要去“补天”,而是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无法无天或自己想成为“天”。

他们已失去《山海经》时代的天真,或把天真编织为粗暴与凶狠,或埋葬天真与政治,走向天真无邪的极端反面,耍尽心术与权谋,智慧用于杀人与征服。

两书袭用传统的“忠义”理念,但没有灵魂和精神指向——只有情绪,没有信念;只有政治沙场,没有审美秩序。

鲁迅则用“三国气”与“水浒气”来描述,实在恰切不过。

中国文化的原始精神,到了这两部经典便走到

了“伪形”的高峰。

中国原形文化系统中,早期又有一个女性文化的原形。

女性在原形中具有创世的地位,既补天又造人的创世者女娲就是女性,这是中国文化原形的象征。

《山海经》中另一女性精卫(炎帝之女),化为精卫鸟后以填海为目标,是“补天”的对应性行为。

西周时期周人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传说她于郊野践巨人足迹而怀孕生后稷。

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中有“知其雄,守其雌”和“牝常以静胜牡”的“雌性优胜”理念,反映出其哲学精神指向是重“水”性、柔性和雌性。

这都为女性能站立于大地而奠定了哲学基础——英雄文化不等于雄性文化,真正的英雄必须把握刚与柔、雌与雄的合理关系;男性英雄应该充分尊重女性。

这种雌性优胜的哲学是中国的原形哲学,是中国文化真正的精华。

而《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则是这种哲学的变形变质。

两部经典在崇尚雄性暴力的同时蔑视、仇视雌性,砍杀和利用女性,从而展示了中国文化最黑暗的一页。

(节选自刘再复《双典批判》,有删改)

1.下列对“原形文化”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原形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红楼梦》与《山海经》中的英雄,他们都具有赤子情怀,远离污浊世界。

B.中国原形文化的精神,在《山海经》《红楼梦》和《西游记》里的英雄人物身上,都呈现出相同的精神实质。

C.中国原形文化认为女性具有创世的地位,这为女性站立于大地奠定了哲学基础,《山海经》里的女娲就是其中的代表。

D.中国原形文化系统,既包括能造福人类、内心慈悲、勇于担当的英雄文化,还包括体现雌性优胜的女性文化。

【答案】D

【解析】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关于中国文化发生了“伪形”,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里的英雄跟《山海经》里的英雄有所不同,主要是前者发生了“伪形”,变为破坏性的英雄。

B.《三国演义》里的英雄自己想成为“天”,他们走向英雄文化的反面,耍尽心术与权谋,将智慧用于杀人与征服。

C.鲁迅用“气”来评价两部经典,充分说明传统的“忠义”理念不可取,没有灵魂的作品将会发生“伪形”。

D.《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崇尚雄性暴力的同时蔑视、仇视雌性,是雌性优胜哲学的变形与变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C项曲解原文,由原文“两书袭用传统的“忠义”理念,但没有灵魂和精神指向——只有情绪,没有信念;只有政治沙场,没有审美秩序”可知,并不是“传统的‘忠义’理念不可取”。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孙悟空呈现出童心和慈悲心融合为一的心灵结构,这一基本精神与《山海经》的基本精神相同。

B.中国文化的原始精神,到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便走到了以雄性暴力为主要内容的“伪形”文化的高峰。

C.《山海经》中炎帝之女精卫,是又一个女性文化原形代表,她化为鸟后的填海行为,与女蜗补天的行为相对应。

D.《道德经》中有“牝常以静胜牡”的理念,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必须把握刚与柔、雌与雄的合理关系。

【答案】DD

【解析】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

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

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

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

时年三十一。

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

为帝言:

“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

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

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

根曰:

“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

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

”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

大略谓:

“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

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

”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

“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

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

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

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

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

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踿,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

”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

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

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

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

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

通“移”。

转移;转赠

4.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屏处十年屏:

隐居

B.安得不豫为之计豫:

参与

C.乃罢其狱狱:

案件

D.犹虑不称虑:

担忧

【答案】B

【解析】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B.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C.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D.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

/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

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注意文中的官名、粮仓名等文化常识,同时还要注意虚词的用法。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

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

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

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

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敌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

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力陈贪官横行”无中生有。

原文有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5分)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5分)

【答案】

(1)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

(“累、被动句式、耗、不肖、振”各一分)

(2)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

于他。

(“侧目、交、罪、宾语前置”各一分)

【解析】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

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

调任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

应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离职,得任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

当时年仅三十一。

乡里有个贤者叫彭汝砺把这件事写出来,自以为不如他。

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

他对皇帝说:

“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

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

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

”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

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

不久,出任杭州通判,提举江西常平。

洪州官府中失了官印,把上千兵吏关起来审治。

张根说“:

这是有关部门不仔细查管的过错。

现在羁押无罪之人,而索要不可得之物,怎能带来和气呢?

