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681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区级联考】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旌旗(jīng)酵母(jiào)络绎不绝经久不息

B.蹒跚(pán)青稞一张一翕(xī)囫囵吞枣

C.羞赧(nǎn)焙烧(pèi)别出新裁举世瞩目

D.冗繁(rǒng)俨然(yǎn)一筹莫展流光溢彩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半个世纪以来,在台湾文学中,思乡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或者说是重要的文学主题。

放眼台湾近代诗坛,游子思乡怀国的“乡愁诗”。

各个流派、各个诗社的诗人百花齐放,如“现代派”诗社的纪弦、郑愁予,“蓝星”诗社的覃子豪、钟鼎文、蓉子等,“创世纪”诗社的洛夫、纪弦等,都有之作,诚可谓“一代诗人尽望乡”。

A.情节抒写浩如烟海感人肺腑

B.情结抒写汗牛充栋感人肺腑

C.情结书写汗牛充栋感天动地

D.情节书写浩如烟海感天动地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以来,武汉从探索解决大学生留汉户口、住房、工资等问题入手,打造全国低成本创新创业中心,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

B.东湖绿道一期、二期扣环成网,串联合并为7条主题绿道,全长达101.98公里,宛如一条“绿链”,尽展大东湖之美。

C.建设长江新城、长江主轴、东湖城市生态绿心等城市亮点区块是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市发展综合竞争力。

D.今年2月28日,我市创造性提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邀约全球武汉校友智力回归、资本回归,助推武汉赶超发展。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

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B.现代人越是躁急就越想寻找家园,一种使精神获得慰藉的家园,一种能让大家抖落世事浮尘如见母亲的家园,一种离开了种种伪坐标蓦然明白自己究竟是谁的家园。

C.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

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

D.酒与茶的不同之处:

酒奔放,茶内敛;酒令人血活性起,茶使人心平气和;酒就好比燕赵之士,慷慨激昂;茶却有如江南女子,优柔婉约。

5.下列各句中加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沿着

B.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景:

阳光

C.将军角弓不得控控:

控制

D.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国:

国都

6.对下列加粗虚词用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之:

代词,指新看到的景象。

B.属予作文以记之以;连词,表目的。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

介词,在。

D.然则何时而乐耶而:

连词,表顺接

7.下列各项对课文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通过虚构一个和平安宁、生活富足、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来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B.《岳阳楼记》重在写景,作者以高超的笔法勾勒出洞庭湖气吞山河烟波浩渺的雄奇景象,读来引人入胜仿佛身临其境。

C.《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都体现了封建知识分子心系人民、心怀天下的政治胸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助生动形象的边疆奇丽的雪景,表现戍边将士及诗人蔑视困难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穷与达

古往今来,中国知识分子最高理想或曰人生价值是什么?

用一句令人肃然的名言概括大约不会有错: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和社会理想全在其中。

中国的书生真够绝了,这是一群最擅长辞藻的人:

明明是无米下锅般的穷困潦倒,却自嘘是斋腹朝圣似的独善其身,好像受穷是自己的道德选择,好像受穷是修身养性的充要条件,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囊茧夜读,凿壁偷光,所有这些饿体苦心的明志表演不过是为了跨越那一道道高傲的科举门槛,不过是为了有朝一日能穷而后工,工而后达——像诸葛瑾那般整天价掐着手指祈盼着三顾茅庐的皇恩浩大。

达了,就可以打点名利的行装,欣欣然去兼济天下。

如何兼济天下?

说白了,无非是踏破铁鞋求爹告奶拜个官儿做做,一旦做了官,以前遭受的穷困也就有了加倍的报偿:

什么颜如玉,什么黄金屋,什么峨冠博带,什么衣锦还乡,荣宗耀祖,福子荫孙,风光盖天下。

究其实,“穷”与“达”并无必然关联,凭谁说修身齐家之人就可治国平天下?

因此我以为这话应倒过来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不是简单的顺序颠倒,而有其内在的因果逻辑。

就让我们先从这个“达”入手。

达,发达,闻达,显达,是终极,是目的,也是唯一的功利。

达了,就可济世安邦甚或黄袍加身,像书生宋江似的拉一班落难兄弟占山为王,聚义堂里排排坐分果果;如若做不了皇帝,就只有落草为寇一途,还不如放下野心招安了事,从此安安分分做一个皇帝的好臣子、好奴才,朝九晚五,推眉折腰,谀上欺下,明镜高悬。

注意这个“兼”字,是兼顾,也就是说,我锦衣玉食了,不妨施些残羹于天下穷者,这也叫悬壶济世?

