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5198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年下学期县四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题历史试卷

满分:

100分时量:

70分钟命题人:

王华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将所选答案填入答题卡相应处。

1.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到事情也必定要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

这说明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B.具有极强的残酷性

C.王权来自于鬼神D.已实行宗法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商王朝比较迷信,遇事必占卜,商王也是想着通过神权以巩固王权。

故选A。

B项未体现;C项说法明显错误;D项说法错误,西周实行宗法制。

考点: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点评:

商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需要把握。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商王借神权以巩固王权。

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

2.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

“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

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分封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强调的是宗法、宗族的关系,与宗法制度有关,故C项正确;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政治表现,与材料中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内容之一,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禅让制没有涉及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

3.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的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答案】C

【解析】

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稳定统治稳定政局方面,即巩固和加强了周天子的统治才是正确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积极作用是巩固和加强统治而非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不能避免诸侯国势力的增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分封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巩固和加强统治。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察郡县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但不可世袭,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说法正确,地方最高长官就是任嚣;C选项错误,地方官员都是由中央来任命,地方长官没有权力任命;D选项错误,地方长官是官僚体制,并不属于贵族阶层。

点睛:

回答此题可以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对比来看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再结合具体选项来进行区别于筛选。

首先我们要明确地方官员的任命问题以及权力分配问题,其次要认清郡县制与分封制在本质上的区别。

5.《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由此说明

A.中央大臣相互配合

B.中央大臣相互牵制

C.中央大臣定夺军政大事

D.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

【答案】D

【解析】

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在秦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决定,故排除C,选D;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6.有学者指出:

(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汉代“斑马式”的组织是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察举制

D.郡县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高祖刘邦吸取亡秦教训,在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刘氏宗亲和开国功臣,建立起一批诸侯国,企图以此拱卫中央。

这就是郡国并行制。

故A项正确。

“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近臣构成。

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作出决策。

“外朝”是指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

汉初以“内朝”牵制“外朝”,加强皇权,与地方管理制度无关。

故B项错误。

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

故C项错误。

郡县制主要在秦朝时期广泛推行,汉代有所损益,实行郡国并行制。

故D项错误。

7.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授爵制是以军功为标准的;汉代察举制是以品行为标准的;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高低为标准;隋唐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所以答案选D。

8.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省为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号令、审核、和执行;尚书省下设置工部、兵部、刑部、礼部、吏部、户部六部,负责相应职责。

故修建水利工程应是皇帝下旨,中书省起草诏令,故排除AD;门下省封驳,再到尚书省执行,修建水利工程是工部的职责,故C项正确。

户部掌管户籍,与工程建设无关,排除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运作程序。

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朝时开始形成,宋元时期发展演变,其相关史实也需要掌握。

9.某班同学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必要性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下列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A.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消除地方割据

B.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实行行省制

C.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加强君主专制

D.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要求革新地方行政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行省制度的设立,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进行的制度革新,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

A项中的“只有”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行省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能说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实行行省制度,排除B。

行省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0.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故①②③④四项说法都正确,排除BCD,选A。

11.明代某大学士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

题干中“"皆上窃君上之威重"说明内阁只能听从于皇帝,没有权利干涉皇帝,更无法制约皇权,所以D项正确;B项: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说明内阁只能充当顾问的角色,但是内阁还是能够随皇帝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

所以B错;AC表述内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

12.清制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

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说明军机处对皇帝处理的政务在限制的时间内要完成,表明了效率之高,因此D项正确;ABC项都与材料所表达的含义不符,故排除。

13.部落和村社的划分不取决于血缘关系,而是由地域决定,因此不论在宗教或政治领域,基于出身的特权被毁灭了,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代替了氏族社会。

”与这一改革成就密切相关的人物是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

他设立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氏族部落。

雅典被分为城区、沿海和内地三大地区,各大地区再分为十部分,称为三一区。

通过抽签,从每个大区中各抽一个三一区,合成一个地区部落。

三一区下分若干德莫斯(自治村社),构成雅典公民政治、社会和宗教活动的基层单位。

年满18岁的雅典男性青年,在其父母所隶属的德莫斯内通过一定的入籍仪式便可取得公民权。

一些外邦人也在德莫斯内取得雅典公民权。

这样,地域原则代替了血缘原则,削弱了氏族贵族在各方面的影响。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14.美国考古学家曾在希腊发现刻有铁米斯托克里(雅典政治家)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是14人刻写。

由此可以看出“陶片放逐法”

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妙方

C.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控制

D.是一出民主闹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雅典政治家第米斯托克里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是由140人刻写的”说明当时的民主政治的参与范围比较广,民主性明显。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

15.伯利克理说:

“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财产的成年男性

【答案】D

【解析】

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是指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指,故D正确;雅典公民不是指全国所有人,故A错误;当时的公民也不是全体成年国民,故B错误;“所有的成年男子”也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故选D。

16.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

“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这段材料主要阐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叙述“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可以知道,法律是古希腊民主制度的保证;选项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以上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此题应选D项。

点睛:

古希腊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而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

因此法治统治下的希腊诞生了民主政治。

材料内容正是对此的诠释。

17.英国学者阿德金斯在《探寻古希腊文明》中提到:

古雅典500人议事会成员最初并无薪金,约从公元前5世纪中期起,他们领取生活费,后来还领有薪金.议事会成员经济待遇的获得始于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希波战争

