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011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 含答案.docx

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含答案

省(市区)姓名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2021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每周一练试题B卷含答案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

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

1、某班期末考试语文平均成绩为75分,标准差为8分,小明得92分,则小明的标准分数是()

A.1.12

B.1.37

C.2.13

D.6.52

2、古风时代雅典青少年一边继续在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一边为了接受体育训练进入()

A.斯多葛学校 

B.体操学校

C.埃弗比 

D.体育馆

3、在正偏态分布中,下列各数值最大的是()

A.平均数

B.中数

C.众数

D.Q1

4、有的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而面对不喜欢的老师则不愿意努力学习。

此时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是()

A.成就动机

B.认知动机

C.交往动机

D.自我提高动机

5、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戊辰学制”的指导原则,对1922年“新学制”标准进行了调整,特别提出()

A.“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B.“使教育易于普及”

C.“根据本国国情”

D.“谋个性之发展”

6、为了解在校生对学校广播节目节目的评价,某高校学生会从1200名学生合住的200间宿舍中随机抽取15间,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这样的抽样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7、某考试将考生考试的最终结果分为及格与不及格,这种测量属于()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8、在道德问题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

A.道德教育等同于宗教教育

B.德性培养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C.道德教育应戒绝使用斥责或鞭挞一类惩罚手段

D.道德教育应以《圣经》有关诫命的学习为主

9、下列尚未发生学习的现象是()

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望梅止渴

D.老马识途

10、西欧中世纪主要采用家庭教育形式的是()

A.基督教教育

B.骑士教育

C.行会教育

D.城市教育

11、下列关于内在效度、外在效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内在效度越高,其结果越能确定是由实验处理所导致

B.外在效度越高,其结果的推论范围就越大

C.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

D.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一定高

12、研究者想快速了解近年来国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动向,最便捷的办法是查阅()

A.教育辞书

B.教育年鉴

C.原始性文献

D.综述性文献

13、2003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

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

C.课程内容的改革

D.课程组织的改革

14、中国近代早期教会学校中开设儒学经典课程是为了()

A.满足在校士大夫子弟的要求

B.执行中国政府的相关文教政策

C.提高学生对儒家学说的批判能力

D.便于学生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立足

15、某硕士生将选题定为“高考改革研究”,导师否定了他的题目。

这一选题违背了()

A.问题有研究价值

B.问题提出有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C.问题表达必须具体明确

D.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16、教育工作需要循序渐进,主要依据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和阶段性

B.差异性和顺序性

C.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D.阶段性和顺序性

17、不是教育了一切人,才可以改造社会,二是改造了社会才可以有好的教育,这一主张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A.倡导工学主义的知识分子

B.倡导国家主义的知识分子

C.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D.具有平民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8、以下关于终身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化的要求

B.终身教育的原则是连续性、整体性

C.终身教育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延续

D.终身教育将学校化教育转变为社会化教育

19、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优孰劣问题上,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优越的西方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赫尔巴特   

D.第斯多惠

20、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2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理论界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教育与发展的教育实验,形成了实验教学论体系,其代表人物是()

A.马卡连柯

B.赞科夫

C.巴班斯基

D.苏霍姆林斯基

22、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其中被称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

A.诗书

B.礼乐

C.射御

D.书数

23、将人的灵魂分为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伦理的灵魂,并根据此主张实施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古希腊教育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24、行动研究的旨归是()

A.理论工作者指导实践工作者

B.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C.由理论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进行

D.由实践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进行

25、《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在孟轲就已提出,他将其阐述为()

A.“不陵节而施”

B.“学不躐等”

C.“当其可”

D.“盈科而后进”

26、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轮

C.环境决定论

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7、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

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

28、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29、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为了充分利用学校设施提高办学效率,在教案中采用“分团学制”的教育改革实验是()

A.昆西制度

B.葛雷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30、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

B.《生命论》

C.《中学道德教育》

D.《社会与道德教育》

31、《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的一篇文章,它提出大学的终极目标是()

A.“明明德”

B.“止于至善”

C.“化民成俗”

D.“明人伦”

32、傅老师在执教中极为关心“同学们如何看我?

”“他们喜欢我吗?

