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0984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docx

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教材

高中学生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若干母语干扰现象分析

-----城桥中学唐静忠

摘要:

汉译英句子翻译列为高考内容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又受汉语言文化干扰和影响,高中学生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往往带有明显的母语痕迹。

本文试以对比分析及中介语理论为基础,对高中学生汉译英错句中常见的母语干扰现象(关联词缺失、主语错误及谓语动词及时态表达错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指出了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并提出了克服干扰的可行性建议,以期对高中阶段的汉译英句子翻译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对比分析,汉译英句子翻译,母语干扰,错误分析

 

一、引言

汉译英句子翻译被列为上海英语高考的内容之一,已有近十年的历史。

十年来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据本人的了解,不少教师在汉译英句子练习中,只满足于给学生提供参考答案而少有错误分析,更不用说从英汉差异的角度对翻译练习中的母语干扰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作用不容置疑。

语言学家Lado(1957)就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

语言迁移现象是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障碍,而通过分析比较母语与目的语可以预测语言学习容易犯的一些错误和学习上的难点。

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前者指当母语的某种特征同目的语想类似或完全一致时,母语对目的语的学习会起促进作用;后者指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征不相对应时,母语的某些特征会顽固地迁移到目的语中,从而对学习者掌握目的语造成困难。

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两者之间的差异诸多,再加上中国学生的外语接触量有限,大脑有利用先前语言学习经历的强烈倾向(王初明,2001)。

据王彤福1984年的研究,在母语为汉语的外语学习者中,母语干扰错误在外语学习错误中所占的比例为45%。

由于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又受汉语言文化干扰和影响,高中学生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往往带有明显的母语痕迹。

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本文试以对比分析及中介语理论为基础,对高中学生汉译英错句中的若干母语干扰现象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以期对高中阶段的汉译英句子翻译教学有所帮助。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的对象为我校高一年级本人任教的一个普通班的五十位学生。

英语水平在全县处于中等,掌握了2000--3000多个词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基本的语法与基本的句型,处于初级向中级过渡的阶段。

采用的方法为随堂的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在学生随堂的汉译英句子练习中,学生往往忽视了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他们的译文往往深受母语干扰的影响,译出不少中国式英语的句子,造成错误和歧义。

下面就学生翻译练习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

1.关联词缺失

英语是主要采用形合法的语言。

所谓形合法,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如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及其他连接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连接,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

汉语是主要采用意合法的语言。

所谓意合法,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的含义却有主次之分。

从句如果在前,一般有“因为”、“如果”、“虽然”、“即使”等含义。

根据统计,汉语中三分之二的因果句不到必要时,不用关联词。

先“因”后“果”,几乎不用“因为”,属于常态。

如:

(1)他不诚实,我不能信任他。

(=因为他不诚实,所以我不能信任他。

Ican’ttrusthim,becauseheisnothonest.

(2)说是说了,没有结果。

(=我虽然说了,但是没有结果。

I’vemadesomesuggestions,butthereisnoresponse.

下面请看这种差异对学生翻译练习的影响:

(1)他母亲病了,他只好在家照顾母亲。

误:

Hismotherwasill,hehadtolookafterherathome.

误:

Hismotherwasill,andhehadtolookafterherathome.

正:

Hehadtolookafterhismotherathomebecauseshewasill.

正:

Becausehismotherwasill,hehadtolookafterherathome.

正:

Hismotherwasill,sohehadtolookafterherathome.

(2)今天下午我没空,我和牙医有约。

误:

I’mnotfreethisafternoon,Ihaveanappointmentwithadentist.

误:

I’mnotfreethisafternoon,andIhaveanappointmentwithadentist.

正:

I’mnotfreethisafternoon,becauseIhaveanappointmentwithadentist.

正:

BecauseIhaveanappointmentwithadentist,I’mnotfreethisafternoon.

正:

Ihaveanappointmentwithadentist,soI’mnotfreethisafternoon,

笔者作了统计,两个句子能用关联词“because”或“so”给出正确译文的学生各15个左右,约占全班学生的30%。

正如王力(1957)所说,“汉语在平常语言里不用连词的时候比用连词的时候多”。

汉语在很大程度上遵循时间顺序的象似原则(沈家煊,1993),即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语言直接与现实和思维挂钩。

可见上述关联词缺失的错误源于汉语在表达因果关系时常省缺关联词习惯的干扰。

同时笔者注意到部分学生在两个分句间加上了并列连词“and”。

虽然错误,却表明这些学生已意识到英语分句间需用关联词连接这一形合手段,这是个积极的信号,说明就这个句型而言,这些学生正日益朝着目的语靠近。

 

2.主语错误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

这个结构通常由名词性短语(NP)和动词性短语(VP)构成。

主语不可或缺,谓语动词是句子的中心,两者必须协调一致(S-Vconcord)。

英语是一种主语优先型语言,即英语是一种注重主语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language)。