【答案】C

【解析】

伯利克里时期,为了鼓励公民参政,担任公职的人可以领取津贴,C正确。

梭伦、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没有此项规定,AB错误。

希波战争发生在伯利克里就任执政官以前,排除D。

18.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

“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

A.疆域最辽阔

B.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C.经济最繁荣

D.哲学文化领先于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制度。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干,注意关键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这一时期的雅典”,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民主达到全盛,是古代世界奴隶主民主政治的高峰,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度繁荣,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哲学文化发展并不是主旨,ACD三项均排除。

19.《全球通史》写道:

“他们(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即国际法。

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

”“这部法律”是指古代罗马的()

A.习惯法B.公民法

C.万民法D.自然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一部新的法律……即国际法”、“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结合所学关于古代罗马法律演变进程知识点,不难判断出,题干体现得是罗马帝国时期通行的法律,即万民法,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A不是具体的法律,是法律理念,排除D。

AB两项早于罗马帝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

【名师点睛】

罗马法三个构成部分的关系:

罗马法在其发展史上达到鼎盛阶段是在元首制时期,主要体现在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的确立。

公民法基本上是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

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补充,因为它对帝国的外来居民特别适用。

罗马法最重要的分支是自然法,它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而是哲学的产物;自然法概念的发展,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成熟。

法律

时间

背景

适用范围

评价

《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

习惯法不能维护平民利益

罗马各个阶层罗

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该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公民法

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世纪中叶

罗马共和国建立,需要调节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罗马公民

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万民法

3世纪

在罗马帝国形成过程中,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凸显

帝国统治下的一切自由民

有效地调节了罗马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有利于帝国的发展和长治久安。

民法大全

公元6世纪

它是历代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20.恩格斯说:

“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

”下列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罗马法

A.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

D.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答案】D

【解析】

恩格斯论述的是罗马法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内在一致性和继承性,说明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基础,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项混淆了罗马法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阶级属性;B、C两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21.罗马皇帝哈德良说:

“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罗马没有法律

B.皇帝颁布的法令是法律组成部分

C.罗马法面前不能保证人人平等

D.罗马法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说明罗马皇帝高居法律之上,但在罗马法适用的范围内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罗马法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A项说法明显违背事实,BC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择A项。

22.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

其中,场景错误的是

A.场景一:

原告,一奴隶;被告,一罗马帝国公民。

案由:

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B.场景二:

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

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

案由:

追讨欠款

C.场景三:

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

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

案由:

人身伤害

D.场景四:

原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新征服地区自由民。

案由:

商业纠纷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已经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BCD三项场景均有可能出现,排除。

奴隶没有公民权,不能成为原告或者被告,故A项符合题意。

23.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

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A.无所事事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领导内阁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的元首,出访对外代表国家,并非无所事事,故A项错误;国王无实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故CD项错误;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因此“享有盛誉”,故B项正确。

点睛:

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的政治体制。

在君主立宪制下,代议制是其核心,责任内阁制是其重要的特征,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美国、法国等国的政体也需要掌握。

24.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

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根源是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国王权力受限

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BCD项都是从政治上进行的分析,因而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

【名师点睛】1832年议会改革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这次改革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行的,工业资产阶级大量的进入到议会,从此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进入到稳定运行的阶段。

25.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

这一历史事件最可能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D.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斯二世统治的非暴力政变,因为这场革命未有流血,故称之为“光荣革命”,此后,英国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其妻玛丽继承英国王位,故称“进口”的国王,故A正确。

26.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这段话表明美国建国之初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加强中央集权与维护共和的矛盾

B.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C.解决州权问题

D.南北生产方式的差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反映的时代背景看,美国建立初期的邦联政府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各州依然拥有实权,为改变这种现状,在华盛顿的倡议和领导下,美国变邦联体制为联邦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

【名师点睛】英国的邦联体制不适应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建国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即遭淘汰,解题时应从历史背景来考察和分析。

因此,历史学习中有关背景内容的考察必须牢记。

27.奥巴马历史性地当选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

为此,许多非洲裔选民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奥巴马说:

“这是除美国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他的当选表明

①自1787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以来,美国的选举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②美国的民权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③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国的种族歧视观念正逐步淡化

④共和党候选人奥巴马竞选主张赢得了大多数选民的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奥巴马当选为美国首任黑人总统说明美国的种族歧视和民权运动取得重大胜利,但奥巴马并非由美国选民直接选举产业而是由各州选举代表团选举产生,而华盛顿则是在1789年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所以①④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答案选C。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28.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791年,制宪会议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1792年国民议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拿破仑建立了百日政权,1815年波旁王朝再次复辟,1830年,法国再建立了君主立宪制,1848年,法国再建立了第二共和国,1852年,法国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第三共和国成立。

近代法国政体变迁的实质是

A.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较量

B.天主教与新教的较量

C.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D.历史与传统的较量

【答案】C

【解析】

法国大革命是全民性质,A项表述错误;B、D两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C。

29.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A.确立责任内阁制

B.确立君主立宪制

C.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故B项正确;英国确立责任内阁制是1721年之后,故A项错误;首相对议会负责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不符合德国代议制特点,故C项错误;英国君主是统而不治,故D项错误。

30.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这些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A.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B.共和政体的确立

C.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

D.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

【答案】A

【解析】

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说明人类历史由封建时代进步到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历史从“人治”到“法治”,故选A;B与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不符。

C、D与题意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0分,答案请做在答题卡相应处)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权力,为非法权力。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违法。

……

——《权利法案》

材料二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