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16720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9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docx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

课题十三: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

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

请举例说明?

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

(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

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训练。

课后小记: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说明与建议】

1、“视图与投影”是《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

第一和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所以在本单元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

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

“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

”(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

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

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

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

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

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师:

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

练习九4-6。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说明与建议】

1、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解简易方程(方程的意义、等式基本性质一、等式基本性质二、方程的解,解方程、x+b=c、ax=b、列方程解加减计算的问题、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ax-b=c及其应用、ax+ab=c及其应用、ax+bx=c及其应用)。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或□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两节教材的四部分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方程的基础,“方程的意义”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稍复杂的方程”则是“解方程”的发展。

2、用字母表示数的教材编排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一些。

例如,已知父亲年龄比儿子大30岁,用a表示儿子岁数,那么a+30既表示父亲岁数总是比儿子岁数大30的年龄关系,又表示父亲的岁数。

这是学生初学时的一个难点。

首先,他们要理解父子年龄之间的关系,把用语言叙述的这一关系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次,他们往往不习惯将a+30视为一个量,常有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式子,不是结果。

而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个量恰恰是学习列方程不可或缺的一个基础。

因此,为了保证基础,突破难点,教材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内容作出了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安排。

即先学习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例1),然后学习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即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例2和例3),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学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例4)。

这样由易到难,便于学生逐步感悟、适应字母代数的特点。

3、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基础,而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

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然后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而且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的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

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

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4、调整简易方程的内容,突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引进等式基本性质作为解简易方程的认知基础之后,一个相应的措施就是调整简易方程的基本内容,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

这是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其算理解释比较麻烦。

至于形如a÷x=b的方程,本质上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同样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

事实上,回避这两种类型的简易方程,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可以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

这也体现了列方程解决问题,常常可以化逆向思维为顺向思维的优势。

5、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就书写习惯来说,无论是含有字母式子的书写,还是解方程的书写,都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

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从解数学题的检验来看,解方程的检验,方法易学,操作简便,而且最容易显示检验的成效,因而是培养学生检验习惯的一个重要契机。

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加以把握

第一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

(一)

教学内容:

教材P44-P46例1-例3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

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

(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

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

(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

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

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

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b或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

(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减法的性质:

a-b-c=a-(b+c)

除法的性质:

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

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

是怎样表示的?

(请一生板演)

a×b=b×a(a×b)×c=a×(b×c)

可以写成:

a·b=b·a或ab=ba(a·b)·c=a·(b·c)或(ab)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

(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

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

为什么?

(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

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

(1):

师:

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

(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

怎样读?

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

a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

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m×m0.1×0.1a×63×nχ×8a×c

教学例3

(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

两生板演。

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

第1题在书上完成。

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

第1-3题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

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

(一)

2

乘法交换律:

a×b=b×aS=a×aC=a×4

可以写成:

a·b=b·a或ab=baS=aC=4a

课后记:

第二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

(二)

教学内容:

教材P47-P48例4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

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

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

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a×714+ba÷7a×a5-x0.6×0.6

二、新授。

1、教学例4

(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

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

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

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

a+30

提问:

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

30表示什么?

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

a可以是哪些数?

a能是200吗?

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

(2):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

(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

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

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

(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

u=t=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

S=ut=150×30=4500(注:

这里求出来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

(二)

例4

(1):

例4

(2):

法1:

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6a

法2:

a+30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

6a=6×15=90

a=30=11+30=45

课后记:

第三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三)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P51-P52练习十第7-13题

教学目的:

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

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

能熟炼地运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a+a=()a×a=()

(2)当a=5时,2a=(),a的平方=()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

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

(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

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

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

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abcs

×9

scba

课后记:

2.解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

对,它是天平。

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

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

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

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

发现了什么?

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

杯子和水比200克重。

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

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

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

问:

哪边重些?

怎样用式子表示?

让学生得出:

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

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

用式子怎样表示?

让学生得出:

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对,叫方程。

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

然后小结:

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3、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

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4、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

方程是不是等式?

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板书: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具准备:

天平及相关物品。

(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

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