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8899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主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民主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民主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民主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民主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民主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民主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主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docx

《民主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主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主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docx

民主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

民主:

从技术到习惯——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思考

摘要:

议事规则是保障议事民主的基本规范,也是践行民主价值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力求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推动民主政治的运行与发展。

基于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事实,以民主技术的微观考量来探析提升班级民主管理的新模式,进而强调民主技术上升为民主习惯对推动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民主;班级民主管理;民主技术;民主习惯

一、民主技术及民主习惯界定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理念的东西,也是一种技术性的东西。

民主技术有其特定的基本内涵,笔者认为目前较为成熟的定义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李永洪教授对之所下的定义:

“所谓民主技术,具体是指在社会民主政治实践中,人类为了有效解决政治问题,为了实现一定的民主价值和民主政治目标而发明、设计和采用的方法、手段、技巧、工艺、程序、规则等的总称”[1]。

也就是说,民主技术是人们基于一定的价值理念,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民主具体操作体系。

本文倾向于把民主技术理解为一套规则,一套旨在于通过细则化、程序化等理性形式来实现一定的民主价值目标的规则,其探讨的是怎样把“民主价值”这一理论大厦如何落实到可操作、可运转的层面上来的问题。

习惯往往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中日积月累而养成的生活方式。

民主习惯主要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积累中形成对民主理念以及民主运行方式的认同与采纳程度。

民主技术转化为民主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民主技术要转化为民主习惯,离不开长期的培养和训练。

笔者认为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被动——自觉——自动”这三个过程。

被动阶段属于最低层次行为。

由于个体对民主认识还不充分,民主情感不稳固,还没有形成民主意志,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

自觉阶段作为第二个层次行为,这时的个体虽然可以在接受相关教育的前提下对民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初步具备一定的民主践行能力,不需要外界监督,但由于其能力的有限性,仍然离不开自己的主观意志努力。

最高层次为自动行为,此时个体对民主的践行已成熟到不仅不需要外部力量的督促,也已基本上弱化了自己的主观意志努力,完全已经上升到了自然的、自动的行为习惯,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换言之,“不习惯则不自然”,此时的民主技术已经上升为一种心理机制上的需要,如果行动上不这样做,内心就会感到很别扭。

如此之下,民主技术则就可以有效地促进民主制度的运行与民主价值实现。

二、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班级是民主管理的细胞,是展开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而合理的操作程序是实现协商民主的主要保障。

针对大学班级民主管理的实际状况,笔者把民主操作程序简单理解为议事的过程化,即每次会议必须经历的主要过程,一般情况由议题的提出——讨论——表决——宣布结果这几个步骤构成。

笔者共向铜仁学院13个院系的本科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2份,回收率为94.4%。

对学生的班级民主操作程序进行了简要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凸显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大学生规则意识薄弱

大学生规则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班级民主议事的情境之下,大家对民主议事的认识似乎都容易仅仅停留在民主协商的理念之上,对于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利以及如何参与班级的政治生活,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仍然认识模糊,据调查数显示:

97.36%的同学表示没听说过“罗伯特议事规则”,只有2.64%的同学表示听说过,但谈不上理解。

42.8%的同学不知道议事规则是什么;36.5%的同学认为议事规则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而对于班级民主活动是否严格按照既有规则进行方面,有33.3%的同学表示完全按照,8.25%的同学表示不按照,而48.45%的同学表示不完全按照。

由此可见,规则意识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在班级民主议事时,几乎都是按照既有的想当然的方式,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及随意性,与健全理性的公民要求尚有相当远的距离,导致班级民主运行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2.民主议事缺乏辩论机制、民主协商过于随意化、简单化

从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协商’(deliberative)这个词本身就赋予每个成员以‘辩论权’(therightofdebate)。

在协商会议中,为了达到自由充分的辩论协商,就待决议题的利弊而展开各种形式的讨论”[2]。

通常情况下,在班级会议上发言的人次都不多,更谈不上辩论了,多数学生已习惯了倾听,也缺少关注议题的责任。

关于学生讨论的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

“学校颁布的文件”(占总61.8%)、“班主任提出的议题”(占总36.8%)、“学生群体滋生的议题”(占总23.5%)。

而85.61%的同学认为对班级滋生的议题会更感兴趣,而且表示会参与。

对于班级事务的讨论,65.03%的同学表示能够理性参与,19.53%的同学持无所谓态度,10.44%的同学选择随大流。

对于会务公开方面,77.3%的同学认为会进行公开讨论和交流,22.7%的学生认为没有进行公开讨论和交流的。

由此可见,在议事操作程序上,学生并没有谨慎把握议题,也缺乏合理的发言、辩论机制,从而导致发言讨论方式过于随意,出现“跑题”、“走形式路线”、“不切实际”等等问题。

