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7864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说课稿

3.《荷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

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作者以观察的程序为线索叙写。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节),写的是作者从看荷花的角度,对荷花进行直接记叙描写。

作者由‘“闻”到“清香”,来到荷花池边。

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欲放。

”再细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势各不相同。

接着通过假设“一大幅活的画”,围绕一个“活”字,展开想象,转入对荷花动态的描绘,这是课文的第二部分(4—5节)。

作者从想象的角度,对荷花进行比喻性描写。

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变融。

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佼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同时也要紧扣教材的训练重点,练说自然段的大意,学写总分段式的一段话。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

学会用总分的方法写一段话。

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是用总分方法写的一段话,教学时可作学法迁移,安排学生练笔。

围绕教材和单元的特点《荷花》第一教时可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

3.理解并概括1、3自然段的大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5.初步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概括1、3自然段的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三、教程设计及指导思想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

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

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

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荷花》一课的导入,可用谜语激超: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也可用回忆旧知法导入。

即让学生回忆《学画》,王冕画的那池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于被调动起来了。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理情思路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教师检查:

a.哪些字容易读错,该怎么读?

b.哪些字容易写错,怎么记?

c.“蓬”的结构。

2.课文写了荷花的哪几方面?

幻灯题检查:

作者写了荷花()、()、()和自己的()。

(现今社会知识繁多,书籍如海。

速读课文留下整体的感知,为今后浏览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打基础。

(三)深读悟情,学法迁移

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

如果说“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是信息多向、立体的传输。

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讨论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

因为通过讨论,可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学懂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进而从读学写,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

1.第一段课文。

a.思考: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荷花的清香吸引人?

b.这些词语的朗读语调该怎么处理?

请你读读。

c.放手让学生评价,指名再读、学读、齐读。

d.做作业本第5题。

e.为什么选这一句?

深读课文与初读课文相互照应,训练学生注意学习的前后联系,抓住主要内容概括大意,学练结合,巩固学习成果。

避免学生像小猴于下山,“那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第二段课文。

a.过渡:

荷花的清香诱人,它的形态也的确引人入胜,同学们请看挂图。

教师以图激情,让鲜明的图画,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又一次高潮。

b.图文对照,自由默读。

用~~~标出这一段的总起句。

用()标出荷花的各种形态。

c.学习写荷花的句子。

(a)学习写花骨朵的句子。

①读这句话,感觉怎样?

②通过哪些词表现的?

③请你读读这一句,评一评,再读,师读,生读。

④总结学法:

整体感知——抓重点词——品读悟情。

(b)学法迁移,半扶半放学习写荷花“才展开”和“全展开”的句子。

d.学法迁移,放手学习写荷叶的句子。

e.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

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懂得花如此娇艳动人,离不开绿叶的衬托,正因为有荷叶的“挨挨挤挤”、“碧绿”、“大”、“圆”,才有千姿百态,生机蓬勃的荷花。

作者写花前对荷叶的描述,埋着伏笔,这正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

f.师,男、女生,分读总起句,及写花、叶的句子。

g.指导背诵第二段课文。

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图文对照,学生不禁由衷地感叹,“真是景如图,画如景啊!

”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教师对于句序略加指点,自然能熟读成诵。

由读到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

3.第三段课文。

a.过渡:

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

这一段课文的学习,老师要让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再在四人小组里展开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

此项自学安排,意在巩固学法。

b.着重讨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因为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陶醉了,觉得荷花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所以当它是一幅活的画。

c.以陶醉的语气感情朗读这一段。

d.用“白荷花”概括这段大意。

e.用书上这段的开头句作总起,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学写荷花的姿势。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变式进行学写迁移。

丰富学生的想象,积累语言,掌握段的写法,使教学融为一体,做到教练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各种感观的调配使用,达到教学最优化。

4.总结课文。

今天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俗话说: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

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

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高一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5.课外练习。

用总分法写一种花。

四、课堂设计的特色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

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教学中学路分明:

从抚——领——放。

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

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他先按照惯例向听者概括陈述所说课的主要内容、中心,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什么,再联系单元训练的重点,说明所说课文在整个单元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

然后提出课文的教学目标,接着陈述自己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计划分几个课时进行教学,各个课时分别完成哪些教学任务。

这些内容说得清楚、明白、有条有理,而且把该说的都说了,完全符合说课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内容的系统性、叙述的条理性。

在说完以上这些内容以后,赵老师用“下面,我着重讲我第1课时的教学”一句话,将说课从说整篇课文转入所说课时课文的教学。

十分简洁、自然。

在下面部分,赵老师依次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最后说板书,也同样把该说的内容都说,而且同样说得清楚、明白、有条有理,做到了内容的系统性和叙述的条理性。

不仅如此,陈述的内容,有详有略,该详的详,该略的略了,从而突出了教学过程这个说课的重点和中心。

如果我们集中分析一下教学过程,也可以发现赵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过程言简意赅,的确切实可行。

在教学过程中,有听、有说、有讲、有写、有练,训练形式多样,而且始终注意紧扣教学目标和根据教材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

她让学生读课文感受荷花的美,听录音品味荷花的美,再通过练习,加深对荷花美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培养了爱美的高尚情趣。

总之,赵老师的说课是成功的,按说课的标准进行评价,也应当说是一堂好课。

如果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话,那么,一是在转入说自己第一课时教学的时候,还可以插进去再分析一下该课时的教材(上面的教材分析,是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分析的,整体的分析,不能代替局部教材的剖析);二是教学过程中的有些内容应该具体一些,如“总结”说课中虽说了总结的方法,但没有说总结的具体内容,“测试”,也只说了测试的好处,没有说具体怎样测试和测试什么,这些都使听者难以判断说课者安排的总结、测试到底好不好,好在哪里,以及到底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必要,从而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说课效果。

再者,板书设计,赵老师是把它当作附录附注在后面的,而且解释也只有几句话,这是不妥当的。

因为板书也是说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说课一定要说板书,则不仅要求说内容、特点,而且还要说如何使用板书等等。

总之,好的说课,连细节也应注意规范,因为细节其实不细,它同样关联着说课的整体效果。

笔名。

第3课

多美呀,野花(节选)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读短文,说说野花有哪些特点?

