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87598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ppt

我国“三农”的热点问题及政策思路,一、“三农”问题提出及政策的形成过程二、十六大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三、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一、“三农”问题提出及政策的形成过程,“三农”概念是中国学者首次提出来的,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因为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关于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只有分别论述,而没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的“三农”问题的论述,因而没有“三农”这个概念。

农业问题主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农产品的供应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是收入问题,农村问题主要是城乡关系或者说城乡一体化问题。

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是同步的,是三位一体的,当工业化搞起来以后,有了钱,就反哺农业,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优良品种武装农业,支援农业,改造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使农业实现现代化。

中国的特殊的国情是人多地少,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又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道路。

1958年,全国有6.6亿人,农业人口5.5亿人,占82.8%。

1978年,全国人口9.6亿人,农村人口7.9亿人,占82.08%。

从19581978年,中国的GDP中第一产业从34.1%下降到1978年28.1%,第二产业从37%上升到48.2%,但农村占总人口的比重并没有减少,只下降了0.72个百分点,20年间城市化率没有提高,农村的绝对数却增加了2.4亿人。

2000年,中国人口达到13亿,而农村人口仍有9.28亿人(相对于1978年全国总人口),占70%以上,其中,农村劳动力5亿。

从1980年到2000年这20年,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由30.1%下降到15.9%,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8.5上升到50.9%,第三产业比重由21.4%上升到33.2%。

而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占50.1%,从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看,在现代化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中,农业增加值,一般占GDP的15%左右,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者占20%左右,2009年,中国人口数13.4亿,2009年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36.2%提高到2009年的46.6%,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指出,中国城市化水平被大大高估了,目前统计的6亿城镇人口中,至少有2亿人并没有享受到市民的权利,实际上不算城镇人口,在世界工业化历史上,中国这种一面是工业化高速发展,一面是农民人数逐年大量增加,可以说是世界上少有的社会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和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政策。

重工业是资本密集性产业,需要的投资规模大,但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这就减弱了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的能力,阻碍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去的过程,这是造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同步的原因。

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独特的工业化道路以及“一国两策”的国家政策产生出特殊的“三农”问题。

即中国的农业问题即农产品的供应问题虽很脆弱但基本能解决,但农民问题即农民收入问题,农村问题即城乡差别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就是“三农”问题,中国的学者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合起来研究,既研究三者的关系,又研究各自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三农”概念,形成了“三农”理论。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三农”问题初步提出。

第二个阶段,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的后期,是“三农”问题深入讨论并得到决策层的重视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21世纪初到现在,三农问题得到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加以解决的时期。

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来解决好“三农”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方针,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高度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均等化的实质是增加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投入。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题,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

这个文件出台了在农村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这一重大政策,对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

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做出了重大判断:

一方面,农村改革发展成就巨大,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另一方面,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会议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从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农业建设、农民收入增长、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国务院还专门发出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又迈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步伐,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616亿斤。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03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22元提高到5153元,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态势良好。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民人数达到1572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2。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

五是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了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

三个“最需要”概括: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三、当前“三农”的几个热点问题及其政策走向,一是关于粮食安全问题,农业问题首先是解决农产品的供应问题,其中粮食问题尤为重要。

2009年,全世界饥饿人口越过10亿,每天因饥饿而死亡的儿童有1万人,今年的纪念活动,法国埃菲尔铁塔下摆1万个空盘子,象征每天世界上有1万名儿童死于饥饿。

我国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中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最巨大的挑战之一是农民不愿意去生产粮食,因为中国农民的“种粮比较利益”低。

与种粮相比,农民更愿意到城市打工挣钱。

耕地面积减少也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的粮食耕地将不可避免地减少。

据中国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从1997年至2009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123亿亩,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耕地减少截至2007年底,中国的耕地总量为18.26亿亩,与1996的19.51亿亩相比,11年间减少了1.25亿亩。

水资源缺乏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水资源人均2070立方米,世界是8000立方米。

