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737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

《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docx

精选个性化辅导教案高三文言文阅读一记序类文言文讲解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序”类文言文的常见题型

2、掌握“记”“序”类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教学内容

知识精要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一步:

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初读需要集中注意力,浏览一遍。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不予深究,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为什么,人物关系是怎样的。

在人物身上,表现出怎样的品格、性格。

做到“了其大意,不求甚解”,能懂六七成即可,但同时必须对文段中有疑问的地方,用符号标示出来。

此时,也可配合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第二步:

细看题目,研读字词。

此步骤当中,需要一一落实文章后边所涉及的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

要充分利用所给的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阅读者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

尤其是选择题,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

再加上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一般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

文段后的注释也不可疏忽,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通过第二步,阅读者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

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将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此举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若能熟知文言文概括推断题的常见设误类型(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是非混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妄加推断),反过来再去阅读全文,许多疑惑会迎刃而解的。

◆“序”类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

还有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梅圣俞诗集序》,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柳宗元的《愚溪诗序》等等。

1、写在作品前面的称为“前言”。

“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写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2、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如《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是议论文。

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

“赠序”始于唐初,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用于临别赠言,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如:

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送石处士序》,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里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赠序”是取“赠人以言”之义,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以情感为主,有专属之对象,故其内容固可无所不包,其起结则不离送别之意,故往往特重形式,讲究章法,除写送别之外,文境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不管考查的内容怎样变化,但考查的形式基本是以一个文言片段为阅读材料,设计4道选择题(客观题),题型基本包括:

实词理解、虚词理解、句式或信息筛选、内容分析。

主观题:

1道断句题,2道翻译题。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第一步:

速读全文,整体感知,分清题材。

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

对全篇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然后想一想这篇文言文是属于“书序”或“赠序”。

第二步:

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一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精讲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2分)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①,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②。

噫!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欧阳公作州之二年:

即宋庆历六年,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第二年。

②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韩愈《北湖》诗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的句子。

1.(2分)作者以“丰乐亭”起笔的用意何在?

请简要说明。

2.(2分)文中画线句若用一个成语概括应该是□□□□。

3.(2分)从上文内容推测,欧阳修以“丰乐”二字命名亭子的主要原因是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4.(2分)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上文与此意思相对应的两处是()()

A.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B.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C.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D.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E.一山之隅,一泉之旁……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5.(4分)你认为曾巩的这篇记“醒心亭”的文章是否做到了“以见其名之意”?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评价。

答案:

23、以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引出自己写这篇记的原因,也为下文丰乐亭与醒心亭的对比做准备。

(2分)

24、耳目一新(2分)

25、百姓生活丰裕,天下太平(2分)

26、DE(2分)

27、是。

写出了亭子之所以名为“醒心”的原因:

(1)在酒醉人倦的时候,登亭眺望美景可使人耳目一新,内心也随之清醒爽快;

(2)公之所以寄意于醒心亭者,是基于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

“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

在曾巩看来,这才是欧阳修的真乐所在,也是“醒心”所在。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4分)

游趵突泉记

【清】怀应聘

①趵突泉者,在山东济南郊外,为天下奇观。

其游而见之者,无不咄咄称异。

余心向往久矣,而未得亲观其胜。

②甲子岁,余适齐鲁间,大中丞徐暾(tūn)庵招余饮,即偕游趵突泉。

泉有三穴,中间相去不数十步,其水自三穴中涌出,各高二三尺。

怒起跃突,如三柱鼎立,并势争高,不肯相下。

喷珠飞沫,又如冰雪错杂,自相斗击。

呜呼!

水之劲挺一至此哉!

③夫水,柔物也。

方之则方,圆之则圆;挹之则盈掬,挥之则散落;环之则为池沼,决之则为川流。

狎弄挠拢,无不如意。

即深如长江,险如黄河,为人患害者,莫有加焉。

然不过因风鼓浪,触石生涛,挟鱼龙诸怪物以自雄耳。

假使无风石之险,无鱼龙诸怪物以助其势,其为平流直泻者,与众水无异也。

曾有独起卓立,首耸发竖,若与山峰竞其高下如趵突泉者哉?

呜呼!

世有戴天履地,目视日月,耳辨声音,手持足行,生而命为人者,无不有心、有性、有情、有识,其为浩然之气,更当何如?

而一遇君国大故,濡忍不决,生死一迫,随即披靡,逐波顺流,往而不返,曾不若兹泉之介然自立,足以厉廉耻而砥节行也,岂不哀哉!

呜呼!

同一水耳,谁实使之然邪?

岂润下之名水不乐居,故以至柔之质而发为至刚之概,以自见其奇邪?

抑水亦有不平于中而怒气迸发,排空直上,势不可遏,如荆卿悲歌,渐离击筑,壮士发冲冠时邪?

泉之上有吕祖阁,亭中题咏属对,后先唱和者不一人。

余今与暾庵相对,不能无感于兹泉矣,故记之。

1.全文围绕着一对矛盾展开,它们是“”与“”。

(2分)

2.趵突泉“独起卓立,首耸发竖,若与山峰竞其高下”的力量来自: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3.第③段中的“岂不哀哉?

