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0453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docx

09中药学药师考前辅导

《中药学》考前复习(六版)

总论

中药的概念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使用的药物。

一、历代本草代表作的名称、作者、成书年代、药味数、价值和意义

书名

年代

作者

载药数

意义

神农本草经

东汉

365

第一部药学专著

三品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

梁代

陶弘景

730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

唐代

苏敬、

李勣

844

第一部药典

开创药物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

证类本草

宋代

唐慎微

1558

药物附列方剂

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1892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921(新增药物716)

中华本草

当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8980

全面总结我国二千多年的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发展的综合性本草著作。

二、中药的炮制目的

含义: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包括对药材的一般修治整理和特殊处理。

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炮制方法:

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

火制—炒、炙、煨、煅、烘焙

水火合制—煮蒸潬淬

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三.中药性能

1.四气

概念:

即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

确定依据:

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作用: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能减轻或消除热证;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能减轻或消除寒证。

2.五味

含义:

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酸甘辛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作用及临床应用:

能散—发散解表—治疗表证

1.辛味能行—行气、活血—治疗气滞血瘀证

此外,芳香:

化湿、辟秽、开窍、醒脾

能补—补虚—治疗虚证

能缓—缓急—治疗挛急疼痛

2.甘味和中—调理脾胃

能和

调和—调和药性

此外,能解—解毒

能收、能涩—收敛固涩—治疗滑脱不禁病证

3.酸味

此外,生津止渴、安蛔止痛

通泄—通便—治疗便秘

能泄降泄—降逆—治疗肺胃气逆

清泄—清热—治疗火热证

4.苦味能燥—燥湿—湿证

坚阴—泻火存阴—治疗虚热

能坚

坚厚肠胃—治疗泻痢

能软—软坚散结—治疗有形病证

5.咸味

能下—泻下通便—治疗大便燥结

6.淡:

能渗、能利—利水渗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3.升降浮沉

含义:

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病势:

向下、向里—升浮药:

向上、向外

逆病势

病势:

向上、向外—沉降药:

向下、向里

病位:

在上、在外—升浮药:

向上、向外

顺病位

病位:

在下、在里—沉降药:

向下、向里

花叶类质轻的药—升浮

药物的质地轻重

种子、果实、矿物、贝壳—沉降

温热、辛甘—升浮

影响因素药物的性味

寒凉、酸苦咸—沉降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升浮

炮制、配伍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沉降

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收到一定的制约,反之亦然

4.归经

含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理论基础: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

确定依据:

以药物的功效,即所治的病证为依据;药物的特性,即形、色、气味、禀赋等。

临床意义:

针对性强,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四、中药应用

1.配伍七情含义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的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的方法。

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

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

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

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

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提高药物疗效

目的保证用药安全

扩大治疗范围

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2.十八反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各论

*凡红字要求功效主治;黑字仅要求功效

第八章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表实)宣肺平喘(风水水肿)

利水消肿

香薷(阴暑证)化湿和中,

桂枝发汗解表解肌(表实、表虚),助阳化气,温通经脉

紫苏行气宽中,安胎

解鱼蟹毒

生姜温中止呕(呕家圣药),温肺止咳

 

荆芥透疹消疮,止血(炒炭)

发表散风

风寒风热

防风(治风通用药;风药中润剂)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太阳头痛),(上半身痹痛)

细辛(少阴头痛)祛风散寒,温肺化饮

通窍止痛

白芷(阳明头痛)解表散风,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包煎)

2.发散风热药

薄荷清利头目,疏肝解郁(后下)

牛蒡子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蝉蜕疏散风热(音哑)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止痒

桑叶清肺润肺、凉血止血

平肝明目

菊花清热解毒(黄菊:

偏于疏散风热

白菊:

偏于平肝明目)

柴胡疏散退热(感冒高热、少阳病发热要药)、疏肝解郁

葛根解表、解肌退热(项背强痛),升阳止泻,生津止渴

升举阳气透疹

升麻清热解毒

淡豆豉解表,除烦

麻黄发汗强,风寒表实证,长于宣肺平

发汗解表——风寒表证喘,喘家圣药,且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缓,风寒表实表虚证,长于温

