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5742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1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21伟大的悲剧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字词知识。

2.了解南极探险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

2.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体会文中意味深长的关键语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茨威格及相关背景;能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把握课文内容。

(重点)2.学习本文运用动作、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难点)

3.感受南极科考队员震撼人心的悲壮美,从而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自己大胆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

辅助手段

传统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人类的历史有时往往是很残酷的。

古语云: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可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却用饱含深情的文笔为一位失败者——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作传。

这其中到底隐藏了怎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包含了怎样深刻的人文内涵?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人物传记《伟大的悲剧》!

2、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2.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按时间顺序)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3.文中哪句话是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

它有什么作用?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它的作用是揭示文章的主旨。

【感悟精彩句子】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一行人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

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扬扬得意”?

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们的心情。

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

3.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4.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

有价值的、壮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分析主体形象】

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说明。

(1)坚毅、执着、不懈探索未知领域,勇于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时,还继续进行着科学观察;奥茨,像一个英雄似的在暴风雪中向死神走去;最后剩下的三人爬进睡袋,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斯科特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斯科特一行对探险的执着、坚毅与勇气。

(2)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奥茨选择走向暴风雪以减轻同伴的负担,就是撼人心魄的例证。

(3)诚实、守信。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4)无私、博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

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他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而看不到丝毫的恨意。

【把握文章主旨】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壮之旅对于全人类而言具有跨越时代、跨越地域的伟大意义: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3、教师小结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感情真挚,悲壮崇高。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倾注了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英雄的失败与牺牲也使得行文更加悲壮崇高。

2.细节描写,令人感动。

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充满了感情。

例如“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

为人类探索献身的伟大精神令人敬佩。

4、作业布置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本文非常注重细节描写,显然,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起到了极大作用。

请你采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内容不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22太空一日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杨利伟及其事迹。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各种媒介获得有关“神舟五号”太空飞行的资讯,了解本文的背景。

2.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利用各种媒介获得有关“神舟五号”太空飞行的资讯,了解本文的背景。

(重点)

2.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难点)

3.学习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重点)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学法指导

资料助学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一、新课导入

想必大家都知道杨利伟吧?

对,他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那么他在太空中都经历了些什么?

有哪些趣事?

我们该向他学习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太空一日》,了解一下这位航天英雄的真实感受吧!

2、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载人飞船上看地球,杨利伟说“我没有看到长城”,似乎是对“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曾经流传甚广的说法的完全否认。

你是怎样看待杨利伟的“异类”说法的?

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利伟作为航天人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感悟精彩句子】

1.赏析下列句子。

(1)这样的叠加太可怕了,我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太”“从来”都是副词,极言程度之深。

(2)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以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也许”“可能”表猜测,对无根据的现象不妄下结论,语言严谨。

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比喻。

从人的感觉方面写出了火箭发射时的惊险场面。

3、教师小结

【把握文章主旨】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旨。

这篇由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节选),描写了他首次乘坐我国自己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入太空的情景,首度揭示了中国人飞天梦背后生死时速的秘密。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细节描写,生动细腻。

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了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他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以负责和揭密的态度亲自描写了中国人的太空之旅,所有读者将跟随他的经历感受到真实的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告诉了我们:

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

2.感情真挚,严谨崇高。

文章以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再现太空之行的揭密性文字震撼登场。

作者在书中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同志和亲人的关爱,当他说到生命中来自多方温暖的故事,其中蕴含的铁血柔情与古道热肠,令人为之动容。

而他对事业的无比钟爱,对航天之于国家和世界的意义的深入理解,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本人以及中国航天面对未来更为壮美的前景……而读者将会汲取对理想和生活的无穷动力和对外太空旅行的可行憧憬!

四、作业布置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试用严谨简明的语言介绍一件物品或一个地方,说出它的特点,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23带上她的眼睛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刘慈欣及相关著作。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科幻小说特征,训练快速阅读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晰生动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晰生动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学案主导法,点拨法,检测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

辅助手段

传统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一、新课导入

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三体》。

而《三体》的作者正是刘慈欣。

刘慈欣是亚洲首位获得“雨果奖”的科幻作家。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带上她的眼睛》,感受科幻小说的无穷魅力吧!

二、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5):

主任让“我”带上一双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6~23):

小姑娘的眼睛的神奇表现。

第三部分(24~45):

小姑娘的遭遇。

第四部分(46、47):

歌颂小姑娘的献身精神。

【感悟精彩句子】

赏析下列句子。

我睡意蒙眬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

“很不情愿”表明对于她在夜里提出看月亮的请求,“我”对她的反应是嘲笑的。

【把握文章主旨】

这篇科幻小说通过讲述“我”带一个小姑娘的眼睛去旅行的故事,反映了当代人们心理上的窘迫和思想上的困乏、封闭,展现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唤起人们欣赏美的欲望,告诫人们要珍惜平凡的事物。

3、教师小结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双线并行,脉络清晰。

2.语言通俗易懂。

在这篇小说里,专业的科技术语用得比较少,而且大多数是为人们所熟知,如空间站,地核,地幔等。

这样既使得其作品富有科学性,又显得通俗易懂,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还有,语言多用口语和对白,通俗好懂,普及性高。

如:

“呀,花,有花啊!

”“呀,真美!

能闻闻她吗?

