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1768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docx

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卑劣(liè)丰硕(shuò)携手(xié)出类拔萃(cuì)

B.湛蓝(zhàn)领域(yù)诬蔑(miè)自甘堕落(duò)

C.头衔(xián)蛮横(hèng)狡辩(jiǎo)彷徨失措(fáng)

D.萦绕(yíng)赋予(fù)烦琐(suǒ)一劳永逸(yì)

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怖 调零 署名 名人逸事

B.和蔼 襁褓 趋势 挑拨离间

C.挚爱 卑鄙 绚丽 豁然开朗

D.拙劣 枯燥 纳闷 阳奉阴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市中学生才艺大赛中,我校以别具匠心的构思获得特等奖。

B.近来,日本对中国钓鱼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C.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谣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D.他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将里面的百元大钞取出来,塞到衣服口袋里,然后将信件递给他。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是微信转账?

还是支付宝付款?

他拿不定主意。

B.“诗有什么作用?

”台湾美学家蒋勋说,“我常常觉得诗只是在最哀伤最绝望的时刻,让你有对生命的平静。

C.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

D.2017年8月23日至27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创新创业创造,迎接迎接智能社会》为主题。

5.根据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

“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B.②①④③⑤C.②⑤④③①D.⑤④③①②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据统计,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汽油行业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大约12.7%左右。

C.《金色花》描绘了儿童嬉戏的画面,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情。

D.市卫生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市场上牛肉的抽样检测,防止不合格肉制品重现百姓餐桌。

7.下列汉语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景观。

”这个句子中,“浮桥河”“丰富”依次是主语、定语。

B.演讲稿的结构分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C.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D.“每个人都埋怨自己的记忆力,却无人埋怨自己的判断力。

”从复句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转折复句。

8.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悠哉悠哉。

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

②阡陌交通。

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______________。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______________。

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日暮乡关何处是?

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⑥夜阑卧听风吹雨。

__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爱莲说》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己亥杂诗》中龚自珍借花自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9.名著阅读

(1)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

“在某种意义上讲。

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_____)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

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2)“先生!

”祥子低着头。

声音很低。

可是很有力:

“先生另找人吧!

这个月的工钱。

你留着收拾车吧:

车把断了。

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选文中的“先生”是指_____。

祥子叫先生另找人的原因是_______(事件)。

二、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0.“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③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④。

(选自苏轼《赤壁赋》⑤)

[注]①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日。

②冯虚御风:

乘风腾空而遨游。

③美人:

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④嫠(lí)妇:

寡妇。

⑤《赤壁赋》:

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两膝相比者(靠近)B.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C.清风徐来(舒缓地)D.泣孤舟之嫠妇(哭泣)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听茶声然      凌万顷之茫然

B.左臂挂念珠倚之月出于东山之上

C.神情与苏、黄不属举酒属客

D.其人视端容寂其声呜呜然

14.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

(限划两处)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16.甲文围绕核舟“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除了细致地描写了舟中人的衣着、姿势,表现了雕刻者的________________,还着意描述了三人泛舟时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乙文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尽情领略月下赤壁的美景,展现出作者____________之乐,客人悲凉的箫声引发了作者的感慨,由于思念美人而不得见,作者流露出____________的情绪。

 

四、现代文阅读

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毕淑敏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也很有毅力,学业有成,正欲大展宏图之际,曾祖将他叫了去,拿出一个古匣,对他说,孩子,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

早年间,江南有一家富豪,酷爱藏书。

他家有两册古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

富豪视若珍宝,秘不传人。

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恩不尽,欲以斗载的金银相谢。

壮士婉拒我不要钱,只想用你的医书救普天下人的性命。

富豪想了半天,说,我可以将医书借给你三天。

壮士得了书后,急如星火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时间紧迫,荧荧灯火下,抄书人急速依样画葫产地描了下来。

谁知,抄好的医书拿给医家一着,竟是不能用的。

医家以人的性命为本,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讹脱衍倒之处甚多,且错的离奇,谁敢用它在病入身上做实验呢?

壮士欲再去借来重抄,孰料富豪家失火,所有藏书化为灰烬。

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组父。

祖父说,您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册书吗?

曾祖说,正是。

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校勘出来?

曾祖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工程浩大,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改正两本书的。

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我们的后代子孙了。

济世救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祖父随手点了甲本。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同一个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

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的期望,像盲人摸象一般地摸索,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

无法判定正误的方剂:

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几次昏厥在地。

为了一句不知出处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古医书旋转,从翩翩少年一直变作鬓发如雪。

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侯,他终于将那册古书中的几百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

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

但造化弄人,不久,远方发掘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简,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

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同古简完全吻合,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个奇迹。

但这个奇迹,又在瞬忽之间烟消灰灭,毫无价值。

古墓里出土了乙医书的真书吗?

我问。

没有。

朋友答。

我叹息说,如果祖父当初选择了乙书,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啊。

朋友说,我也问过他这个问题。

祖父说,对我来讲,甲书乙书是一样的。

我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这已经足够。

(选自《毕淑敏散文集》)

17.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认真梳理后将下面空缺的情节用四字短语补充完整。

18.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点词富有深意,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品析。

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

19.祖父是怎样一个人?

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分析并归纳。

20.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结合上文内容,谈谈你对“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

”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使中国水稻亩产从1964年的200公斤增长到2018年的1065.3公斤,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新华网评)

 

五、综合性学习

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学校拟组织一次以“激扬青春”为主题的远足活动。

21.学校拟邀请校外辅导员王老师参加本次活动,下面是××同学预约王老师的电话内容,其中有两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王老师,您好!

