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5764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docx

校本教材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

七年级地理校本教材

第一部分三明市……………………………………..……………………….2

第一节三明市概况………………………………………………….……..2

第二节历史沿革………………………………………………….…………..4

第二部分生活地理…………………………………………..………………...9

第一章气象万千……………………………………………………………...9

第一节如何观天气………………………………………………………….9

第二节气候与健康……………………………...………………………….12

第三节现象释疑……………………..……………………………………..14

第二章野外生存………………………..……………………………………19

第一节野外天气观察………………………………………………………19

第二节野外方向判断………………………………………………………21

第三节地图与指北针之认识与使用……………………………………..23

第四节野外生存寻找水源和取火……………………………….………..27

第五节露营知识……………………………………….…………..………30

第三章灾害常识…………………………...…………………….………….36

第一节地震………………………...…..…………………………………36

第二节雷电及其他…………………….…………………………………38

第四章天文历法…………………………………….………………………41

第三部分探秘北纬30度…………………………….…………..…………50

第一章历史文明未解之迷……………………………………………………50

第二章恐怖死亡未解之谜——百慕大,惊悸死亡三角……………………56

第三章北纬30度自然奇观…………………………………………………58

 

第一部分三明市

第一节三明市概况

三明市为福建省直辖市,中国著名的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位于武夷山与戴云山脉之间的闽西北山区,是福建省新兴的工业城市和重点的“绿三角”旅游区。

位于福建省中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5°29′-27°07′,东经116°22′-118°39′。

东接福州,南邻泉州,西连龙岩,北毗南平,西北靠江西。

三明市东西宽230多千米,南北长180多千米。

全市总面积2295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178平方公里,总人口250万。

辖永安市、三元区、梅列区和明溪、清流、宁化、大田、沙县、尤溪、将乐、泰宁、建宁等九个县。

全市森林覆盖率73.8%,年平均气温19.4℃,属中亚热带气候,夏长冬短,一年四季均宜旅游。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92.1亿元(居福建省第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4.7亿元,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3亿元,外贸出口总值4.6亿美元。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西北部,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百强城市,福建省的重点林区,也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唯一试点和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

素有“绿色宝库”之誉。

有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之冠的“宁化古杉木王群”;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格氏栲天然林区──三元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和将乐龙栖山、沙县萝卜岩楠木林、永安天宝岩等四个自然保护区,并以珍稀动植物繁多而驰名。

地理坐标为北纬25°29′-27°07′,东经116°22′-118°39′。

东接福州,南邻泉州,西连龙岩,北毗南平,西北靠赣州。

东西宽230多千米,南北长180多千米。

土地总面积2.29万平方千米。

山地占总面积82%,耕地占8.3%,水域及其他占9.7%,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三明辖二区一市九县,土地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左右。

三明市-资源

三明资源丰富,林木品种繁多,森[1]林覆盖率达76.8%,活立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是全国四个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设区市之一;全市水力资源可供开发发电装机容量达170万千瓦(现已开发完毕)。

三明资源丰富,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综合改革试验区,享有福建“绿色宝库”的美誉,林木品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76.8%,活立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为全省的三分之一),毛竹储量3.8亿株;已发现金属和非金属矿种79个,已探明储量的矿种49个,大宗的有:

煤、铁、钨、铝、锡、锰、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蓝宝石等;境内主要河流沙溪、金溪、尤溪,均系闽江水系,总长875公里,年径流量达215.8亿立方米,全市水力资源可供开发发电装机容量达170万千瓦(现已基本开发完毕)。

 

第二节三明市-历史沿革

一、隶属

之前的三明地区从没有成立过统一的区域,在历史上都是分属其它地区,1970年拼凑成一个“三明”,包括了福建的每个民系。

现在三明境内最早的县建制是三国吴永安三年(260)析建安县东部地置将乐县,西部地置绥安县,属建安郡。

晋义熙元年(405)改绥安县为绥城县。

并于延平县南乡沙源地置沙村县。

隋开皇十三年(593)绥城、将乐并入邵武县(隶江西抚州)。

唐武德四年(621)恢复沙村县建制改称沙县,属建州(今南平大部);八年(625)从邵武县析出复置将乐、绥城县,隶建州(今南平大部);贞观三年(629)2县俱废;垂拱四年(688)复从邵武、建安析出原绥城、将乐县地,重置将乐县;开元十三年(725)置黄连县(属建州,二十六年即738年改属汀州);二十九年(741)置尤溪县(属福州);天宝元年(742)黄连县改名宁化县(属临汀郡,今龙岩大部);元和三年(808)将乐县并入邵武、建安县,五年(810)再恢复(属建州)。

