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9054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docx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2

  第九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教学目的: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及元白诗派的特点。

  重点: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成就,新乐府。

  难点:

元、白长篇叙事诗的特点。

  有人认为,元白早于韩孟,如游国恩等主编的文学史、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等,其实不然。

文学史上的事实是韩孟早于元白。

韩孟的年辈长于元白,创作也早于元白。

四人的生年顺序是孟、韩、白、元。

韩派起于贞元中期,白派起于贞元末期:

韩诗盛于贞元末至元和初,白诗盛于元和中期至长庆年间。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即是按照韩孟在先、元白在后的正确顺序编写的。

  节、元白诗派概说

  主要成员:

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等。

  此流派成员都写了许多写实性的“新乐府”诗,风格也都是通俗平易。

  “新乐府”的概念:

就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附】“乐府诗”的发展:

《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杜甫新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元、白等人的新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

  “乐府诗”本来是汉魏六朝诗歌中的一种类型,初盛唐时候的乐府诗基本上都是借用旧题,这种诗叫旧题乐府。

中唐时期,元白等人开始大量创作自创新题的乐府诗,是谓新题乐府或简称为“新乐府”。

有人说,新题乐府始于杜甫,此说不准确,因为早在三国时,曹植已经写过自创新题的乐府诗。

不过杜甫写的多一些,对元白等人的影响更直接一些,也更大一些。

换句话说,元、白等人主要是受了杜甫的启发而进行新乐府创作的。

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等都是新乐府。

元稹指出它们都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元、白等人的新乐府除了受杜甫直接启发之外,也受到《诗经》和汉魏乐府传统的影响,前人曾经指出,《诗经》部分作品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点,而汉魏乐府大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写实性的或者叫现实主义的诗歌。

因此,元、白等人的新乐府,从创作方法上看,都是写实主义的。

此外,从内容上看,大多是批评和批判现实弊病的,所以白居易把它们称为“讽谕诗”。

关于《诗经》的内容,汉代以来就有“美刺”之说,元、白新乐府即讽谕诗主要是继承发扬了“刺”的传统以前一直流行“新乐府运动”的说法,但近来有人认为这一提法不妥,因为就中唐新乐府创作实际看,未形成“运动”,所以现在新出的一些教科书未沿用这一提法。

  新乐府诗的理论:

主要在白居易《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

提倡“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要写时事,要有现实意义,写作目的是向朝廷敬献: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追求浅切、明白的语言,使老妪能解。

重内容轻形式: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

其事核而实,使来之者传信也,其体质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写作方式。

写作新乐府,即事名篇,首章标其题,卒章显其志。

  新乐府诗的缺点:

由于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有的作品流于抽象说教:

由于强调通俗,有些作品直白浅露,缺少美感和韵味。

  第二节、白居易

  一、简介:

字乐天,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闲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

有《白氏长庆集》,存诗2800余首。

其生平和思想可分为前后两期,以四十四岁贬谪江州司马为界:

前期:

积极入世,以“兼济天下”为主导思想。

出生河南新郑,十一二岁随家人迁符离,后迁越中。

二十岁后在符离勤奋读书、写作,二十八岁在宣城应乡试,二十九岁省试及第,三十二岁与元稹同登科第,授校书郎。

后又应制举。

三登科第,正在长安传为美谈。

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在朝为官,其中在四十岁丁母忧。

四十四岁,宰相武元衡遇刺死,任闲职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当天就上疏主张捉捕凶手,受诬被贬。

后期:

中年时由于受到政治挫折,思想趋于消极,奉行“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元和十年至长庆四年,任地方官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等。

最后二十年任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

由八品至二品,由月俸一万六至月俸十万。

晚年虽然官职不断升迁,但却采取了明哲保身信奉佛道的人生态度。

闲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修香山寺,号香山居士。

《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趟。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

  二、诗歌分类:

白居易诗歌现存有近二千七八百首,为唐人之最。

在江州自分其诗七八百首为四类:

  A、讽谕诗——美刺比兴,因事立题,新乐府150首。

白居易乐府诗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度和尖锐性上,超过了前人和同时代的人。

《秦中吟》,“一吟悲一事”,“卒章显其志”;集中暴露官场腐败、权贵骄横而百姓多苦难的社会现实。

《轻肥》则将矛头直指宦官集团。

《新乐府》,仍然是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的写法,但所不同的是,篇下附有小序对该篇主题揭示。

