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9675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docx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摘要: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文化系统中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状况,认为目前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状况有四多一少的特征:

娱乐业从业人员多、经营性从业人员多、非公有制从业人员多、非文化部门从业人员多,而高级人才偏少。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状况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复合型管理人才少,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少,容创意型人才少,文化人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其实践培养不够等。

本文从人才培养机制和文化体制两方面简要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人才问题的基本对策。

 Abstract:

Thearticlefirstlyanalyzedthedevelopmentsituationofcultureindustrytalentsinrecent6yearsinChina’sculturesystem.Itregardedthatatpresentmanyofthecultureindustrytalentswereemployedintheservicetradeoftheentertainmentandthemanagementbytheemployersoftheprivateownershipwhichwerenotbelongedtothebranchofculturesystem.Italsofoundthathigh-gradetalentedpersonwereinexguity.Andthenitpointedouttheprimalproblemsofcultureindustrytalents:

thetalentedpersonandthetalentsofcompoundtype,newlyemergingindustryandcontentinnovationwerefew,theregionaldevelopmentofthetalentedpersonwasimbalantandmanyofthemwereshortofpracticeincultivation.Thenitanalyzedthecausesoftheproblemsfromtwoaspectsoftrainingmechanismandculturesystem.Atlastitbroughtforward.

正文

  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系列产业,其涵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传媒、报刊出版、广告传播等核心产业,外延上包括卡通、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等与精神消费相关的具体行业。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文化人才,它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产业领域的竞争,其核心也是人才竞争。

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人才。

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关键是文化人才培养和开发。

要把我国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也就必须大力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也逐步意识到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重要性,文化部部长家正在2003年12月举行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就已经提出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2004年4月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2005年4月,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示基地揭幕仪式上大声疾呼:

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已经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我国所面临的文化产业人才短缺问题将更为严重。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布状况,除了2004年国家统计局曾有过一次全面的统计之外,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全面、权威的年度数据统计和分析。

为此给研究带来很大的不便,因而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少。

  目前文化部编印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文化主管部门报送的上一年文化产业统计年报和文化部对外联络司的有关报表整理而成的。

它反映的是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年度状况。

本研究专门搜集了其中有关文化产业人才状况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虽然本研究反映的是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人才状况,但在目前缺乏完整的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各年度统计数据的情况下,此研究也不失为有着借管窥豹的重要意义,它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和折射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状况。

  下面主要以近六年来《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数据来源为依据,从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状况与分布、文化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全面展开论述。

  一、我国目前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状况与特点

 文化部对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着不同的分类统计。

如按照部门区分的话分为文化部门和非文化部门两大类别;按照行业类别进行区分的话可以分为图书馆业、文艺科研、群众文化服务业、艺术业以及文物业等;按照所有制进行区分的话可以分为国有、集体、其他经济等三大类别;还有按照职称进行区分以及按照单位的事业性质与经营性质进行区分的情况。

下面我们以之为依据来分析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发展情况。

  

(一)从从业人员行业类别上看,娱乐业从业人员居多

  就我国近6年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总数量来看,数量很大,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很多。

表1是我国近6年以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总数量情况。

2001年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人数为145万多人,到2006年,增加到191万多人,从总数量上看,近几年来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

  表1:

近6年来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表(单位:

人)

01年

02年

03年

04年

05年

06年

艺术业

190032

184717

181134

180353

186112

183044

图书馆业

51368

48579

48447

49646

49069

50423

群众文化

128420

120156

119072

123458

121441

122500

艺术教育

15578

15219

14285

13907

13813

13464

娱乐

713931

668152

755482

854824

1826882

1393898

文艺科研

3150

3205

3181

3155

3097

3138

文物

68038

70923

66125

66676

77101

82988

其他

285682

292994

483535

366774

42012

63107

总计

1456199

1403945

1671261

1658793

2319527

1912562

  (资料来源:

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整理,下同)