进而长期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利益没有合理地受到保护。

3.班级民主表决方式单一,民主管理结果空洞化

首先,表决方式的运用不明确。

通常情况下,表决方式主要有举手与投票这两种方式,投票方式又分为记名与无记名方式。

对于班级相关事务的表决方法,学生的选择结果排序为:

“不记名投票”(占总53.5%)“举手表决”(占总48.8%)、“记名投票”(占总6.8%)。

另外笔者访谈略知,各班在具体事务的表决方式上并没有具体的规定该采取何种表决方式,笼统地即兴由主持人来选择,这看起来灵活,实则暗含很大的随意性与垄断性,因为不同的表决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中体现的民主意义是不同的,简单的举手或投票结果都会有失民主的真实内容。

其次,表决法定人数概念模糊,表决计算基准比较粗略。

学生几乎不会考虑表决法定人数是“班级全体成员”还是当时“出席的全体代表”。

表决计算基准也没有考虑是“过半数通过”、“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还是“多数票通过”。

但大多情况下都是想当然的把法定人数定为“出席的全体代表”的“多数票通过”。

这无形中已经剥夺了没有出席的班级成员的选择权力,其民主程度和真实性也要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目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仍然应当深入到现象的背后,来寻求导致问题存在的相关性因素,以期能更有力地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存在着传统文化的制约以及公民教育缺失的束缚。

1.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主议事因子的缺失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中,几乎没有“言论自由”、“议事民主”这些表述与想法。

但统治阶级为了确保政治的清明与政权的稳定,又赋予下臣们一定的进谏权利,但都摆脱不了“君主臣奴”的这一政治文化事实。

在大法家韩非眼里: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也当死。

”(《韩非子·初见秦》)。

因此臣子们不得不“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韩非子·有度》)。

由此可见,大臣们即使有进谏的权利,但也是一味地迎合及顺应君主,根本谈不上什么“言论自由”、“议事民主”。

纵观民主发展的历史事实,民主的进步恰恰离不开思辨这一哲学基础的,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经把辩论看作是发现真理的“助产术”,这为西方久远的思辨传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与西方传统文化相比,中国则比较缺乏思辨这一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哲学并不认为言语、辩论是达到真理的途径,如庄子说,‘得意而忘言’,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真理是不可言说的,真理要靠内心体悟、要靠‘顿悟’”[3]。

同时,“儒家思想传统信奉‘讷于言而敏于行’,因此,木讷、不善言辞在儒字传统中被看作是君子的美德,这种伦理观念深深制约了人们辩论思维的发展,也塑造了中国人不善于辩论的个性”[3]。

2.我国学校公民教育起步晚,成效低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是一个缺乏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传统的国家,由于我国宗法等级观念、权力官本位等传统文化的影响,致使与公民社会相适应的权利、民主、平等、自由、宽容、社会信任等公民意识显得匮乏。

我国的公民教育大概是在“五四”以后才开始有了启蒙,当时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中国开始展开了民族觉醒和公民意识觉醒的新篇章。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公民教育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处于中断状态。

“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教育对于民主政治体系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出来,但公民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4]。

我国公民教育知识体系尚未健全,民主技能培育仍存很大的漏洞,这难免会导致班级民主管理陷入了“黔驴技穷”的境地。

再者,我国目前的教育者在教育方式上仍很大程度上满足于单向的、机械的知识灌输,这种方法忽视和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致使学生思维的养成存在单纯的服从、听话和闭塞,从而影响了公民教育的有效性。

四、完善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对策思考

大学班级民主管理的提升除了学生自身民主素质要提高外,还需要学校方面完善相应的民主保障制度,最终形成合力以解决实际问题。

1.加强公民教育、增强规则意识

为了改变大学班级民主管理方式简单、结果空洞这些既成事实的问题,意识是先导,教育是途径。

大学班级民主管理的提升首先必须从加强公民教育开始,除了要强调学生的责任意识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恰当地行使手中的权力,维护自己的权利。