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

如《卖炭翁》、《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的这些新乐府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时人罕能知者”。

  B、闲适诗——移病闲居,知足保,吟玩情性,100首。

白居易的闲适诗主要是表现知足保和的心境的,流露出淡泊悠闲的情调,但是,这类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浅而又浅,俗而更俗的。

苏轼有“元轻白俗”的说法,也即指这一类诗。

  c、感伤诗——事牵情动,随感而吟咏,100首。

白居易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归入“感伤”类的诗:

《长恨歌》与《琵琶行》。

唐宣宗李忱也有诗赞云:

“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说来结构全篇,所以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打破了自己设定的“核而实”的创作原则,在叙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虽然仍然包含有讽喻的意味。

此诗把特殊的事件普泛化,让天下痴情男女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灵的震撼。

诗中最精彩的是表现刻骨相思,先是睹物思人的种种感触,再借四季景物的变化和孤寂来衬托,进而是“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觅,上天入地,最终相思化为长恨。

情感缠绵悱恻,回旋上升。

  《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江州贬所,“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

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因此,诗情就更加的深挚感切。

诗中有很多的名句脍炙人口,如“千呼万唤始出来,半抱琵琶犹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时无声胜有声”等,还有十分精彩的演奏描写,可以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比较起来读。

  这两篇作品,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营造氛围、创设意境,特别是《琵琶行》中的秋天景象与茫茫江月,再加上淅沥的夜雨和清厉的铃声,构成孤寂哀凉的意境,透露出诗人凄楚怅怨的情绪。

  D、杂律诗——亲朋离散,释恨佐欢,一时一物,一笑一吟,400首。

去世前,自编其诗文“三千八百四十首”,分五本保存,这样他的诗文大部分得以保存。

有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朱金诚《白居易集笺注》讽谕诗,以《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为代表。

  此类诗之特点:

1、题材广泛,多反映揭露时弊;2、主题集中,“一吟悲一事,”3、叙议结合,对比强烈;4、人事典型,形象鲜明;5、语言质朴、浅切。

  但是,白居易不少的诗苍白浅俗,味同奏章,而把诗歌引入狭隘功利的窄途。

一是公式化,“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不惜让诗都有一个“蛇尾”;二是语言直白,不精练,不耐味;三是缺乏深刻体验,有的诗只能靠议论和说教的堆砌。

  三、白居易诗歌风格及其得失:

各类诗歌总的风格特征:

浅切、通俗、平易、随物赋形、直抒胸臆。

《艺概•诗概》: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此境非易到。

”《剑溪说诗•又编》:

白居易诗“往往意太尽,语涉粗俗,似欠澄汰之功。

  四、白居易的诗歌理想,就是补察时政。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他的《秦中吟》、《新乐府》等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创造的。

这是儒家诗教传统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叙写时事精神的进一步发展,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在《新乐府序》中明确指出做诗“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的美学主张。

著名的《与元九书》,系统地表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五、影响:

白诗在当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罕有其匹。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几无不道。

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侧,无可奈何。

……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自居易《与元九书》: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

”王定保《唐摭言》卷15:

唐宣宗吊白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精读作品篇目:

  《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阅读作品篇目:

  《买花》、《上阳白发人》、《轻肥》、《观刈麦》、《宿紫阁山北村》、《秦中吟•重赋》、《新丰折臂翁》、《红线毯》、《杜陵叟》、《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庐山草堂记》

  第三节、元稹

  元稹,才子,洛阳人,生性激烈,少柔多刚,屡屡上书论事,指摘时弊,因此多次遭贬,于长庆二年升任宰相,但与裴度发生冲突,双双被贬。

有《元氏长庆集》,存诗800余。

与白居易情同手足,在文学上是知音,一唱一和。

元、白酬唱诗,如“通江唱和”,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在当时的文坛一时流行“元和体”。

  今存诗八百余首。

主要成就在:

新乐府——有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与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齐名天下。

  元稹的诗都是写实之作,概念化倾向很强,且叙事繁杂,常常“一题涵括数意”。

他的代表作《连昌宫词》,是一首叙事长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来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明显的具有劝讽之意。