而如果连皇帝的奴才也做不稳了,那就活该受穷,这个就该返身回到晦涩的内心:

找一处竹喧莲动的风水在所,把自己隐居起来,下棋品茗,饮酒唱歌,攀花吟诗或邂逅园翁溪友,这就叫独善其身。

独善者,也即慎独之意,我闭宫自修呢,哪管你滚滚红尘朝崩纲圯死人倒屋洪水滔天。

这就是中国如识分子的现实困境:

看起来,由穷而达或穷而后达是一条以天下为已任的必由之路,但在“穷”与“达”之间,他们既没能独善其身,也未能兼济天下,而是舍义取利,舍身赴虎,纷纷做乞伶状,成了统治者的饲料和帮凶。

“穷”与“达”被视为一种人生策略,而被古今知识分子玩弄于一个虚叔的道德空间。

他们出世无门,“独善其身”永远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因而盼着入世,盼着“达”而混迹于庙堂,以此体现自己全部的人生价值。

从这个角度讲,他们是真正的知识混子。

穷也好,达也罢,不过是一件混世的外衣,骨子里并无信仰,也无尊严,有的只是机巧、权谋和变色龙式的保身之道。

“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肉食继蹱于华屋,疏饭袭迹于耨耕。

”这就是俗世意义上“穷”与“达”的典型表征:

方穷而贱而辱,达而贵而荣。

由此可见,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不过是食有肉、居有屋而已。

这是人性,是人心向上的动因,也是儒款理论秘而不宣的人伦基础,但,这与善身和兼济有什么关系吗?

而像杜甫那样鄙视朱门狗肉并呼吁广厦以庇天下的知识分子有如凤毛麟角。

8.对“中国的书生真够绝了”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是一群最擅长辞藻的人。

B.因为他们宣扬受穷是自己的道德选择,受穷是修身养性的充要条件。

C.因为所谓独善其身的表演不过是为了跨越那一道道高傲的科举门槛。

D.因为所谓的兼济天下无非是拜个官儿做做,让以前遭受的穷困可以加倍的报偿。

9.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实质的理解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穷”与“达”并无必然关联,修身治家之人未必就能齐国平天下。

B.“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自己锦衣玉食了,不妨施些残羹于天下穷者。

C.“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连皇帝的奴才也做不稳了,就活该受穷闭宫自修。

D.“达”的目的是做皇帝、做臣子、做奴才;“穷”是理想受挫后的自暴自弃。

10.对“‘穷’与‘达’被视为一种人生策略,而被古今知识分子玩弄于一个虚拟的道德空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因为知识分子把由穷而达或穷而后达当作是一条以天下为己任的必由之路。

B.“独善其身”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目的还是盼着入世、盼着“达”而混迹于庙堂。

C.“穷”和“达”不过是一件混世的外衣,是机巧、权谋和变色龙式的保身之道。

D.中国书生的最高理想不过是食有肉、居有屋而已,这与善身和兼济没有什么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等鱼断气

①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

肝病一向有“女怕脸肿,男怕脚肿”的说法,除此之外,她还伴有黄疸、全身乏力、脾肿大等症状。

当时医生授一消肿利水的奇方——鲫鱼汤。

医生认为,患者急需补充优质蛋白。

既是优质蛋白,又能消肿利水的,首推鲜活鲫鱼,且要三两以上,药效才好。

②这可难住了父亲,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

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自由市场购买,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如同间歇泉一般地时隐时现。

更要命的是,因为“历史问题”,父亲还是“戴罪之身”,常去黑市是犯忌的。

③但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地去黑市買鲫鱼。

买回来后,他马上开始操作,先是为母亲“退黄”,按每碗鱼汤一百克鱼计算,剖二百克鲜鱼熬约三十分钟,待骨肉分离时捞出骨渣,这时鱼汁呈白色,略注黄酒与蜂蜜,再熬十分钟,倒入两碗,早晚服用。

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疸消退,再服十天,两眼黄疸大退,月余黄疸全消。

他们即去医生处报捷,医生看了一眼说:

“浮肿未退,继续。

”父亲一听,傻了,医生这可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

当时父亲的月收入才三十六块。

虽说食堂里的红烧大排才一毛七一块,荷包蛋也才八分,但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就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

而且医生还不知道,为了抢一条活鱼,父亲多少次揎拳捋袖,和人在鱼摊前撕作一团。

④父亲默不作声。

医生继续说:

“鲫鱼三四两,去肠留鳞,以商陆、赤小豆等分,填满扎定,水半锅,煮糜去鱼,食豆饮汁。

忌盐、酱二十天。

”“一定要活鱼吗?

”父亲只问了一句。

“当然!

