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0218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docx

中国古代四大风流韵事

古代四大风流韵事

张敞画眉

西汉张敞(公元前?

-公元前48年),字子高,西汉茂陵(陕西兴平)人。

祖父张孺为上谷太守,父张福事汉武帝,官至光禄大夫。

张敞以太中大夫事宣帝,时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官终豫州刺史。

张敞做官处事快捷,赏罚分明,碰到恶人决不姑息,但也经常对犯小过者放给不治。

他做京兆尹时的做法和赵广汉差不多,但广置耳目,惩奸除恶不如广汉。

然而张敞除了用刑罚之外,施政也用儒家之道,经常表彰贤善。

京城人多,且高官也比较多,因此做京兆尹长的不会超过两三年,短的甚至只能做几个月,经常是因罪丢官。

只有赵广汉和张敞两个人做这个官做的时间长。

张敞做京兆尹时,朝廷商议大事时,他引经据典,处理适宜,大臣们都非常佩服他。

但是张敞没有做官的威仪,有时下朝,经过章台街时,让车夫赶马快跑,自己用折扇拍马。

张敞和他的太太感情很好,因为他的太太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画眉后,才去上班,长安城中传说张京兆画的眉毛很妩媚。

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宣帝。

一次,汉宣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对张敞问起这件事。

张敞就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

"意思是夫妇之间,在闺房之中,还有比画眉更过头的玩乐事情,你只要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我替太太画不画眉,你管它干什么?

皇帝爱惜他的才能,没有责备他。

但是,张敞最后也没得到重用。

韩寿偷香

韩寿(?

-300)字德真,西晋时期官员,曹魏司徒韩暨曾孙,西汉初年诸侯王韩王韩信之后,也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婿。

南阳堵阳人,晋书说他"美姿貌,善容止。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玉树临风的大帅哥。

欧阳修填过一首《望江南》的词: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

长是为花忙。

"

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征韩寿为司空掾(幕僚)。

贾充的次女贾午,长得俊美无比。

贾充比较看好韩寿,宴请宾僚,常常让其作陪。

席间议论,韩寿总是口若悬河,对贾充的考查也是对答如流。

贾充每次召集手下的官员议事,贾充的小女儿贾午都要从窗户偷看,一眼看到了韩寿,立刻被他的帅气征服了,过后就天天想念韩寿,竟得了相思病,以致于口中不停地吟诵韩寿的名字。

贾午的贴身婢女见小姐病情越来越重,于是冒险为他俩牵线搭桥。

韩寿劲捷过人,夜半三更,就越墙来到贾午的闺房相会。

当时,西域进贡一种奇香,一沾人身就经久不散,皇帝只将它赐给贾充等极少数人用过。

贾午偷得父亲的一些奇香,送给了韩寿。

这样一来,幕府里的人就经常闻到韩寿身上有一股奇香,于是议论纷纷。

贾充被惊动后,怀疑女儿与韩寿有私情,拷问贾午的左右侍者,果然如此。

再问贾午,她态度坚决,非韩寿不嫁。

贾充无奈,只得让韩寿入赘贾家。

相如窃玉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西汉辞赋家,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汉赋的代表作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

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风姿绰约,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丈夫先死,成望门新寡。

司马相如早巳听说卓王孙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儿,他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机会,借琴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弹琴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

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的终身大事。

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便落落大方地在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只要面子不认亲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司马相如不得志,卓文君养之;司马相如成名后,欲抛弃糟糠之妻,终究没好意思下手。

但是当初的卓文君毕竟是一块美玉,那么司马相如偷偷与之携手私奔,便无异于"窃玉"之举。

因此后人便把私奔暗指"窃玉",于是,"相如窃玉"就成了千古流传的一句著名典故。

沈约瘦腰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竟陵八友"之一,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足见其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赫。

沈约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用功读书,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

他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

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一部晋史。

可惜,这部晋史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沈约是诗文俱佳的大文豪,在当时文声名动天下,身为永明体的创立者之一,他的山水诗、离别诗和悼亡诗以"长于清怨"闻名。

"沈约瘦腰"出自《南史·沈约传》。

据传:

沈约想告老辞职,于是借自已病老的事由,一次给徐勉写了封信,说自已年老多病,近百多天来皮带常紧,每月估计腰肢要缩小半分。

常用作咏写身材细长的男子的典实以及为身材细长的男子的借指,含人称美之意,艳情小说、戏曲文中,常用作男女因情思而引起的病瘦。

一份工作没有前途的3个迹象

昨天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

》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事情的起因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员张小平被一家民营企业挖走。