但此诗将传闻与史实糅合在一起,再辅之以想象和虚构,集中在连昌宫展开故事的写法,还是很有感染力的成功之作。

  艳情诗——他生性风流,有《莺莺传》记其事。

苏轼评曰;“元轻白俗”。

元诗“轻”大概指有些作品“轻佻”、轻薄,如《会真诗三十韵》等艳情诗,这是中唐文学世俗化的表现之一。

另外可能也与《莺莺传》的影响有关。

“白俗”指白诗通俗平易。

《行宫》诗很著名。

  悼亡诗——妻韦丛贤惠,早逝,追思亡妻。

这些诗使他永垂不朽。

《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径花丛懒回顾,半为修道半缘君。

  《六年遣怀八首》其二:

“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惟念山深驿路长。

”其五:

“伴客消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遣悲怀三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日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乡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不展眉。

  第四节元白叙事诗比较

  两类:

一是乐府:

承“三吏”、“三别”,短小、写实。

  一是歌行:

长篇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

长篇叙事诗的艺术风貌:

  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长恨歌》:

结合、惊变、思念、寻觅、致辞。

  《琵琶行》:

送客、闻乐、相邀、演奏、叙身世、感伤、再演奏。

  《连昌宫词》:

宫边老人的追忆,记叙变迁。

  卓越的叙事艺术。

  《长恨歌》:

以李杨爱情为主线。

  《琵琶行》:

以演奏贯穿,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联系琵琶女与作者的身世之悲。

  《连昌宫词》:

宫边老人的见闻写盛衰。

  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

  如杨玉环、琵琶女。

  浓郁的抒情气氛。

  《长恨歌》:

抒悲情。

  《琵琶行》:

抒“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之悲。

  与抒情、叙事紧密相联的景物描写。

  第五节关于元和体、长庆体、元白体。

  顾陶《唐诗类选诗后序》:

“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

  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又指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元和已后,文笔学奇于韩愈,学涩于樊宗师。

歌行学流荡于张籍,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元和体’。

大抵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也。

  第六节李绅、张籍、王建

  一、李绅,因“短李”。

曾官至宰相。

他是新乐府的最早创作者,原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可惜已佚。

《古风二首》流传甚广。

  二、张籍、王建:

两个都擅长写乐府诗,后世并称为“张王乐府”。

王建有《宫词》一百首著名。

  张籍与韩愈友善,有诗赠答。

据说他焚烧了一卷杜诗,将诗拌蜜糖服食,以期换内脏作出好诗。

  精读作品篇目: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遣悲怀》、《离思五首》王建《水夫谣》

  阅读作品篇目:

  张籍《贾客乐》、《野老歌》、《秋思》元稹《田家词》王建《当窗织》、《宫词》

  第九章思考与练习:

  白居易的创作思想简述。

  白诗派特点简论。

  元、白长篇叙事诗的特点讨论。

  第十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教学目的:

了解唐代散文发展概况及韩柳古文运动。

  重点:

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的成就。

  难点:

韩柳散文的特点。

  节、唐代散

  清嘉庆年间董诰等人奉敕编《全唐文》,收录作者3042人,作品18488篇。

同治年间陆心源又补辑3310篇。

编者使用大散文的概念,相对于诗歌、小说而言。

唐散文有骈体有散体,骈体占主导,等都是以骈体写成。

古文,相对于六朝时期盛行的骈体而言,因通行于六朝以前的先秦两汉的古代,称古文。

  第二节、韩柳古文运动

  一、古文运动的背景:

唐代的散文改革是和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的,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联系,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性格。

中唐时,藩镇割据,佛道盛行,宦官专权,韩愈等人试图通过提倡古文和复兴儒学来振兴唐王朝。

因此,他们以复兴儒学为旗号而进行了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称“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这是中唐时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领袖、有广泛参加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

韩、柳是“古文运动”的主帅。

刘、白、元等都参与其间,一时作手如云,声势大震。

  二、古文运动的理论

  “文以明道”——古文运动的理论核心,道即儒家的伦理道德。

  独立创新——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革新。

  文体——以散体代骈体。

但并不一味摒弃,而是吸取精华,去其程式化、形式美的糟粕。

文风——反对浮艳空洞的文风,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

文学——语言提倡“文从字顺”,也提倡“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贵创新。

  蓄情养气——重视道德修养和的情感力量。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要不平则鸣、理直气壮。