最值得赞美的是什么?

2.找一找,说一说选文中的排比句,至少两处。

原文:

野花是很小的。

野花是很多的。

野花是很美的。

野花的美,更多的是心灵的美——你看这些无名无姓的小花,竟也顽强地生长着、开放着,是生命的向往,是春天的呼唤!

没有人栽培,没有人施肥。

甚至也没有人播种。

也许是田野上的风卷来的种子;也许是蓝天上的小鸟衔来的种子……

无声无息地落下,无声无息地萌芽,无声无息地开花——开在沟边、路旁,开在田野一角。

那芦苇丛中一朵朵圆圆的、金色的野花,那白色的、米粒大的荠菜(jìcài)花,那绒毛似飘洒洒的蒲公英……

假如广漠的田野没有这些野花——夹杂在芦苇中,微笑在天边地头,又将是何等的单调与寂寞?

蜜蜂到哪里去采蜜?

蝴蝶到哪里去嬉戏?

野花,是山野之花。

是小草的姐妹,是田野的女儿。

它得到了更多的阳光、雨露,也从不惧怕秋风、寒霜。

我们实在不能小看它们——那里顽强生长着的山野小花!

扎根大地,依偎着大地——野花是与大地共存亡的。

大地不灭,野花不死!

不离开泥土的野花是大有希望的——让根须越扎越深,吸取更多的养料;让枝叶伸向四面八方,在流通的空气里、在温暖的阳光下,翩翩起舞。

和大地一起迎接春风,和大地一起欢度金秋,和大地一起抗击严寒……

大地常青,野花常新!

参考答案:

1.野花的特点:

小、多、美、生命力旺盛。

最值得赞美的是生命力旺盛。

2.以下5句,任选2句,但要说出完整的句子。

(1)野花是很小的。

野花是很多的。

野花是很美的。

(2)无声无息地落下,无声无息地萌芽,无声无息地开花——开在沟边、路旁,开在田野一角。

(3)那芦苇丛中一朵朵圆圆的、金色的野花,那白色的、米粒大的荠菜花,那绒毛似飘洒洒的蒲公英……

(4)野花,是山野之花。

是小草的姐妹,是田野的女儿。

(5)和大地一起迎接春风,和大地一起欢度金秋,和大地一起抗击严寒……

 

荷花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读选文,说一说在作者心中荷花有怎样的品质。

2.读句子“它是那么地依恋着水和泥土,以至到了秋天,一片片枯萎了的老叶还要落到水中,烂在泥里,为来年护花再尽最后一份力量。

,说说你能联想到哪句诗文?

1如此凝神地赏荷花,是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

远远望去,肥大的荷叶,绿汪汪一片,托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如绿纱托着红缎,漂浮在清澈平静的湖面上……

2走近观赏,只见红荷托露,晶莹欲落;白荷带雨,冰洁无瑕。

盛开的,宁静安祥;带蕾的,娇羞欲语;还有那绿盖叠翠,青盘滚珠,圣洁得使人不能说,只怕言语不慎玷(diàn)污了它。

3荷花柔得似棉,静得若水。

但是烈日不能使其枯萎(wěi),风雨不能令它弯腰。

它的根,紧扎地下;它的叶,相触水面。

它是那么地依恋着水和泥土,以至到了秋天,一片片枯萎了的老叶还要落到水中,烂在泥里,为来年护花再尽最后一份力量。

4怀着坦荡真诚的心,我领略了荷花的玉洁冰清、坚贞不拔和脱俗飘逸后,感动得眼睛潮湿了。

5是啊,荷花不奢求浓艳,不遗憾平凡。

当生命火花最炽(chì)热时,它微微含笑,给蓝天的画卷上点金涂丹。

它不强求浮华,却拥有新鲜活泼的美丽内质;它不强求辉煌,却拥有默守一枝的宁静;它虽然水中独立,但却不离群生长。

当它枝头最后一瓣“云霞”飘落水面时,它也毫不忧伤,仍在寂静的湖面下留下沉甸甸的收获——藕节。

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荷花的真实写照。

然而,这么美好的花,却不需要人们专门施肥、松土,没有一个花房或花坛能适合它生长。

它的头上只有广阔的天空和淡淡的白云;它只是宁静、充实而顽强地生长着。

它并不想取悦人类,却给人们带来愉悦、欢欣和享受。

7荷花的(dí)确很美,它的风韵、雅致、飘逸、洒脱,令我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但是,我心中在意的,却并不仅仅是它的美……

参考答案:

1.在作者心中,荷花有玉洁冰清、坚贞不拔、脱俗飘逸的品质。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叶圣陶”笔名的由来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

“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

“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先生笑了笑说:

“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

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