离开体制内之前,这个人的职务是任副主任设计师,属于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岗位”。

据爆料,张小平的待遇是12万一年,跳槽后加入了某民营企业,年薪直接达到百万。

文章一出,惹来不少人感叹,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人才,年薪只有12万,而且长期处于公司底层,直到离职了,才被人发现,原来这么重要,真的有点搞笑。

当然昨日深夜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出了回应长文,说事件起因主要由于脱密期离职。

事件背后存在忽视人才的问题其实不仅仅在于国企,而是所有员工和老板都要认真审视的问题。

都说打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职场更像是老板和员工的联盟,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像合伙人。

老板需要人才创造价值,员工需要平台实现价值,从来都是双向选择。

可现在,就在员工们不停地努力提高竞争力的时候,越来越多公司却在丧失竞争力。

 

就在体制内工作引发一波热潮之后,周围的人又开始聊起,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没有前途。

其实一份工作有没有前途,和体制内外没什么关系,凡是没有前途的工作,总结起来,有这么三点。

不尊重员工的价值

一个人的价值,钱最知道。

所以,钱给不到位是一份工作没有前途的首要标志。

今天这个时代,每个职场人都过得很不容易,月薪上万,不敢病不敢买,可物价这么高,薪水却不见长,除了能力不行,还有就是一家公司鉴别能力不行。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职场人觉得心寒。

互联网时代,一切都是透明的,这个人值多少钱,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明明是能独当一面的人物,你非要让他做一个小兵,工资少到不够顾家,换谁都不会干的。

太低的工资,对员工来说就是最大的不尊重。

马云曾说过员工离职无非是两个原因:

钱,没给到位;心,受委屈了。

不用说要给员工超过他本身价值的工资激励他成长,最起码要给他和本人价值等同的工资,他才可能留下。

 我有一个朋友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她专科毕业,一进公司待遇就非常不错,在市场上属于上等水平。

当然,她看到公司给她这么多的工资,自然想发挥足够多的价值,于是她在刚入职的几个月里,是玩命的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一次聚完餐坐车回去的路上,我看见她拿着一本代码书在研究。

 大概去公司半年之后,她的部门领导有一次给她提了工资,直接从千破了万,之后她工作更努力了,很快就掌握了部门的核心技能。

 她说是领导一直给她涨工资,她不好好干,会觉得良心上过不去。

这才是一种员工和老板之间的良性循环。

史玉柱说:

“根据我的经历来看,给员工高工资时,实际成本是最低的,公司是主动的。

在人才面前,若你比其他竞争对手给出的工资高一截,一年之后你回过头来看,你所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你所付出的成本。

企业最高的成本是没有用高工资留住有价值的员工,这种企业固守着狭隘的穷人思维,发展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

缺少必要的淘汰和晋升机制

周鸿祎前几个月狠狠批了一下小白兔式的员工,说小白兔会造成一家公司的死海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一家公司不能干的人太多了,会把能干的人都挤走。

最后,就变成一潭死水。

 

体制内容易出现这种问题,但体制外也有吃大锅饭的情况。

一家公司一旦缺少必要的淘汰机制,就意味着只要你不想走,没人能让你走。

可这种看起来安稳的工作背后常常隐藏着另一个坑,就是无论你干得多好,也升不上去,因为没位子。

 

我有个大学同学,毕业之后进了一家企业。

他们老板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和稀泥,从来不得罪人。

员工做的怎么样,结果都差不多。

他刚上班那几年,勤勤恳恳,加班加点,做什么事情都认真,可后来发现,没有用。

干得多了,别人习惯把活儿都丢给你。

干得少了,好像也没少拿什么东西。

于是,慢慢地,开始混日子。

直到有一天,实在忍不下去,想出来找工作,才发现自己荒废了这么多年。

后来回想起这段经历,他最大的反思就是,这么多年看着身边优秀的人越来越少,自己就应该有所防范。

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做久了,自己也多半会成为那个没有前途的人。

能力正确比关系正确更重要

 张小平的这封信里提到,领导的选拔不以业务水平为依据,所以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很普遍。

下属干活,领导拿了功劳,离了干活的下属,领导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就导致了那些技术过硬不会摆弄人际关系的人才永远没有晋升的机会。

其实,不止是国企,任何一份工作都可能有这种问题。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一起吃饭,他就跟我吐槽过他们老板,任人唯亲,喜欢一些和他亲近熟悉,能力却跟不上的人,总是喜欢拉帮结派地,圈出自己人。