”于是停止这个案件。

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

他又因为水灾多,乞求蠲免租赋,发放洛口米、常平青苗米,赈贷流民。

诏令褒扬他。

徙官两浙,谢绝不听,于是写下条疏交驿站传奏。

大概说“:

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积,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

东南水旱,盗贼常常发生,西、北二国窥伺日久,怎么能不预先计谋?

”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

“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

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上供才三十万缗而已,甚至不足以供足造一栋住宅的费用。

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

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

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

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

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

”书表奏上,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不久因为花石纲强行占有漕舟,官府买一根竹子耗费至五十缗,却大多落入诸位大臣之家。

于是力陈弊端,更加忤逆权贵,于是摘录张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认为傲慢不恭,责令他为监信州酒。

不久又认为张根诋毁常平之法,摇动继承新法的政策,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郴州。

不久因讨伐淮贼有功,获准自便居住。

以朝散大夫身份死于家中,终年六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

(11分)

春游南亭

韦应物

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

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

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

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

[注]专城:

即专城居,古代称州牧太守等地方官为一城之主。

8.这首诗描写了初春的景象,哪些方面能体现“初春”二字?

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分)

【答案】气温变暖,山岩尚寒,小草刚刚发芽,泉水开始涌动。

(3分。

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一点不给分)表达了作者春游之乐和作为一个地方长官却无所作为的愧疚。

(2分,每个要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的是对形象的把握,第二问考查的是对情感的理解。

先说第一问,本诗首二句从广处着笔,写滁州之地的大季候。

“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

”山川明媚,初春的风已渐渐由寒变暖;山岩尽管不是很寒凉,但微微的山岚云气却从山涧悄悄拥动。

这两句对初春的季候把握得很准确,写得很实在。

尤如初春的风拂面而来,虽然还有些寒凉,但又夹杂了一些温馨之气。

“寒”、“拥”相配,把季节的氛围表现得意尽神足。

“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

”通过“草心绿”、“泉脉动”这两个极其微小的细节描写,不但生动地表现了春临大地的特有征候,而且也传达出一年之始的蓬勃气象;从“草心绿”使人想到很快就会绿满山川,眼看即将柳暗花明。

第二问考生可以从诗的尾联来分析,“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

”“逍遥”即乐逍遥,指春游的心情愉悦。

“专城”,即专城居;古代称州牧太守等地方官为一城之主。

两句的意思是:

春游南亭,万物复苏,景色煦

和,禽鸟欢鸣,池馆华丽,令人赏心悦目,逍遥自在;然而,面对如此醉人风光,我这个得“专城”之宠的太守(唐称刺史),就更加惭愧自己为这里的黎民做出的政绩太少了,少得令人惭愧。

所以本诗既写出了诗人游春之乐,对春景之爱,也写出了为官而无所为的愧。

考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第三联中“禽响”和“柳重”两词用得精妙,请简要赏析。

(4分)

【答案】“禽响”,既写出了各种鸟声的此起彼伏,又写出了它们飞翔跳跃的欢快情景;(3分)“柳重”,传神地写出春雨过后柳枝湿润、颜色更绿的风姿。

(3分)

【解析】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秋天漠漠向昏黑。

,娇儿恶卧踏里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答案】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俄风定云墨色布衾多年冷似铁(3)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跻而望矣

【解析】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

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

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

狼来了!

救命啊!

救命啊!

”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

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

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

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

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

你打了,打伤了,打死了,有关部门要罚你款,你给不给?

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胆大的山旺说:

“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

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

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

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嘛?

多位村民说:

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

“狼来了!

狼来了!