”……看去三言两语,读来饶有兴趣。

4、作业布置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试写一个科幻类小故事,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24河中石兽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它们在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2.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而作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重点)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重点)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资料助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1、新课导入

俗话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河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2、新课展开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重点理解的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参考译文:

1.经过十多年,僧侣募款重新修整(佛寺的外门)。

在河水中寻找两尊石兽,最后没有找着。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规律。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到下游去呢?

3.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

越冲越深,直至石头陷进去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

概括各层次大意。

按故事的发展变化,课文可分四层:

第一层

(1):

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

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4):

由事到理,得出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

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冲到石头陷进去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

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

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提示: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略谈体会即可。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

3、教师小结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

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四、作业布置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写一则故事,说明一种道理,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写作语言简明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简明是写作时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之一,即简要、明白。

 

过程与方法

2.知晓写作时有条不紊、简明清晰地表情达意的方法,即删去繁言,斟酌用词。

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好习惯,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好品性,热爱科学,富于想象。

教学重、难点

知晓写作时有条不紊、简明清晰地表情达意的方法,即删去繁言,斟酌用词。

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

辅助手段

传统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一、新课导入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简明的本质要求是:

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大的表达效果。

因此写作时语言简洁明了非常重要。

二、【写作要求】

1.可抓住叙事的主题,去掉偏离中心的语句;删掉语义重复的词语,使表达更加简明。

2.概括主要内容,要立足原文,把握中心和要点,删减旁枝末叶。

文字简明、连贯,避免跳跃。

3.想象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情况,合理设置情节,并多加修改,力争简明生动。

三、【技法点拨】

简洁明了地表达意思是作文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简明”包括“简”和“明”两个方面。

“简”即“简练”,就是话语力求简练,不啰嗦,不说多余的话。

它反映了量的要求。

“明”即“明晰”,就是要把意思表达清楚,使对方准确理解其含意。

它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

1.去次留主法——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游离中心和话题的内容应删去。

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突出重点。

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2.巧用替代法——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

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

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

不用复指成分,就会啰嗦。

3.消除歧义法——避免含糊,消除歧义

在语言运用中,运用多义词或语序不当、标点不当会产生歧义,从而影响语意表达。

为达到语意明确清晰的目的,就要消除歧义,注意遣词用句,避免语意含糊。

消除歧义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添加语境法。

如“班长说服了我和王佳一起去爬山”,后边加“他自己却游泳去了”,歧义即刻消除。

(2)变换词语法。

如“同桌好说话”,只要把句中的“好”改成“喜欢”,就消除了歧义。

(3)加注标点法。

如“中国女排打败了塞尔维亚队获得冠军”,加上标点,变为“中国女排打败了塞尔维亚队,获得冠军”表意就明确了。

(4)调整语序法。

如“李明是一位博闻强识的李教授的得意门生”,调整为“李明是李教授的一位博闻强识的得意门生”,歧义就可以消除了。

4.删繁就简法——防止重复,删除多余

要注意辨析语段中的词语是否存在词义包容、交叉或重复的情况,若有,要考虑删除,还要尽量删除语段中可有可无的文字,以确保表达的简明。

例如:

战胜了挫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限光辉灿烂的无比光明的美好前景。

句中“无限”和“无比”两个词语,意思相近,放在一起,给人重复、堆砌的感觉。

四、【范文引路】

驾驶飞船逛月球

“杨利伟叔叔,等等我……我要和你一起乘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我向杨利伟叔叔一边挥手,一边喊着。

杨利伟叔叔微笑着点点头,同意了。

我欣喜若狂,连忙穿上了洁白的宇航服,和杨利伟叔叔一起乘坐飞船遨游太空,飞船飞速行驶着。

哇!

我看到了地球、太阳、土星、火星、水星……

突然,一道闪光与我们擦肩而过,我连忙问杨利伟叔叔:

“那是什么?

“我也搞不清楚,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杨利伟叔叔说。

就这样,我们的飞船紧跟着那道闪光来到了月球。

走下飞船,突然,从我的身后窜过一个身影,把我吓得魂飞魄散,我缓过神来大吼一声“谁?

”只见他身穿翠绿色的铠甲,火红色的头发,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犄角,鸡蛋般大的眼睛一直盯着我看。

杨利伟叔叔连忙走过来对我说:

“别怕孩子,这是泰若星球上的居民,对我们特别友善。

呜呼!

吓我一跳,原来是外星人啊。

那个外星人一直站在那里,叽里咕噜、叽里咕噜地不知说些什么。

杨利伟叔叔连忙从飞船上拿下星球语言翻译机,屏幕上显示着一排汉字:

你们是地球人,对吗?

感谢你们帮我们清理太空垃圾,维护太空和平。

哟,外星人在向客人颁发嘉奖令呢!

我们这才长吁了一口气,开着飞船,继续前行。

告别外星人,我们把从地球带来的鲜花和蔬菜种子种在月球上。

一会儿的功夫,鲜花开得满地都是,五彩缤纷,漂亮极了,各种蔬菜也结出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像极了地球上美丽的花园和丰收的果园。

接着我们利用高科技卫生器清理了太空的垃圾、尾气、油烟,又顺路拜访了狮子座、天秤座、处女座……

星光闪烁,银河灿烂。

忙碌了这一阵子,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