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7353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docx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新编同步练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练习

 

1.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2.封建社会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于(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挑起战争,下列哪些战役属于战国时期?

(  )

①城濮之战   ②牧野之战    ③“围魏救赵”   ④长平之战。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4.战国七雄中,通过瓜分晋国而立国的是(  )

A.秦、赵、燕 B.韩、赵、魏 C.楚、燕、齐 D.韩、赵、楚

5.今北京地区属于战国哪个国家(  )

A.齐国    B.燕国    C.秦国    D.楚国

6.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逐步确立起了封建制度,秦国等大国确立该制度的主要方式是(  )

A.争霸战争  B.铁农具的使用 C.牛耕推广  D.改革或变法

7.学会识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如图,图片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

A.夏、商、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8.与“纸上谈兵”典故有关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9.哪场战役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进攻(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10.以下关于如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战国时期连横战略示意图     B.有“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含意

C.战国时期合纵战略示意图     D.秦以外的六个国家实行过这种策略

11.做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得名的说法之一是这一时期战争众多,争夺激烈。

下列有关战国时期的战争介绍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铁兵器出现,青铜兵器也得以改进

B.各国组织起庞大军队,在边境和都城修筑坚固的城防工事

C.车兵成为主要兵种,骑兵和步兵退居次要

D.人们更加注重研究军事,大批军事家涌现

12.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评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B.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C.秦朝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D.长平之战标志着秦统一六国的完成

问答题

13.请简要叙述长平之战及影响。

14.请在下图方框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15.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各国改革内政,结盟对抗,关系错综复杂。

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战国这个历史概念的含义

(2)“合纵”、“连横”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后来“合纵”政策没有成功?

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16.

材料一: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材料二: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

“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材料三:

见图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哪两项策略?

请你解释一下这两项策略。

(2)材料二是哪一个成语的由来?

(3)图三是秦国的一位说客在向楚国游说,这位说客是谁?

并请你猜一猜他正在说什么?

(4)这一时期与图中的说客意见相反的是谁?

(5)你认为上述哪一种策略运用的更成功一些?

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二: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桓公九合诸侯”,为什么说是“管仲之力也”?

齐桓公在称霸过程采取的正确策略是什么?

(3)判断材料三中的哪一幅是“战国形势图”?

与图1相比,图2中的诸侯国有什么变化?

(4)列举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至少两个)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的图中上中下所指的三个国家是由哪个国家三分而成的?

战国七雄中位于最东边的国家是哪一个?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此时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3)材料三中“卫鞅”指的是谁?

“孝公”是哪国国君?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    2.C    3.A    4.B    5.B    6.D    7.C    8.A    9.B    10.A    11.C    12.D    

13.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展决战.由于赵军主帅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结果不听部下劝告,陷入秦军重围,赵军全军覆灭。

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故答案为:

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14.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

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各诸侯国地理方位可记作: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1)齐;

(2)楚;(3)秦;(4)燕;(5)赵;(6)魏;(7)韩。

故答案为:

15.

(1)前475年——前221年;

(2)“合纵”:

“合众势以攻一强”、“连横”:

“事一强以攻众弱”;

(3)因为六国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重重;秦国用连横之策破坏,瓦解六国合众;

启示:

只有真正团结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勾心斗角,只顾私利,建立不起真正的联盟。

16.

(1)合纵和连横。

战国中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齐、楚、燕、韩、赵、魏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为此进行了一些合作,包括几国出兵联合进攻秦国。

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秦国要想向东发展,就必须破坏东方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为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连横”;

(2)朝秦暮楚;

(3)张仪。

他正在代表秦王向楚怀王庄重“承诺”,若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则赠给楚国方圆600里的一大块土地;

(4)苏秦,主张合纵;

(5)连横。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任意一点即可)

17.

(1)因为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齐桓公;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这是其能够称霸的根本原因。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3)图2。

图1中的“晋”分裂成图2中的韩、赵、魏三家,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在战国时期不存在了;

(4)问鼎中原、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纸上谈兵。

18.

(1)晋国;齐国;

(2)战争频繁;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社会改革;促进局部统一等;

(3)商鞅;秦国。

【解析】

1.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巧记其具体方位的口诀为东南西北到中央,位于最南端的是楚国。

故选D.

