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82084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docx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

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

2.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环境伦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

[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

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学指导]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要讲清楚两点内容:

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可采取让学生读图1-1-4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第一阶段:

人口的增长缓慢,生产力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第二阶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

第三阶段:

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一,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本节最后部分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形成过程,教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

学生对传统伦理理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课程内容二组织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说明,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材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人类

(1)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

人类无视自然,试图

(2)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

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3)协调发展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环境伦理观:

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4)他人利益的行为时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5)物种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

简述各阶段人类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原因是农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工业文明使人类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主宰,无视自然的存在。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原因是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

区别在于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3.环境伦理观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当中的?

请举例说明。

答案:

本题可以从现实中人类对生物的破坏从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入手,分析我们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如针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破坏,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针对内蒙古草原区的土地沙漠化的原因,禁止挖掘发菜、甘草等。

〖课堂预习导学〗问题层次化

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应先让学生明确本课时学习的重难点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和环境伦理的形成;然后要求学生通读教材相关内容,以对教材内容有大致的把握,完成知识体系图解的填空内容,并提炼出本课时的主干,构建本课时的整体框架。

在此基础上,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讨论若干上面的问题,并让同学展示讨论的成果,回答课堂预习交流的问题。

回答第1题应通读教材第一部分“人类与环境的发展阶段”进行总结;第2题应在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基础上理解传统伦理观与环境伦理观的区别,第3题应从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入手分析,理解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可结合教材图1-1-4,分析不同社会阶段污染程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资源消耗和人口增长的关系就可以看出:

当人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人口无限制增长和对资源大量消耗时,环境污染加剧,而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人类逐渐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只有与环境和谐相处,摆正自己与大自然的位置,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伦理关系,把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融入到行动中去,环境问题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通过分析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第二学习时间【新知学习】不议不讲

〖重点难点探究〗技能系统化

[情景导入]

师:

找两个学生进行诗朗诵

甲: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这样一个星球。

这里群花争艳;这里百鸟齐鸣;这里溪水潺潺;这里人们祥和。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地球。

乙: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

请听:

诗朗诵《我们的星球》(配乐)

甲:

曾经被盛赞的地球母亲现在却失去了往日的丰腴,面临着战争灾难、政治灾难之外更基本更普遍的灾难——生态灾难:

砍伐森林,污染空气和水源,对其他物种残酷杀戮,对自然资源漫不经心的挥霍,引爆油井与核试验,人口的急剧繁衍……

乙:

种种恶劣行为正在葬送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

母亲在呻吟,母亲在流血,母亲已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师:

地球的这些经历是伴随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变化而发生的,人类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对地球环境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回顾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变化,并畅想未来,思考如何善待地球吧!

课程内容一: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互动探究]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探索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培根认为:

“人要对万物建立自己的帝国,那就全靠方法和技术了。

恩格斯警告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

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本“探索”是不同历史时期几种典型的人类自然观,请说出他们各自反映了怎样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出现的历史时期

答案:

老子的人类自然观:

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朴素的人地关系观,认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这种思想主要出现在采集狩猎时期和农业文明的早期。

培根的人类自然观:

反映了人类在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后试图主宰自然的思想。

这种思想主要出现在工业文明时期

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

反映了人类在试图主宰自然过程中,人地矛盾激化,出现环境问题后的一种反思,是人地和谐发展思想的萌芽。

这种思想出现在工业文明的后期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

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这种思想出现在信息社会时期。

[概括整理]

本互动探究关键是要明确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

发展阶段

出现的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第一阶段

采集狩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的早期

人类畏惧、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

农业时期和工业时期

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

信息社会时期

人类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课程目标导学〗系统个性化

课程内容一: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本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展示,如抢答、抽取一两个小组回答等,老师要给以恰当的点评。

1.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来分析

2.分析时要注意最终落脚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

课程内容二:

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互动探究]

看下面一幅漫画,分析

(1)此漫画的主题可概括为什么?

(2)漫画反映了怎样的一种伦理观,这种伦理观产生的后果是什么?

(3)人类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伦理观

答案:

(1)不唯一,合理即可。

如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开枪的之后;人类把自己推向危险的边缘等等

(2)漫画反映了一种以人类为中心,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的传统伦理观,这种伦理观会导致人类为获得自身发展而破坏环境,从而导致人地矛盾激化,自然平衡打破,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类应该树立环境伦理观,它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地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概括整理]

框架图法掌握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导学〗系统个性化

课程内容二:

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本课程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课程中探究的三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需要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的方式最好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逐题讨论---展示解决---讨论的方式比较好,老师可根据后面课程评价的内容进行及时点评。

1.要引导学生从漫画中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去分析传统伦理观带来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与传统伦理观比较中认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引导学生时可通过漫画与教材图1-1-5的对比,比较图中两种人类行为反映出来的伦理观的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的必要性。

3.课下可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案例探究“环境伦理的先驱”,进一步理解环境伦理观的形成以及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

课程内容三:

环境伦理观的发展

[互动探究]

读教材P7案例探究《环境伦理的先驱》

思考:

1.分析每一位先驱者的思想体现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

(1)阿尔贝特·史怀泽:

人类应当保护生命,爱护生命,既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具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

(2)马丁·海德格尔:

呼吁人类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要拯救地球,也需要改变人的主体地位,即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

(3)奥尔多·利奥波德:

人为大地共同体的一员,伦理道德要向大地扩展;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保持生物存在的多样性、保持土地完整无损的行为就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为。

(4)丹尼斯·梅多斯:

目前世界的困境可以通过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资源消耗等五种因素的联系和变动表现出来。

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的某一个时候达到极限。

人类不要盲目地追求增长,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

(5)蕾切尔·卡逊:

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

2.为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扮演什么角色?

