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8867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一第一章至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四)控制:

监控组织的绩效。

承上启下的作用。

目标与活动的纠正,步骤:

衡量工作绩效、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

四、管理职能的发展: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决策和创新职能受到了管理界的普通充实。

除了决策和创新之外,现代管理对协调职能也十分重视。

五、管理的类型:

按照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这两大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现代社会的管理可划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两大类型。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点: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基本特点:

1、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根本)

2、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

特殊性其公共性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标志。

⑴政府:

共同利益的代表,典型的公共组织,合法性和强制性。

⑵非政府的公共组织:

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性中介组织。

3、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

权利来源于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的权利即全体人民的政治权利。

非政府性的一定意义上运用公共权利。

4、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

5、公共管理接受公众监督。

(二)企业管理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基本是以企业法人的个体身份进行活动的,企业的利益是个体利益,企业的管理也是为实现单个个体利益进行的管理活动。

1、企业管理目标相对单一:

生命线,最大和最根本的目标是经济效益。

2、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

3、企业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

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企业管理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理性为最大原则。

4、企业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

六、管理者和管理者的类型:

(一)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扮演10种不同但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

三个方面:

1、人际关系:

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

2、信息传递:

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制定:

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类型:

1、管理者的层次分类:

组织的管理人员可以按其所处的管理层次区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第一作业人员)。

各项管理职能履行的程度和重点不同。

2、管理人员的领域分类:

按其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划分为综合管理人员与专业管理人员两大类。

七、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

1、技术职能:

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工作程序、技术知识能力。

2、人际技能:

沟通协调能力。

3、概念技能:

概括洞察决策判断能力。

这三种技能是各个层次管理者都需要具备的,只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这三个技能的要求程度会有区别。

一般来说,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人员,需要更多地掌握概念技能;

而人际技能对高、中、基层管理者是同等重要的。

八、管理环境

(一)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环境对组织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环境的不断变化既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又对组织的生存造成某种不利的威胁。

1、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

2、组织要适应环境

3、有必要区分环组织环境分成三大类:

一般或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组织内部环境。

(二)各种组织的一般环境:

1、政治环境:

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

2、社会文化环境:

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

3、经济环境:

特别是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宏观(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和微观(所在地区和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水平,直接决定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两个方面的内容。

4、技术环境:

任何组织的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反映出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技术进步会影响这些物质条件的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从而影响利用这些条件的组织的活动效率。

5、自然环境: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资源状况等自然因素。

(三)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

1、组织环境的变动特性:

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不确定性主要是经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复杂性通常在影响决策因素中表现出来。

组织在对付复杂性方面的能力要比对付不确定性方面的能力强。

2、管理模式的类型:

指拥有的对某一特定类型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特点的概括性描述。

管理模式的类型和选择依据

九、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国内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1、国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二)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1、儒家:

核心是反映伦理道德的“仁、义、礼、智、信”,孔子:

“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

“以和为贵”、“性善论”;

荀子:

“性恶论”

2、道家: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3、法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法治”。

韩非:

“立法为教”;

“法”的有效性,要有管理者正确的管理方法即“‘术”与管理者的威信和强制力即“势”两个条件的配合。

《孙子兵法》—计划的重要性,组织、指挥和协调,激励。

4、商家经营管理:

范蠡:

“积著之理”,战国时期白圭:

“治生之学”思想。

“治生之学”的核心就是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要“乐观时变”。

(三)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

十、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

1.主要内容:

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作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指定科学的作业方法,以代替过去的单凭工人经验作业的方法

②科学地挑选并培训工人,使他们学会按最好的作业方法进行工作。

③实行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2)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

②实行职能工长制。

③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

3、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地位:

(1)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

以生产实践为基础,强调实践对理论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和方法。

(2)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经济人,没有超出车间管理的范围。

(二)古典组织理论:

20世纪初期形成的。

侧重于企业的整体协调与控制。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欧法管理学先驱。

代表作:

1916《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

①技术活动②商业活动③财务活动④安全活动⑤会计活动⑥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

(2)管理的一般原则:

①劳动分工②职权与职责③纪律④统一命令⑤统一领导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⑦合理的报酬⑧集中⑨等级链与“跳板原则”⑩秩序⑪公平⑫稳定⑬首创精神⑭团结精神

(3)局限与贡献:

系统性和理论性更强,为管理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

具有一般性,适用任何组织。

2.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主要特征:

(1)明确的分工

(2)自下而上的等级系统

(3)职务要求决定人员任用

(4)理性的人员关系

(5)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6)严明的规则和纪律韦伯认为,这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进行强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的形式。

十一、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

(一)人际关系理论:

在强调人的物质要求即“经济人”特性的同时,忽视人的社会需要,即“社会人”的特性。

矛盾突出,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用人的积极性的学说——人际关系理论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霍桑实验:

第一阶段:

工人照明试验;

第二阶段: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第三阶段:

大规模访谈试验;

第四阶段:

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打下基础

2.梅奥及其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乔治.埃尔顿.梅奥: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

(4)存在着“霍桑效应”:

对于新环境的好奇和兴趣,可以导致组织成员有较佳的成绩。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为管理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过多地强调感情的因素,否定经济刺激的作用,又是其局限的反映。

(二)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切斯特.巴纳德-《经理的职能》组织理论。

主要包括:

(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2)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

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信息交流

(3)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于下级的认可

法约尔等人主要从原则与职能的角度研究组织管理,而巴纳德却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组织问题,为组织管理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

十二、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八大学派)

十三、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目标管理理论:

1954德鲁克(美)《管理的实践》首先提出目标管理概念,目标管理是一种通过使组织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来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制度。

将明确的目标作为考核标准,使评价和奖励更客观,更合理,极大激励完成目标。

1、认识:

⑴根本区别在于确立一定的目标的前提下去采取措施保证获得达到目标的成果。

⑵分别以作业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结合。

⑶新型的责任制。

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行步骤:

⑴制定目标⑵实施目标⑶评价目标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费根堡姆在1961《全面质量管理》提出的概念,核心是全面:

一是对管理体系中的所有方面的质量进行管理;

二是对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

三是由管理体系中的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步骤:

1、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教育。

2、是全体员工充分了解市场,搞清让客户满意的产品。

3、建立明确的质量基准、质量评测制度、激励制度。

4、改变质检人员是“挑问题者”的形象,消除他们同开发者质检的隔阂和对立。

5、建立一条明确一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6、把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全体员工中培育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

7、建立质量小组,加强团队工作培训。

(三)绩效管理理论:

绩效统称业绩和效率,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

管理效率是指在获得经营业绩中表现出来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主要有两个:

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和平衡计分卡法(BSC).

1、KPI指出企业业绩指标设置须与企业的战略挂钩。

2、BSC卡普兰和诺顿创立,框架体系包括:

学习与成长性的,内部管理性的,客户价值的,财务的。

3、绩效管理是一系列以员工为中心的干预活动,最终目标是通过提高每个员工的绩效达到组织绩效的目的。

管理环节:

⑴绩效计划:

确定工作目标和发展目标

⑵管理绩效

⑶绩效考核

⑷绩效奖励:

方式有:

绩效工资、表扬、晋升、个人奖金、团队奖金、奖品、特殊津贴。

(四)知识管理理论:

1980s德鲁克创造“知识工作者”指利用知识来提高生产率的管理者。

一个国家和企业的知识收益正在逐渐成为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管理体系:

知识权威取代职位权威;

工作方式:

服从命令转变主动学习;

组织结构:

命令链向网络化转变。

第二章决策

一、决策的含义与特征: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功能实质上是决策方案实施过程的体现。

因此,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1、决策的含义:

决策是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方案,对此做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

决策的简单定义就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从系统的观点看,管理决策是由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决策理论和方法、决策信息和决策结果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决策主体

主体的素质决定决策的成功,是系统的灵魂和核心。

决策客体

对象和环境,决定活动内容和复杂程度。

决策理论与方法

科学性避免偏差与失误。

决策信息

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决策结果

为了得到决策的结果

2、决策的特征:

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二、决策的分类与原则

(一)决策的分类

目标的影响程度

战略性决策

高层次决策:

宏观性、全局性、方向性、原则性(具体决策)

战略决策是战术决策的宏观指导,反过来延续和细化服务于目标,成功没有一定关联

战术性决策

微观性、局部性、区域性、阶段性(作业决策)

问题的重复程度

程序决策

预先规定重复出现问题

例行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

不重复出现问题

例外问题

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

确定型决策

可控条件下进行决策

自然状态下的确定结果

风险型决策

随机决策

知道事情发生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

不稳定条件下进行

不知晓概率

参与决策的主体

个人决策

强烈的个性色彩,决策权集中于个人

个人因素影响大

群体决策

集体共同掌握

群体结果影响大,优势互补,弱势叠加

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根长期决策、中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经验决策和推理决策;

