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7064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docx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练习25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25)

1.根据下面消息的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其结尾。

(不超过26字)

美国空间计划的新目标,是建立一个永久性的载人空间站。

这个空间站重40吨,可居住6-8人。

每次飞行时间6个月。

空间站上有比较宽敞的生活区,有科学与工业实验室、卫星修理车间、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和观察地球的遥感设备。

空间站还有一个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翼,可提供75千瓦电力。

这是美国航天局继航天飞机后提出的又一大胆的设想。

永久性航天站的出现将使空间工业逐步成为现实。

载人空间活动的发展将由科学试验和军事应用变为商业应用,在轨道制造稀有的药物和价值数十万美元一镑的的钻石,能大大提高生产率。

无人空间飞行的商业应用早已付诸实施,例如用卫星进行通信、导航、预报天气、全面探测地球上粮食、水源、森林、土地和矿物资源的分布和数量等,已经为人类带来了数以亿计的效益。

但是,载人空间站将会带来更多的利益。

(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山村”“月光”“清风”等词语写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

要求:

想象合理,语言连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4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扩展下面语句,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方法,使其生动、具体,不少于60字。

歌声吸引了路人驻足倾听。

4.下面是一篇论文的摘要,请筛选、提炼五个能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短语。

散文是阅读教学的主导文体。

散文教学要建立学生和“这一篇”散文的链接,实质是建立学生与作者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的链接。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情景,揭示散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

从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从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实质上是丢弃语文经验,抽空人生经验。

综合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散文教学的问题,应实施阻截、分流、正面应对这三种策略。

提炼出的五个关键短语是:

      ,      ,      ,      ,      。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抓住主要信息,为“拍客”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

在互联网图文时代,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年龄和职业各异,使用各类相机、有拍照功能的手机或其他数码设备,他们也许并无专业技巧,但他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能随时随地将自己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用图片形式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发送彩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将照片发布到网络上与大家分享。

他们关心社会热点,记录日常生活,捕捉感人细节。

拍客的诞生,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流行文化的盛行。

网络人士古永锵先生表示:

“拍客们眼界宽广,善于思考,习惯用影像表达和记录心情,表达出个体对纷繁世界和人文环境的真实感受。

”拍客在国外已经是个非常流行普及的文化现象,国内也在迅速升温。

拍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通过彩信或电子邮件发布到网络与他人分享的一类人群。

6.下图是某住宅楼九楼的938号的平面示意图,阳台均备有逃生绳。

假如室内客房起火,在没有灭火设备的情况下,客房里的陈粤生先生应怎样逃生?

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具体逃生线路。

所写字数不得超出给定书写框。

陈粤生可以有以下三条逃生线路: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7.请以“团结”为内容写三句话。

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三句话构成排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下面的语段补写结句,使语段的意思完整明确。

补写句不超过50字。

纳粹屠杀犹太人,就是为了“弘扬”日耳曼文化,企图取代犹太文化。

希特勒进攻苏联,也是为了将日耳曼文化“弘扬”到苏联,也“弘扬”到英国、法国。

欧洲人(主要是英国人)也曾用屠杀驱赶的办法,在美国大地推行欧洲文化,企图使印第安文化边缘化。

其实,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优点和弱点,

9.请以平实的语言在文中画线处补写结论,不超过20个字。

文化产业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文化创意产业”。

但有时,这个美好的词汇却被亵渎了。

比如,有一个房地产广告这样写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白领尽开颜。

”此广告语化用了杜甫的名句,但把“寒士”改为“白领”,不但是审美品格的改变,文化品位的改变,也是道德立场的改变:

从同情贫贱者变成了迎合某一阶层。

此类广告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形伤害。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是一篇科技论文的摘要,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

本文针对直接法和二步法合成聚乳酸的共性,从单体纯度、催化剂选择到共沸脱水、微波辅助、超临界流体介质,以及到固相聚合、反应挤出、扩链等各个方面,对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复合应用是提高聚乳酸分子量、降低其成本的关键。