五代南唐中兴元年(958)置归化县。

宋建隆元年(960)置建宁县,均属建州(今南平大部);宋朝开始,将乐、泰宁、建宁、光泽、邵武隶属邵武军,元朝时候隶属邵武路,明朝到清朝隶属邵武府。

宋元佑年(1086)归化县改名泰宁县。

宋元符元年(1098)置清流县,绍定元年(1228)撤县,元朝至元八年(1271)复置。

历属汀州(今龙岩大部)、汀州府(今龙岩大部)、汀漳龙道。

明景泰三年(1452)析沙县、尤溪县地置永安县(隶延平府);明成化六年(1470)析清流、沙县、将乐、宁化县地置归化县(隶汀州(今龙岩大部),后改名为明溪县,民国初属汀漳道;嘉靖十四年(1535)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县地置大田县(隶延平府,驻地今天南平市区)。

清朝前期开始延平府、邵武府、汀州府、永春州分别属延建邵、汀漳龙、兴泉永道。

[3]

民国元年(1912)废府,将乐、沙县、尤溪、永安、泰宁、建宁县属北路道(1914年改建安道),宁化、清流、归化县属西路道(1914年改汀漳道),大田县属南路道(1914年改厦门道)。

1925年废道,各县直属福建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建宁、泰宁、清流、归化为中央苏区县。

1934年设行政督察区时,沙县、尤溪县属三区,大田县属四区,宁化、清流、明溪、永安县属八区,将乐、建宁、泰宁县属九区。

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5)福建省省会内迁永安。

1946年设九区(驻永安,辖永安、大田、德化、三元、宁洋、清流、明溪7县)。

1949年6月至1950年2月各县相继解放。

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改南平专区),三元、明溪、永安、清流、宁化、大田、宁洋、德化8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改永安专区,10月德化县划属晋江专区)。

1956年3月撤销永安专区,7月三元、明溪县合并称三明县,隶属南平专区,大田县划归晋江专区,永安、清流、宁化、宁洋县划归龙岩专区(同年撤宁洋县,部分地划归永安县)。

1959年2月撤销清流、宁化县,设清宁县,成立省辖三明市。

1961年撤销清宁县,恢复清流、宁化县与永安从龙岩专区同划三明市。

1963年三明市改县级市,原明溪县属地析出恢复三明县,设三明专区,辖三明市及三明、永安、清流、宁化、大田5县。

1963年大田县从晋江专区划入三明专区。

1964年三明县恢复为明溪县。

二、境域

三明位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地处闽中和闽西北结合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5°30′~27°07′,东经116°22′~118°39′。

东与福州市的闽清、永泰毗连;东南邻泉州的德化、永春;西南接龙岩地区的漳平、连城、长汀;北靠南平地区的邵武、顺昌、南平;西北与江西省的石城、广昌、南丰、黎川交界。

全市下辖永安、大田、尤溪、将乐、泰宁、建宁、宁化、明溪、清流、沙县10个县(市)和梅列、三元两区,全境总面积22959平方公里,境域范围东起尤溪县洋中棋盘石,西至宁化县禾口姑岭隘,南自大田县谢洋吉初寨山,北抵泰宁县龙湖游源焦家岭。

东西长距230多公里,南北宽距180多公里。

由于三明区位特殊的地理环境,境域内建制隶属关系屡有更易,曾历经几度演变而逐渐形成现境。

[3]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起,以会稽南部都尉辖地设置建安郡,统辖全省10县。

其中,从建安县东部析置的将乐县,西部析置的绥安县,为三明境内最早建立的两个建制县,其辖区含今将乐、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明溪6县范围,疆域东至南平界,西至永城界,南至虔州界,北至昭武(后改称邵武)界。

东西广约110公里,南北袤约90公里,全境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

[3]

东晋太元四年(379年),析延平县南乡沙源地置沙戍堡。

义熙元年(405年),升沙戍堡为沙村县,同时改绥安县为绥城县,将乐县建置如故。

此时三明境内已有将乐、绥城、沙村3县,其辖区含今将乐、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明溪、永安、沙县8县范围,疆域东至延平界,西至石城界,南至新罗界,北至邵武界。

东西广约170公里,南北袤约140公里,全境总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

[3]