通经脉,且助阳化气。

第九章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除烦止渴,(煅用)收敛清热泻火生肌(生品,先煎,15~60g)

知母滋阴润燥(既清实热,又清虚热)

芦根除烦止呕,清肺排脓

清热生津

天花粉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淡竹叶通利小便

清热除烦

栀子泻火,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目珠疼痛)、散郁结、降血压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善清上焦肺及大肠)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泻火解毒(善清中焦湿热,善清心、胃、肝火)

黄柏清热燥湿(善清下焦湿热)退热除蒸

龙胆草泻肝胆火(3-6g)

苦参杀虫利尿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凉血止痢

清热解毒

连翘疏散风热消痈散结(疮家圣药)

蒲公英(善治乳痈)利湿通淋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紫花地丁(善治疔疮,又解蛇毒)

青黛清肝泻火,定惊(1.5~3,作散剂冲服)

消斑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

板蓝根利咽

红藤活血止痛(肠痈)

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肠、肺痈)

消痈排脓

鱼腥草(肺痈)利尿通淋

射干祛痰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马勃止血

白头翁凉血止痢(治痢要药)

清热解毒、止痢

鸦胆子截疟,腐蚀赘疣(不入煎剂,包裹后吞服)

穿心莲燥湿消肿

贯众杀虫,凉血止血

清热解毒

蚤休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白花蛇舌草利湿通淋(肠痈)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梅毒要药)

 

4.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养阴生津

玄参解毒散结(瘰疬痰核;咽痛)

清热凉血

牡丹皮退虚热(实热虚热)

活血散瘀

赤芍止痛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斑疹紫黑、麻疹紫暗)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先煎或锉末冲服)

 

5.清虚热药

青蒿除骨蒸,解暑,截疟(不宜久煎)

地骨皮凉血退蒸,清肺降火

清虚热

胡黄连清湿热

除疳热

银柴胡

石膏清热力强,又除烦止渴,解肌透热,偏于

清热泻火上中焦,为气分热证和肺胃热证要药。

(气分热证煅用收湿敛疮。

肺胃热盛)

知母清热力弱,长于滋阴润燥,作用于上中下三焦,为消渴之佳品。

既清实热,又退虚热。

黄芩作用广泛,善治上焦肺热。

且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清热燥湿

黄连泻火解毒药力最强,善治中焦。

善清心肝胃火,除胃肠湿热

(湿热火毒,

热毒病证)

黄柏药力稍弱,善治下焦,长于泻相火,退虚热,

金银花清解力强,且凉血止痢。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消痈散结力强,为疮家圣药。

 

第十章泻下药

1.攻下药

大黄攻积(热结便秘要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生大黄通便,后下;酒大黄活血)

芒硝泻下软坚,清热消肿(冲服或开水溶化后服用)

芦荟清肝,杀虫(1~2入丸散)

番泻叶导滞(开水泡服;入煎剂宜后下)

2.润下药

火麻仁

润肠通便

郁李仁利水消肿

 

3.峻下逐水药

甘遂入丸散,0.5-1/次

京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大戟科)

红大戟红大戟消肿散结力佳(茜草科)

芫花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0.1~0.3,入丸散)

大黄泻下攻积力强,善治热结便秘。

有清热泻火、解毒、泻下通便止血,活血祛瘀

清热

芒硝既软坚,又通便。

善治燥屎内结。

外用清热消肿。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

独活(下半身风湿痹痛),解表

祛风湿止痹痛

木防己-祛风止痛(马兜铃科)

防己利水消肿(热痹)

汉防己-利水退肿(防己科)

秦艽(风药中润剂,热痹),退虚热,清湿热

川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先煎)

木瓜舒筋活络,除湿和胃(吐泻转筋要药)

