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356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docx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

政治

[考点清单] 1.西周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分封制

特别强调 西周后期,分封制遭破坏;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其中“封国”是分封制的表现。

后世历代帝王分封皇室成员为王、为侯,只是皇家特权的彰显,已不再是分封制度。

 

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

这一区域在春秋战国以前为越人聚居地,

也是越国的本部所在地,又曾被吴国占领,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战胜吴国。

2.西周宗

关键提示 

(1)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大小宗等级森严、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宗法制记忆的几个关键。

(2)宗法制下,大宗、小宗关系是相对的;周天子既是天下各诸侯国的盟主,又是姬姓的族长。

(3)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

法制

 

【整体把握】

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直观识记】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史论共识】

早期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通过对土地、人口层层分封,形成金字塔形的统治秩序。

但地方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

(3)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是商周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四海一”

升华提高 在郡县制的理解上往往有以下三点误区:

(1)误以为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秦朝,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

(2)误以为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其实是对分封制的否定;

(3)误以为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其实应是郡县制的确立。

2.海内为郡县

 

3.百官公卿

特别强调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影响以积极作用为主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北宋以后,其消极作用突出,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占支配地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

 

秦代,浙江地区居住着大批越族人,秦统一后,今台州、温州、丽水等

地归闽中郡管辖,浙江北部地区归会稽郡管辖。

【整体把握】

秦代中央集权制度

【轻巧识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个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三种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

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

【史论共识】

1.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取代贵族体制,中央高度集权是秦汉政治的主流。

2.专制主义指皇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指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服从中央。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以君主专制、皇权至上、地方服从中央为突出特点。

基准考点一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主题一 分封制问题

视角1 分封制的目的

史料 封建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信息解读] 本史料中的“封建”指分封制,反映出其实施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巩固西周统治。

视角2 分封制的对象与布局

史料一 《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史料二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信息解读] 

(1)注意史料的来源(出处);

(2)注意史料中的显性信息;(3)注意图例表示的内容。

本史料反映出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从布局上看,王族占据战略要地,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视角3 分封制的作用

(1)积极作用:

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国家。

(2)消极作用:

诸侯在封地内有权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扩大统治区域等,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主题二 宗法制问题

视角1 大宗与小宗

[信息解读] 划分大宗、小宗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嫡

庶之别。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宗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视角2 宗法制的影响确立了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贵族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修族谱、祭拜祖先、寻根问祖等。

主题三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探究思考: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说一说自己对这一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理解。

提示 中央权力集中主要是协调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关系的,商周时期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集中体现了这一关系。

在分封制下,诸侯拥有对土地、人口、赋税、官吏的支配、任免权,具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性,不利于最高统治集团对地方的控制。

基准考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主题一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图示:

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帝制度

秦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机构

秦始皇通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将地方大权收归中央,中央大权由皇帝一人裁决,实现了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同时也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特点。

主题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地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2)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2.影响

(1)积极: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

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郡县制与秦朝灭亡

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探究思考:

你赞同材料一、二的哪一观点?

结合所学说一说认识。

提示 赞同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一认为郡县制导致秦朝灭亡,材料二则认为秦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

秦朝的制度创新,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促进了历史的进步,而秦朝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归因于郡县制有些牵强。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1.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

2.不同点

比较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例1 (2012·浙江高考)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例2 (2012·海南高考)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审题突破 

戊戌变法时康有为的主张

表面现象,也与“皇帝”一词来源内涵不符

C√

皇帝取“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之意,突出个人功业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后开始出现

答案 C

例3 (2012·广东高考)“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答案 C

 

        选择题的一般审题思路

(1)推敲题干材料,明确试题结构。

仔细推敲题干,清楚题干中的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2)确定时间、空间范围。

(3)分析推敲备选项。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要认真分析。

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备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4)运用理论观点。

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答题时应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进行论证和分析。