但凡被他划到核心圈以外,基本上就会被变成边缘人。

那些所谓的自己人,水平还相当差,开会经常闹笑话。

久而久之,业务能力强的员工,面对这样的领导经常感觉自己是对牛弹琴,为了更好的发展都离开了。

剩下的就是一些靠嘴吃饭的人。

 

一家公司,如果能力不是评估机制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么这家公司基本上可以判断,前途堪忧。

在职场,的确有些软实力很重要,有关系你可以用,情商高你可以夸,但核心竞争力必定是能力。

如果能力都不能帮你开疆拓土了,那趁早赶紧撤退。

曾经听过一句话,烂工作就像渣男一样,会拖累你好几年,我们每天上班最少8小时,这段时间是在成长还是在倒退,决定了你未来在市场上的价值。

遇到烂工作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舍不得那些沉没成本,不但耽误了成长蹉跎了岁月,其实及时止损才是最好的做法。

 

海底捞上市,张勇身价600亿:

没背景没学历又不认命,那就靠双手改变命运

两年前,张勇第一次在港交所敲锣的时候,并未吸引如此多的媒体目光。

当时,海底捞的全资子公司颐海国际上市,被外界认为是海底捞上市的前哨。

两年之后的9月26日,张勇在港交所再次敲锣。

锣声落下,海底捞正式在香港上市。

这个出生于四川简阳的70后,经历了20多年奋斗,最终站在了名利场的中央。

9月10日,马云宣布接班人计划后,花名逍遥子的张勇成为阿里接班人,一个属于张勇的时代即将到来。

十多天后,同名的另一个张勇也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今天上午,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市值近1000亿港币,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上市餐饮企业,创始人张勇身价近600亿人民币。

1971年,张勇在距成都80公里的简阳县出生。

父亲是农机厂厨师,母亲是小学教师。

小县城开启的草根人生,几乎就是“贫穷”的代名词,张勇也不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好学生。

初中毕业,想孩子尽早工作的父母安排他进了一所包分配的技校学电焊,叛逆期的张勇则以逃课来应对。

好在,他在技校里结交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好基友”施永宏,他几乎帮张勇包办了所有的作业、考试,连毕业证都不例外。

和同时期出生的商界大佬相比,张勇只能用“没背景、没学历”来形容:

雷军:

1969年出生于湖北仙桃,毕业于武汉大学;

马化腾:

197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毕业于深圳大学;

刘强东:

1973年出生于江苏宿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丁磊:

197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

1988年,张勇技校毕业,被分到国营四川拖拉机厂当电焊工。

他连最基本的电焊都不会,整天游手好闲,却总憋着要干点大事。

他看到赌博扑克牌游戏机异常火爆,便不惜借债去买,结果路遇金表骗局,买卖戛然而止;后来又想过收购汽油、倒买倒卖,再次当众受辱。

神经大条的张勇渐渐总结出一条道理:

凡是做生意,千万别先想着占便宜,否则太容易上当受骗。

作为一个满脑子只想着发财的人,他依然敢于尝试,并成功将成都麻辣烫复制到简阳,结果欲罢不能地干上了瘾。

对比93.5元的拖拉机厂月工资,他的麻辣烫一天最多能暴赚500,这在90年代初简直是台印钞机。

他再也没回拖拉机厂,还在摊子上结识了女友舒萍。

可惜为了谈这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张勇把小店关了张,后来又被拖拉机厂除名,积蓄也花了个精光。

一无所有的张勇终于认识到,一个没背景、没学历又不认命的人,只有用“双手改变命运”这一条路。

1994年,他召集了身边的三个死党:

好女友舒萍、好基友施永宏和好基友的好女友李海燕,凑了一万块,打了四张火锅桌,创办了海底捞。

可以说,海底捞有如今的特色和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张勇本身的出身和性格。

“没背景没学历又不认命的人,只有靠双手改变命运了。

”这种思想深深地根植在张勇的内心,也成了日后海底捞的核心价值观,被无数同样来自贫穷农村的海底捞员工践行。

好服务是让顾客满意,更好的服务是让顾客感动

实际上,张勇压根不懂厨艺,不会做菜、不会炒料、不会熬汤,只能拿着本书现学现做。

结果生意冷清,无人问津。

好容易有帮邻居壮着胆子尝了个鲜,却对火锅的口味褒贬不一。

但他们都爱上了这个干活勤快、为人热情的小伙子,竟没嫌弃海底捞口味一般,还成了常客。

张勇开始觉得,这买卖有戏。

张勇知道,自己干火锅是外行,好在优质服务能弥补味道上的不足,便在这方面越发卖力。

他帮客人拎包、带孩子,有求必应。

邻居有次夸他的辣酱好,结果张勇马上送一瓶;一位干部下乡吃火锅,张勇发现他走远路鞋脏,二话不说就给擦了又擦,把客人感动得无以复加。

从此,海底捞就有了给客人免费擦鞋的服务。

张勇想法也多,脑子里面没有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条条框框,只要顾客有需求就做。