最近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和统计,在汉语中,主谓结构句型只占50%左右,还有50%是一种主题结构,即话题(topic)——评论(comment)结构。

申小龙(1988)对陆文夫的小说《井》作句型分析,发现这种主题结构的句子有1054句,占小说句子总数的49.6%,从而证实汉语是一种注重主题的语言(Topic—Prominentlanguage),这就是说,汉语句子中的“主语”大多数可以被看作是话题,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位置上的话题进行叙述,评论。

正如赵元任先生《汉语口语语法》中所说:

“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间的语法关系与其说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不如说是话题和说明的关系。

”试看下面的例子:

(1)各类书籍买了整整一书包。

(2)学好外语就可以找一份好工作。

(3)教室里坐满了各年级学生。

(4)这锅饭吃一天。

句中的“各类书籍”,“学好外语”,“教室里”,“这锅饭”,从逻辑上分析,不可能是句子的主语。

实际上他们是话语的主题,而“买了整整一书包”,“可以找一份好工作”,“坐满了各年级学生”,“吃一天”则是对主题的说明。

由于汉语大多数句子是主题结构,并非主谓结构,因此就没了主谓的逻辑、语义和语法关系的限制。

只要句子意思表达清楚了,逻辑主语有没有就不是主要的了。

也就是说,由于汉语注重主题而不是主语,句法关系上作为施事的主语往往可以省略。

正如语言大师王力(1984)所说的:

“因为主语并非中国语法所需求,故凡主语显然可知的时候,以不用为常。

如“各类书籍买了整整一书包”就是省略了主语“我”(买了整整一书包)或其他人称代词。

同样“学好外语就可以找一份好工作”,可以看作句中省略了主语“你”(就可以找一份好工作)。

由于汉语许多主题结构省略了主语,而处于主语位置的话题往往具有主语的特点。

这样受汉语主题结构的影响,高中学生在翻译练习中把主题当作主语,形成了假主语句子。

如:

(1)读书可以获取知识。

误:

Readingcanacquireknowledge.

正:

Throughreadingonecanacquireknowledge.

(2)今年将比去年生产更多的粮食。

误:

Thisyearwillproducemoregrainthanlastyear.

正:

Wewillproducemoregrainthisyearthanlastyear.

“Readingcanacquireknowledge”初看上去有了主语。

但就英语而言,“reading”是假主语,因为“acquireknowledge”的主语应是人。

汉语中“读书”是句子的话题,“可以获取知识”是对它的说明,汉语完全是可以的,但英语却不行,一定要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同样在第二句中,“今年”是句子谈论的中心主题,“将比去年生产更多的粮食”是对它的叙述和说明。

但就英语而言,这个句子缺少主语,“thisyear”在句中是状语,不是真正的主语,不能作谓语“willproduce”的逻辑主语,因此就出现了主谓搭配上的语病,只有在“willproduce”前加上人称代词或其它表示施事的名词,句子才成立。

可见,这种语病源于汉语的主题结构。

 

3.谓语动词及时态表达错误

英语是形合性的语言,重句子的形式,动作意义的表达要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反映,因此是显性的。

而汉语是意合性的语言,重内在的意思,不受形态的约束,意义的表达没有词的外表形式的改变,因此是隐性的。

对英汉句子的观察就会发现英语的谓语是显性的,是强制性的,即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是看得见的,必须有的。

英语的谓语动词是相对于主语而言的,只要有主语,谓语总要存在(除了省略结构)。

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不管是SV,SVO,SVOC,还是SVOO,SVC,都少不了谓语动词。

而汉语中有不少是主题结构,并非主谓结构,因此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有没有无关紧要,或只是隐性的,不容易看见。

如:

(1)一张桌子四条腿。

(2)今天星期天。

(3)他这人很健忘。

(4)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有些语法学家认为这些句子没有谓语,是空动词,有些则认为这里是数量词

名词和形容词作谓语。

这种句子是省略谓语动词,还是这里的名词、形容词和量词充当了谓语,姑且不论,有一点是肯定的,由于形容词、名词和数量词等可以没有任何形式变化就用作动词,由于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兼类词,因此他们是隐性的,并不是一下子能够指出来的。

而英语的谓语动词由于受时态和一致性的约束,不能不是明显的,强制性的,这一点可以从上面四个句子的对应的译文得到证明:

(1)Atablehasfourlegs.

(2)TodayisSunday.

(3)Themanisveryforgetful.

(4)Chinahasavastterritory,abundantresourcesandalargepopulation.

汉语隐性谓语这一特点对中国学生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如下面两个病句:

(1)如果你够仔细的话,这样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误:

Ifyoucarefulenough,suchmistakescanbeavoided.