 

参考答案:

1.答案:

未来载人空间站,将给科学和经济带来无可估价的利益。

解析:

 

2.答案:

(示例)山村的夜静极了。

一轮圆月从东方蹦出,像一只银盘挂在天边。

皎洁的月光从这只银盘抖出,撒在松软的乡间小路上,与地上灯光交相辉映,整个乡村显得格外宁静、清幽。

阵阵清风,吹动了秋日的败草,吹过粗糙的树干,带来了一股股泥土的清香。

3.答案:

示例:

优美的歌声从路边的一栋青色小楼的窗户里轻快地飘出来,穿过那牛毛似的细雨,调皮地洒落在绿阴浓浓的小路上。

路上的行人停下匆匆的脚步,翘首观看,静心聆听。

4.答案:

散文教学、语文经验、人生经验、建立链接、问题与策略(或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每个短语1分,共5分;语序不作要求)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提取关键词。

第一句在文段中十分重要,往往开头就给出关键词,本段中的“散文教学”就是如此。

此外,“建立链接”“语文经验”“人生经验”等,也是关键词。

5.答案:

在互联网图文时代,以各类相机、有拍照功能的手机或其他数码设备随时随地用图片形式记录生活细节(每个要点1分)

解析:

从题干要求和试题所给内容来看,定义的格式及部分内容已经明示,接下来就是明确定义中空白处需要压缩的内容。

从定义中“并通过”来看,空白处应填写发布到网络的相关内容,从语段中看,应该是语段开始部分所介绍的拍客们怎么拍的。

这样,把这个信息概括出来即可。

6.答案:

第一条:

出房门向左(或向西)经客厅,到观光阳台,再用逃生绳逃生。

第二条:

出房门向左(或向西)然后右转(或向北)经客厅、(再向北穿过)饭厅,到大门,开门逃生。

第三条:

出房门向左(或向西)然后右转(或向北)经客厅、(再向北到)饭厅,再向右(或向东)经厨房到生活阳台,再用救生绳逃生。

7.答案:

(示例)团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是人心齐,泰山移;团结是烂麻搓成绳,也能拉千斤。

8.答案:

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不能取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靠武力和霸权主义推行自己的文化,终究是没有多好的效果的。

9.答案:

我们要警惕没有文化的“文化产业”。

解析: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对材料的观点进行整合,最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解答时,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文化创意产业”和“亵渎”,语段对列举的创意进行了否定和批判,把握住这种批判的态度,便可得出结论。

10.答案:

聚乳酸 合成 新进展 复合应用

解析:

“关键词”是为适应现代互联网搜索功能应运而生,并为科研学术论文和机关团体公文广泛采用的一种提要形式。

解此类题,提取的关键词语要扣住主要信息,即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目的或事物自身价值。

本段的陈述对象为“聚乳酸”,找出的关键性词语必须反映“聚乳酸”“合成”的相关情况——“新进展”“复合应用”。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

“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

“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

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

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

”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

“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

“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

“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

“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

“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

“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

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

“国学”离不开“本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的。

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

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

“国体

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

”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

“国学者何?

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

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

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

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

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阐释一国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的学问,是人之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的,其“本”即“中国”。

C.“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所有文化为“根据”。

D.“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运用引证法,提出了“何为中国学术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指出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排斥外来文化,举例论证,意在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运用了引证法、对比法等论证了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一般来说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B.“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的,那么,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

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致力于弘扬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南海驼铃

茨平

他说他叫骆驼,骆驼的骆,骆驼的驼。

我脑子里立即出现一片沙漠。

沙漠起伏,流淌着线条的韵感。

有支驼队在慢慢地移动。

夕阳西照,骆驼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驼铃声随风而过。

我说,你应该叫沙漠王子。

骆驼盯着我,脸上呈现些微的不快,说:

你是说我来自沙漠吗?

我说:

骆驼难道不是来自沙漠?