海底捞很快在当地家喻户晓,成了简阳火锅第一家,连市长都跑过来捧场。

生意做大了,张勇开始琢磨着去外地开连锁。

很快,机会就从天而降。

1999年的一天,海底捞来了位西安客人,吃完火锅就拉着张勇要去西安开店,第二天就送来机票拉他出发。

就这样,张勇把四川外的第一家店开在了西安。

但让张勇大跌眼镜的是,西安海底捞开张后,接连猛亏,几乎把张勇攒下的老本都要赔光。

原因无他,大城市店面贵、成本高,西安合伙人对成本控制得太严,让海底捞的服务特色尽失,无人问津。

再不扭转局面,海底捞就要垮。

张勇痛下决心,从合伙人手里回购了股份,再把自己手把手培养的门徒爱将杨小丽派往西安,全权经营,重拾“服务高于一切”的理念。

结果仅三个月,西安海底捞扭亏为盈,日益火爆。

这是海底捞在大城市干火的第一家店,它让张勇第一次见识到海底捞能多火爆。

有次,他去西安巡店,发现海底捞门口人山人海得不正常,连人行道上都挤满了人。

他以为店里打架出了大事,顿时慌了。

结果跑过去一看,竟然是大家在排队。

西安的曲折经历,让张勇对海底捞究竟为何成功,有了深入骨髓的理解:

只有像对待家人一样待顾客,才是海底捞最大的法宝。

打工者最需要生存和尊严,只要好好干,一定有回报

海底捞是从四川简阳起家的,早期不少员工来自四川简阳。

但现在海底捞的很多餐厅,都开在一二线城市。

用一二线城市的中等收入,吸引很多来自三四线城市的打工者,是海底捞的一大特色。

从社会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张勇,非常了解这些农村地区出身的打工者最需要的是什么,先是生存和尊严,再是公平和氛围。

张勇会直接鼓励员工:

我们的工资比一般餐饮企业高,我们有很完善的晋升机制,层层提拔。

你只要好好干,我们一定会提拔你,这是我们的承诺。

“一个人要体面地生活,收入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关注他的精神层面。

在这方面我们想了很多办法。

比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就给大堂经理这个级别的干部的父母发钱。

 这个事情看上去很简单,但这使他在当地村里面很威风,他会觉得到了海底捞以后,连家人每月都有200块钱的补贴。

如果他还要辞职,那就可想而知了,连他父母都会帮我说话,让他留在这里好好干。

所以其实干部是离不开海底捞的,因为海底捞能让他有一个体面的生活,换到别的地方去,可能他什么都没有。

 张勇始终觉得,忠诚度是员工用心服务顾客的基石。

只有当一个员工觉得这个店和他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时候,他才会把它当做自己的家,爱他如命。

在中国餐饮界,海底捞还有一项制度创新——计件工资制。

 几年前,因为海底捞要国际化,张勇去美国走访,一个常见的场景引起了他的注意,就是小费制。

张勇觉得海外的小费制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我没有办法改变客人采用小费制,但是我有办法引进计件工资。

员工如果做得好,就让他多干。

 在总工资支出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计件工资来变相增加员工的收入。

简单来说,就是多劳多得,把懒人口袋里的钱掏出来给那些他认为勤快的人,这让员工们都产生了一个意识:

付出就会有回报。

管理者的坚持:

以结果为导向,不分亲疏

“用双手改变命运”是海底捞对外公开宣传的企业文化。

其实,海底捞还有一个没有被宣传,但已形成的企业文化,那就是“骂你,说明重视你;骂你,你才能进步”。

在《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中,张勇甚至被称为“暴君”。

张勇自己也说,“我是偏挑剔型的,看到的老是缺点,特别是自己的企业和自己身边的工作”。

2007年,在海底捞的生意快速发展的时候,张勇让跟自己平起平坐的股东、最忠诚的死党、20多年的朋友施永宏下岗了。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张勇不仅让施永宏下了岗,而且还以原始出资额的价钱从施永宏夫妇手中买回18%的股份,成了海底捞绝对的掌控者。

 作为朋友,张勇显然不厚道;然而,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张勇不分亲疏,一切以结果为导向。

因为海底捞要想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就必须解决家族企业创业者天花板的问题。

而海底捞高管对施永宏的评价似乎也能看出些许端倪:

 “我们喜欢同施哥在一起玩,喜欢同张勇在一起干事。

出去玩时,张勇的车里总是空的,而施哥的车里满满的。

施哥人很好,总也不发脾气,但有时没主意。

跟张勇在一起很紧张,他对人很严,什么事情一旦不对,说翻脸就翻脸,不分场合地大发雷霆,一点不给人留情面!