而且分布极不均衡。

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低。

农业的增长中贡献率有50%左右是来自于农业技术的进步。

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一般要达到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0%。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

农业现代化一定要保证经营者是具有比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只有初中程度。

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平衡还是一种紧张的平衡。

大豆,去年国内产的只有1500万吨,进口4200多万吨,越来越依赖进口。

中国强调粮食自给,更多的是强调口粮要自给。

二是关于农业经营主体问题,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业体制,是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农业的产业特性出发,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周期性以及空间的分散性,使得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

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要建立农业合作组织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一,不要鼓励规模过大的农业经营实体。

第二,不要过分鼓励城市资本下农村,要尽可能在现有农民中培育专业农户。

第三,鼓励土地流转当事人之间自己直接交易,政府和村集体仅仅做服务工作为好。

三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去年中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5153元,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是3.33:

1。

1978年改革之初这个比值是2.6:

1,1985年这个比值是1.86:

1。

越是落后的地方城乡差距越大,贵州现在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一个省份,城乡收入之比是4.2:

1.有预测认为,如果按照过去十年城乡收入的增长速度,往后推十年,到2020年如果中国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来促进农民收入的更快增长,城乡的收入之比有可能达到4.51,甚至更高。

城乡收入差距:

1978:

2.57:

1,1985年1.86:

12002年为311:

1,2003年为323:

1,2004年为321:

1,2005年为322:

1,2006年为328:

1,2007年为333:

1。

在农民收入的5153元里,工资性收入占到接近41%。

过去四年,2005-2009年,农民增加的收入里46.7%是来自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可以说没有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做支撑,农民收入就不可能保持一个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

去年农民从政府这里享受的各种补贴收入是人均160元,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也就3%多一点。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要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

现在市场上需要的是有技能的工人。

这就要建立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还要加快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

四是关于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农村发展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

这些年以来中国的农村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方面,出台了一些好的政策,真正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第一条政策就是强力推进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

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保障水平,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五是关于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问题,推进城镇化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战略。

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及其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演变过程。

城镇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应当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有效需求、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着力点。

中国今后起码有20年的时间里,还会经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大约要超过9.3亿人,城镇化率将达到67%。

世界银行的预测是,中国的城镇人口到2030年将会达到9.9亿人。

麦肯锡的预测,中国的城镇人口到2030年肯定要超过10亿人,甚至预测到2020年就超过9亿人。

中国的城镇化最需要解决的是使进城的农民,由农民角色向市民的彻底转型、整体的转型,这是我们国家的大政策,也是以人为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现在农民向市民的转型,基础越来越牢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举家外出的农民已经达到2800-2900万人,占到整个外出农民工的20%左右。

而且,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趋于长期化。

去年有一个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的平均年限是5.3年,在城市居住超过10年的占到了将近20%。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但通过城镇化只能解决部分“三农”问题,不可能解决全部“三农”问题。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14.49亿,按居住地统计的乡村人口仍将在6.5亿左右,1952年农民有5亿,过了70年农民增加了1.5亿。

1952年城市化率是12.8%,2020年城市化率是56.5%。

到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亿左右,如果城镇化率为,那还有的人口在农村,共有亿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在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让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等,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和任务。

谢谢,200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发展经济学创始人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创立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二元经济结构。

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即隐蔽性失业。

这种失业的含义是:

如果农业部门的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部门,则农业部门的所余劳动力不仅能保持原有产量,而且在一定的情况下还会增加产量。

因此,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对于农业部门的生产而言,是过剩的。

刘易斯认为,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对两个部门都有益。

因为这一转移不仅为农业的隐蔽性失业人口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减轻了人多地少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中所需要的劳动力。

刘易斯用数学模型论证的结果是:

农业过剩劳动力最终将被全部吸收。

随着经济活动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的非农产业的转移,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将得到提高,二元经济逐步向一元经济转化,各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工资和生活水平将逐渐缩小或消失。

也就是说城乡差距就会消失。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状况做出的概括,同样适合于我国。

现代城市文明与穷乡僻壤并存;受到良好教育的市民与大量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并存。

