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8015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docx

版高中语文专题是故乡明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原乡”是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的称呼,原意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

“原”小篆字体为“

”,像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

“乡”字甲骨文为“

”,像二人对食形,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后引申为“乡村”“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两种解释。

所谓“原乡”即“原色本乡”,意味着传承祖先的历史记忆和原味生态环境。

原乡规划理论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对人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所产生的担忧,尤其是中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大量的村落被毁,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所表现出来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离“原乡”的本意越来越远,这样的规划在毁掉城市后又将毁掉美丽的乡村。

于是,原乡规划理论应运而生。

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的“无为自化”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尊重自然,尊重景观本色,尊重乡村本色,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自然境域下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规划的最高境界。

近年来,乡村旅游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乡村保持了完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村庄与自然环境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整体,对乡村景观的向往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逃离现实生活,放松身心压力,体验农家乐趣的主要心理动因。

原乡规划要求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效利用乡村原生景观,严格保护有价值的景观景点,并通过合理的人工修复来完善乡村景观系统,形成真实的乡村景观意象。

因此,在原乡规划理论指导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应尽量遵循村庄现有布局,在村庄聚落的内部分区之上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并保护村庄建筑特色,不去破坏、异化现有建筑景观,这是乡村景观能够保持地方性特色,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切实保护乡村遗产的关键。

同时,还要保护好以乡村文化为主体的人文生态。

其中乡村文化包括乡村物质文化、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它是乡村景观文化内核的主要构成部分。

乡村人文生态是在乡村居民建筑村落和田园景观背景下,所形成的乡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民俗文化的和谐的乡村环境系统。

它们是乡村景观的独有表达方式,乡村旅游规划应彰显这些元素。

总之,乡村景观规划的精髓是“原乡”,即通过景观设计、风貌控制与建筑保护,维护乡村地区的原乡风味,并在此基础上整治优化社区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和旅游氛围。

乡村景观规划的根本要求是可持续性,应始终关注“人-景-地”的和谐。

(摘编自杨振之《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乡”原指宗系之本乡,这一称呼蕴含着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深厚的历史情结。

B.原乡规划理论是对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进行反思的产物。

C.大量的村落被毁,造成了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这就是所谓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

D.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尽量以自然原真性为根本,限制人工干预。

解析:

C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属强加因果。

文章第2段中“大量的村落被毁”和“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都是新农村“城市化运动”的表现。

A项,是对文章第1段第1句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B项,在文章第2段,原乡规划理论是“基于……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所产生的担忧”,言下之意,“原乡规划理论乃反思的产物。

D项,在文章第3、4段。

“原乡规划要求……乡村景观意象。

”这符合老庄哲学中“顺其自然”的理论观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村完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是开发与完善乡村景观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形成真实的乡村景观意象的前提条件。

B.尽量遵循村庄现有布局,原样保护村庄现有建筑,是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切实保护乡村遗产的关键。

C.原乡规划所要求的“顺应自然”中的“自然”,既指自然生态,也包括以乡村文化为主体的人文生态。

D.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开发所依托的重要资源,乡村旅游规划要特别关注对乡村景观进行保护与规划。

解析:

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错在“原样保护村庄现有建筑”。

原文第5段是“保护村庄建筑特色”,且第4段中“严格保护有价值的景观景点”。

因此,原样保护现有建筑的说法错误。

A、C、D项是对第4、5、6段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概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援引“原”字的小篆字体和“乡”字的甲骨文,是为了解释“原乡”的含意,为原乡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B.以城市规划的相关思想为开发理念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会造成乡村原有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异化和变质。

C.乡村景观规划要以原乡风味为基础,和谐处理人、自然、文化三者之间关系,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旅游诸要素。

D.如何最大程度地协调好经济开发与乡村景观原真性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解析:

A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错在“为原乡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原乡规划的理论依据是老庄哲学。

B项,是对原文第2、5、6段的综合分析。

C项,是对第7段信息的概括。

D项,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可从原文第2段与第3段中找到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

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

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

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

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

”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

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

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解析:

B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内涵领悟及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正确,从原文最后一段“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可见“获得深刻的认识”的结论是错误的。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学作品(散文)中的形象——物象的特征的能力。

考生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从文本来看,这篇散文中的“窗子”既指现实中的窗子,又指心理(精神)上的窗子——文中提到“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的失败,即可理解这点。

答案: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

隔膜。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叙事的人称不同达到的表达效果也不同。

短篇作品一般采用一种叙事人称,而本文采用了两种叙事人称交替的形式,使表达更灵活,也更富于表现力。

答案: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从玉华

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李佩大脑的“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

她一个月给保姆发了三回工资。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的身体。

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都曾坐过那个沙发。

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

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

进入晚年后,她创办了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规格还高的“中关村大讲坛”。

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中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

钱学森在1956年数次致信郭永怀:

“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

”“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2月4日,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后,他在当晚急忙赶到兰州,乘飞机回北京。

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时失事。

在烧焦的尸体中有两具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

最后确认,这两个人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而当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

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

郭永怀走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李佩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

没人看到当时年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

老人默默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能眨眼睛的布娃娃。

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只是声音

沙哑。

1999年9月18日,李佩坐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先生是其中唯一的烈士。

该奖章直径8厘米,用99.8%的纯金铸造,重515克——大家感慨,“确实沉得

吓人”。

4年后,李佩把这枚奖章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钱、年龄对李佩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

她在北大念书,北平沦陷后,她从天津搭运煤的船到香港,再辗转经过越南,进入云南西南联大。

她在日本人的轰炸中求学。

她曾代表中国,参加在巴黎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工联大会和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

她和郭永怀放弃了美国的三层小洋楼,回国上船时把汽车送给最后一个给他们送行的人。

“文革”刚刚结束,人才匮乏。

李佩找到那些曾被打成‘右派’甚至进过监狱的英语人才,让他们从事教学工作。

事实证明,她的眼光很准。

她请出山的许孟雄,后来成为邓小平同志1979年1月出访美国时英文文件的把关人。

她还和李政道一起推动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帮助国内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

到1988年该项目结束时,美国76所优秀大学接收了中国915名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

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

她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大胆地让学生读《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等原版英文书。

所有毕业生论文答辩,她都要求学生用全英文陈述。

1987年,李佩退休了,可是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

在李佩眼里,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

几年前,一个普通的夏日下午,李佩让小她30多岁的忘年交李伟格陪着,一起去银行,把60万元捐出——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万。

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

前年,郭永怀104岁诞辰日,李佩拿出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藏品,捐给力学所:

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以及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

在李佩90多岁的时候,她还组织了20多位专家,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做研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出版了《钱学森文集》中文版。

曾有人把这对夫妇的故事排成舞台剧《爱在天际》,有一次,李佩先生去看剧,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但人们从她的脸上,读不出任何表情,那似乎在演着别人的故事。

“不老”的李佩先生确实老了,曾经在学生眼里“一周穿衣服不重样”、耄耋之年出门也要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还别上卡子的爱美的李佩先生,已经顾不上很多了。

那个她曾趴在窗边送别客人的阳台落满了灰尘,钢琴很多年没有响一声了,她已经忘了墙上的画是她和郭永怀相恋的康奈尔大学。

记忆正在一点点断裂。

早些年,有人问她什么是美。

她说:

“美是很抽象的概念,数学也很美。

”如今,她直截了当地说:

“能办出事,就是美!

很少有人当面对她提及“孤独”两个字,老人说:

“我一点儿也不孤独,脑子里有好些事。

如今,“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的李佩先生似乎越来越黏人,有好友来看她,她就像小孩一样,闹着让保姆做好吃的;好友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

摘下助听器,李佩先生的世界越来越安静。

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但每一个踏进李佩先生家的人都会很珍惜拜访的时间,会努力

记住这个家的每一处细节,大家都明白,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

物馆。

(《中国青年报》2016年1月13日,有删节)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狭小的客厅里灰色布沙发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的身体,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都得坐小马扎,表明李佩平等待人、从不媚上的正直品格。

