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029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第2单元

 5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本课“瑜、督”等生字,会写“妒、忌”等生字。

理解“妒忌、都督、委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过程与方法

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领略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

3.情感与价值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

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哪个人物?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三国里比较聪明的人物,他们就是周瑜和诸葛亮。

(板书:

周瑜、诸葛亮)识记生字“瑜”和“葛”。

2.在他们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们快来看一下吧!

(板书课题:

草船借箭)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

(学生汇报预习资料,相互补充。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发生的。

2.说说你了解的周瑜与诸葛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记住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

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师适时引导。

  2.生字词学习。

师:

同学们,这篇课文比较长,生字词也比较多,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师:

对于这些生字词,在意思上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朗读词语,巩固练习。

妒忌、都督、幔子、水寨、弓弩手、呐喊、神机妙算、擂鼓、丞相。

四、梳理脉络,全文把握

1.预设。

起因(第1自然段):

心生妒忌。

经过(第2~9自然段):

巧妙借箭。

结果(第10自然段):

自叹不如。

2.按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设计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用妙计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如期如数向周瑜交出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五、指导写字

书写“妒、忌、曹、督、委、鲁”等生字。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2.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给家长讲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2.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补充,师适时指导。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师:

请同学们细读第2~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一)“诸葛亮知天文”

1.师:

谁来说说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

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

鲁肃会感到很害怕。

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

鲁肃会大吃一惊:

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

诸葛亮会暗自高兴。

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

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

不能!

为什么?

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

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看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二)“诸葛亮识人心”

1.师:

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生: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十多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

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三)“诸葛亮懂地理”

1.师:

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生: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2.问题探讨。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

他们为何“一字摆开”?

生: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师:

为什么“擂鼓呐喊”?

生:

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师:

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

生:

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

师:

刚才,我们通过抓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研读,教师巡视。

读后组织交流。

四、分角色朗读,感受形象

1.分角色朗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2.通过对话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诸葛亮胸有成竹,周瑜心胸狭窄。

五、拓展延伸

1.积累本课中的好词佳句。

2.思考:

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2.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全书。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识人心(神机妙算)     周瑜(心胸狭窄)

晓地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要紧紧地抓住主线,使全文脉络清楚;要抓朗读,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走进文本)—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特点,设计多种读课文的方式,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不足之处] 我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

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妥当,“教”的痕迹比较浓重。

 6景阳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筷、谋、勿”等生字,学习多音字“泊”,会写“冈、饥、恰”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猜猜“筛酒、哨棒”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与价值

(1)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2)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部分。

【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

【教学准备】

学生:

了解《水浒传》等相关资料。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这节课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人物,他来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他英勇无比,曾在景阳冈上打死过一只老虎,你们猜猜他是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景阳冈》,看看武松是如何打死老虎的。

(板书课题:

景阳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了解课文背景。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述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反映的是北宋政和年间,纲纪败坏,贪官污吏把持朝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下英豪纷纷起义的现象。

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

说起这个武松,还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水浒传》中,从第二十三回到三十二回,非常集中地写到了他。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的第二十三回。

(分组汇报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间相互补充。

2.认读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师: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里面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句,也有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来读一读下面的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意思。

屏幕出示词语:

哨棒、筛酒、榜文、吊睛白额、霹雳、咆哮、血泊。

屏幕出示句子:

“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了一碗酒”——倒了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三、学习提示,初读感知

1.根据学习提示任务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A.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武松打虎?

(第8~12自然段。

C.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D.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学反馈。

这篇课文篇幅很长,谁能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指导写字

规范书写“冈、饥、榜”等生字。

五、知识巩固

1.认读生字词,理解意思。

2.概括故事内容。

六、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所学生字。

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向家长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2.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补充,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冈下饮酒(第1~4自然段):

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酒后上冈(第5~7自然段):

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冈上打虎(第8~12自然段):

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挨下冈来(第13自然段):

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板书: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三、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是具体描写武松打虎的?

2.请同学们默读第8~12自然段,武松打虎的哪些精彩片段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3.学生交流,教师相继出示课件中的相应内容,点拨引领,指导朗读。

(1)预设一:

(出示第9自然段)武松见了,叫声:

“啊呀!

”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①朗读感受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

老师朗读写武松的句子,请一个同学读写猛虎的句子。

同桌合作读。

分组读。

②感受老虎的凶猛。

通过读句子,这大虫给你什么感觉?

③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敏捷:

可以给“闪”换个词吗?

(躲。

)写文章最忌讳重复用词,为什么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用了“闪”?

(作者紧紧抓住武松的动作,写出武松的机智敏捷。

④再读句子(齐读)。

(2)预设二:

(出示第11自然段)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

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

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①自由读句子,读出武松打虎的精彩。

②这时候的武松转守为攻,你能圈出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吗?

