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0419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烟台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萧放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

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民国成立以后。

传统的大年“春节”是一个时间段落,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

围绕着春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依照春节民俗,我们可以归纳提炼出春节四大民俗传统。

一是饮食民俗传统。

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各有吉祥的寓意,而南北共享的年夜饭更是民族的圣餐;从周秦以来,送旧迎新的年夜饭成为我们聚合家人、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

二是祭祀传统。

春节是新年的开端,也处在四季之首的立春时刻,人们以祭祀仪式表达人对自然、祖先及各种神灵的感恩与礼敬,实现人与自然及超自然的交流和沟通,以取得心灵的安定与精神的慰藉。

三是家庭人伦传统。

春节是家人的团聚日,回家是春节的主题;人们在年夜饭的餐桌上,话旧说新,畅叙亲情;人们通过亲友之间的礼品馈赠、长辈给予晚辈压岁红包、相互拜年问候,表达亲人间的浓情盛意,家庭伦理关系得到周期性的强化。

四是祈福迎祥的民俗艺术传统。

春节还是人们审美意识集中呈现的特别时间,人们以火红的色调与多彩手工艺术,装饰门庭,通过种种象征物与娱乐活动,烘托年节气氛,祈福迎祥。

除旧布新、祈福迎祥是春节民俗的本质内涵,也是春节民俗文化永远的主题。

21世纪以来,在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新时代环境之下,春节民俗传统面临着创造性转换与发展的新机遇。

春节新变有四大趋势。

首先,春节正在由传统的汉民族传统节日转变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节日。

其次,春节已经从单纯家庭内聚型节日,逐渐转变为更强调社会性共享的节日。

其三,互联网、微信正成为春节人际互联互通的新平台,全球华人共享春晚盛典成为现实。

其四,重视年俗符号的回归与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物质材料,强调文化创新与时尚设计,春联、门神画、窗花、桃符、鞭炮、焰火、压岁红包、拜年帖、摇钱树、红灯笼、中国结等,这些都与现代商家的参与密不可分,它们将春节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增添大年的视觉感受与审美情趣,使年味更加浓郁。

春节在历史长河中流动,春节民俗传统与适应时代环境的新变构成了春节的完整形态。

传统与现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乳交融,传统的价值得到传承与弘扬,创新性的发展代表了传统的未来方向。

传统是我们的资源与财富,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呈现。

在当今时代,我们重视春节,重视春节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与伦理意义,就是重视民族精神根脉的滋养。

同时我们积极看待春节习俗在当代的变化与发展,春节民俗文化背靠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

(选自2017年1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周秦以来,我国南、北方的年夜饭就存在年糕和饺子的不同,但它们都是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

B.人们只有选择在春节这个特定时刻祭祀,才能够表达自己的感恩礼敬之情,实现与自然及超自然的交流和沟通。

C.春节新变的四大趋势是由现代商家促成的,正是它们的积极参与使得春节气氛更加热烈,年味更加浓郁。

D.春节期间,人们借助窗花、红灯笼、中国结等手工艺术品来装饰门庭,呈现着传统的审美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通过归纳提炼春节四大民俗传统,说明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B.文章第三段承上启下,先揭示春节民俗的本质内涵,后点明春节民俗传统面临新机遇。

C.文章第四段采用并列结构形式,论证了新时代背景下春节的本质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D.文章结尾一段关于春节完整形态的阐述,具有明显的辩证色彩,避免了观点的片面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节祭祀传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只能选择祭祀的方式来表示妥协。

B.春节期间,亲人团聚、相互拜年问候、彼此馈赠礼品等行为,对强化家庭伦理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C.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给春节注入了适应时代变化的新鲜元素,春节的影响力不仅没有日渐式微,反而不断增强。

D.深刻体会春节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与伦理意义,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滋养,发挥春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这是时代的要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穿越

徐慧芬

过年的时候,家里开始有了家的气氛。

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回到他身边,吃团圆饭来了。

除夕日正午,他在老伴的遗像前,上了一炷香,摆了几碟菜,这些菜都是她喜欢吃的。

做菜是他的专长,退休前,他是一家大饭店的厨师;退休后,他的厨艺,只为老伴和子女服务。

可是两年前老伴走了,把长长的寂寞留给了他。

现在孩子们要回来过年了,还答应在这个老窝里住上几天,他多高兴呀!

