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7406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九周

课题:

第四单元比例练习九(1-7题)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2016年4月25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50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正确的判断正、反比列的关系。

3、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渗透数形结合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和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判断正、反比列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关系式表示:

y/x=k

2、什么是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关系式表示:

xy=k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九

(1)

学生独立写出各月电费与用电量的比。

说一说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

再比较比值得大小。

小组讨论电费与电量成正比例关系吗?

为什么?

(成正比例关系,因为电费的单价一定,用电量大了。

电费就高了。

2.练习九

(2):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指名汇报,师板书。

1、成正比例关系,因为单价一定,订的数量越多,费用就越大。

2、不成比例,因为正方体的一条棱长一定,另一条棱长也定了,表面积也就一定了。

3、不成比例,因为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之间没有一定关系。

4、成正比例关系,因为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公顷数量越多,总产量越大。

5、不成比例,因为没读的加已读的页数是总页数。

3.练习九(3)

组织学生观察表格,了解汽车所行路程和耗油量的对应数值表。

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汇报。

(成正比例,因为行的路程越长,耗油越多。

观察图象,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

(行的路程越多,耗油量越大。

在图象上找到路程是55千米时,与耗油量的交点,找出耗油量。

4.练习九(4)

组织学生根据正比例的关系,比值一定,来独立完成下表,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5.练习九(5)

观察表格,指导学生理解,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树的高与影长的比值是一定的。

树越高,则影子越长,但比值一定,所以成正比例关系。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图象,并展示鼓励。

6.练习九(6)

观察表格,指导学生理解n表示自然数,则2n表示一个自然数的2倍。

根据表格在图中画出图象,并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n大了,2n就越大了。

7.练习九(7)

观察表格,了解每只铅笔0.5元,将表格补充完整。

根据表格在图中画出图象。

学生自己根据已知条件算出7支铅笔的价钱。

三、课堂总结:

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四、布置作业: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路程/km

70

140

210

280

350

420

490

(1)写出几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比,比较它们的比值的大小并说出比值的意义。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否成正比例?

为什么?

五、板书设计:

练习九

1、什么是正比例?

用关系式表示:

y/x=k

2、什么是反比例?

用关系式表示:

xy=k

课后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第四单元比例练习九(8-16题)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2016年4月26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52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正确的判断正、反比列的关系。

3、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渗透数形结合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和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判断正、反比列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关系式表示:

y/x=k

2、什么是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关系式表示:

xy=k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九(8)

学生观察表格,理解教室的面积是一定的。

小组讨论所需地砖数与每块地砖的面积成反比例关系吗?

为什么?

(成反比例关系,因为一块地砖的面积大了,需要砖的块数就少了。

2.练习九(9)。

学生分组讨论。

指名汇报,师板书。

(成反比例关系,因为一批醋的质量一定,每瓶装的多,装的瓶数就少;每瓶装的少,瓶数就多了。

3.练习九(10)

组织学生观察表格,了解x和y成反比例,那么它们两个的乘积是一定的。

根据积一定,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将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4.练习九(11)

学生分组讨论。

指名汇报,师板书。

1、成反比例关系,因为煤的数量一定,每天用的越多,用的天数就越少。

2、成反比例关系,因为全班的人数一定,每组分的人数越少,分的组数就越多。

3、成反比例关系,因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体积一定,底面积大了,高反而小了。

4、不成比例关系,因为黄瓜的面积与西红柿的面积合起来是这一块菜地的面积。

5、成反比例关系,因为书的总册数一定,每包多了,分成的包数就少了。

5.练习九(12)

观察表格,指导学生理解,一批任务是一定的。

每天的数量是p,需要的天数是t,手机的总数=pt。

学生讨论p与t成什么比例关系,并汇报。

(成反比例关系。

因为每天做的多了,需要的天数就少了。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算出总任务,并求出8天完成每天装多少。

500×24÷8=1500(部)

6.练习九(13)

观察表格,让学生理解京沪高铁的全长是一定的。

根据表格讨论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速度快了,需要的时间就少了。

7.练习九(14)

观察图象,认识了解长颈鹿与斑马的时间一样时,将表格补充完整。

根据图像完成问题。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8.练习九(15)

观察xy=z,学生分组讨论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指名汇报。

师生集体纠正。

9.练习九(16)

引导学生写出几组面积是36的时候,长和宽分别可以是多少?

(1和36;2和18;3和12;4和9;6和6.)

组织学生把这几组数字制成表格。

再根据这个表格,分组把它们的关系用图象表示出来,展示每组图象,进行鼓励。

分析图象,进行总结。

五、课堂总结:

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六、布置作业:

打一份稿件,四个人的打字时间和速度如下表:

姓名

张红

李强

周丽

刘光

时间/分

30

40

60

80

速度(字/分)

80

60

40

30

1、描点连线。

2、打字的时间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五、板书设计:

练习九

1、什么是正比例?

用关系式表示:

y/x=k

2、什么是反比例?

用关系式表示:

xy=k

课后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第四单元比例尺

(1)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016年4月27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探究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渗透数形结合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和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仪,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机器零件纸,北京的平面图。

【情景导入】

教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的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多少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

可能吗?