自内容而言,就是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

博采多师,其三,其四。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其一、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途径,在创作实践中追求“务去陈言”的创新精神,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

  其二、散文情感化,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讲“气”、重“势”,艺术个性极其鲜明,把古文提高到了美学的境地。

  第三节、韩愈的散文:

  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建儒家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以孔、孟之道的继承人和卫道者自居,表现出为君权服务的强烈愿望。

他是古文为其表,儒学为其里,“道”乃是其立身行事的价值标准。

拒斥佛、道,与汉大儒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一脉相传。

  主要有议论文和记叙文。

议论文有说理文,如《原道》、《原性》等阐释儒家道统及思想文字,还有杂感,如《师说》、《进学解》等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不平则鸣的文字。

记叙文有碑志、传记、书启等,如《张中丞传后序》、《祭十二郎文》。

  其文特点:

1、感情充沛,理直气壮。

2、立意奇巧,结构变化多端。

3、形象鲜明,描绘生动。

4、语言精练,自铸伟词。

如《送穷文》:

取政治上无出路、倒霉之意,“君子固穷。

”五个穷鬼:

智穷鬼——刚正,不就圆;学穷鬼——好正言;文穷鬼——标新立异,怪怪奇奇的文字;命穷鬼——好的不沾边,坏运、恶运就来;友穷鬼——对友真而遭谗,无友。

五穷鬼无论祸福都相随,没有送走。

又如《毛颖传》:

为兔毛笔立传。

以毛笔的宦海浮沉来发牢骚,语含褒贬。

  风格:

闳中肆外,雄奇奔放,宛如江海。

地位和影响: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精读作品篇目:

  《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

  阅读作品篇目:

  《原毁》、《谏佛骨表》、《送穷文》、《师说》、《柳子厚墓志铭》、《毛颖传》、《送董邵南序》。

  第四节、柳宗元散

  柳宗元虽然也是重新阐发儒家义理的重要作家,但是,他与韩愈不同,不那么偏激而走极端,体现了他“从宜救乱”的致用精神。

  四种主要文体:

  议论文。

《封建论》

  传记文。

《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

  水游记。

“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

  特色:

出色的景物描写:

1、简笔勾勒全景,局部工笔描绘。

2、表现景物活跃的生命力,以比喻、拟人手法。

3、捕捉特征,表现个性,寄寓情感。

其笔下山水的个性化:

多世人所弃之山水,如己之遭遇;多奇山异水,以山水之美见社会之丑;寄情山水以排解贬谪之苦。

  寓言文:

如《罴说》。

《蝜蝂传》:

讽刺日厚其室,日高其位,辄取其亡的人;《三戒》中“临江之麋”,刺依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

“黔之驴”,刺外强中干的小人。

“永某氏之鼠”,刺自以为饱食无祸而最终惨败的小人。

艺术特色:

讽刺辛辣,寓意深刻;刻画准确,短小精悍;语言犀利,精练传神;风格沉郁严峻。

寓言发展到柳宗元时,最后完成,使之成为独立文体。

  精读作品篇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

  阅读作品篇目: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段大尉逸事状》、《小石城山记》、《媍蝂传》、《罴说》、《捕蛇者说》、《三戒》。

  第五节、古文运动的衰落和晚唐小品

  韩门弟子片面发展“文贵独创”的古文,追求怪怪奇奇,古文衰落。

  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等继承柳宗元寓言的讽刺特点,创作了许多讽刺小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罗隐《谗书》、皮日休《皮子文薮》、陆龟蒙《笠泽丛书》。

与皮日休齐名,称皮陆。

他们的小品文,多愤世嫉俗之词,富有现实意义。

鲁迅比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第十章思考与练习:

  简述唐代散文发展概况。

  韩柳散文特点、成就简论。

  第十一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教学目的:

了解唐传奇发展概况及在中国小说史上地位。

  重点:

唐传奇特点及发展概况。

  难点:

唐传奇繁荣的原因。

  节、唐传奇

  一、唐传奇:

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得名于晚唐裴铏《传奇》小说集。

传奇,即传述奇事奇遇之义。

名之“传奇”,有贬义,以区别古文之高文。

  二、唐传奇兴盛的原因:

  史传小说及魏晋小说的影响。

记人记事志怪,如《世说》、《搜神记》。

  古文运动的影响。

从语言上说,两者都是以散体为主。

而韩柳的某些以古文写成的传记文,接近传奇小说。

如韩愈《毛颖传》“把‘笔’人格化,成了‘毛颖’这样一个人。

又借这个‘毛颖’的遭遇,抒写自己的感激。

因此,从表现手法说,它是托物喻意的。

但它写得有故事情节,有肖像、动态、对话,且在某种程度上写出了人物性格,因此,又是一篇传奇小说。

”郑振铎:

“传奇文的运动,我们自当视为古文运动的一个别支。

  行卷之风的影响。

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曰:

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遇数日又投,谓之温卷。

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

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

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

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佛道盛行。

宣讲的神异故事及想象虚构的方式都对传奇有影响。

  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

如俗讲、变文、说话的出现,市人对小说看法改变。

  三、唐传奇的发展:

  发轫期,魏晋小说到成熟的唐传奇间过渡。

题材以志怪为主,行文有骈文的特点。

有王度《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游仙窟》、陈玄祐《离魂记》

  全盛期,作家、作品多而成熟,骈散相间。

爱情传奇的成功:

元稹《莺莺传》、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李朝威《柳毅传》,另外侠义、历史和志怪题材:

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陈鸿《长恨歌传》

  衰落期,爱情题材减少,侠义、历史和志怪增多。

语言上,骈文成分增加。

大量传奇集出现,如裴铏《传奇》、牛僧儒《玄怪录》、皇甫枚《三水小牍》。

  四、唐传奇艺术成就:

  鲁迅先生说唐传奇乃中国小说史上一大变迁: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著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真正现代意义的小说出现,表现在:

1、“有意为小说”。

有想象虚构、有一定创作目的。

白行简《李娃传》。

2、篇幅较长,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

3、人物形象鲜明。

4、文辞华艳,或骈或散,有诗笔,有议论、有叙事。

  五、唐传奇的影响和价值

  标志小说文体的独立、成熟。

  叙事文学走向文坛。

加强文学的表现力,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情节模式。

如元明清著名的小说、戏曲取材多本于此。

  精读作品篇目:

  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

  阅读作品篇目:

  李朝威《柳毅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元稹《莺莺传》、杜光庭《虬髯客传》。

  第二节、俗讲和变

  一、俗讲:

僧徒为弘扬佛教教义,在寺庙进行通俗讲经。

僧徒俗讲时演唱佛经故事的底本,有三类:

1、押座文。

2、讲经文。

3、变文。

  二、变文:

省称“变“,变是变化、改变的意思。

其得名可能与佛经的“变现”及“变相”有关。

也即是说,变文与变相辅相成而行。

今存敦煌卷中题为“变”或“变文”者,大致有四类:

类与佛经故事有关,如《降魔变文》;第二类吟唱时事,又具有变文特点的,则今人称拟变文,如《张义潮变文》;第三类演唱历史故事,如《王昭君变文》;第四类是民间传说题材,如《舜子至孝变文》。

变文体制特点:

韵散相间,诗文结合,有说有唱。

韵,以七言为主,间有杂言,或三、五、四言。

散,浅近的文言或杂口语的白话,也有骈文。

变文的影响:

对传奇小说、白话通俗小说及说唱文学的兴盛有积极的意义。

  【附】敦煌遗书敦,大也;煌,盛也。

大而盛者曰敦煌。

敦煌卷子约四万卷,1900年5月26日发现。

劫掠情况:

1907——1914,匈牙利人斯坦因,以500两银,得八千卷及绣品、绘画等29箱。

1908,法国人伯希和,挑选有价值六千卷和写本,以50两银一捆,得十多箱。

1914,俄国鄂登堡等,约一万卷以上,“敦煌特藏”,秘不示人。

1963年始整理出版。

1911,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取约492卷及精美彩塑。

1924,美国人华尔纳,剥离唐代壁画20多块。

北京图书馆约一万卷,多是价值不高的佛道经刻本、手抄本。

封存了近千年的敦煌遗书,内容十分广泛,文献价值重大,如佛道经典、历史文书、经史子集、诗词曲赋和通俗文学作品等。

发现的意义:

  澄清了我国文学史上长期难以解释清楚的文学现象。

如敦煌歌辞——乐府与文人词、宋词之间的过渡;话本小说——宋元话本的先河。

变文——宋元以后出现的说唱文学与前代文学的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