 但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具体行业类别的从业人数来看,近6年来从业人员数量基本趋于稳定的是图书馆业、文艺科研、群众文化服务业、艺术业以及文物业等,人员数量变化最大的行业是娱乐业。

娱乐业的从业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了近几年来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最顶峰,2006年以后趋于下滑(见图1)。

  再从娱乐业从业人员在整个年度的文化产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情况来看,2001年、2002年、2003年的娱乐业从业人员分别是49%、48%、45%,几乎接近整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一半。

2004年的娱乐业从业人员已经突破了一半,达到51%。

随后的2005年和2006年,娱乐业从业人员已经高达79%和73%,占据了整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一多半(见表2)。

  

  图1:

近6年来文化及相关产业各类从业人员的数量变化状况(单位:

人)  

年度

01年

02年

03年

04年

05年

06年

娱乐业人数

713931

668152

755482

854824

1826882

1393898

总从业人数

1456199

1403945

1671261

1658793

2319527

1912562

所占百分比

49%

48%

45%

51%

79%

73%

  表2:

近6年来娱乐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分布状况及其所占百分比(单位:

人)  

(二)从从业人员的职称来看,中高级职称者极少,无职称者居多

  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我国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存在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重偏低的情况。

就文化部文化系统的统计数据来看,这种情况在文化系统也同样存在。

 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职称人数来看,高级职称的从业人员数量在近6年来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

2005年的总人数突破了3万,2006年再持续增长,全国文化产业高级职称的人数达33000多人。

具备中级职称的人数每年在总量上远远超出了高级职称的人数总量,几乎是后者的3倍多(如图2),而且呈现出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

到2006年具备中级职称的总人数已经达到90000多人(如表3)。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高级职称

26863

28254

28828

31415

33001

中级职称

83499

84273

84526

89407

90252

文化产业人员总数

1456199

1403945

1671261

1658793

2319527

1912562

  表3:

近6年来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数状况(单位:

人)

  

  图2:

近6年来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数状况(单位:

人)  再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职称所占的比例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高级职称所占比重小,中级职称的比重比高级职称稍多一点。

中高级职称人员在整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根本无职称。

  就近六年总的变化情况而言,高级职称人数所占的比例还不到2%,中级职称人数的比例虽略高,但总的而言基本维持在5%左右(如表4)。

而且近两年在此基础上有所下滑,这可能与最近两年新的从业人员增多有关。

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尚不具备任何的职称。

从2002年到2006年,每年度没有任何职称的人数所占的比例高达95%左右。

因此,如果从从业人员的职称状况来考察的话,中高级职称所占的比重非常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任何的职称。

有研究显示,2002年省文化厅系统专业人员有129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有253人,只占19.5%,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只有36人,占2.8%;在具有正高职称的人员中,有50%的人年龄在55岁以上。

(邹建军,2002:

21)由此可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职称分布状况的不均衡。

职称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高级比例

1.9%

1.7%

1.7%

1.4%

1.7%

中级比例

5.9%

5%

5.1%

3.9%

4.7%

表4:

近6年来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分布比例状况(单位:

百分比)

  (三)从从业人员的单位性质来看,文化部门中的国有、集体经济的从业人员逐年萎缩,而其他所有制则逐年增长,且比重越来越大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国有经济

75%

71%

59%

63%

34%

56%

集体经济

13%

9%

6%

7%

3%

3%

其它经济

12%

20%

35%

30%

63%

41%

表5:

近6年来文化部门中国有、集体经济及其它经济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状况(单位:

百分比)

  从表5按照文化部门中的经济所有制类型情况来看,国有经济的文化从业人员一直占有相当的比重,其次才是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

三者之中,集体经济所占的比重最小。

  不过从这三类经济类型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变化趋势来看,国有经济的从业人数基本趋于稳定,集体经济的从业人数逐步趋于萎缩,而其他经济的从业人数却逐步增长和壮大,甚至在2005年达到了高峰,然后又趋于回落,但依旧呈增长之势。