”“哀”指

(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4.“以山水抒怀抱”是我国古代游记的一大传统。

请结合上文对此进行简述。

(3分)

5.这篇文章论述具有雄辩性,读来气势恢宏。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加以鉴赏。

(4分)

答案:

1.柔刚(2分)

2.①不安于现状而表现出其奇异的刚性的力量。

②内心有不平而发怒为直上云霄之势。

(共2分)

3.人是集心、性、情、识为一体的万物之灵却不具有泉的“介然自立”的品性,一遇国之大难、生死之际便犹豫退缩或随波逐流。

(3分)

4.文章通过描写趵突泉喷薄的壮观景象赞美其以至柔之质发至刚之力,由此及人,对人的无节表示鄙夷,以此彰显“介然自立”之精神。

虽是写水,实为抒发作者的为人需有耿介自立精神的思想情感。

(3分)

5.文章多用整句,加强语势,强化情感。

如:

“方之则方,圆之则圆;挹之则盈掬,挥之则散落;环之则为池沼,决之则为川流”,充分有力地阐述了水至柔之质。

连用反问句,加强论述的力度,如:

“岂不哀哉?

”等强化了语句所表达的人之无节不如泉水的悲哀之情。

上述方法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雄辩性。

(3分)

 

精讲训练

 

三、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题目。

(共13分)

送杨寘序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

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

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

喜怒哀乐,动人心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

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

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

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31.本文题为“送杨寘序”,“序”的意思是。

(1分)

32.第②段运用了不少比喻,其中

(1)“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写出了琴声的;

(2)“如怨夫寡妇之叹息”,写出琴声的;(3)“(如)雌雄雍雍之相鸣”,写出琴声的。

(3分)

3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曾因退职闲居而患抑郁症,后来他常听友人弹琴,久而久之,病不治而愈。

B.弹琴作为一种技艺,微不足道;但等到好琴师来,能弹出多种妙音,表达多种感情。

C.琴声同《论语》、《易》、《诗》等儒家经典一样,有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

D.杨寘身体多病,又遭贬官,心情抑郁,所以作者写本文劝慰他要“平其心以养其疾”。

34.纵观全文,简述“琴”在行文中的作用。

(3分)

35.本文较多地运用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的句式。

请从高中教材的一篇文言文中举出运用同样句式的例子,并简述其好处。

(3分)

答案:

31.(1分)临别赠言

32.(3分)

(1)高亢(激昂)

(2)哀怨(忧伤)(3)婉转(和谐)

33.(3分)C

34.(3分)“琴”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篇首提出琴治愈自己的幽忧之疾,篇中阐述琴可以“道其堙郁,写其幽思”,篇尾说琴可以使杨君“平其心以养其疾”,向杨君赠文进琴。

35.如《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整句部分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散句部分形式自由,灵活有变。

整散交替,错落有致,富有美感。

 

精讲训练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

《媭砧课诵图》序①

王拯

①《媭砧课诵图》者,不材②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

拯之官京师,姊刘③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

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

拯自始官日,蓄志南归,以迄于今,颠顿荒忽④,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

②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

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

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

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

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⑤,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夏苦热,辍夜课。

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日出,乃遣入塾。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⑥瘁死之状,且曰:

“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

”拯哀惧,泣告姊:

“后无复为此言。

③呜呼!

拯不材,年三十矣。

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

自二十后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

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④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⑦也。

(选自《古文类选》)

[注释]①媭砧课诵图:

媭(xū),古代楚湘一带称姊为媭。

课,督促。

②不材:

谦词。

③姊刘:

姊的夫家姓刘。

④颠顿荒忽:

颠顿,颠沛困顿。

荒忽,即恍忽。

⑤女红:

女工,指纺绩、剌绣、缝纫等事。

⑥劬(qú)劳:

劳苦、劳累。

⑦同岁生:

即同年,古时同科、同榜的进士称同年。

1.第①段,“以不得遂其志”的“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②段,作者从□和□两方面描写其姊对他课诵督教的情景。

(2分)

3.文中多次对时间追述,从“自七岁时”、“十岁后”、“十五六时”、“二十后出门”到“三十年矣”。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全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媭砧课诵图》是作者在京城做官时自己所画。

B.这篇序文与题画的诗词一样,是一篇题画之作。

C.作者在文中表明,作幅画目的是“为图以自警”。

D.全文以细节刻画为依托,语淡情深,颇为感人。

5.有人说“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是全文的关键句,并寄托着寓意。

请你分析一下,为什么是“关键句”?

寄托了怎样的寓意?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蓄志南归,迎养其姊(2分)2.言;行(2分)3.⑴表现了十多年来,其姊对他教养的艰辛;⑵表现了作者多年来对其姊不可忘却的情怀(4分,各2分)4.A(2分)5.其一,“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一句,紧扣《媭砧课诵图》题旨,表达了这幅画的中心内容,所以说是关键句(不限于此内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其二,其寓意为:

“二巨石”,一为捶衣之石,一为锤炼人材之石,表达出了《媭砧课诵图》蕴含着的警策之意(大意相同即可)(4分,每小点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