毕竟他也老了,体力不似当年了,为了操持这顿团圆饭,也为了让这一家子团圆在一起的几天好吃好喝,他在腊月初就忙开了。

采购选料,他样样亲力亲为。

一个好厨师对菜肴的品质哪能放低要求呢?

厨房里,煎煮炖炒炸,十八般武艺都出手了。

傍晚时分,一桌色香味俱全、充分展示他厨艺的年夜饭摆上了桌。

“哇!

”大家都欢呼起来,不约而同举起了手机,一阵“嚓嚓嚓”,把他的厨艺定格在相机里,又传向四方。

听着这“嚓嚓嚓”的声音,他的心里荡漾开一朵花。

他敲了敲酸疼的腰背,招呼大家:

“吃吧吃吧,快吃吧!

可是他渐渐觉得不对劲了。

先是上小学的孙子离开了饭桌,拿个大盘子装满他爱吃的菜,端到隔壁房里在电脑前玩起了游戏,边玩边鼓动嘴巴。

才上幼儿园的小孙女,也不肯放下手上的ipad,摇头晃脑不停地刷屏,忘了吃饭。

儿子儿媳的手机也不失时机地热闹起来,“滴滴滴”,“丁零零”,此起彼落。

大家隔空对话,相互穿越,收信发信,不亦乐乎。

一盘春卷端上桌,他催促大家趁热吃,可没人理会。

他夹了一个春卷送到电脑旁的孙子嘴里,问:

“爷爷做的春卷好吃吗?

”孙子盯着电脑屏幕说:

“爷爷别烦我,我在穿越呢!

”他回到厨房,一刻工夫,又端上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这汤圆里的配料是他的独门秘诀。

他对儿子说:

“这馅是你最喜欢吃的,还记得吗,有一次你吃得太快噎住了,你妈都急得哭了。

”他说了两遍,儿子似乎向他点了点头,眼睛却对着手机屏幕放声笑。

他又说起从前过年时的一些趣闻,可还是无人响应,即便偶尔搭上一句,面孔眼睛也并不朝向他。

散了席,他回到厨房,整理归置。

不知怎么手一抖,一只瓷盘掉在地上,碎裂的声音不算轻,他探头朝外望,不知是否惊动了大家。

晚辈们窝在沙发里,盯着屏幕摇着手机,正忙着抢红包,谁也没觉察到。

他叹了口气,收拾完碎片,洗好碗,出去倒垃圾。

两个小时过去了,这群人才发现他不见了,于是开始着急起来,出门去寻找,附近的大街小巷跑了个来回没找到,又折回家里,还是没见人影,就开始往亲戚朋友那里打电话,都说没来过。

正要报警时,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了。

一家子全都蹦到他跟前,问他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不说一声,让大家好着急!

他一屁股坐到凳子上,埋下头不想说话。

孙子催着问,他才有气无力地说:

“爷爷穿越去了。

孙子感到奇怪:

“爷爷您还会穿越啊!

刚才您穿越到哪里去了?

他说:

“爷爷呀,穿越到了一个古老的星球上,在那里很多人围在我身旁,陪我说话,哄我开心。

我问他们:

‘你们都是谁呀?

’他们说:

‘我们是您的孩子呀,您怎么不记得啦?