图3是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从业人员数量发展走势图。

很明显,其他经济的人员数量变化要比国有经济大得多。

  

 图3:

近6年来文化部门中国有经济及其它经济从业人员发展走势(单位:

人)  (四)从从业人员的部门分布来看,非文化部门(其它部门)中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大

  按照文化部门与非文化部门来区分的话,近六年来文化部门的从业人数虽然一直有所增长,但增幅不是特别大。

除了2004年以外,近几年来文化部门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数逐年增长,增幅几乎呈正态分布。

相比较而言,非文化部门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在2001年到2004年逐步萎缩,而2004年后又开始逐步增长,到2006年其从业人员在总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文化部门(如表6和图4)。

  由此可见文化系统中,非文化部门的从业人员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支相当重要的主导力量。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其它部门

72%

54%

55%

24%

42%

54%

文化部门

28%

46%

45%

76%

58%

46%

表6:

近6年来文化部门和其它非文化部门从业人员总数(单位:

人)

  

  图4:

近6年来文化部门中国有经济及其它经济从业人员发展走势(单位:

人)  (五)从从业人员所从事的行业性质来看,经营性从业人员已经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经营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统计情况2005年以前缺乏相关数据。

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年、2006年的统计表明,2005年全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达到197,389个,经营性文化从业人员达到1743085人,占当年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75.14%。

2006年全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达到208653个,经营性文化从业人员达到1269521人,占当年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66.40%。

可见在整个文化产业的从业大军中经营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

  这些经营性文化从业人员的具体分布状况何如呢?

他们主要集中在其他非文化部门以及文化部门中的非集体、非国有制单位。

  2005年全国经营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文化部门占53%,其它部门(非文化部门)占47%。

这种格局到2006年变化很大。

当年的经营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文化部门占30%,其它部门占70%。

比较而言,非文化部门的经营性文化产业似乎呈增长态势,以后是否保持这样的增势很难说。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经营性文化产业而言,文化部门并不占主导(如图5和图6)。

  

  图5:

2005年全国经营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部门分布比例

  

  图6:

2006年全国经营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部门分布比例

  文化部门中也有经营性从业人员。

不过这些经营性从业人员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少,它主要集中于其他经济所有制单位。

如2005年文化部门中从事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国有经济占10%,集体经济占1%,而是其他经济占89%(如图7)。

2006年国有经济占23%,集体经济占2%,而其他经济却占75%(如图8)。

可见文化部门中的经营性从业人员其他经济所有制占据了主导地位。

  

  图7:

2005年文化部门经营性产业从业人数分布

  

  图8:

2006年文化部门经营性产业产业人数分布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按照行业而言,在这些经营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之中,文化娱乐业所占的比重最大。

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从分层看,传统的以提供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服务产品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以提供网络文化、文化休闲等服务产品已具一定规模。

(黎宏河,2006)具体到从业人员的分布领域而言,2005年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占全部经营性文化从业人员的64.10%;其次是网络文化业,其从业人员占19.96%;再其次是图书报刊业,其从业人员占7.88%。

  2006年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占全部经营性文化从业人员的49.03%;其次是网络文化业,其从业人员占30.45%;再其次是图书报刊业,其从业人员占9.67%。

  由此可见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正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凸显出来,形成一定的规模,逐步壮大成为整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的主体部分。

  在2006年北大文化产业所举办的第三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有学者指出,我国有13亿人口,8亿人力资源,但在文化产业领域却存在人员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可概括为3个并存:

较大的人才数量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并存;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人才稀缺与人才浪费并存。

(欧阳友权,2004)

  具体结合近6年来文化系统的文化人才情况分析来看,文化系统现有的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分布呈现出的特点是:

数量虽多,但职称低,存在着质量不高、精英不多的情况,而且人才的行业、部门分布都不均衡。

按照人员所在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和从业人员的行业性质(经营性)区分,不平衡分布的情况也较为突出。

