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0892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

高考历史复习第十二单元单元检测

单元检测

选题细目表

考查知识点

基础

中档

稍难

“百家争鸣”

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4

6

5

宋明理学

7、9

11

8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0

1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17·佛山质检)史书记载:

“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

”魏晋南北朝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

这说明(  )

A.秦“焚书坑儒”不足信

B.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

C.儒学成意识形态的主流

D.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

解析:

从材料“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说明了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6·安徽联考)《论语·先进》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述而》曰:

“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

A.以民为本    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D.关注现实

解析:

材料强调一个人如果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楚、对现实生活无法正确对待,就无法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重现实,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人性向善的伦理观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

答案:

D

3.(2017·沧州联考)荀子曰: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

“‘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  )

A.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解析:

据材料“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可知,“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C

4.(2016·长沙联考)《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解析:

由题意可知董仲舒的理念是让富者富而不骄,让穷者能够生存,这样上下就能够相安,国家也就容易治理,因此A项符合题意;材料只说让富者贵而不骄,让贫者足以养生,并未涉及“强制去富”“竭力济贫”和“劫富济贫”,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5.《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

“《春秋》曰:

‘王正月’……何以谓之王正月?

……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

”这反映了董仲舒(  )

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

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

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

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中可知,董仲舒的这段材料体现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

故选D项。

答案:

D

6.(2017·郑州模拟)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材料信息说明(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

C.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

D.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

解析:

理学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表明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故C项正确;A项材料无涉及,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

C

7.韩愈的《原道》中说: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由此可见,韩愈认为(  )

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

B.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

C.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

D.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

依据材料“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可知为佛、道的发展,“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人民日益贫穷,可以得出佛教、道教的发展使得民众负担加深,故选D项。

答案:

D

8.“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解析:

儒学一直关心的是人类社会,故A项错误;新儒学吸收了佛教思想来阐述儒家义理,并不是截然相反,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出自《礼记》,不是宋朝思想家的原创;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是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答案:

D

9.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这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于(  )

A.重建儒学的信仰B.完善心学体系

C.否定孔子的权威D.批判专制思想

解析:

依据“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可知,王阳明认为孔子说的话也不一定正确,可见这是对孔子权威的否定,故选C项。

答案:

C

10.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解析:

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李贽的“离经叛道”遭到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指责;王夫之主张“婚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这说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启蒙思想不成熟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微弱,封建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故选A项。

答案:

A

11.(2015·海南卷)北宋僧人契嵩说:

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解析:

材料中“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

A

12.(2016·平顶山模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

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

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B.“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

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

解析:

王夫之提出“预定奕世之规”,已有“立宪”的意义,但并非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影响的结果,故A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王夫之提出的“虚君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故B项错误;王夫之的“虚君共治天下”理念,对专制皇权的批判反思达到新高度,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制的严重削弱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

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帷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

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

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10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8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

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

(12分)

解析:

(1)问联系董仲舒的主张,君权神授、大一统。

理论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可以从直接到间接,从短期到长期的思路考虑,首先是直接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其次从长远看,促成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大体定型,也为我们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

(2)问从朱熹“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可以看出,他的努力是解释经典,有利于理学普及化;由“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可以看出注重道德规范教育;“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可以看出,推动理学的生活化。

社会条件可以考虑影响思想的经济、教育等因素。

第(3)问回答“其书可毁”的理由一要概括材料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的挑战,二是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

统治者“毁书存目”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材料中“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说明还要让世人知道李贽的罪行,以防其他人效仿李贽。

答案:

(1)主张:

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

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努力:

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

社会条件:

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

(3)理由:

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

目的:

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深曝其罪,警示后人。

14.(2016·湖北七市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他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孔子”照“镜子”

仔细识读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22分)

解析:

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漫画阐明观点,并能以准确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注意逻辑的严密与思路的条理清晰,规范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观点一:

“相斥”论。

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

儒学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总结:

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

观点二:

“相容”论。

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

总结: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

观点三:

“互斥互补论”(综合观点一、二即可)。

观点四:

“发展”论。

在“三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和谐社会”理念,还是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等等,都彰显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而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不均、道德滑坡等问题,都从反面印证了儒学“大一统”“天人合一”“和谐”“大同”“讲信修睦”等思想的巨大价值;同时,儒学确有自身的不足和矛盾之处,如维护专制,提倡人治、等级观、尊卑观等,不利于建设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

总结:

儒学需要自我扬弃,综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