(5)明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联系密切,要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知识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例4 (2011·浙江高考,节选)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审题突破 首先要指出西周与秦朝的政治制度,注意材料中的“贵族色彩”、“君主‘独制’”等信息。

其次要找出周制(分封、宗法制)与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差别。

主要从最高权力集中程度、血缘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等角度思考。

答案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命题感悟】

由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周秦政治制度的差别等高考涉及到的考点看,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将不同时期的制度综合对比是命题立意的常见形式,史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求较高,这也给备战2014年高考指明了方向。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

宗法制与现实生活) 《数字中国网》预计2020年会有近5千万成年男子成为光棍,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最早可上溯到(  )

A.王位世袭制B.世卿世禄选官制

C.重血缘亲疏的宗法制D.下级服从上级的集权制

答案 C

解析 重男轻女现象是重视血缘传承和血缘亲疏观念的具体体现,这是宗法制传统对现实生活影响的产物,故选C。

2.(立意:

宗法制与民族认同感) 2012年8月5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团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陵,强调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化、血缘相亲、文化相承”。

这种祭祖讲忠孝传承的观念源于(  )

A.分封制度B.皇帝制度

C.宗法制度D.科举制度

答案 C

解析 祭祖讲忠孝背后强调的是血缘传承关系,符合宗法制的特点,故选C。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3.(立意:

主干知识——早期政治制度) 《文化周刊》评论我国古代某些政治制度时认为:

“我国上古社会、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

与此评论观点无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

C.世官制度D.丞相制度

答案 D

解析 由“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即可知涉及的制度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只有丞相制度不看重这一点,故选D。

4.(立意:

主干知识——秦汉政治制度) 2012年5月中国新闻网、《图说故宫600年》认为,故宫建筑多为黄色,是因为黄色象征皇权。

说故宫的布局、造型、颜色……每一处细节都

蕴涵着“君权神授”、“________”的理念。

如果填补“__________”处的文字,最不可能的应是(  )

A.皇权至上B.皇位独尊

C.“大一统”D.分权制衡

答案 D

解析 “象征皇权”是关键信息,专制、独裁、世袭、大一统都是与其相关的描述字眼,而分权制衡则是皇帝统御臣下的手段,属于中央权力部门设置原则,也并不能从故宫特点中看出,故选D。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5.(立意:

价值观——热爱和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金乡县志》记录了明代地方官的一次祝酒词:

“敦崇礼教,举行宴饮,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内睦宗族,外和乡党”。

此中包含的中国传统观念不包括(  )

A.宗法观念B.忠孝观念

C.遵守秩序观念D.崇信佛道观念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敦崇礼教”特指信奉儒学思想,而非佛、道思想,故D项有误。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6.光明网《分权VS集权》一文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说某制度是中央集权,形成的是由皇帝垂直型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政治格局,而另一制度则是分权,中央犹在,但地方自治,政治权力不是一根线,而是多根线。

材料涉及的制度应该是(  )

A.分封制度VS世袭制B.宗法制VS科举制

C.郡县制VS分封制D.君主专制VS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材料论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两种制度中的不同体现,一个是地方服从中央,一个是地方割据中央,与郡县制、分封制的内涵一致,故选C。

对点训练

考点一 宗法制、分封制

1.西周时,周王和各国诸侯都把自己直接统治的地区划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称“国”,是统治中心;另一部分称“野”,是在国之外。

在国中及近郊,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和直接为他们服务的工商奴隶、平民。

鄙野中居住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族奴隶,称为野人或庶人。

这种划分(  )

A.揭示了分封制的等级色彩

B.是西周社会等级严格的反映

C.说明平民有一定的统治权

D.不符合大宗统率小宗的原则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周王、诸侯、奴隶主贵族、平民、“野”人居住区有严格的区域限制,可见西周社会等级森严,故选择B项。

A项的分封制未涉及平民和“野”人。

2.教育信息网:

我国有15个省份男女出生比例在115∶100以上,其中有9个省份高达126∶100,还有部分家庭因此破裂。

这种现象考究其观念因素应根源于(  )

A.中央集权制的存在B.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

C.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D.古代法律不完善的误导

答案 B

解析 备选项中只有“宗法血缘关系”与题干中“观念因素”的要求一致,故选B。

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与选项的内容均源于教材,但立意又高于教材。

分封造成后来的争霸,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基础,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否定了分封制,故D项错误。

考点二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4.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答案 B

解析 备选项列举的历史现象只有郡县制与题干中三位历史人物都有联系,故选B。

5.2012年7月23日,胡总书记在十八大筹备会议上讲话强调“体制在社会发展中是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的事情,应坚持将体制创新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

”历史上秦始皇在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不包括(  )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

C.统一度量衡标准D.首创郡县制度

答案 D

解析 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有实行,秦始皇只是将其推广到全国。

6.“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行省制度为元代实行的制度,不符合题干中“秦”的限定条件,②③④符合条件。

考点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7.“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  )

A.城邦政治B.贵族共和制

C.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县制,这是中央集权制的内容。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确立郡县制作为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

8.《千秋兴亡——秦朝》一书中提到:

“秦始皇试图将嬴氏‘家天下’传之永远的想法,不过是一场白日梦。

但他从‘千秋万代’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

”在此,作者肯定的是(  )

A.世袭制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D.皇帝制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试图万世“家天下”的梦被粉碎,但是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说明作者肯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为B。

深化训练

1.2011年9月20日,《北京晨报》:

中国传统思维中,一向有一个祖先、一个政权、一个核心的习惯。

五千年文明需有一个源头,从制度方面寻找是(  )

A.井田制影响B.宗法制、分封制影响

C.八股取士影响D.禅让制影响

答案 B

解析 强调“同源共祖”是材料的核心观点,这是宗法血缘关系、分封制,甚至是皇帝制度长期影响的结果,比较备选项,B项正确。

2.“西周封建制是传统中国中契约社会的代表,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而诸侯则向天子效忠,从而以最简单的人际关系组织了复杂的社会治理体系”。

关于这段史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封建制即分封制

B.天子与诸侯间契约强调相互的权利与义务

C.分封制与宗法制共存于治理体系

D.“契约社会”有当代主权在民的内涵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契约社会”意指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与当代主权在民的民主人文观有本质区别,故选D。

3.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哪一时期

(  )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答案 C

解析 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基本上确立了中国的版图,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中华民族基本形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应是秦汉时期。

4.“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

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

文中评价皇帝制度的史学方法是

(  )

A.全面辩证的方法B.发展的方法

C.比较的方法D.史料解读法

答案 A

解析 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辩证的方法,故答案为A。

5.“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回归传统”、“公务员道德立法”等热词成为2012年两会召开以来的媒体热点。

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离不开我国的早期政治制度。

材料一 四子争位

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

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

材料二 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中认为:

“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

(1)材料一中,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

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

如何评价?

(3)“列土封建”指何种制度?

其中“授权”与“尽忠”有何具体体现?

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 

(1)老三可继承王位;因为他是嫡长子。

(2)嫡长子继承制。

评价:

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等级森严,这既保障了贵族统治特权,又有利于凝聚宗族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同时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制度:

分封制。

体现:

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对周王朝贡、纳役,护卫周王室安全。

作用:

①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6.2012年9月,人民网《秦统一2233年祭》一文认为:

“制度创新的核心价值在于权益的分配,秦始皇所创新制,创建了一套系统的国家制度,行政(丞相)、军事(太尉)、监察(御史大夫)三权分立的制衡管理机制具有中国特色,影响深远。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

”制曰:

“可。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1)据材料一,回答秦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议帝号的?

“皇帝”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

秦始皇确定名号的目的何在?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确立了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