(待续)

二、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者概述为:

一是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的少,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资本运作的少,难以适应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擅长媒介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经营人才短缺;三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开拓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尚不够强,缺乏大型集团经营管理经验;四是文化经营管理后备人才不足、活力不强,尤其缺少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又谙熟市场经济规律、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友臣,2006:

71-72)

  事实上,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存在的问题不只是集中在经营管理人才方面的欠缺,综述起来,目前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复合型管理人员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生产和创作容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

它既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文化和艺术素质同时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在原来的传统文化体制下,很多文化从业人员没有经受过市场竞争的磨练,由于缺乏市场意识,营销能力非常弱。

或缺乏经济和管理常识,或缺乏文化艺术的鉴赏修养和娱乐趋势的判断力。

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领域更是缺乏擅长将文化进行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人才。

  文化产业在整体上缺乏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有数据表明,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传媒业,其从业人员达到60多万,但懂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还不足1%。

(友臣,2006:

71-72)如省广播电视局局长长允曾经表示,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系统,根本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的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

而这类人才的匮乏,使得我国没有专门的人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产业运作,从而导致西方文化产品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却在大量流失。

(苗素贞,2005)

  目前,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从业人员仅凭经验、靠感觉进行经营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削弱了文化生产单位的市场竞争力,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缺乏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

  文化专业人员,主要是从事会展、旅游、体育、演艺、娱乐、印刷、出版、网络、动画等文化产业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文化产业领域有许多新兴行业,如会展业、网络游戏业、动画制作业、业等。

这些新兴行业里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如目前全国动漫从业者不到1万人,只及国的1/3。

而事实上,全国影视动漫人才总需求量则达15万人,游戏动漫人才总需求量也在10万人左右,但中国动漫专业毕业生每年只有300人左右。

(达,2006)

  中国的数字媒体业还才起步,但据有关部门统计,其人才需求的缺口大约在15万左右。

(慧丽,2003)

  又如我国业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代理人才极度匮乏。

据统计,全国560多家、200多家电子音像、8000多家杂志社、2000多家报社、数百家和其他相关产业,目前的代理机构经批准的仅区区28家,根本无法构成文化产业链中的一环。

培育同国际市场接轨的中介人显然非常紧迫。

(王国荣,2005:

343)

  会展方面的高级策划人才,仅一个地区的缺口即达50%;由于会展业发展滞后,目前只有5家专业机构,会展专业人才的缺口达到2000人。

(友臣,2006:

71-72)

  (三)容创意人才奇缺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容创意,它是创意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技能和才华,通过灵感和想象力的发挥,并在借助高科技的情况下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增值了的文化产品。

如沃特•迪士尼用他的天才创造了神奇的“迪士尼王国”,米老鼠和唐老鸭成为全世界所宠爱的动画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震撼力。

  容创意人可以是原创策划人、漫画家、高级动画制作员、游戏研发员、文艺作品创作者、设计人才等等。

  据教育部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8月,全国动漫类专业的在校学生总数为15000人左右。

而全国动画人才的需求量约为15万人。

而开设动漫院系或专业的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主要集中在动漫设计与电脑制作方面,而对市场紧缺的动漫创意、编剧、导演、制片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则鲜有设置。

这样导致一方面设计和制作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市场需要的创意和经营管理人才奇缺。

(覃萍,2006)

  就我国目前的创意人才状况来看,网络出版、编创、动漫创意和动漫制作等人才尤为紧缺,随着游戏、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不断拓展,整个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需求缺口将会急速扩大。

一家权威单位对、、广告业的调查发现,广告公司对创意人才的需求缺口已达到74%。

(覃萍,2006)

  (四)文化产业人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

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拥有资产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69%和78%,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全部的82%,而中西部仅占18%。

(黎宏河,2006)  同时统计还表明,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在省际间存在着非平衡发展的情况。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超过50万人的有、、、、和,六省市占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6%。

可以对比的是西部的,2004年全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