” 

 慈不带兵,义不行贾。

由此可见,施永宏是个好人,但不一定是个好的管理者。

张勇对这位“菩萨”伙伴的处理不合情,但合理。

敢于对自己的好朋友下手,张勇无疑是个极端的人,但有一件事让海底捞人都感到意外。

 海底捞刚进北京租第一家店面的时候就被骗了300万,那是当时张勇账上所有的现金,无奈对方背景强劲,这笔钱不太可能追回来。

 当时负责的主管经理急得两天吃不下饭,想要找黑社会出面解决。

张勇听说后马上给主管经理打了电话。

所有人都以为这位主管经理可能面临被辞退的风险,但张勇却说,你们就值300万?

干点正经事吧。

大体意思就是劝诫他不要犯法去帮公司追回这笔钱。

张勇说:

“我当然心疼,那是我们当时所有的现金。

不过,我真没怨他。

因为我去租,不也要受骗吗!

 一夜之间被骗300万,但是张勇不怨员工,将心比心,是他自己去办也会受骗。

正如自媒体人菜刀少爷所说:

评判一个管理者的好坏,从来不是看测验的民意,而是看输出的成绩。

正是由于张勇的雷霆手段和菩萨心肠,海底捞这些年的发展才越来越好。

“海底捞没什么成功的,只是没垮而已”

2009,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黄铁鹰主笔的“海底捞的管理智慧”成为《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进入中国八年来影响最大的案例。

一夜之间,海底捞火了,几乎中国所有的商学院都开始拿海底捞当案例分析。

 黄铁鹰继而提出写书的请求。

书出版后,海底捞为此专门开了一次会议。

当时大家的一致判断是,这书最多卖几百本,能卖出8000本就是畅销书。

“谁知道,嗖嗖嗖就是60万本。

”卖到第60万本,张勇忍不住翻看了这本书,不过他没看完。

“书名有点讨厌,搞得好像很大炮的感觉。

为什么要学我们呢?

我有什么成功的?

只是没垮而已。

 张勇更在意的是:

如何活下去?

 “海底捞能到今天主要还是幸运,硬要说有什么建议,就是好好做呗,别去东想西想的。

因为有十个人去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有九个人中途会花心去做别的事情,如果你认认真真把这一件事情做好,最后留下来的就是你。

我一直考虑怎么活下去,有些人总是考虑怎么做大,反而没活下去,结果就剩下我。

张勇曾毫不忌讳地说,现在他最害怕的还是海底捞垮掉,最担心的是人们不再吃海底捞,“为了讨好你们,我都累死了。

 努力在讨好顾客的张勇,已经分不清工作和生活了。

 5年前,他不爱上班,没有办公室,两个月去一趟北京总部开会,日常运作由各大区经理负责。

几乎不怎么巡店,闲暇时看书、旅游、打麻将、打高尔夫球。

甩手掌柜的生活看似悠闲,内心却从未停止担忧。

 

但现在的工作状态是“早上开会,中午开会,晚上开会,基本上除了睡觉,都在工作”。

不在公司的日子里,他也不敢放松,既要把控大方向,也要时刻盯细节,“店多了,一个顾客滑倒了也是我的责任。

服务好你的员工

关于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最后分享一个《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载的小故事:

 那天倒春寒,在海底捞北京市大兴物流中心,张勇在门口看到两名站岗的保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向他敬礼。

张勇走进会议室第一件事,就是把主管叫过来质问:

“这么冷的天,干嘛让人家挨冻,敬这没有意义的礼。

让他们进屋里去呆着,再装两个暖气,花不了多少钱嘛。

张勇也曾表示,海底捞没有秘密:

“我们的管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员工都很简单,年纪轻、家里穷,都是受教育不多的农民工。

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人对待,就行了。

或许,他对员工的这种态度,可以解释为什么海底捞的员工,能够做出超出顾客期望的“变态”服务,能够死心塌地留在海底捞。

经历了24年风风雨雨,3次创业失败的张勇,终于带领海底捞上市了,祝福海底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