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8467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docx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docx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

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他客体比较持久认知、情感和倾向性。

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里感受。

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2、对象:

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他客体

3、成分:

态度的心里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

既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情感部分。

(3)态度的意向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映。

4、态度的功能(作用)

(1)决定着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与选择(态度的习惯性)

导致刻板印象

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

③导致晕轮效应

(2)态度的稳定持久性(忍耐性或坚持作用)

①决定了人的态度面对变化了的环境的忍耐性的高低

②预示着个体对事物的行为反映模式的规律性

(3)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选择性)

(4)态度的隐藏性

(5)态度对矛盾和冲突的调节功能

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

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欢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

知识形成态度,也改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人性格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他:

个人创伤或戏剧性的经验。

2、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1)服从阶段:

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②表里不一性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⑤模仿性

(2)同化阶段:

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

不再是被迫屈从,也不再是消极模仿,而是自觉的接受。

(3)内化阶段:

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底形成了新态度。

3、态度的改变

(1)方向的改变:

以一种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或将本来反对的变成赞成的,将本来喜欢的变成不喜欢的。

——“非一致性的改变”

(2)强度的改变:

态度的方向没有改变,而只是改变了态度的强度。

——“一致性的改变”

三、什么是行为

1、含义:

个体或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有意识的活动过程。

1个体的行为和组织的行为

2心理行为和物理行为

3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

4工作中的行为

2、影响行为的个性因素

(1)控制点:

①内控型②外控型

(2)权威主义:

是一种在组织中人们之间应该具有地位和权力的差异的信念。

(3)自尊:

高自尊者相信自己拥有工作成功所必需的大多数能力,他们往往选择更具冒险性的和非传统的工作。

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对外界更为敏感,他们更乐于赞同别人的观点,更倾向于按照自己尊重的人的意志和信念办事。

(4)自我监控:

个体根据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自我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四、人的行为的改变层次

(1)知识的改变:

指导行为的某些资料的改变。

比如:

行为的原因、行为实行的办法、行为结果等。

知识是行为产生的牵引和后果,是影响人的态度乃至行为改变的重要因素。

(2)态度的改变

1认知:

知晓、评价;

2情感:

体验、情绪;

3意向:

方向的改变、强度的改变;

(3)个体行为的改变:

由进行旧行为转变为实施新行为。

(4)组织行为的改变:

由组织内个体行为的改变转变为组织整体行为的改变。

五、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在心理科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设,即不论是对蔬菜的偏爱还是对他人的看法(社会态度),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一般具有一致性,即态度与行为存在着动态相依性。

与此同时,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有时态度决定行为,有时行为影响态度。

六、案例(采用本人自己的经历)

例一:

我有一舍友性格很急,脾气比较暴躁,在生活中如果有什么事没有令她满意,没有顺着她的心意,她很喜欢拿宿舍的公共用品出气。

最近一次就是在她生日那天,整个宿舍的成员在宿舍吃火锅,等到大家吃完后,就分工清理残留物,而她被分配到洗电饭煲,结果她洗完后就直接将电饭煲内锅丢进去,砰的一声吓坏了所有人。

我们都不敢问发生了什么事,因为来的太突然毫无征兆。

原本我们宿舍三个女生私下约好等到十二点一到,我们就唱生日歌祝福她,结果被这突如其来的脾气弄得不知该如何是好。

事后,我问她为什么要乱丢电饭煲,她说她以为没人记得她的生日,所以她很不爽。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个舍友她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她才会表现出那么偏激的行为来。

在她的意识中,她认为大家记住她的生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大家却表现出一副好像完全忘记了的表情,所以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结果在气愤的心理暗示下就做出了过于偏激的行为来。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没有谁要围绕谁来生活,即使真的没人记得你的生日,那又能怎样,你也要去体谅别人,毕竟我们都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态度决定行为,一个人对待事物她是抱着什么态度去对待的,那么她的行为就会相应的呈现出什么样子来,我个人觉得凡事都抱着宽容和理解去对待,你会发现你生活的很轻松,也不用时时为了点小事大动肝火的,而且这样也有利于你在别人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

例二:

我有一朋友她是属于很文静的那种人,不怎么爱说话,大家聚会她也会自己一个人安静的坐在一边玩手机或者大家在讨论某个话题时,她会乖乖地坐在旁边看书。

你偶尔叫她,或者问她问题,她会没反应的,就像没听见似的。

为此大家都笑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其实大家心里都很疑惑,她是真听不见,还是不想理我们呢?