威灵仙治骨鲠

豨莶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降血压

臭梧桐

五加皮无毒,偏于强健筋骨(五加科)利尿

香加皮有毒,偏于利水消肿(萝藦科)

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

桑寄生安胎

狗脊强腰膝

蕲蛇定惊止痉(顽痹,中风,皮肤瘙痒)

祛风通络

络石藤凉血消肿

独活祛风湿止痛力强,善治下半身痹痛和少阴头痛。

祛风湿、止痹痛

解表

羌活解表力强。

善治上半身痹痛和太阳头痛。

第十二章化湿药

藿香解表,止呕(湿浊中阻所致呕吐者)

化湿、解暑

佩兰(脾经湿热,口中甜腻(脾瘅)要药)

苍术健脾,祛风湿,明目(夜盲),发汗

燥湿

厚朴行气,消积(消除胀满要药),平喘

砂仁止泻(脾胃虚寒型),安胎(行气安胎)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白豆蔻(后下)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

茯苓(性平)安神

健脾

薏苡仁利水渗湿(性微寒)除痹,清热排脓

猪苓

泽泻泄热(善治下焦湿热及水饮兼热之证)

2.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化痰,渗湿止泻,清肝明目(包煎)

清肺

石苇止咳

滑石清解暑热,祛湿敛疮(飞滑石,包煎)

关木通(马兜铃科)

木通利水通淋通经下乳,泄热(今之木通古称通草)

下乳川木通(毛茛科)

通草通气下乳(古时通脱木即当今通草)

瞿麦活血通经

萹蓄杀虫止痒

海金沙.(包煎,孢子)(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的要药)

粉萆薢、山萆薢—长于利湿浊

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湿

绵萆薢、川萆薢—长于祛风湿

3.利湿退黄药

茵陈蒿清利湿热,(阳黄、阴黄)

利胆退黄

虎杖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金钱草利尿通淋(石淋),解毒消肿

除湿退黄

垂盆草清热解毒

茯苓性平,作用较强,善治脾虚诸证。

又安神。

利水渗湿健脾

薏苡仁性微寒,作用平缓,善治脾虚泄泻。

又消痈排脓,除痹。

第十四章温里药

附子(回阳救逆要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回阳救逆

干姜温中散寒(要药),温肺化饮

肉桂(命门火衰要药),引火归元(善治虚阳上浮),

温通经脉(后下)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附子回阳救逆(要药)(先煎)

吴茱萸(厥阴头痛要药),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小茴香散寒止痛(治寒疝腹痛等),理气和中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花椒成熟果皮,辛、热,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椒目种子,苦、寒,利水消肿,降气平喘

桂枝  嫩枝,力缓,走表走里,长于散风寒而解表而用于

温阳散寒风寒表证。

温经止痛   

肉桂 树皮,力强,功专走里,长于补火助阳、引火归元,善治阳虚火衰证及虚阳上浮证。

并能鼓舞气血生长而用于阴疽和气血亏虚。

 

第十五章理气药

橘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痰滞胸痹)

青皮疏肝理气,消积化滞

薤白行气导滞,通阳散结(胸阳痹阻之胸痹要药)

木香(脾胃肠胆气滞要药)(炒用止泻)

沉香温中止呕,纳气平喘(1~3,后下;或入丸散0.5~1;

或磨汁服)

川楝子行气止痛(苦寒,善治肝郁气滞属肝经有热者),杀虫疗癣

乌药温肾散寒

香附调经止痛(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疏肝理气

佛手解郁,和中,燥湿化痰

荔枝核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大腹皮行气导滞,利水消肿

陈皮已成熟果实,缓和,肺脾,升浮,长于理肺脾气滞,

行气消滞既理气调中,善治多种脾胃气滞病证;又燥湿化痰。

脘腹胀痛

青皮未成熟果实或幼果,峻急,肝胆,沉降,长于理肝经郁滞,既疏肝破气,善治肝气郁滞之证;又消积化滞。

第十六章消食药

山楂(肉食积滞)行气活血散瘀

莱菔子消食化积除胀,降气化痰

鸡内金健运脾胃,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谷芽健胃

麦芽回乳消胀(授乳妇不宜)