我是×学校学生××,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学校准备组织一次以“激扬青春”为主题的远足活动,邀请您务必参加。

学校安排我和您联系,我将到寒舍,拜访,请您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您看什么时间方便。

22.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句宣传口号。

要求:

使用对偶修辞,不超过20字。

 

六、作文

23.“宽”即打开人生格局,“容”乃采撷智慧美德。

只有让“宽容”与成长携手,年少的你才能用“宽容”的音符奏响青春最美的和弦!

请将“宽容若在,__________”这个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主题要鲜明,思路要清晰。

②除诗歌、戏曲外,文体不限;不得套写、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字数在6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C.彷――páng,故选C。

2.A

【解析】

【详解】

A.调零――凋零,故选A。

3.C

【解析】

【详解】

A.别具匠心:

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使用正确;

B.义愤填膺:

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形容十分愤怒。

使用正确;

C.叹为观止: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褒贬不当;

D.小心翼翼:

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使用正确;

故选C。

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

A项有误,这是一个选择疑问句,应该把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C项有误,省略号和“等”不能同时使用,应该删去“等”和句号;D项有误,应该把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故选B。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本段文字是一段叙事性文字,可用逻辑顺序法、倒推法来解答此题。

根据原文中第一句,再抓住第二句中的关键词“但是”,可确定第二句是紧承原文的,是首句;第二句是说“浅阅读”的缺点和不足的,抓住第五句关键词“表现为”,在看内容正是进一步解说“浅阅读”的确定和不足的,所以紧承第二句;第四句是针对“浅阅读”的缺点做出的假设,抓住关键词“如果”,可确定紧承第五句抓住关键词“那么”,可确定第三句是紧承第四句的;第一句句意发生转折,进而讲“深阅读”,用倒推法可确定为尾句。

故选:

C。

6.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

A句式杂揉,删去“的缘故”;B.重复啰嗦,删去“大约”或“左右”D.成分残缺,在“检测”后加上“力度”。

点睛:

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7.A

【解析】

【详解】

A该句的主语是“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

8.

(1)辗转反侧鸡犬相闻海内存知己山随平野尽烟波江上使人愁铁马冰河入梦来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详解】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辗、己”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9.

(1)(C)

(2)曹先生祥子拉车摔伤了曹先生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理解。

由“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得知“大迁移”指的是红军的长征。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对名著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以考促读。

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此题考查的是与《骆驼样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10.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11.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即惊喜之情。

【解析】

10.考查诗句中重要词语的表现力。

“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运用拟人手法。

一个“蘸”字,将桃花鲜艳水灵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使人联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和岸上的花枝连成一片,仿佛蘸水而开。

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现了诗人看见小船撑出时的惊喜心情。

11.考查这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七言绝句以明快的风格、富有动感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雨后山乡春景图。

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秀丽幽淡,虚实相生,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柳阴中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

通过描写游人所见之景来表达对春天(或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12.D

13.A

1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5.

(1)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2)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16.高超技艺和巧妙构思豁达、放旷、洒脱夜游饮酒放歌失意和哀伤

【解析】

12.D项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泣”的意思是“使……哭泣”。

使动用法。

13.A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都是“……样子”之意。

B项,代词,指船/助词,的。

C项,类似/劝请。

D项,代词,那个/代词,它的。

1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注意标志性的虚词“然”和结构的对称。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峨冠”:

戴着高高的帽子。

“髯”:

胡须。

“甚”:

很、十分。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的翻译。

16.文言文要点的概括提取。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甲文《核舟记》表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和巧妙构思。

三人泛舟时的心情可概括为豁达、放旷和洒脱。

乙文“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展现了作者的夜游饮酒放歌之乐。

流露出的情绪可概括为失意和哀伤。

所以两文所表达的人物情感有异。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

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二)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苏轼)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冷冷的水光连接天际。

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漂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

“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吹洞箫)为歌声伴奏。

洞箫呜呜作声:

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17.请人抄书曾祖传书祖父校书

18.“目光炯炯”写出了曾祖父对祖父的期待、信任和鼓励之情;也是祖父历尽辛苦校书的原因和动力。

19.祖父是一个有着执着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求真务实的态度、不计得失名利精神的人。

20.“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通近它的真实。

”告诉我们学习、工作都应该有着明确的目标,倾尽全力投入到其中去,那么我们每前进一步就向成功靠近了了一步,坚持到最后,我们收获的就是胜利。

袁隆平多少年来如一日,不畏艰难,孜孜以求,最终出了成果,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正说明了这一点。

【解析】

17.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

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

答题时要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用四字短语作答。

题目中的第一空可结合“壮士得了书后,急如星火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这一语句概括;第二空可结合“曾祖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这一情节概括;第三空,可结合“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的期望,像盲人摸象一般地摸索,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叙写的内容进行概括。

据此概括作答。

18.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语句“曾祖的话说到这里,目光炯炯地看着祖父”中的“目光炯炯”的意思是“两眼明亮有神”,通过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曾祖父对祖父校勘医书的期待和信任,也饱含了曾祖父对祖父的鼓励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父后来辛苦校勘医书的原因和动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9.试题分析:

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首先,从文章的开头就直接交代了“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也很有毅力,学业有成”的一个人;之后,接受了曾祖父交给他的校勘医书的任务后,“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古医书旋转,从翩翩少年一直变作鬓发如雪”,对于“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

无法判定正误的方剂:

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几次昏厥在地。

为了一句不知出处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个有执着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尝试的人;从“祖父说,对我来讲,甲书乙书是一样的。

我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它的真实,这已经足够”又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个“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人。

据此概括作答。

20.试题分析:

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