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18029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莲说》语文教案.docx

《爱莲说》语文教案

  《爱莲说》语文教案1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明确目标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

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

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

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

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

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

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

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

  “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

意趣横生的场面。

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

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

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

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

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语文教案-《陋室铭》

  《爱莲说》

  标签: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

  教案-《陋室铭》

  《爱莲说》,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

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

  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

  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

  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

  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

看课后练习第三题。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

  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

  为课外作业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XX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

  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

  《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语文教案-《陋室铭》

  《爱莲说》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

”从生长环境来

  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

”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

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

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语文教案-《陋室铭》

  《爱莲说》

  标签: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

  教案-《陋室铭》

  《爱莲说》,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

  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

  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

  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

  什么形象?

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

  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陋室铭》

  《爱莲说》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

  明出处语文教案-《陋室铭》

  《爱莲说》

  《爱莲说》语文教案2

  一、导入课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

  1.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

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

  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

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

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

  “莲”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

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

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有什么作用?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

陶渊明是什么人?

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

  师: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

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

  “独”师:

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

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

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

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

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

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爱莲说》语文教案3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

  1.收集历代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各智能发展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数理逻辑:

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视觉空间:

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肢体运动:

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音乐韵律:

寻找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课文配乐朗诵;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人际沟通:

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

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

  自然观察:

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

  评价方式:

评出“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朗诵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最快背诵者”等。

  《爱莲说》语文教案4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设想:

读析品分四块推进课时:

一课时程序:

一、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二、导入:

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

  “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三、分四块推进朗读

  1、备读:

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

如:

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

  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

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讲读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

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

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抄读和背读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爱莲说》语文教案5

  一、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1.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

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

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

  “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

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从生长环境方面:

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

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

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

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

  “牡丹”

  “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

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

作者对“爱菊”

  “爱莲”

  “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

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而对爱莲同气相求。

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

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爱莲说》语文教案6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

  操。

  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步骤:

课前预习:

  1、作者周敦颐。

  2、“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淤泥濯清涟亵玩隐逸课堂教学: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

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

  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

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

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

美中生趣文中蕴情——美文欣赏爱莲说引语: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分小组讨论:

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

  《爱莲说》语文教案7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甚、自、予、焉、者、鲜。

  2、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心中中正耿直的君子之道。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美好形象来表达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从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重点难点: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烘托的写法。

  教学工具:

  PPT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爱莲说》,说说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

解题:

爱莲说,阐述喜爱莲花的道理。

  “说”,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或阐述道理。

  2、请学生看插图,问:

图片上是一朵——;了解莲花的多个别名,体现世人对莲花的喜爱。

请学生用一句诗形容图片中的荷花: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爱莲的红艳,而理学家眼中的莲又有什么可爱之处?

简介作者,理学鼻祖。

重思考,讲道理。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爱”莲?

  1、抽读课文,抽查难译的字词句。

  正音:

明确:

蕃、淤、濯、清涟、亵、隐逸正义:

可、者、甚、蕃、独、自、出、濯、中、通、蔓、枝、植、亵、焉、谓、鲜特殊句型:

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说说莲花有哪些特点是作者“独爱”的?

明确: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所喜爱的莲花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释义:

染:

沾染。

  濯:

洗涤。

  清涟:

清水。

  妖:

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

耸立的样子。

  净:

洁净。

  植:

树立。

  亵玩:

玩弄。

  归纳:

莲花:

高洁、亭亭玉立、表里如一。

  作者对莲的喜爱,不仅仅是把莲当花一样来喜爱,而且把莲比作人中的君子来爱。

  三、知识学习,深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交流讨论,具体说说作者眼中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

抓住特点,概括。

  主要从外形、香气、气质来阐述。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间是空心的,贯通。

外面是笔直的茎秆,一茎一花,专一,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亭亭净植”,植:

树立,具有特立独形的外表特征,高挺也告诉我们作者具有独特的、表里如一的性格。

  香气:

  “香远益清”,莲花香淡而不俗,在清风的吹送下发出清

  幽的香气。

暗示着作者的高尚品质。

  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雅、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端庄,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是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被洗涤过,也不显得妖媚,只可以让人远远地观赏,而不能被人玩弄。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也暗示着作者的性格。

  2、托物言志”归纳概念古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在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和君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其他“托物言志”类文章。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问松高直,待到雪化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

  四、本文为什么还要写牡丹、菊花?

它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

对比,烘托出莲花的高洁。

牡丹,喻权贵;菊花,喻隐士。

  《爱莲说》语文教案8内容预览:

  《爱莲说》教案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