神曲和胃(助金石类药物的消化)

第十七章驱虫药

使君子(驱蛔要药,每日每岁1-1.5粒,总量不超过20粒)

槟榔杀虫消积(绦虫)行气,利水

榧子通便,润肺

 

苦楝皮(蛔虫)疗癣(肝胃病患者慎用;有毒)

雷丸杀虫(绦虫;不入煎剂,不耐高温;入丸散)

南瓜子(60~120g研粉,冷开水调服)

鹤草芽(30~45g吞服,不溶于水)

 

第十八章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小蓟(善治尿血、血淋)

散瘀解毒消痈

大蓟

地榆解毒敛疮(水火烫伤要药)

凉血止血下部血热出血

槐花清肝泻火(降压)

侧柏叶化痰止咳

白茅根清热利尿

苎麻根清热安胎,解毒

羊蹄解毒杀虫,泻下

2.化瘀止血药

三七活血定痛(伤科要药)

茜草凉血(血热夹瘀出血证),通经(化瘀)

化瘀止血

蒲黄利尿(花粉;包煎)

花蕊石

3.收敛止血药

白及(肺胃出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补虚,消积,止痢,杀虫

收敛止血

棕榈炭

血余炭化瘀利尿

4.温经止血药

炮姜温中止痛

虚寒便血、吐血

灶心土温经止血温中止呕、止泻(包煎或煎汤代水)

艾叶(虚寒崩漏)散寒调经,安胎

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

川芎祛风止痛(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治头痛要药)

活血行气止痛

延胡索(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郁金解郁清心广郁金(色鲜黄,四川)姜黄的

利胆退黄块根,偏于行气解郁

凉血止血

川郁金(色暗灰,温州)郁金的

块根,偏于活血化瘀

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姜黄的根茎)

乳香偏于行气,伸筋

消肿生肌

没药活血止痛偏于散血化瘀

五灵脂化瘀止血(包煎)

2.活血调经药

丹参凉血消痈,安神

活血调经

益母草(妇科经产要药)利水消肿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肠痈肺痈)

红花祛瘀止痛(斑疹色暗,热郁血瘀以番红花鳶尾科为优)

活血通经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

引血下行川牛膝偏于活血祛瘀

利水通淋土牛膝偏于清热利咽,活血通淋

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3.活血疗伤药

水蛭消癥

破血逐瘀

土鳖虫续筋接骨

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

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入丸散,0.3~0.6)

4.破血消癥药

莪术偏于行气(莪术、温郁金的根茎)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偏于破血

穿山甲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1.化痰药

半夏(湿痰、寒痰)降逆止呕(尤宜于痰饮或

消肿止痛寒呕吐),消痞散结

天南星燥湿化痰(顽痰、风痰)祛风解痉

白附子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关白附毛茛科黄花乌头的块根,毒性较大,偏于散寒湿止痛

祛风痰止痉

禹白附天南星科独角莲的块茎,毒性较小,又能解毒散结

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善袪皮里膜外之痰,对皮肤粘膜及胃肠有刺激性)

皂荚祛顽痰(顽痰咳喘),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旋覆花降气化痰,降逆止呕(降肺胃之气)(包煎)

前胡宣散风热

降气化痰

白前(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均可)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咽痛喑哑),排脓(肺痈)

瓜蒌皮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瓜蒌

瓜蒌仁润肺化痰,润肠通便

川贝润肺止咳(内伤久咳、燥痰、热痰)

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浙贝(风热、痰热咳嗽),开郁散结力强

天竹黄清心定惊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竹沥豁痰,定惊利窍

海藻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昆布

海蛤壳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海浮石

胖大海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半夏性燥而缓,善治脾胃湿痰,又降逆止呕,消散痞满

燥湿化痰

消肿止痛

天南星性燥而急,善祛经络风痰,能祛风止痉

2.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苏子降气化痰

百部润肺止咳(新久咳嗽、肺痨),杀虫灭虱

紫菀长于化痰

润肺止咳化痰

款冬花长于止咳

马兜铃平喘,清肠疗痔

清肺化痰止咳

枇杷叶降逆止呕

桑白皮泻肺中之热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泻肺中痰壅(包煎)