为了得到答案,有一天我特地去问她这事儿,结果她说她是真听不见。

我这朋友性格上就比较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所以她对待朋友聚会才会表现出比较冷漠的态度,以至于她时常会做出脱离群体的行为来。

但是当今社会是个群居社会,人与人是非常需要交流的,如果一个人时常表现出不希望与人有任何交流的态度来,是很容易被人视作异类,遭到排挤的。

更严重的是如果别人叫你,而你又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听不见别人叫你,这样很容易被人误会,以为你对他/她有成见,假装听不见。

我个人认为不管你在做什么,再专心也要耳听八方,时刻注意着周围的动静。

如果你实在是不喜欢吵杂的环境,喜欢安安静静自己一个人,你可以和你的好朋友说,我相信只要是好朋友,她们都会理解你的,但是在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就不能够表现出这一行为来,尤其是在工作中,你的同事会以为你很难相处,你的上司会以为你不尊重他,你的下属会以为你不重视他等等。

七、小结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而大学生们也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zhe方面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变得更具有关注性。

行为是外在表现,而态度是心理状态。

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影响态度,态度与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对待事物和人际关系的态度,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形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七年级英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的难易程度定位在面向大多数学生。

该份试卷紧扣教材,突出重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题型分析:

1.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题共15道小题,知识覆盖面较广,重点、难点和疑点比较突出,注重能力考查。

考查以动词为主,兼顾其它词类,并考查句法和语言点。

考查的方式突出了语境。

2.完形填空

文章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重点突出了对单复数和语言点的考查。

3.阅读理解

本大题包括五篇文章,安排较合理,难度适中,既有日常生活的题材,又有表格图片解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五级有关读的目标描述,问题符合“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等目标描述。

阅读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理念。

通过阅读短文,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阅读的难度不很大,完成任务的环节也比较简洁。

4.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中仿写与课本内容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是对教材的深加工,做到了学以致用。

创新写作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课程标准》有关写的目标描述,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典型错误分析

第一大题单项填空中,错误率较高。

主要问题是对单词没理解透,平时讲过的语法没记住,不能灵活应用。

交际运用失分较多,主要是课文掌握不到位。

书面表达中考生的主要错误有:

1)在完成句子时不尊重原句的中文意思,改变了句意;

2)不会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较差;

3)思路不清晰。

4)语言的基本功不扎实,病句较多;

(5)书写习惯不好,卷面不整洁。

书面表达部分中常见错误形式:

1.时态错误。

a.时态混淆b.时态前后不一致c.主谓不一致

2.句子结构错误。

3.单词错误如:

make写成mate等。

四、问题及对策

(一)主要问题

1、学校两极分化明显。

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两极分化,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转化提高,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任务依然艰巨。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学生对一些基本词汇、语法、句型的掌握不够熟练,也就谈不上运用了。

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合理、有效地训练,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3、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强,试卷中有许多试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

但考查的结果却暴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而不是单纯地教师讲语法,学生背语法。

4、学生的书面表达中中国式的英语较多,拼写错误也较多,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的训练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对策及建议

英语老师要更好地把握《英语课程标准》对日常教学的指导。

英语测试强化“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这一原则,基础知识的考查从注重语言形式转变为注重语言意义,并要求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其特定的含义,在情景设计上更加灵活和实用。

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在注重语法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增加综合性与语境化的因素。

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语言的应用价值。

1、抓好听力训练关。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把习惯变成能力。

按《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有关五级听的要求,加大听力训练量。

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技巧,还要扩大听力资源,使学生能尽可能多的获取语言输入量,使其听力水平逐步提高。

2、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积极创设情景,促进口语交流。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正确使用语言。

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编写有助于开展口语交流活动的材料,要设法创设交流活动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强化阅读,正确引导,开阔视野。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行,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中考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已由过去五个W的浅层考题过渡到找出短文主旨、推断深层涵义、文中细节和猜词解义,特别要注重语篇和应用。

为此,在初中阶段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提高考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而且要帮助考生掌握阅读技巧。

4、循序渐进,加强训练,提高写作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平时的训练时,要分阶段进行,有内容,有侧重。

要学生学会谋篇布局的能力,找准切入点。

要学会互评作文。

同时教师应加强辅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注意书写习惯,增强写作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考试已经过去了,但它给我带来的思考却时刻伴随我,由于这学期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上力不从心,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不能这样下去,我要克服困难,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