”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

李时珍说过,杀取动物用其肉,骨子里是欠仁爱的,肉还不冷,灵性还在,所以现杀不能现吃,应候其肉冷再烹。

忌与大蒜、砂糖、芥菜、猪肝、鸡肉同食。

⑤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不放心了:

“怎么回事呢?

阿二去看看吧!

⑥天已摸黑。

路灯下,我远远地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搪瓷盆子——那时卖鱼的都把鱼放在搪瓷盆里,以便稍有风吹草动就提盆走人。

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二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峙。

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着,父亲蜷缩着冻得簌簌发抖的身子,但仍然坚定地蹲着。

⑦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

“我在等鱼断气。

⑧我不解地看着他,没说话。

为什么活鱼不买,非要等到它咽气呢?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黑市的规矩,鱼一死,就腰斩而沽,一条一元的鲫鱼就可能暴跌到四五毛。

⑨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子还在一口气、一口气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

⑩父亲胜利似的叫起来:

“看!

它不动了!

”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

“好吧,拿去吧,算我输拜侬!

蹲了两个钟头伊港(吴语:

竟然)!

⑪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剐出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⑫“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

”他得意地对我眨眨眼,那鱼贩见状,眼珠瞪得老大,傻了。

⑬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就不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

刚死的鱼或处于弥留之际的鱼,尽管半价,价格还是高于久死之鱼。

⑭西北风还是没有饶过他,大概第一天蹲守时他就着了凉,以后他天天拖着清鼻涕去蹲守,撑了十天左右终于倒下了,发高烧到四十度。

⑮眼见母亲的浮肿在慢慢消退,不能功亏一篑,父亲决定派我去蹲守。

医生也听说了父亲的故事,急颁手谕:

“不必死抠鲫鱼,其他利水消肿的河鱼也可以,比如鲤鱼、泥鳅(炖豆腐,专治湿热黄疸)、黑鱼、青鱼等,只要如前法炮制,均可。

⑯“等断气”的范围扩大了。

问题是青鱼太贵,且鱼身过大;鲤鱼固然消肿,但系著名的“发物”,忌;泥鳅口感太差;黑鱼,利水效果好,口感也好,无奈一口气总是断不了,你就是等它通宵,兴许它还在一翕一张呢。

⑰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于心不忍,常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也不收钱。

长大后读书,每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便会想到他们。

⑱大概一个月后,母亲的浮肿全然退去。

⑲那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

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2017年4月19日《文汇报》,有删节)

11.第

(2)段“这可难住了父亲”,联系上下文,是什么“难住了父亲”?

1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7)段划线句中加粗的词分别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心理?

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

13.通读全文,文中哪些细节表现了父亲对母亲无私而执着的爱?

请分条陈述。

14.结合你对文章的阅读感受,请你谈谈对结尾“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句话的理解。

三、句子默写

15.填空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

(龚自珍《已亥杂诗》)

(2)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剪不断,理还乱,_____。

(李煜《相见欢》)

(4)_____,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5)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四、作文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颜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结构生物学家、博士生导师。

2009年以来,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9篇;2016年,她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拥有中国万至于世界公认的学术地位。

令人不解的是2017年,不到40岁她却离开了清华,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雪莉·蒂尔曼终身教授而在国内引起强烈关注。

面对质疑,颜宁这样回应:

“对于我去普林斯顿任教,很多人有各种议论、猜测,甚至认为我是被挤压走的。

其实真的不是。

我去普林斯顿确实有点自讨苦吃,我在清华这个我最爱的母校待得太舒服了,害怕自己舒服了,害怕自己的才华不知不觉浪费了,想换一个环境重新挑战自己。

是啊,逃离舒适拥抱艰难,这才是成大事者的选择。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

依据材料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需要出现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

“斶前!

”斶亦曰:

“王前!

”宣王不说。

左右曰:

“王,人君也。

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

”斶对曰:

“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

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

士贵乎?

”对曰:

“士贵耳,王者不贵。

”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

“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

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

“不然。

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何则?

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

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

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

是故《易传》不云乎:

‘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

’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

“嗟乎!

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

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

注:

①斶:

读chù,颜斶,齐国隐士

1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斶前为慕势慕:

仰慕

B.士贵耳,王者不贵贵:

尊贵

C.是以君王无羞亟问羞:

羞辱

D.是以明乎士之贵也明:

表明

1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食不服

B.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

C.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

D.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营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

19.下列对文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斶主动求见齐宜主,却又不愿上前和齐宜王碰面,显示了颜斶的傲骨。

B.大臣认为齐宜王有着强大的实力并且得到天下之士的仰慕,证明士轻君贵。

C.颜斶认为尧、舜、禹、汤、周文王借助贤士辅佐才得以“城共道德”,证明士贵君轻。

D.颜斶过有理有据的斗争,让齐宣王接受了自己的观点,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嗟乎!