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

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纸上。

不管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新课讲授】

1.比例尺的意义。

(1)教师讲解:

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把它起个名字,叫做比例尺。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

=比例尺)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最简整数比。

(2)教师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1∶100000000。

(3)组织学生议一议:

比例尺中的“1”表示什么?

“100000000”表示什么?

指名说一说:

“1”表示图上距离,“100000000”表示实际距离,也就是说图上1cm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cm。

教师说明:

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写成

(4)引导学生观察比例尺

适时讲解:

这是线段比例尺,表示线段的长度1cm是图上距离,50km是实际距离,也就是说图上距离1cm代表着实际距离是50km。

(5)教师用投影出示图纸。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比例尺2∶1表示什么?

指名汇报:

2∶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

教师小结: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纸上。

这时比例尺的前项比后项大。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2.教学例1。

(1)教师出示教材第53页例1。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议一议:

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指名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4cm∶120km

=2.4cm∶12000000cm

=1∶5000000

(2)巩固应用。

教师出示教材第53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中检查。

答案:

教材53页“做一做”:

2cm∶5mm=20mm∶5mm=4∶1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比例尺

(1)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

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组长意见:

课题:

第四单元比例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016年4月28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设未知数时应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的求法,有同学能简单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新课讲授】

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

已知比例尺和地铁1号线的图上距离,求它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教师启发:

因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学生思考并解答一下问题:

(1)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板书:

7.8cm)

(2)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

(用x表示,在7.8的下面板书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3)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

(应用厘米)

(4)比例尺是多少?

写成什么形式?

(分数形式)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解:

设苹果园站到四惠东站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指定一名学生板演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强调单位互化的时候,注意0的个数不能写掉了。

师问:

这道题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可以用算术方法:

7.8÷

(5)巩固应用:

做教材第54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

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米。

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用两种方法。

答案:

教材54页“做一做”: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cm∶600m=1∶60000,量得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的距离是2cm。

解:

设河西村与汽车站两地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cm。

2∶x=1∶60000

x=120000

120000cm=1200m(求两地的实际距离也可以根据线段比例尺,直接用600×2=1200(m)

教授例3。

(1)教师用投影出示教材55页的例3。

(2)组织学生讨论:

画出三家和学校的平面图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使学生明确: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出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3)学生分组求出各图上距离,教师订正。

(4)组织学生画出平面图,并在全班交流。

2.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检查。

【练习讲授】

1.出示习题:

小明家要搬新家了,他特别高兴。

可是,他很担心新家离学校太远。

小明的爸爸按比例为他画了一幅图,并且告诉他旧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900m。

小明量得新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7cm,旧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cm。

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算算新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吗?

(1)学生根据手中的图纸,分小组研究用什么知识来解答,然后合作计算出结果。

(2)学生汇报所在小组是怎样想的及利用了什么知识。

教师要求学生每说出一步算式要说出理由,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求。

方法一:

运用比例尺。

900m=90000cm3∶90000=1∶30000

7×30000=210000(cm)=2100(m)

方法二:

运用倍比关系。

7÷3=

900×

=2100(m)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比例尺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未知数→统一单位

例题:

方法一:

运用比例尺。

900m=90000cm

3∶90000=1∶30000

7×30000=210000cm=2100(m)

方法二:

运用倍比关系。

7÷3=

900×

=2100(m)

教学反思:

 

组长意见:

 

课题:

第四单元比例练习十(1-6题)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2016年4月29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7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设未知数时应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表示什么?

2.说说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之间的关系。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

(1)

组织学生将数值比例尺变成线段比例尺。

指名板演。

集体纠正。

(把数值比例尺改为线段比例尺,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中,要把实际距离的单位改写成所要求的单位,即30000000cm=300km,所以应填300。

2.练习十

(2)。

学生分组讨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与比例尺之间的关系。

指名汇报,师板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学生独立完,指名板演,集体纠正。

(引导学生注意:

首先统一单位。

3.练习十(3)

组织学生测量图中团结路的长度,就是图上距离。

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统一单位后算出比例尺。

组织学生将数值比例尺变成线段比例尺。

把数值比例尺改为线段比例尺,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中,要把实际距离的单位改写成所要求的单位。

4.练习十(4)

教师:

这是一幅七星瓢虫的放大图,那么它的比例尺的后项应该是多少?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答案:

量得七星瓢虫的长度是2.5cm,2.5cm∶5mm=25mm∶5mm=5∶1。

5.练习十(5)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

设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

3.41

x=17000000

17000000=17km

答:

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17km。

6.练习十(6)

(1)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

在自己准备的地图上,选取两个城市。

(2)组织学生量出两个城市在图上的距离。

(3)根据比例尺,算出两个城市的实际距离。

(4)小组交流,汇报。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八、布置作业:

1、在比例尺是1:

500000的图上,量的图上距离长度是6.4cm,实际长度是多少千米?

2、一个篮球场长30米,宽15米,用1:

750的比例尺画出它的平面图,算一算篮球场的长和宽是多少?

五、板书设计:

练习十

5、设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

3.41

x=17000000

17000000=17km

答:

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17km。

课后反思:

 

组长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