这些动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显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第9自然段反复用一个“闪”字,写出了武松的机智敏捷,第11自然段运用了多种动作描写凸显武松勇武机智。

③感受武松的机智敏捷。

面对突如其来的这只身手敏捷、又饥又渴、兽性大发、恶迹斑斑曾经伤过二三十条大汉性命的大虫,此时的武松只有一招,谁能发现?

(闪。

)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

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4.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合作读。

(感受武松的勇武过人、无畏、勇中有谋的性格特点。

四、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武松打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豪放而又勇武机智的武松。

《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这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还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2.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学生交流、体会,分角色朗读。

)课件:

“别胡说!

难道不付你钱!

再筛三碗来!

”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

”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3.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

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

“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说说你的看法。

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各抒己见。

让学生明白学习这篇课文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勇敢无畏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推荐阅读《水浒传》全书。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真正尝试了一次“将课堂还给学生”。

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想让他们在学习中运用学过的“抓关键句子、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不足之处]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教学设计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放在了研讨文本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上,过多地放手让孩子交流。

从整节课来看,教师确实轻松了很多,学生也确实承担了不少学习任务,积极地充当了“主体”的角色。

可是,从教学的时间来说,这短短的四十分钟不能负载如此多的容量;从学习的效果来说,也比预期打了折扣。

 7*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本课“芝、遂、迸、涧”等生字,学会1个多音字“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及生活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2)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妙处,领略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

3.情感与价值

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教学准备】

学生:

了解《西游记》的相关资料。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孙悟空图片。

孙悟空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这个神通广大、无人不晓的孙悟空,他最初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2.圈画本课生字,小组间交流学习。

2.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3.谁能简单地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石猴出生和石猴成王的经历。

)是呀,这篇文章就是先写了石猴的出生,又写了他成王的经过。

(板书:

出生 成王)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自学,就梳理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猴王出生”,感悟语言的精练。

1.那石猴是怎么出生的?

谁能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来的?

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的出生?

2.石猴山间生活。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试读这句话。

(2)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这只石猴在干什么呀?

(3)这花果山简直就是他的乐园了!

谁再来读这个句子?

(4)读着读着,我们发现这段文字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谁发现了?

(师生共同发现这段话表达上的特点:

作者就是用这短促、有节奏、跳跃性的语言让石猴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样的语言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一起读。

(5)把这三个小分句连起来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研读“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这只石猴他怎么就成为猴王了呢?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那课文又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

画出描写石猴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做批注。

找到一处就标上一个序号。

3.我看同学们都有收获了,谁愿意先和大家交流?

(1)读描写石猴语言的句子。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

“我进去!

我进去!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

“大造化!

大造化!

石猴道:

“没水!

没水!

原来是一座铁板桥。

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都随我进来!

进来!

(2)我们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对比着读一读,你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

(3)从这些重复的语言、叹号中,你读出了石猴的什么性格特点?

  (4)这么豪爽、大气、敢作敢为的石猴为什么要等众猴连呼了三声才应声高叫道“我进去!

我进去”呢?

猜一猜,当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同学们,石猴是再三思虑后,才决定进去的,由此可见这是一只足智多谋的猴子。

4.引读句子。

(师生合作读)

5.课文读到这儿,你又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

拿起笔来把你心中的石猴形象批注在句子旁边。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作者吴承恩就是抓住了“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这件事情展开来写,既描写了他的语言,又描写了他的动作,让一个猴王的形象在我们心中鲜活起来。

他不仅是一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敢作敢为、智慧超群)。

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也是一位神通广大、神异出众的神。

2.其实呀,作者笔下像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孙悟空只是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走进《西游记》,你还会认识一心向佛的唐僧,好吃懒做却又十分可爱的猪八戒,老实木讷的沙和尚,还有法力无边的神仙,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

课下,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部小说——《西游记》,去领略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吧。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推荐阅读名著《西游记》全文。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出生:

仙石迸裂——顽皮可爱(猴)

成王:

跳水寻源——敢作敢为(人)

神通广大(神)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读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听“课文范读视频”,图文结合,更好地了解了内容。

再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

接着再读课文,以“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形象。

在整个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人物形象,通过抓住动作、语言等描写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猴王的形象。

[不足之处] 教学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没有恰当地借助多媒体来帮助学习,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懂课文内容”这一教学难点时,指导还不够充分。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在读悟文本时,还需进一步加强指导。

 8*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屉、讳”等生字,理解“忌讳、晦气、豁剌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品读“宝玉、黛玉等放风筝”的情节去领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品读“宝玉、黛玉

等放风筝”的情节去领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教学准备】

学生:

了解《红楼梦》等相关资料。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追随林黛玉的脚步走进贾府,走近“红楼”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

二、搭建平台,感知名著

1.调查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整理有关《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相关知识。

(小组汇报,全班补充。

2.多媒体展示“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学生抢答判词所对应的人物。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根据学习提示任务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圈画课文中的生字,分组学习。

3.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4.学习反馈。

完成任务卡。

四、出示阅读要求,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①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②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③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

为什么?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