南朝沿袭东晋建制。

隋开皇九年(589年),曾一度废将乐、绥城2县,并入建安县。

开皇十二年(592年),又从建安县析出原将乐、绥城2县地,并入邵武县。

开皇十六年(596年),废沙村县。

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恢复沙村县,并改名沙县。

武德五年(622年),从邵武县析出原绥城、将乐地域亦复置2县,隶建州。

贞观三年(629年),废将乐、绥城县,分别并入建安县和邵武县。

永徽六年(655年),又复置沙县。

垂拱四年(688年),复置将乐县。

开元十三年(725年),置黄连县。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置尤溪县。

翌年,黄连县更名为宁化县。

乾元二年(759年),在原绥城县地分置归化、黄连2镇。

元和三年(808年),又废将乐县。

2年后再复置将乐县。

五代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改黄连镇为永安场,改归化镇为归化场。

中兴元年(958年),升永安场为建宁县,升归化场为归化县。

其时,三明境内已正式设置县级建制的有沙县、将乐、宁化、尤溪、建宁、归化6县,其疆域东至福州界,西至石城界,南至汀州界,北至邵武界。

东西广约200公里,南北袤约150公里,全境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3]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归化县改名泰宁县。

元符元年(1098年),析宁化、长汀县部分地方增设清流县。

绍定元年(1228年),废清流县。

元至元八年(1271年),又复置清流县。

明景泰三年(1452年),析沙县新岭以南地、尤溪县宝山以西地增置永安县。

成化七年(1471年),析宁化、清流、沙县、将乐4县部分地方增置归化县。

嘉靖十四年(1535年),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4县部分地设置大田县。

隆庆元年(1567年),析龙岩、永安、大田3县部分地域设置宁洋县。

至此,三明境域范围已初具雏形,辖区计有沙县、将乐、宁化、尤溪、建宁、泰宁、清流、永安、归化、大田、宁洋11县,其疆域东至福州界,西至石城界,南至泉州界,北至邵武界。

东西广约220公里,南北袤约170公里,全境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生活地理

第一章 气象万千

 第一节如何观天气

生活中的天气

     1、晕

     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

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

其中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为22度的晕最为常见,称22度晕,偶尔也可看到角半径为46度的晕和其他形式的与晕相近的光弧。

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

     2、华 

     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匀,若是由冰晶组成的云则要求冰晶尺寸均匀。

月光或阳光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云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结果会在月亮或太阳周围紧贴月盘或日盘形成内紫外红的彩环,称为华。

因日光太亮,所以人们不易观察到日华,月华则比较常见。

紧贴月盘的华又称华盖,通常华盖的紫色不太显著故内环呈青蓝色,其外呈黄色为主,最外呈红色。

有时在华盖外隔一暗圈后还会出现一个甚至几个彩色排序与华盖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环,称为副华。

     3、虹和霓

     含七种色光的太阳光线,射入大气中的水滴(雨滴或雾滴),各种色光经历折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环。

当光弧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42度,光环的彩色排序是内紫外红时,称为虹。

在虹的外面,有时还出现较虹弱的彩色光环,光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为52度,彩色环的排序与虹相反即内红外紫,称为霓或副虹。

     虹和霓都要背对太阳而立才能观察到。

在夏日的傍晚,西方放晴而东方天空有云雨时,最易看到虹和霓。

     4.曙暮光 

     日出前,即太阳未露出地平线前,阳光照射到高层大气,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从这时刻起到太阳露出地平线为止的光亮称曙光。

     日落后即太阳西沉到地平线以下后,仍有一段时间阳光可照射到高空大气,因空气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维持微明,这段时间的光称暮光。

          

     曙光与暮光合称曙暮光。

曙光时段称黎明,暮光时段称黄昏。

由于曙光开始与暮光终了的标准不同,通常分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

晴朗日子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的角度大约为7度时,民用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大约12度时,航海曙光开始和暮光结束;当大约18度时,天文曙光开始和暮光终了。

曙暮光持续的时间在赤道最短,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听民谚 识天气

     异常的气候变化事件总会给人们留下异常深刻的记忆和思索。

我国古人就曾对严寒等异常气候条件联系气候变化过细致的观察并形成民谚。

夏有奇热,冬有奇寒。

夏秋时,当太平洋台风来袭之前多 酷热,令田间鱼儿被晒死,民间视当年气温变幅增大,冬天有严寒之兆。

   

  奇热必有奇寒。

是指入冬之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南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

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世界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

这主要指半个月的天气。

通常寒潮于冷空气笼罩下,天气整日晴朗,所以日夜温差大。

           

