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8231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 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海 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 燕.docx

《海 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 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 燕.docx

海燕

海燕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初步了解散文诗体裁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训练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

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

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

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

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2、运用工具书,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呻吟(shēn yín)胆怯(qiè)翡翠(fěi) 号叫(háo)蜿蜒(wān yán) 

3、自读课文,在文中勾划关键语句,说一说:

海燕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海燕这一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合作探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课堂探究

(一)指导理清诗篇结构

1、课文以大海为背景,描写了暴风雨到来前哪几个时刻海面景象的变化?

2、学生概括每个时刻的海面景象和海燕的情况。

3、归纳明确:

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

(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1—6)节。

(2)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更加勇敢顽强(7—11)节。

(3)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热情欢呼(12—16)节。

(二)研读第一画面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

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

海燕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并明确:

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

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2、教师追问:

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

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

(讨论明确:

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

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

到希望。

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3、学生轻声朗读(1—3)节,体会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

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

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

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4、指定学生朗读(4—6)节。

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

、躲藏。

教师追问:

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

(学生回答明确: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

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

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5、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认清三种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丑态。

学生读完后,提问:

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

(学生讨论明确: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

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

6、朗读第一部分。

指定一女同学读1—3节,一男同学读4—6,全班同

学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起齐读。

要求爱憎分明、读出感情来。

三、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1—6节。

 

第二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课堂探究

(一)研读第二画面

1、指名学生读7—11节

⑴、思考:

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朗读后,讨论明确: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

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

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

⑵、教师追问:

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明确:

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

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

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

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2、提问:

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学生讨论明确:

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3、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让学生齐读11节,

思考:

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

(学生读后回答。

明确:

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二)研读第三画面。

1、教师读12—16节。

要求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

学生口述第三幅图画中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

明确:

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电像火

蛇,而大海呢?

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

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

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2、学生齐读12—16节,思考:

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学生讨论明确:

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

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

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3、指定一学生读12—13节,全班齐读14—16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教师小结板书

       

一会翅膀碰着波浪          迎战暴风雨,象征勇猛坚

海燕   一会箭一般地冲向乌云      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

       叫喊着                    革命先驱者

海鸥:

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惧怕暴风雨,象征害怕革命

                                 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

海鸭:

呻吟、吓坏了            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

企鹅:

躲藏                    海燕的形象。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 理解象征手法。

 2、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

1、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讲读课文

    1、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

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

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

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2、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

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

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

(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

(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

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

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

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

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

(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

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

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

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

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

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

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

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板书设计

 正:

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

单调 

白杨树……        实在是……                决不是…… 

 农民                    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

                           (对比) 

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

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石榴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生动形象、准确凝练的语言。

    2.学习根据中心需要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提到郭沫若,我们不由得想起在初一学过的《天上的街市》(可集体诵读)。

郭沫若诗写得好,特别是现代诗。

他的散文也相当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石榴》。

(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

    

(1)学生根据初一所学知识及自己的积累介绍作者。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要求:

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

速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让学生推荐小组内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读课文,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自己以为好的句段。

 

 2.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提示:

喜爱石榴_______石榴______石榴)

 3.课文第三部分具体描写石榴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凝练,你最喜欢哪些语句?

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4.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能抓住几个语句来分析吗?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争妍斗艳 奇 崛 枯 瘠 陆 离

   盎 然 忍俊不禁 丰 腴 潜 能 

   明确:

(指定几名同学解释、注音,让其他同学纠正。

好的句子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即可给予肯定。

 2.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明确:

(喜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

点明石榴可爱。

 第二部分(第2~6段):

描写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7—9段):

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3.课文第三部分具体描写石榴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凝练,你最喜欢哪些语句?

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明确:

(只要学生答出一点即可给予肯定。

  (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如:

第六段中“它会笑你呢”,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相照应。

第三段末、第六段首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心脏,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位置,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耍。

促使读者生疑,或极言石榴果实的“透明光嫩”,直抒作者的赞誉之情。

4.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能抓住几个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中心。

 (本文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如: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说的是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关——那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易,敢于抗争。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里从宇宙和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称颂夏天,实际上是把夏天象征为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

而石榴树在作者的眼中,又是夏天少数开花的树中“最可爱的一种”。

把石榴花视为“夏季的心脏”充分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5.研读赏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出示课件4。

 ①全段是由哪个词领起?

 ②作者为什么说“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③你怎样理解“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一句?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①由“最可爱”领起。

②因为它的花不但形态美,而且还具有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

③在各种花面对赤日炎炎的淫威“不想再争妍斗艳”之时。

石榴花却以它的形态色泽美和精神美独领风骚成为夏天的中心。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榴的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并介绍有关资料。

   石榴,一名“安石榴”。

石榴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

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2.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人。

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课文共有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第2~6段):

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7~9段):

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思考:

   1.文章第二部分怎样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2.学生小组合作,从文中圈画主要句子,讨论、交流。

   明确:

这一部分按照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