真是太可笑了。

骆驼显然有点激动,说,你是被电影电视误导了。

它只是沙漠中的车队,它并不在沙漠中生活。

你想想,骆驼那么能吃,而沙漠中一根草都没有,不会被饿死呀?

这是常识。

这的确是常识,上小学时老师就讲过,骆驼特别能吃,因为能吃才能饿,才能驮着货物带着行人走过大沙漠。

我在想,骆驼老是不厌其烦地说他叫骆驼,还要加上“骆驼的骆,骆驼的驼”,他一定是对这名字情有独钟,便自作聪明地想,他一定居住在水草肥美的地方。

我又一次猜错了。

骆驼说,水草肥美是草原,我老家在大西北。

以前我们那儿有很多骆驼,现在快没了。

骆驼神色有点伤感。

好像骆驼快没了,对他是种严重打击。

骆驼是沙漠中的车队。

现在呢,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到处是高速公路,不用骆驼,一样能穿越大沙漠。

人类对于失去实用价值的物种,总是毫不犹豫地扔掉。

骆驼变少甚至消失,是很自然的事情。

然而,对于个体的人,比如他,曾生活在有骆驼的地方,自然会与骆驼产生感情,自然会伤感。

我与他,是在南海一家工厂里相遇的。

他把我当朋友了。

我也把他当朋友。

下了班,吃过晚饭,我们会一起跑到外面去逛街。

更多的时候,是蹲在厂门口,一边聊天,一边看路上奔跑的汽车。

这时,我会掏出烟来抽,当然也要递一支给他。

他使劲地摆手:

我不会。

我说不会可以学,学抽烟又不是学造原子弹。

他说:

抽烟这事我是坚决不学,烟这鬼东西会上瘾,那要多少钱来烧呀。

我说:

辛苦赚钱不是为了花吗?

他抬起头,目光望着西北。

我想他一定是想家了。

我自作聪明地理解他,他家里一定很穷,可能是母亲生病了,弟妹要上学,他要吝惜每一分钱,寄回家里派上用场。

他却说,我想攒钱买一只骆驼。

我吓了一大跳。

我猜想他是因为怀旧。

我也怀旧。

我怀念过去的石磨,母亲动石磨,我加黄豆,石磨流出乳白的豆浆。

我怀念河边的水车,少年时我打着赤脚踩水车,河中的水哗哗地流进田里。

但我总不能花钱去添置石磨和水车吧。

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丁点儿作用。

你可以说我是怀旧,但我更多的是喜欢。

骆驼说,要命地喜欢。

因怀旧而喜欢,这是一个理由。

只是,他买了骆驼,就有可能要离开我,骆驼那么能吃,需要大片大片的青草。

南海这里,天气暖和雨水充沛,很适合青草生长,但到处是工厂、街道、马路,坚硬的水泥几乎要全覆盖了,哪有青草生存的空间。

我想,他有了骆驼,就要回到他的老家。

我跟他是好朋友了,有点舍不得。

这正是我犯难的地方。

回老家去,赚不到钱,我还要生活。

就在这里打工,可骆驼就没有青草吃。

骆驼指着隔离带上的青草,说,就那么一点点,一天都不够。

我也望着隔离带上的青草,它们身上拔了一层尘埃,在无组织无纪律地生长。

后来,我与骆驼先后离开了那家工厂。

几年后有人告诉我,南海出现了一只骆驼。

我一下子想到了他。

我不由十分佩服他。

我决定去找他。

我在某公园找到了他。

先是看见骆驼,再是看见他。

他也看见了我。

他挥挥手,满脸自豪地笑。

前来看骆驼的人真多,大人小孩,男男女女。

有人在看,有人赶过来,有人心满意足离开。

看骆驼要钱。

站在骆驼身边看一会儿,五块钱;过去摸一把,十块钱;若要骑上去走一圈,三十块钱。

我知道,来看骆驼的人们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稀罕。

他们是来消费的。

想想呀,骆驼只在电影电视里出现,现在突然现身在南海的土地上,那么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可以摸,可以骑,稀罕兴奋自然要来消费了。