’他们还对我说:

‘您已是快七十的老人啦,应该享福啦,以后我们会陪着您照顾您,让您开心每一天……’”

他说不下去了,声音开始哽咽。

(选自2017年第5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主人公在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瓷盘,后来“他叹了口气”,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既想引起家人关注却又怕被家人发现的矛盾心理。

B.家人发现“他”不见后,又是出门寻找,又是打电话向亲戚朋友询问,甚至想要报警,这反映出家人对此前的态度和行为深感愧疚,已幡然悔悟。

C.作者没有直接叙述主人公离家两个小时里的行踪,而是在后来与孙子的对话中进行补叙,这样写可使小说充满悬念,更易吸引读者。

D.小说写的是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故事,但主人公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偶然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而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主人公的“厨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5分)

6.小说的题目“穿越”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

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探究。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高原上的“雪莲花”

夏静刘小英

三年坚守,她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70多名孩子的未来。

高原之巅,她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高原花朵”的成长。

在海拔1800多米的湖北恩施鹤峰县中营乡,有所高原小学。

三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邓丽来到这里。

犹如一朵雪莲花,她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为落后的高原小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2009年8月的一天,鹤峰县已经很冷,邓丽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小学报到。

“哇,是个女老师,好漂亮啊!

”孩子们挤在她的办公室门口,探着头,用惊奇和欣喜的眼神望着这位新来的老师。

邓丽告诉记者,在她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4岁。

除了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之外,邓丽还为学校带来了其他“第一”:

孩子们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了英语课、第一次站上了舞台、第一次吃上了免费午餐、学校举办了第一个“六一联欢会”……邓丽的到来,给高原小学带来了新气象。

在学校,邓丽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

“邓老师上的课我们都很喜欢!

”孩子们争着告诉记者。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课上,邓丽组织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课下,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昔日性格孤僻的山里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

乡亲们说,是邓老师把爱和快乐的种子埋进了娃儿们的心里,改变了孩子们的性格和未来。

只想做一名“纯粹”的老师

邓丽的到来,为寂寞的鹤峰高原带来了活力。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来高原小学之前,邓丽在武汉有一份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工作,令不少人艳羡不已。

然而,一心想做一名“纯粹”老师的邓丽,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回乡支教,并且主动申请来到了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中营乡高原小学。

“我也动摇过。

”邓丽坦承,初到时,面对艰苦环境和难熬的孤独,她有过后悔。

然而,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睛,邓丽最终坚定地留了下来,并用更多的爱温暖着孩子们。

在邓丽的学生中,有一对聋哑兄弟,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从小被寄放在学校。

没有学过特殊教育的邓丽,让兄弟俩捏住她的嗓子感受震动,用夸张的口型、自创的手语、纸条跟他们交流。

在她的悉心培养下,聋哑兄弟的成绩从二十多分提高到七八十分。

邓丽还特别设计了“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手语。

当聋哑兄弟哭着想妈妈的时候,当他们孤立无助的时候,当他们缺乏信心的时候,邓丽都伸出双手告诉他们:

“我和你们在一起!

在严寒的冬天,邓丽第一个起床,到教室生火炉,挨个叫孩子们起床。

她亲手给学生洗澡,“希望把她们洗得水灵灵的”。

在邓丽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高原上的花朵,只要用心呵护,他们就能绽放出生命的娇艳。

“放心,老师不会走”

2011年5月,邓丽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可提前结束支教身份,分配到中心学校。

但孩子们的眼泪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让邓丽放弃了离开高原小学的机会。

“你们放心学习,老师不会走。

”邓丽对每个孩子都这样说。

今年30岁的邓丽还没有男朋友。

追她的不在少数,但都被她拒绝了。

邓丽说,首先要支持她的工作,否则不予考虑。

“也有人说支持我,但能一辈子吗?