白果敛肺定喘,止带,缩尿

矮地茶止咳平喘,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第二十一章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朱砂镇心安神(心火亢盛型),清热解毒(0.3~1,不入煎剂,有毒)

磁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龙骨收敛固涩

琥珀活血散瘀,利尿通淋(1.5~3,不入煎剂)

2.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益肝(心肝血虚心神不安),敛汗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夜交藤祛风通络

远志宁心安神(心肾不交,心神不宁),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风药

1.平抑肝阳

石决明

清肝明目

珍珠母平肝潜阳镇心安神

牡蛎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代赭石重镇降逆(肺胃气逆),凉血止血

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龙骨甘涩平,长于镇静安神,外用收湿敛疮

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牡蛎咸涩微寒,长于平肝潜阳,又软坚散结,

煅用制酸止痛

2.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热病高热神昏,0.3~0.6)

牛黄化痰开窍,清热解毒(0.2~0.5,入丸散)

天麻(寒热虚实皆宜)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不宜久煎)

全蝎

攻毒散结,通络止痛(0.6~1g,研粉吞服)

蜈蚣

僵蚕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地龙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

第二十三章开窍药

麝香活血通经,止痛,催产(0.06~0.1)

冰片清热止痛(0.03~0.1)

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蟾酥止痛,解毒(0.015~0.03)

石菖蒲宁神,化湿和胃

第二十四章补虚药

1.补气药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文火兑服,急重症15~30)

 

党参生津

养血

大枣补中益气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西洋参养阴,清火(另煎兑服,3~6)

补气生津

太子参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肺脾肾,固精止带

扁豆健脾,化湿,消暑

蜂蜜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解毒

白术长于补脾,健脾而燥湿,又固表止汗,健脾安胎,利水消肿燥湿健脾

苍术长于运脾,燥湿而健脾,又祛风湿,明目

 

2.补阳药

鹿茸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研末1~3,分服)

补肾阳,益精血

肉苁蓉润肠通便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仙茅祛寒湿

温肾壮阳,强筋骨

淫羊藿祛风湿

补骨脂补肾助阳,纳气平喘

固精缩尿,温脾止泻

益智仁暖肾,摄唾(专用药)

菟丝子(平补肾阳肾阴)止泻,安胎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沙苑子

杜仲(肾虚腰痛要药)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止血,行血脉,疗伤续折

蛤蚧助肾阳,益精血(研末,入丸散;浸酒)

补肺肾,定喘嗽

冬虫夏草益肾壮阳,止血化痰

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研末吞服或鲜品煨食)

3.补血药

当归活血,调经止痛

补血、润肠通便

何首乌益精,固肾乌须,解毒截疟

生首乌润肠通便,解毒截疟

首乌

制首乌补血益精,固肾乌须

熟地黄益精填髓

补血、滋阴

阿胶润燥,止血(烊化)

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4.补阴药

北沙参益胃生津(伞形科珊瑚菜的根)

养阴清肺

南沙参化痰,益气(桔梗科沙参的根)

麦冬养阴润肺,清心除烦

益胃生津

石斛养阴清热

百合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黄精滋肾(精)润肺,补脾益气

天冬清火

养阴润燥,生津

玉竹止渴(阴虚外感)

枸杞子

补益肝肾,明目

女贞子乌须

墨旱莲补肝肾阴,凉血止血

桑椹子滋阴补血,生津,润肠

龟甲(滋阴力强)益肾健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

滋阴潜阳

鳖甲(阴虚发热要药)软坚散结

 

第二十五章收涩药

1.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

收敛止汗

浮小麦益气,除热

2.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滋肾,涩精,止汗,宁心安神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

乌梅安蛔(蛔厥),止血

五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