B.李佩先生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把丈夫所得515克重的勋章捐给中国科技大学,又给力学所和中科大各捐30万,还给保姆一月发三次

工资。

C.李佩晚年的世界越来越安静,好友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着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这一笔写出了她晚景的孤独和内心的悲凉。

D.文章从李佩99岁起笔,以其高龄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再追溯其一生坎坷而光辉的人生历程,结尾又回到晚年现实,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解析:

D A项,这些材料与“平等待人、从不媚上”无关,是说明她与各色大人物相处融洽、和谐、亲密,表明她地位高、影响大,也说明她简朴,没有豪华居室家具。

B项,给学校捐款不属于一般公益活动,给保姆一月发三次工资也非乐善好施,是为了说明李佩“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

C项,“晚景的凄凉”“内心的悲凉”都言之过当,老了,她眷恋朋友情谊,一生都在炽烈地工作生活,现在只能说是很正常地归于平静了。

8.老年的李佩对“美”和“孤独”有怎样的理解?

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4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李佩对“美”和“孤独”的看法的句子,结合说这些话的语境加以概括,分析二者的关联也要结合她把事业看做生命这一特点。

答案:

她认为“能办出事,就是美”,(1分)“脑子里有好些事”就不孤独,(1分)这两个认识同出于一源,即把事业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她把全部精力付诸事业,全部情感寄托于事业,所以能劳动,能创造,就是最美的,快乐而不孤独。

(2分)

9.题目为“湍流卷不走的先生”,你如何理解?

全文表达了她哪些优秀品格?

(5分)

 

 

解析:

题目“湍流”有比喻义,概括了李佩人生经历中几次大的磨难,答题时注意概括全面。

人物的优秀品格要结合人物的言行概括,李佩响应祖国召唤回国,一生都在为事业忙碌,表现了她的热爱祖国、忠于事业;向国家捐献钱物,表现了她淡泊名利;“找到那些曾被打成‘右派’甚至进过监狱的英语人才,让他们从事教学工作”,大胆进行英语教学改革,表现了她坚持真理,敢闯禁区。

答案:

(1)李佩所经受的“湍流”:

①丈夫为国殉职;②“文革”期间被定为“特务”;③唯一的女儿先于她逝世。

(3分,每点1分)

(2)李佩的优秀品格:

①热爱祖国;②忠于事业;③淡泊名利;④坚持真理,敢闯禁区。

(2分,少两点扣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

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五年,督广东学政。

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

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

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

先是,永昌回乱,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

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抚,降者辄复叛。

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

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

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余匪肃清。

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

寻调两江总督。

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

又历官江南,习于盐、漕、河诸利弊。

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征折色①,于北省采买。

星沅谓折多征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

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

且州县藉端浮勒,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

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

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

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于途,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

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

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悍。

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

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

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

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

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

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

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遗疏言:

“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

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

”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

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有删改)

【注】①折色:

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

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B.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C.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

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D.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解析:

B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注意通读语段,把握大意,并注意人名、地名、官职名,根据主语及谓语动词、句式相似、语气词等加以判断。

并用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

此句前半部分陈述对象是赛尚阿,后半部分是星沅,可以根据两人的行为断句。

“赴广西”的是“赛尚阿”,不是“钦差大臣”。

排除A和C。

“至则已惫甚”是说李星沅的情况,前后应停顿,不能分,排除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

“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

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解析:

A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

“粮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星沅治官有方。

在广东督导学政时,在川、陕治理匪徒时,发现问题后均及时整治,并处理得当,效果显著。

B.李星沅办事有理有据。

在追究永昌回乱的缘由时,认为祸乱不仅与匪首有关,还与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政策失当有关。

C.李星沅经验丰富。

在讨论“南漕改征折色”问题上,认为这一做法不妥,可能会导致官员贪污腐败,上下其手。

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

D.李星沅得到皇上尊敬看重。

在其死后,文宗悲伤哀痛,褒封谥号,授予抚恤金,并厚待李星沅的母亲和儿子。

解析:

C 本题是对通过字词来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