……”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搂紧了老婆说:

“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

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人不无调侃地说:

“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

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

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流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

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

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

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

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

你山旺算个甚么东西。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

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三段对狼山多个“没有”“更没有”“一直没有”的反复渲染,侧面反映了外部世界对这座山的长期漠视,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这篇小说虽不讲究叙事手法,但统观全篇如同从现实中撷取的一个鲜活片断;第四段巧设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C.本文借寓言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性:

先明狼绝迹,再闻狼现身,继说狼新闻,尾说狼确有,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小说语言平易朴实,同时又善用谐音来增强文章讽刺意味。

如“赵宇纶”与“造舆论”谐音,“山旺”与“狼山兴旺”的“山旺”谐音。

E.因为有了狼,狼山经济就有了新的增长点,某些政府官员就有了政绩,所以尽管“狼山有狼”的疑点很多,也不允许人去追究。

【答案】DA

【解析】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请从文中找出策划者设计了哪些内容来让人们相信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6分)

【答案】①在狼山上留下有狼的证据;半夜从狼山上传来“狼来了,救命啊!

”的呼救声以及在狼山上发现类似狼又似狗的尸体。

②镇政府组织考察队上山考察,电视台跟踪拍摄。

③再现狼山有狼的证据:

狼粪、狼毛、狼窝的证物和被咬伤的地质工程师的口述和伤口。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文中第一次写引出了山旺等村民的求证等故事情节。

第二次写则引出了镇政府上山考察并最终论证为真的情节与结局。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中秋的晚上,听到山上传来救命的呼喊,为什么没有人上山去救?

结合原文说明原因。

(6分)

【答案】①害怕狼山有鬼,夜晚无人敢上。

②认为是假的,是有人在寻开心找乐子忽悠人。

③怕惹上麻烦,怕被伤者赖上,又怕打了狼,被罚款。

【解析】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狼来了”这一标题意蕴深刻。

请结合文本,从情节、寓意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8分)

【答案】①从情节上看,“狼来了”贯穿了小说由狼到无狼又到有狼的情节。

②从寓意上看,“狼来了”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告诉孩子要诚实。

用作小说的标题,暗示“狼来了”不过是利益集团的一场策划,增强作品的讽刺下效果。

③从主题上看,这里是把那些为了利益而假造声势,谎称狼山有狼的人比喻成狼;“狼来了”寓意这些像狼一样的人要兴风作浪。

【解析】

试题分析:

舆论造假的背后是各种社会利益的驱使,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呼吁;谎言被一步步镀造成真相,暴露了人性里猎奇与围观的病态娱乐心理;“狼来了”的故事是真相与虚假交织的故事,实际上是人性里的真诚朴实与贪婪欺骗的博弈。

“狼来了”象征着人性里的各种恶的到来并肆虐,它使人们的道德底线丧失,最终集体失语。

   

考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像沈从文那样不合时宜

庄庆鸿

很多人被沈先生打动,都是由于一座城。

我也不例外。

去看沈先生笔下的凤凰小城,是我做了很久的一个虔诚的梦。

古人拜见前辈,要焚香沐浴,我想,翠翠跟爷爷一定都在那里,我一定要安静地去,千万不能惊动了他们。

沈先生的名讳叫从文。

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

为了调查土家族文化现状,我和大学同学们选择的路线不是凤凰,而是几个不为人知的小镇——龙山县洗车河镇、捞车河镇。

在捞车河,我们住的小招待所在沿山公路旁,爬很长的台阶下去就有河,河边有条渡船。

和《边城》里一样,靠人手拉钢索渡过去的方头渡船。

看船人似乎总是不在的。

我也见识到,歌喉像竹雀的土家族男女,都好似站在高崖

上唱歌的傩送,使翠翠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摘了一大把虎尾草。

后来我去凤凰古城,大感失望,才知道湘西最美的边城,我早已走过。

人们憧憬凤凰,都靠沈先生一支笔的力量。

他不是讲了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他只是道出一直在他身边的事。

但坚持做自己,是要代价的。

回到民国时期,沈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

来自湘西的他只有小学文化,被视为“土包子”,得不到北平精英的认可。

他一边在慈幼院打工,一边写作。

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当他l928年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小有名气的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