     奇寒必有奇旱。

奇寒本身就表明干冷空气势力特强,大气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继续频繁南下,暖湿空气萎缩退居外海。

此种局势往往持久,若至今春雨水推迟,导致冬春连旱。

历史上不少严重冬春连旱年皆为前期严寒有关。

      冷得早,回暖早。

如果最冷时段明显提前,则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出现同样量级的严寒,也表明季节会相应提前,春天可能早来。

 如何预测天气     

         1、清晨,太阳未出之前,看东方黑云,如鸡头、龙头、旗帜、山峰、车马、星罗,如鱼、如蛇、如灵芝、如牡丹,或紫黑气贯穿,或在日上下者,主当日有雨,多在13~17时。

     2、夜晚,看月亮颜色,或青或红,主次日有雷雨。

月亮周围有白云结成圆光,或大如车轮者(月晕),主来日大风。

所谓”日晕则雨、月晕则风,何方有缺、何方有风”。

又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础润者,即柱脚石是有水珠渗出,主不日有雨。

结合现代情况有人总结出”暴热生风、管润生雨”,即:

突然暴热数天,一两日必有大风,自来水管管道上面有水珠渗出,擦去后仍渗出者,主一两日内有雨。

     3、星光闪烁,必定风作。

白云遮住北斗星的2~4小时。

”天公作变,水面生靛”,夏日水底生苔、水作靛青色,主有暴雨。

水有泥腥味或有香味时,主雨水将至。

下雨时,泥腥味甚浓者,一二日内难晴。

     4、阴历正月初七、初八,北风必定发。

阴历二月初三、三月清明、四月夏至、六月十二日主阴天或雨天。

风来雨到

     风来雨到是众所周知的一种天气变化现象。

一般在夏季较为多见。

从降水的类型来看,应属于对流雨中一种较特殊的降水形式。

它的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在相邻地区强烈受热,空气大规模上升,水汽凝结并产生对流雨以后受其影响而形成的。

其特点是:

风一定从降水的地区吹来,雨随风而到。

一般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

多表现为雷阵雨。

在我国南方盛夏的”双抢”季节,人们往往被这种突如其来的风和雨搞得措手不及。

     究竟这种风是怎样形成的,雨又是怎么到来的呢?

     首先,风的形成和到来主要是由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当某地强烈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并产生对流雨以后,天空中的云层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热量,特别是大量雨水降落后更

     加剧了大气的冷却程度。

从而使气温迅速降低,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

而相邻地区却还在继续受热,气温高,空气密度小,气压低。

这样,在同一水平面上便存在了一个气压梯度,气压梯度促使大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

这就形成了从开始降水的地区吹向相邻地区的风。

这就是”风来”的形成原因。

     其次,从降水的情况来看,主要与气流性质及其活动有关。

前面所述风的到来当然可以促使云层的移动,加快降水的到来。

但这只是降的一个条件,而不是主要原因。

当开始降水的地区大气强烈冷却后,对于相邻还在继续受热的地区来说,就形成了一种较冷重的气流。

这种较冷的气流随着气压的升高,迅速向四周移动。

在移动过程中,同所流经地区的暖而轻的气流相遇。

这时,暖而轻的气流迅速爬到较冷重的气流之上,在上升过程中,水汽遇冷凝结并迅速形成降水。

这大概就是雨随着风的到来而到来的缘故吧!

     

              

第二节气候与健康

天气影响生男生女

     婴儿的出生日期与天气有关;在所有实行生命统计的国家里,婴儿的出生季节呈现出明显的统计规律。

以日本为例,在1月份和3月份婴儿出生数最多,7月份最少;而双胞胎则大都出生在下半年。

气候对胎儿的性别具有一定影响;1977年英国出生的男女婴儿比例为140:

100,著名的生物学家赖斯特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指出,这与英国1975-1976年发生特大干旱之后又普降了一场大雨有关。

而1952年在伦敦出现异常大雾的320天后,当地不少医院报告出生的女孩比例比男孩多24%。

出生月份与个性:

统计表明,最冷月份出生的人,性格可塑性较强,易在任何领域中取得成功。

而出生在夏天的人性格则趋于内向。

感冒与天气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

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随之突增。

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即所谓的四时感冒:

风寒感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

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等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因此,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

     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

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

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

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

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

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

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

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为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

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

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

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

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

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

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宏亮,性格诚实直爽。

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热岛效应与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环境温度高于28度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度,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

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

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不但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成为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研究削减城市热岛效应的技术方法,采取各种措施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