”邓丽没有信心。

谈到支教期满后的去留问题,邓丽很坚定:

“上面派人下来接班,我才会走;如果没人来,我就不会走。

邓丽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伟大。

她说,她只是想找份有幸福感的工作,山里孩子需要她,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当她生病躺在宿舍,聋哑兄弟向她做出“我们和你在一起”的手势时,邓丽是幸福的;当曾经自闭的两位女孩儿为她自编、自唱、自跳《邓老师活泼之歌》,作为献给她的生日礼物时,邓丽是幸福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邓丽来到高原小学支教,为学校带来了多个“第一”,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B.邓丽在学校身兼数职,既教书又育人,改变着山里孩子们的思想性格,甚至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C.邓丽毅然辞掉收入可观的工作,选择来到环境恶劣的高原支教,是因为她心中始终有做一个“纯粹”的老师的理想信念。

D.邓丽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后,本来可以提前结束支教身份离开,但是因为师资短缺和孩子们苦苦哀求,她才选择了留下。

8.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标题将到高原支教的邓丽比喻为扎根高原的雪莲花,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美感,突显了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B.导语部分通过叙述,介绍了邓丽的支教经历,揭示了她的精神境界,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并引出主体部分的详细报道。

C.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邓丽表示自己也曾动摇过,这个细节虽有损于主人公的正面形象,但能够使通讯更加真实,利于读者接受。

D.通讯多次直接引用邓丽及其学生的原话,既有利于展示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能使行文灵活,富于变化。

E.作为人物通讯,全文语言平实质朴、不事雕琢,叙事客观公正、避免主观抒情,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9.作为一名支教老师,邓丽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请分条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

经略之术,必仗英奇。

李靖破突厥,苏定方开西域,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

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

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

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则良将立功之验也。

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北齐段孝玄云:

“持大兵者,如擎盘水。

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

”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闭营而困诸葛,俱为上策。

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

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机神冠绝,犹依法孙、吴。

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当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亦有死事之家而蒙抽擢者。

此等本非干略见知,虽竭力尽诚,亦不免于倾败,若之何使当阃外之任哉?

后汉马贤讨西羌,皇甫规陈其必败;谢玄以书生之姿,拒苻坚天下之众,郗超明其必胜。

虽时有今古,人事皆可推之,取验大体,观其锐志与识略耳。

明者随分而察,成败之形,昭然自露。

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

若陈汤、吕蒙,并出自贫贱,勋济甚高,未闻其家代为将帅。

董仲舒曰:

“为政之用,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弦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故阴阳不和,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即更张之义也。

以四海之广,亿兆之众,其中岂无卓越奇绝之士?

臣恐未之思也。

(节选自《旧唐书•魏元忠列传》,本文是魏元忠给皇帝的奏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B.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C.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D.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当时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B.魏武,指魏武帝曹操,曹操去世后庙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

C.抽擢,选取提拔的意思,“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时的专用术语,常特指提升官职。

D.阃外,指京城以外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元忠认为,君王要治理好国家,成就一番伟业,一定要重视策略谋划,这就需要挑选并依靠具备雄才大略的俊杰英才。

B.段孝玄认为将领掌握重兵,如同人托着一盘水,倾覆只在一瞬间,贵在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周亚夫、司马懿抗敌取胜便是很好的例子。

C.魏元忠反对朝廷多选用将门子弟的做法,主张任人唯能,因为没有才略的人,即使竭尽全力、忠心耿耿,也避免不了失败。

D.董仲舒认为处理政务如同弹琴,要善于调校、更换琴弦。

魏元忠据此建议:

危难之时,要唯才是举,破格提拔卓越的人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5分)

⑵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4~15题。

采桑子

纳兰性德

那能①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

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

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注】①能:

通“耐”,忍受,受得住。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点明在花香草美时节,词人却满怀伤感,“寂寞”一词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B.三、四句承接前面两句,写时达三更,悲歌一曲,愁情更浓,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C.七、八句与李白《行路难》中的“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词人借与友人话说生平经历,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流露出要离开官场的思想倾向。

E.全词通篇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这些景物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二者彼此呼应。

15.请简要赏析“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①,②”两句慨叹,将江山之美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⑵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③,④,⑤”三句,写出东晋时刘裕北伐之声威,表达词人的仰慕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黄惇先生的书法作品或如醉舞狂歌,或如行云流水,透射出一个文人博大雄壮的内在气魄和淡泊高雅的灵魂追求。