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

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

六、综合性学习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自主阅读课上,你们小组准备探究台湾诗界泰斗、文化名流、知名学者余光中的名作《乡愁》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链接)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一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后赴美国留,学成后辗转台湾、香港高校任职。

余光中一生都在频繁的奔波与迁徙,多次与亲人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表达了一位游子刻骨铭心的乡愁。

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广为传诵。

21.作为组长,你准备引导你们小组成员从哪几个角度来探究这首诗呢?

(罗列两条即可)

示例:

《乡愁》的创作背景。

①____;②___。

22.在小组讨论前,有组员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但你不赞成这个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100~12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C项有误,应为焙烧(bèi),“别出心裁”。

2.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

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

情节:

事情的变化和经过。

情结:

心中的感情纠葛。

“思乡”是一种“情结”,排除AD两项。

抒写:

表达和描写。

书写:

写。

“抒写”符合此处的语境。

感人肺腑:

使人内心深受感动。

感天动地:

使无情天地受感动,形容冤屈极大。

此处应该用“感人肺腑”。

故选B。

3.C

【解析】

【详解】

C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在句末补充上“的重要举措”。

【点睛】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D

【解析】

【详解】

D项的标点使用有误。

冒号后前两组分句都是“酒与茶的不同之处”的表现,是并列关系;最后一组分句是“酒”与“茶”的对比,与前两者不构成并列。

故将第二个分号改为句号。

5.C

【解析】

【详解】

C项的解释有误,“控”在这里是“拉开”的意思。

6.D

【解析】

【详解】

D项有误,“而”在这里的意思是“才”。

7.B

【解析】

【详解】

B项有误,《岳阳楼记》通过描写洞庭湖的雄奇景象,表达了白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故本文的重点并不在于写景。

8.A

9.D

10.A

【解析】

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

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第二段可知,作者称“中国的书生真够绝了”是因为他们的“穷”是无奈的,并不是自己的选择,并且“受穷”的最终目的是功名。

A项“最擅长辞藻”不是“真够绝了”的原因。

9.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

D项有误,“穷”并不是“理想受挫后的自暴自弃”,而是“把自己隐居起来,下棋品茗,饮酒唱歌,攀花吟诗或邂逅园翁溪友”。

10.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有误。

阅读原文可知,“由穷而达或穷而后达是一条以天下为已任的必由之路”只是事情的表象,而中国知识分子“既没能独善其身,也未能兼济天下,而是舍义取利,舍身赴虎,纷纷做乞伶状,成了统治者的饲料和帮凶”。

11.

(1)当时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没有活鱼供应;

(2)因为“历史问题”,父亲不能常去“黑市”,而只有“黑市”才能买到活鲫鱼。

12.“尴尬”表现了父亲被儿子看见自己因无钱购买活鱼、不得己蹲守“黑市”,等鱼断气的惭愧与无奈的心理;“笑笑”表现了父亲想出办法之后的得意,以及鱼马上要死,可以便宜买到咽气鱼的高兴的心理。

13.(l)父亲为母亲精心熬制鱼汤;

(2)父亲为母亲想尽办法买新鲜的鲫鱼;(3)父亲为母亲蹲守买鲫鱼而高烧,还不忘让“我”去继续蹲守。

14.(l)尽管当时条件恶劣,家庭经济拮据,但父亲顾家,爱母亲,一家人和谐,相亲相爱;

(2)“黑市”上鱼贩对我们的帮助,让“我”感到心暖;(3)母亲病好了,这让我们内心很高兴。

【解析】

11.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从“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也就是地下自由市场购买”“因为‘历史问题’,父亲还是‘戴罪之身’,常去黑市是犯忌的”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注意分条进行概括。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

12.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

“尴尬”指(神色、态度)不自然,写出了父亲被“我”看到他在等鱼断气时的不好意思;“笑笑”表现出父亲为即将买到刚断气的鱼而兴奋、激动的心理。

13.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可以围绕“熬鲫鱼汤”“买鲫鱼”“派‘我’蹲守”几个方面来概括主要事件。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滚滚寒流”指的是母亲生病,家庭困难;“微微暖气”指的是一家人相亲相爱和小贩的善良。

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家庭的温馨和人性的温暖。

15.

(1)化作春泥更护花;

(2)春蚕到死丝方尽;(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4)只恐双溪舴艋舟;(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

【详解】

“作”“般”“舴艋”是此题中的易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