我会心地笑了。

可是,好景不长。

没过多久,骆驼与他的骆驼在南海消失了。

并不是骆驼带着骆驼去别的地方赚钱,而是骆驼生病了,那护身毛发掉光了,一天一天瘦下去。

“水土不服”四个字击碎了骆驼在南海养骆驼的理想。

我很想找到骆驼,跟他说,理想还是要有的,但不一定是养骆驼,比如像我一样写小说。

我写小说,就是因为怀旧因为喜欢因为理想,现实过于强大,我只有在小说里重新构建。

这事骆驼你也可以,你可以在小说里养很多很多骆驼,全养它膘肥体壮,它不会水土不服。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绘夕阳西下沙漠驼铃的美好图景,不仅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也为下文叙述“骆驼”和他的骆驼做铺垫。

B.小说中“我”多次猜错“骆驼”的想法,说明虽然“我”和“骆驼”是很好的朋友,但对他的精神世界并不完全理解。

C.小说中“骆驼”的理想最终幻灭,他的骆驼“水土不服”,不能再在公园里赚取收入,他在城市里很好地生活成为泡影。

D.小说语言大多生动活泼,简洁明快,不仅与人物的身份较为契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寓含对现实的调侃,含义隽永。

2、概括小说中“我”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

3、小说的标题“南海驼铃”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内地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的交往,不仅表现在各种物品的输入与输出,更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内地有大量的戍卒、使节、文士、商贾等进入西域,而更多的还是西域人受到中华各地的吸引,纷纷前来通使,贸易、留学,甚至入仕、传教,因此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唐代诗歌中的诸多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事象均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反映,丝路文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间之于文化,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还应当包括时间观念和思想空间。

唐代诗歌的地理延伸从“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正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延伸。

唐代承续汉事,积极开拓西北,经营西域,藉保关陇安全。

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

如果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向外的延伸,思想性就是向内的省视,而对于唐代诗歌而言,外来的思想影响莫过于佛教。

佛教于汉晋之间自西域传入,我国僧人又赴天竺求法,得佛教真传而使中国也成为佛教中心,佛教至唐代达到鼎盛。

唐代文士礼佛及与佛教僧徒交往之风盛行,细密精深的佛理、意味幽远的禅意也使得唐代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

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这个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唐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通过一系列羁縻州府的设置巩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诸族的拥护,唐太宗还被尊奉为西北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代诗人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对边疆民族习俗感受至深,其诗歌就有对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共处的赞颂,《赵将军歌》: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乌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岑诗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西域独特的自然景现、文化艺术、丰富物产及民俗风情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内容和想象空间,唐代诗人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及时地将这些文化养料有选择地吸收到具体作品中去,创造出后世难以企及的“一代之文学”。

另一方面,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佛教传播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扩大了创作题材,佛教经典的传播还促成了四声的发现以及格律诗体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西域音乐逐渐传入,并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形成新的音乐形式,配合这种音乐用以演唱的长短句也开始出现,这就是曲子词。

因此,总体而言,唐代律诗与曲子词从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摘编自郭文庭《唐诗中的丝路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方贸易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每一个进入西域的人都是委派的文化使者。

B.唐代诗人以汉喻唐,不仅因为对唐王朝国家实力的自信和对民族历史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

C.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与延伸,这可从唐代诗歌中出现的“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等地理名词中找到印证。

D.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丰富了唐代诗作和内容。

扩宽了诗人的想象空间,造就了李白、杜甫等一批优秀诗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从向外延伸和向内省视两个层面论证了古代丝绸之路及佛家对唐诗产生的影响,笔墨到最后集中到佛教的影响上。

B.文章列举了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的事例,是为了论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

C.作者为了论证唐王朝实行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拥护这一论点时,使用事实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