②瓷都景德镇是有名的污染之城,今年,该市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规划,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作,整座城市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③随着智能终端逐渐普及,“万物互联时代”正纷至沓来,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需要我们多加防范。

④人们表扬某人情商高,并不是认为其善于逢迎拍马,巧言令色,而是称赞其了解和管理自己情绪、经营人际关系的能力强。

⑤高考结束之后,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名为“状元笔记”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真假难辨,鱼龙混杂,学生和家长一定要理性看待,防止上当受骗。

⑥第十三届全运会网球团体赛1/8决赛昨天在天津网球中心打响,天津男女两队势如破竹,以一局未失的战绩双双挺进八强。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城市车辆尾气排放量不断增大的今天,太原市提倡并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对改善大气污染、维护城市环境是大有裨益的。

B.10年来,金砖五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加强合作,不仅给世界提供了解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问题的良方,而且也给五国人民带来福祉。

C.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严禁医疗养生类节目以介绍医疗、养生知识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发布广告、推销产品。

D.电视剧《白鹿原》围绕白、鹿两家祖孙三代人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渭河平原长达半个世纪的变迁史,受到观众热捧。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近,许多电影导演公开发声,抱怨观众欣赏水平参差不齐,众口难调,导致多数电影票房很不理想。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电影作品的质量。

①电影本身质量高,②能收获长久的掌声;若作品不佳,③能赢得一时的票房,却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从长远来看也是失败的。

④,⑤抱怨观众,⑥认真打磨作品。

①②③④⑤⑥

A.只要就虽然所以不是而是

B.如果就即使所以尽管还是

C.不仅而且就因此即使也

D.只有才或许因此与其不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日前,四川某高校设置“失物招领费”,要求学生领回丢失物品时需缴纳5元至20元不等的钱款以奖励拾金不昧者。

这一事件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其实学校出台这样的规定是有道理的,一是①,尽量避免再次出现遗失的情况;二是②,使校园形成拾金不昧的良好氛围。

最重要的是,③,我国《物权法》就明确规定: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

21.阅读下面“2015年12月与2016年12月中国主要移动应用类别月度有效使用时长比例图”,写出两条结论。

(6分)

⑴结论一:

(3分)

⑵结论二:

(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济南市历下区设置了100处直饮水取水点,以方便市民和游客随时饮用,成为泉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附近一些居民,把直饮水点当成了免费取水点,手提大桶小桶,甚至开着三轮车来此大肆取水。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D(A“南、北方年夜饭”存在“年糕和饺子的区别”从什么时候开始文中没有涉及;B说法绝对化;C“春节新变的四大趋势是由现代商家促成的”夸大事实。

2.(3分)C(“春节的本质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说法错误。

3.(3分)A(“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只能选择用祭祀的方式来表示妥协”的理解有悖于春节祭祀传统的本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4.(3分)D(A这一细节表现的应是主人公没有受到家人关注的失落心理。

B“反映出……幡然悔悟”的理解于原文缺乏依据。

C“在后来与孙子的对话中进行补叙”错误,对话涉及的内容并不是主人公的真实行踪。

5.(5分)主人公“厨艺”高超,且精益求精地准备年夜饭,可以表现对亲情的重视与渴望,丰富小说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1分)主人公大展“厨艺”烹制的年夜饭被沉迷于“穿越”虚拟世界的家人漠视,形成情节上的冲突,利于推动情节发展;(2分)这种借“厨艺”展开的情节上的冲突反映出老人与晚辈之间存在精神隔膜,突显关爱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利于深化小说主旨。

(2分)

6.(6分)①以小说中“他”的儿孙为代表的现代人,利用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穿越时空,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之中。

②以“他”为代表的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穿越时空,沉浸在对畅享天伦、其乐融融的家庭亲情生活的回忆和期盼之中。

③小说倡导人与人之间穿越隔膜,加强理解与交流,建立精神愉悦、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或:

小说倡导晚辈穿越与长辈之间的隔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