”“校长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

”诸如此类的问题。

根据富勒的教师专业成长理论,傅老师处于()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自我阶段

33、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3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

A.改革正规教育   

B.发展成人教育

C.实施终身教育   

D.推行回归教育

35、归纳分析是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X)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现象(Y)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前一现象X就可能是另一现象Y的原因。

这种归纳分析的方法是()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

36、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在学校表现最突出、易见的时期是()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中年级

C.小学高年级

D.初中

37、教育测验运动和实验教育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体现了()

A.人本主义取向

B.科学主义取向

C.解释主义取向

D.历史主义取向

38、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心,其最广泛、最普遍的教育形式是()

A.工读校

B.半日校

C.列宁学校

D.冬学

39、涂尔干说:

“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

C.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D.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不是教育

40、豆豆妈妈将豆豆送到幼儿园后极不放心,于是,在幼儿园的监控室观察豆豆的在园表现。

豆豆妈妈的观察属于()

A.直接观察

B.间接观察

C.参与式观察

D.实验室观察

41、埃里克森认为,6-12岁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勤奋与自卑“的矛盾,这种对矛盾的积极解决有助于展出的优秀品质是()

A.“胜任力“

B.“忠诚”

C.“希望”

D.“意志”

42、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的立场与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元教育学

43、体谅模式使用诸如“有人在乘车时不停地跟司机说笑话,接着可能发生什么?

”之类的人际互动情境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经验,续写故事或画连环画,分组合作编写和表演情景剧,其直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

A.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评价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B.设身处地,从参与者的立场感受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C.设身处地,从参与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D.置身事外,从旁观者的立场预估人际行为后果

44、兼具敏感、细心、情感体验深刻等积极品质和多疑、孤僻等消极品质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5、汉代实施察举制度,贯彻儒家“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其所谓“材”是指()

A.经述之才

B.吏治之才

C.辞章之才

D.货殖之才

二、辨析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

1、教育受制于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取决于社会的现实要求。

 

2、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3、发现学习属于主动学习,接受学习则是被动学习。

 

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

1、资源管理学习策略极其类别。

 

2、分析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3、简述二战后日本政府颁布的《学校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4、简述教育实验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含义,并举出两种影响实验效度的心理效应。

 

5、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四、分析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30分,共90分)

1、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教育思想体现出平等精神,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

 

2、请回答以下问题:

(1)蔡元培所说的“教育者非以要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观点?

(2)试从学校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说明蔡元培所说的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教育变革中的表现?

 

3、请以下述材料为背景,叙述晏阳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方案,并比较他们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以改革农村和农民现状为宗旨的乡村教育运动,不少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

晏阳初认为:

中国乡村存在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

“愚”指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穷”指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弱”指缺乏医疗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私”指人民缺乏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

梁漱溟则认为:

上述问题只是中国社会的表面现象,其深层原因是文化失调。

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乡村建设人手,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以创造新文化来救活旧乡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

1、C

2、B

3、A

解析:

在正偏态分布中,平均数大于中数,中数大于众数;在负偏态分布中,平均数小于中数,中数小于众数。

也就是说,中数始终在中间,正偏态时,平均数与中数之差为正数;负偏态时,平均数与中数之差为负数。

在正偏态分布中,第一四分位(Q1)显而易见小于平均数。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知识模块:

教育研究方法

4、C,解析:

本题选C。

教师本人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榜样。

5、C,解析:

戊辰学制的七条原则:

1.根据本国情;2.适应民生需要;3.增高教育效率;4.提高学科标准;5.谋个性之发展;6.使教育易于普及;7.留地方伸缩之可能。

6、A

7、A

8、B

9、A

10、B只有骑士教育有家庭教育的特点。

11、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内在效度、外在效度的关系。

实验的内在效度愈高,其结果愈能确认是由实验处理所导致;而实验的外在效度愈高,其结果的推论范围就愈大。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内在效度高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而且内、外在效度有时会互相影响。

因此,实验设计必须重视这两种效度。

但是,在实际情形中,要同时兼顾两者是很难做到的。

一般来说,基础研究比较重视内在效度,而应用研究则比较重视外在效度。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知识模块:

教育研究方法

12、B只有教育年鉴有大量的各年份的数据。

13、B

14、D,解析:

早期教会学校开设儒学课程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学习儒学的需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并有助于他们立足于中国。

其实质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殖民性,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表现。

答案选D项。

15、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选题的基本要求。

选题的基本要求有:

问题有研究价值:

问题提出有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问题表达必须具体明确;问题研究要具有可行性。

高考改革研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但读者不能从“高考改革研究”六个字中解读出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

因此,在问题表达必须具体明确中要求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

本选题的缺点就是过大、过于笼统。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知识模块:

教育研究方法

16、D,解析:

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故本题选D。

17、B

18、C,解析:

C选项的表述是明显错误的,终身教育并不是哪种教育的延续,它的含义不仅仅指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还包含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其他几个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

答案选C项。

19、B

20、B

21、B

22、D

23、C

24、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含义。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实践工作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共同合作,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知识模块:

教育研究方法

25、D

26、C

解析:

教育将教育比喻为“园艺”,教师是“园丁”,学生是受到教师“修剪”、“塑造”等方式影响下形成的“花朵”,这是典型的外铄论影响,因此,正确选项为C。

27、A

28、B

29、B

30、A

31、B考查的是大学中的三纲领。

32、A,解析:

依据富勒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分为:

关注生存阶段(教师关注自己的职业适应性,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学生、同事怎么看我”)、关注情境阶段(教师关注如何教好每一节课的内容)、关注学生阶段(教师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

答案选A项。

33、D

34、C

35、C

36、A

37、B

38、D,解析:

群众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冬学、夜校、雨校、半日学校、识字班等。

其中冬学是最主要的形式,它是利用冬季农闲的时候开办的,故本题选D。

39、A

40、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按照是否借助媒介,可将观察研究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知识模块:

教育研究方法

41、A

42、B,解析: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和教育之间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主张教育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学理论,在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研究教育中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带有较强的批判性,代表人物是鲍尔斯、金蒂斯和阿普尔;元教育学指对教育学这个学科的再研究。

答案选B项。

43、B

44、D

45、C

二、辨析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参考答案:

错误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它主要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前者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后者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干为代表。

他们主张:

(1)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2)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它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本题比较倾向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法国的萨特为代表。

他们主张:

(1)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2)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的需要,具有一定台勺合理性。

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倡导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使教育回归到人间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激进的个人本位论者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无视个人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甚至把满足个人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极易导致唯自由论和个人主义倾向。

可见,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一样,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有:

(1)社会依据。

教育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来确定,体现鲜明的阶级性。

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确定。

(2)人的依据。

教育目的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曼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们积极调整教育目标,建立一个开放的、面向世界的教育体系,造就具有新的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的代新人。

2、答案要点:

错误。

虽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

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

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3、错误。

(1)发现学习含义。

(2)接受学习含义。

(3)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不能绝对地、机械地归为主动或被动。

理由:

①发现学习强调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去亲自获得知识。

接受学习强调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作用,通过自己头脑的积极主动的反应才实现的。

②尝试与错误迷宫问题解决等属于被动学习。

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

1、答案: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包括: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以及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等。

2、答案要点: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地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

过分强调儿童个人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评分说明】教育史的大题容易在三个地方出题,一是法案,像07年考的就是国防教育法,二是人物及思想,比如去年的孔子的教师观,三是教育事件,就是今年出到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答此题的时候最好先大致介绍下什么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及其总的发展过程,然后再说出其衰落的原因,说明原因是最好分点说明。

3、参考答案:

《学校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

(2)采用六三三四制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原来的六年义务教育延长到九年。

男女儿童教育机会均等,一律实行男女同校制度;

(3)高级中学以实行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

(4)将原来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单一类型的大学。

大学以学术为中心,传授和研究更高深的学问,培养学生研究和实验的能力。

《学校教育法》使战后日本教育系统有了法律保障。

但是有些条款还不完善,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订和补充。

4、答案: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能被解释的程度。

它表明的是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对自变量的操纵。

只有当实验的结果仅仅是由于操作自变量和控制了无关因素的干扰所致,一个实验才是有效的,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的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景、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