正:

Ifyouarecarefulenough,suchmistakescanbeavoided.

(2)人各不相同,有的喜欢安静,有的喜欢活动。

误:

Peoplequitedifferent.Somelikequiet,andotherslikeactive.

正:

Peoplearequitedifferent.Somelikebeingquietwhileotherslikebeingactive.

据统计,近三分之一学生的译文里没有“be”动词“are”。

在汉语里,“仔细”、“不同”、“安静”、“活动”可不作任何形式变化直接跟在主语后面构成句子。

而在英语里,这些形容词必须借助“be”动词同主语相连,才成其为句子,且“be”动词根据其在句中的地位作相应的形态变化。

同时在练习中我发现有部分同学在最初的译文中并没有“be”动词,而是后来加上去的,这说明这部分学生已经注意到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但还没有完全摆脱母语的干扰,尽管如此,这毕竟朝着目的语跨近了可喜的一大步。

语言的显性和隐性还反映在动词的时态表示上。

英语是通过谓语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时间概念的。

它有两个不同的“时”的形式:

现在时和过去时。

由于能从动词的形态变化上区分出现在意义和过去意义,因而英语的时态表达是显性的。

而汉语没有“时”的动词形式,它是通过不同的词汇表示不同的时间概念,而谓语动词的形式不作任何改变。

无论是表示现在或表示过去的时间概念都没有形态变化,而是通过加上“现在”、“过去”这些时间副词表示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的时态表示是隐性的。

如汉语说“我还是过去的我”,而英语说“I’mwhatIwas”。

再如,“我以为你没到呢!

”这句话的时态意义是隐性的,是通过这样一个语境表示出来的:

你约某人于某时某地见面,而那时恰逢大风、大雨或其他特殊情况,估计对方多半不能如期赴约,但没想到对方准时出现在你眼前。

这样一个语境,英语则可通过动词的时态变化反映出来:

Ithoughtyouhadnotcomeyet。

而汉语做不到这一点。

由于汉语的时态表达是隐性的,时间和状态标志同动词分开;而英语的时态是显性的,时间和状态标志是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出来的,这种差异给高中学生将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句子带来了困难。

如下面两例病句:

(1)我们呆在家里将近有一个星期。

误:

Westayathomefornearlyaweek.

误:

Westayedathomefornearlyaweek.

正:

Wehavestayedathomefornearlyaweek.

(2)这是我看过的最有趣的一部电影。

误:

ThisisthemostinterestingfilmIsee.

误:

ThisisthemostinterestingfilmIeversaw.

正:

ThisisthemostinterestingfilmIhaveeverseen.

以上两例错句表明高中学生在翻译时还不能正确运用英语动词的时态。

第一句表示过去某一个动作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类动词应该用现在完成时。

第二句从句用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某一个动作对现在的影响。

上面两个病句中的错误表明,犯前一种错误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时态的概念。

而犯后一种错误的学生虽已初步形成时态概念,即英语须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出时态的概念,但还不能正确运用。

尽管如此,后一种错误很显然更接近目的语。

综上所述,可见英语和汉语在时态表达上显性和隐性的差异给学生英语时态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四、结论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述的错误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些错误是由于母语干扰而引起的,源于英语是一种倾向于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倾向于意合的语言;英语是主语优先型语言而汉语是主题优先型语言。

本论文对学生错误句子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错误的诊断,得出结论,用于指导教学。

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干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是朝着目的语日益靠近而必经的动态过程。

句子翻译练习集中体现了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句子中的错误具体反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而对评估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确定教学的重点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减少母语干扰,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日益接近目的语?

本论文提出如下建议:

增加英语语言的有效输入,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各种途径(英语书籍、报纸、杂志以及视听材料)尽可能多接触真实地道的英语;作为英语教师,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做一些针对性的翻译练习经常提醒学生注意两种语言的异同,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分析了英语学习中的母语干扰现象,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纠错方法。

同时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的错误,要知道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他们所掌握的英语是动态的语言系统,即学生在习得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

五、结束语

在汉译英句子翻译练习中,只提供给学生参考答案然后再要求他们去背、去默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

尽管产生错误的原因错综复杂,但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外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既漫长而又复杂的内化过程,学生的许多错误是在内化过程中对目标语知识掌握不够引起的。

因此,一方面应增加语言的有效输入,另一方面应加强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使他们逐渐自觉地意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输出更接近目的语。

如何使学生尽快摆脱母语干扰,又充分利用母语知识的正迁移来加速学生英语习得的进程,这是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申小龙,1988,《中国句型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力,1984,《中国语法理论》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王彤福,1984,论对比分析假设的有效性,《外国语》第4期

王初明,2001,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外语界》,第6期

赵元任,1968,《汉语口语语法》,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洛杉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