答案: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当把自己认为是环境中的一员,同其他生物一样,都属于环境的组成部分,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同其他生物和谐平衡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概括整理]

各位环境伦理观的先驱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表达了环境伦理观的核心思想:

人与环境应和谐发展。

 

〖课程目标导学〗系统个性化

课程内容二:

环境伦理观的发展

本课程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课程内容主要是从发展的角度让学生加深理解环境伦理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看材料提取信息,第二个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老是要有鼓励性语言,展示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1.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环境伦理的内涵来评价环境伦理先驱们的思想。

2.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将本课程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下,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了解环境伦理的发展,如上网查阅资料,借阅有关环境伦理的著作等。

〖课程达标检测〗能力具体化

一.选择题

1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也在变化。

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解析:

采猎文明时期应该是崇拜自然;工业文明时期是征服自然;农业文明时期是改造自然;现代文明时期是谋求人地协调。

答案:

D

2.中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以人为本,人定胜天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定期开禁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解析: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答案:

C

3.关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B.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C.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量在不断扩大

D.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在逐渐减小

解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逐渐增强,反过来,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也在逐渐增强。

答案:

D

4.下列有关环境伦理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已树立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②环境伦理观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③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④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是相统一的。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但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更没有形成环境伦理观。

所以①不对,环境伦理观不仅是人与人的规范,也是人类与自然的规范,所以②也不对。

答案:

D

5.恩格斯曾有一段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1.恩格斯的论述说明了哪种自然观的具体事例

A.天命论B.地理环境决定论C.传统伦理观D.环境伦理观

解析:

恩格斯的论述中,反映了人类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与环境保持和谐相处与平衡关系,这种关系被打破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人的生存。

这是一种传统伦理观的体现。

答案:

C

二、综合题

6.读下列知识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②人类与环境统一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④对立⑤物质资料生产⑥统一

A、B、C、D、E、F、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解析:

从图中分析人类主观要求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客观属性、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对立关系,故A填对立,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塑造者,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说明人类与环境是统一的,故B填统一。

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C填物质资料生产,D填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最后E填改善环境质量,F填人类与环境统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四个阶段,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地关系思想是谋求人地协调;

答案:

(1)A、④B.⑥C.⑤D.③E.①F.②;

(2)D

第三学习时间【课程训练】不练不讲

〖思维拓展训练〗

基础测评

一、选择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大体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

解析: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迄今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答案:

C

2.“天人合一”思想诞生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

A.依赖自然B.屈服自然C.征服自然D.主宰自然

解析:

“天人合一”的思想诞生在农业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对自然有一种畏惧和盲目的崇拜心理,而“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但总的人地关系上人与环境仍是一种依赖关系。

答案:

A

3.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A.自然经济时期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D.工业文明时期

解析:

工业文明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答案:

D

4.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表现为()

A.生物资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

B.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系统脆弱

C.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全球范围的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D.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关于对人地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认识。

答案:

C

5.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②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③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④人类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答案:

A

6.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C.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解析:

①原始的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在人地关系中是被动的,受地的制约比较大,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小。

故A错。

②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农业种植范围扩大。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方式,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故B错。

③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排泄的“三废”物质和农业施用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可以说,这一阶段人地系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不是地区的、局部的,而是全球的。

故C错。

④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答案:

D

7.北魏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表达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人定胜天B.崇拜、依赖自然

C.无视自然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解析:

这段古文的意思是说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答案:

D

8.环境伦理观的形成会促使人在进行个人行为时,会自觉考虑和顾及自己的行为影响()

A.他人B.社会C.后人D.自然环境

解析:

环境伦理观有别于传统伦理观之处:

它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答案:

D

二、综合题

9.仔细阅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在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中,漫画“苦难的母亲”主要反映的是问题和问题;“大难临头”主要反映的是问题和问题。

(2)“大难临头”画面的具体内容是:

人类对资源的行为,导致土地问题。

(3)这两幅漫画告诉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

为此,在资源方面要,在人类自身生产方面要。

答案:

(1)人口粮食资源环境

(2)森林破坏荒漠化

(3)合理利用和保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0.读下图“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

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时段。

(2)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A.核工业B.耕作农业C.钢铁工业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开始下降,其原因是()

①增加环保投入②工业技术进步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人,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了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第

(1)问读图分析两者的关系;第

(2)问考查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由图可看出A~C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但污染程度也高,应属于工业文明时期,所以C项钢铁工业最有可能;第(3)问考查第三阶段的人地关系,人类在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后,开始认识到保持同环境协调发展重要性,为解决环境环境污染采取的措施;第(4)考查我国发展工业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在发展经济同时要保护环境。

答案

(1)A以前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B以后

(2)C(3)B(4)C

探究创新

一、选择题:

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

据此回答11~12题。

1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

解析:

图中反映了采集狩猎时期的人类活动,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对环境施加的主要技术手段是采集和狩猎。

答案:

B

1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

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对自然是一种畏惧和盲目的崇拜。

答案:

C

右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读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不能显示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是

()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D.第二、三阶段

解析:

根据人地关系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所处的历史时

期可知图中没有显示采集和狩猎时期的第一阶段

答案:

A

14.在图中工业化初期阶段和起飞阶段中,人类怎样

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

A.人类把自己看作自然的奴隶

B.屈服于自然

C.凌驾于自然之上

D.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

在工业化初期和起飞阶段,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无视自然的存在。

答案:

C

15.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得益于的自然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