但他的结论,农村过剩劳动力终会被工业部门全部吸收,这种情况在我国没有出现。

原因:

我国不仅存在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结构,同时,我国还存在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社会结构是中国特有的。

二元社会结构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的情况更加复杂。

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我国建国后通过一系列分割城乡、歧视农民的制度安排而人为构建的城乡隔离的社会结构。

在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内,人为地把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农民和市民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制度体系,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采取这种制度与我们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有关,发展重工业需要的是大量的资本,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

因此一方面是通过税收和剪刀差从农业农民那里抽取工业化所需的资本,另一方面,又通过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制在土地上。

农民人数越来越多,不能转移到二三产业,只能靠种地为生。

我们采取城乡分治政策,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实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制定政策往往是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市民后农民;在制度设计上,构筑了二元结构,严重存在“重城轻乡”倾向。

理论上我们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应放在各项工作首位。

实际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做报告、发文件放在首位;出政策、定措施放在末位。

二元社会结构挡住了起码滞缓了中国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发展转化的通道和速度。

二元社会结构起了固化二元经济结构的作用,在几十年的运行中;这两种结构越来越紧密地凝结,同时也必然对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成了一个好像是打不垮摧不烂的“铸件”。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办起了乡镇企业,一批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另外一批劳动力进城打工,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城里人有一系列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福利,农民什么也没有。

农民在城里打工受到歧视,城乡同工不同酬,甚至同命不同价。

中国的农民没有国民待遇。

理论界呼吁要给农民国民待遇。

2.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中期阶段的客观要求,公报用了“三个进入”概括了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公报指出: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客观上为城乡统筹创造了前提和条件。

衡量一个国家处在工业化什么样的水平,主要有四个指标:

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

工业化处在中期阶段这几个指标大体上是这样:

人均GNP由700美元上升到1500美元之间,农业在GDP总值中的份额由25%下降到15%之间,农业人口就业份额由55%下降到30%之间,城市人口份额由35%上升到50%之间。

2002年,也就是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那一年,人均GDP按汇率计算,为970美元(2003年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商务部副部长:

2007年我国人均GDP2456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5:

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

50。

城镇化水平约为38%。

工业化发展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期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

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他说:

“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在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

“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首先,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客观上为城乡统筹创造了前提和条件中国改革开放30年GDP平均增长9%多,2002-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超过了10,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0年中国国家财政收入是1.3万亿元,2006年是3.9万亿。

6年时间增长了3倍。

2007年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1304.03亿元,超过5万亿。

从财政能力来讲,完全已经到了用工业,用非农产业来支持农业的阶段。

2007年底外汇储备达1.53万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外汇储备高达1.8万亿美元,1978年1.67亿,2000年1655.74亿。

其次,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会逐步提高,这就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改革的好处:

第一,农民有了土地的财产权,出让土地获财产收入。

由农民自己说了算,而不是由村干部说了算;第二,农民可以用土地作抵押,取得银行贷款。

第三,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

第四,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过去10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4亿亩,现在只有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从1.59亩减少到1.38亩,中央一再强调18亿亩红线要坚守到2020年。

“三个不得”规范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不得损害农民的利益,第二,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

城乡二元化结构有望被进一步打破,使农民能够平等地参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共享发展成果,这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最受关注的比如户籍制度。

(3)农村居民不能得到公平对待,社会地位差距巨大。

同命不同价同劳不同酬,由身份定报酬,而不是由劳动定报酬,同样的工作,城市工2000元农民工问题的现状:

规模庞大、身份尴尬、保障缺乏、经济社会地位低下、与当地居民和政府的关系不太融洽。

农民群体弱化:

他们连保护自己的生产资料、耕地、宅基地,甚至房子的权利都丧失了。

失地农民不能得到合理的补偿。

农村居民不能得到公平对待,社会地位差距巨大,同命不同价,二元结构政策的一个集中表现是国家从农村汲取资金,尽管不同时期汲取农业剩余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但城乡资金流动长期趋势是向城市倾斜。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