本题考查战国七雄,掌握战国七雄的方位;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战国七雄的方位。

2.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间,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间。

3.依据所学,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末年,围魏救赵、长平之战发生战国时期;

故选A.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战役;

本题以战国时期战役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战国初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建立了韩国、赵国和魏国;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三家分晋的知识点;

本题以三家分晋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三家分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5.战国时期,燕国统治者今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北部等地区;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争雄的知识点;

本题战国争雄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战国时期燕国所地管辖的地理范围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6.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或变法;通过各国的改革或变法,封建专制得以确立,我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的知识点;

本题以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或改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7.战国初期,诸侯国之间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如图所示七国的大致范围,依图即可得出答案;

故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战国七雄,注意地理位置的把握;

注意知识与图形的结合,提高识图能力。

8.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战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出自长平之战;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故选A.

本题考查长平之战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长平之战的相关史实。

9.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进行了长平之战,秦军获胜,此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

故选B.

本题考查战国争雄,知道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

本题以战国争雄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长平之战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10.据图示可知,战国时,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的策略。

故关于图片的叙述错误的是战国时期连横战略示意图;

故选A.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相关内容,知道合纵是六国合力抵抗强秦的策略,图片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合纵战略示意图,不是连横战略示意图;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1.奴隶社会主要的兵种是战车部队,战国时期,步兵和骑兵逐渐成为主要兵种,战车部队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步兵独立作战,是从春秋时郑、晋两国为了对付戎翟开始的。

战国时代,各国军队的成员逐渐变成“徒步匹夫”的农民,步兵成为最主要的兵种。

ABD说法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制度战国时期,步兵和骑兵逐渐成为主要兵种;

本题以战国战争特点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战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

结果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不是秦统一六国完成的标志。

故选D.

本题考查有关秦朝的历史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秦朝兴起的战役--长平之战。

13.本题以长平之战为切入点,考查战国七雄;

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

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位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5.

(1)此题考查战国的含义。

结合教材中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

(2)此题考查“连横”、“合纵”的含义。

依据“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

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

”其含义为“合纵”:

“合众势以攻一强”、“连横”:

“事一强以攻众弱”;(3)此题是启示类考查。

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采取连横的策略破了合纵;秦国利用贿赂、威胁的手法破坏合纵,各个击破;六国间“朝秦暮楚”,立场不坚定。

故而“合纵”没有成功。

从中给我们的启示:

只有真正团结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勾心斗角,只顾私利,建立不起真正的联盟。

16.

(1)本题考查的是合纵和连横的相关知识。

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合纵和连横的策略。

战国中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齐、楚、燕、韩、赵、魏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为此进行了一些合作,包括几国出兵联合进攻秦国。

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秦国要想向东发展,就必须破坏东方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为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连横”;

(2)本题考查的是朝秦暮楚成语来历的相关知识。

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朝秦而暮楚”,据此可知,材料二是朝秦暮楚的由来;(3)本题考查的是连横家张仪游说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破坏齐楚联合的斗争中,重用了张仪。

公元前314年,张仪到达楚国。

他骗楚怀王说,若楚国与齐国绝交,秦国则赠给楚国方圆600里的一大块土地;(4)本题考查的是合纵家苏秦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合纵家,主张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5)本题考查的是合纵和连横策略哪一种更成功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连横更成功。

苏秦是合纵六国以攻秦,张仪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两次合纵,都是因为六国个打小算盘而失败;再加上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使连横更成功。

17.

(1)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争霸的有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本题主要考查了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的有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3)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国七雄的有关知识。

结合图片并根据所学知识,图2是“战国形势图”。

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故图1中的“晋”分裂成图2中的韩、赵、魏三家,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在战国时期不存在了;(4)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战例,也随之出现了较为经典的成语故事,例如:

围魏救赵、卧薪尝胆、纸上谈兵、问鼎中原、朝秦暮楚、退避三舍等。

18.

(1)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解答本题必须掌握熟练地理知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最上面的是赵,中间的是魏,下面是韩。

这三国是由晋国三分而成;战国七雄中位于最东边的国家是齐国;

(2)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的特点以及战争的客观作用。

依据材料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斓的时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各诸侯国连年相互战争而得名。

这些战争虽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灾难,但是同时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局部的统一。

各国为了在战争中取胜,纷纷进行改革。

有利于社会的改革;(3)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卫鞅即商鞅。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