因此我们现在除了改进传统的灌输和说教的方法外,还要加强探究、商量讨论、活动情景体验、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等隐蔽性的公民教育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民主生活情境及文化氛围中去感受和体验,并在情境体验与政治参与中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进而潜移默化地具备相关民主知识,形成相关的规则意识与民主品性。

能处理好各种情境的民主商议,能仔细兼顾到每一个人的利益,能接纳从不同意见到达成一致的各种局面,能用最少的时间在如此之多的不同要求之下最大可能地挖掘出班级的合理意愿,促使民主的进步与班级的和谐。

2.提高学生对议事规则的把握能力

如果把“议事规则”比喻成一台设计良好的机器,那么人们对这台“机器”的操作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这台“机器”的运转效率。

因此,大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提升除了要完善规则本身之外,还必须努力提高与学生对规则的把握能力,形成良好的民主习惯。

首先,要学会集中优化议题。

议题往往具有提示方向的作用。

如果议题不够精简,存在着多重含义或歧义,则学生发言就容易出现跑题,不切边际等情况。

根据《罗伯特议事规则》,“如果一个动议,虽然是关于同一主题,但是却包含若干部分,而且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动议,那么可以将它们分开来考虑并分别表决,就像它们是几个单独的问题一样。

这就需要动议‘拆分议题’”[5]。

进行逐一讨论。

若发言中仍然出现跑题的,主持人应该及时给予以提醒,必要时终止其发言权力。

其次,提升辩论能力。

辩论中,发言各方应坚守对规则的尊重,不得照念稿子。

“如果演说者只是朗读发言稿,那就不再是辩论,而是阐发,他们好像是行进方向相反的两只军队,擦身而过却难得相互看上一眼”[6]。

可见辩论时不照念发言稿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每次辩论前,学生应习惯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并且在辩论中把握好自己的发言时间与发言次数,争取在个人有限的时间与机会内达到最恰当的意思表达。

再次,完善表决规则。

在集体决策上,“多数决定的原则”是平等的必然推论,但也不应该忽视少数人的权力。

“多数决定的原则”并不是意味着少数必须服从多数,因为民主是不存在“服从”这样说法的,民主追求的是在合理条件下的理解与宽容。

如果盲目地追求“多数决定的原则”,就结果而言,民主的真实性终将被大打折扣。

因此,不能在不考虑出席人数基准合理的前提下盲目追求“多数决定的原则”,亦不能简单采取以赞成和反对票之比来得出结论,要尽量使投票者表示明确的态度,这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民主的动力,使民主的现实趋近于民主的理想。

3.养成良好的民主习惯

民主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

早在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就曾在《民权初步》这本书里阐述了国人养成开会议事的民主习惯。

他认为,学会开会是民主的第一步,而国人要学会开会类似孩提学步开始,“人之初生,不能一日而举步,而国之初造,岂能一时而突飞?

孩提之举步也,必有保姆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是”[7]。

时间快过去一百年了,虽然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规则意识,以及对规则本身的掌握能力有很多的不足和缺陷,当下中国人的规则意识尚未笃定,民主习惯远未养成。

还必须借助于外力,进而内化为个体的内心自觉,最终自然而然地上升为自动民主行为的过程。

对于作为最佳训练场所的学校来说,当务之急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加强民主技能的训练教育,想尽办法加强学生的文化内省,使学生开始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学习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

正如杜威所认为的那样,教育不是“灌输式教学和被动吸收式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从‘未成熟状态的人’自主生长为‘成熟的人’的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8]。

时代在发展,民主在进步,当我们的学生一个个在校园里就能学会捧着手中的权力,不是拿来作为摆设,而是拿来恰当地运用,我们的班级民主管理就会大有希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未来也才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参考文献:

[1]李永洪.试论民主技术创新及其应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效运行的理论与实践为分析视角[J].天府新论,2009(6):

6.

[2]刘建湘.罗伯特议事规则——发展民主法治的支点[J/OL].[2012-12-30]共识网,

mj/article_2012123074025.html

[3]张卫红.从发言到辩论——试论建立人大常委会辩论制度的必要性[J].理论探讨,2007(9):

15.

[4]曾桂玉.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美国公民教育研究[D].长沙:

湖南大学,2011:

44.

[5]亨利·罗伯特.罗伯特议事规则[M].袁天鹏,译.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91.

[6]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6.

[7]孙中山.建国方略[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314.

[8]JohnDewey.MemocracyandEducation.[M].NewYork:

TheMa-

cmillanCompany,1916:

130-2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