开关式决策和旋钮式决策

(二)决策的原则

1.满意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

2.系统原则:

决策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去决策。

3.信息原则:

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4.预测原则:

指通过科学的预测,对未来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做出有根据的假设和判断,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准则。

5.比较优选原则:

由于任何决策的后果均有利弊,所以决策者只能在方案的利弊之间进行合理选择。

6.反馈原则:

指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实践结果,对初始决策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使决策趋于合理的原则。

反馈原则是实现动态平衡、提高决策质量及实现决策科学化的保证。

7.效益原则。

决策做成本效益分析,目标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

决策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讲社会效益。

三、决策的基本步骤

(一)问题的发现和诊断:

1、发现问题:

识别潜在机会和问题的存在

2、诊断问题:

问题内涵和界限,性质特征等。

(二)确定目标:

目标是决策的前提

(三)拟定备选方案:

管理者必须以目标为核心,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四)分析方案:

1、含义界定:

方案的价值是否恰当

2、评估过程:

排序确定。

(五)选择方案

四、决策的主要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

盈亏平衡点法是根据对业务量(产量、销售量、销售额)、成本、利润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综合分析,用来预测利润、控制成本的一种数学分析法。

它的核心是盈亏平衡点的判断。

盈亏平衡点是指在一定的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即利润为零。

以盈亏平衡点为界限,销售量大于盈亏平衡点,则企业盈利,否则企业将面临亏损。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

构成要素:

决策点、方案分支、自然状态点、概率分支、结果点。

树状图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决策环节,一种是主观抉择环节,;

另一种是客观抉择环节。

(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保守法(小中取大法):

悲观态度,选择在最差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所要选择的方案。

2.冒险法(大中取小法):

乐观态度,选择在最好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所要选择的方案。

3.折中法:

介于悲观与乐观之间,采用乐观系数来评价最大收益值和最小值,计算出各个方案的折中收益值,然后选择折中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五、预测的含义:

就是立足于过去和现在,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

预测的发展首先来自与决策的需要,其目标就是为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

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预测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的内容会随着决策的不同需要而有所变动。

六、预测的程序:

(一)确定预测目标

(二)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选择预测方法—选定适当的预测方法是预测的关键

(四)评价预测结果

(五)编写预测报告

七、预测的主要方法:

按方法本身的性质划分

(一)定性预测方法:

经验判断法,定性预测的数据或结果,往往不是依据历史统计数据直接计算获取的,而是充分发挥人的智慧、经验的作用,依据直观材料、人的实践和主观判断得到的预测结果。

这类方法的特点是直观简单、费用较低,但需要预测者具有丰富的经验。

定性预测的主要:

1、专家调查法:

专家个人调查法和专家会议调查法

⑴专家个人调查法

①优点:

专家不受外界的影响,没有心理和其他压力,使专家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实地反映专家的意见。

②缺点:

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⑵专家会议调查法

信息量大;

考虑的因素全面;

集思广益,预测的准确性高。

参加会议的专家易受会议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2、德尔菲法:

是20世纪60年代为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出的缺陷提出的一种定性预测法。

⑴优点:

①集思广益,准确性高;

②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

⑵缺点:

时间紧,回答草率,专家们的集体主观判断。

‚在选择合适的专家方面也较困难,征询时间较长,对于需要快速判断的预测难于使用,费用较高。

(二)定量预测方法:

定量预测是建立在历史数据和资料以及目前的信息基础上的预测,充分发挥历史数据的作用。

定量预测的结果比定性预测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1、时间序列法:

历史延伸法或外推法。

这种方法是将一经济变量历史数据,按照时间顺序加以排列,然后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使其向外延伸,预计市场的未来变化趋势,确定未来的预测值。

时间序列法包括简单平均和加权平均。

2、因果预测法:

根据历史资料,并通过充分的分析,找出要预测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明确的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的一种方法。

回归分析法,即根据相关因素的大量实测数据来近似地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的分析方法。

八、决策中的常见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

心理效应多表现为认识事物的偏见,具有消极作用。

1、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是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有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极端和绝对。

、避免光环效应影响决策,注意:

第一,不要过早决断,要尽可能对各种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

第二,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看呆了每一个方案,特别是对自己偏向和反对的方案。

2、首因效应(先头效应):

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人称之为“第一感”。

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

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

3、近因效应:

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区别:

①首因效应一般在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

②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③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4、从众效应:

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产生原因:

①缺乏自信②不愿冒险做出决定时;

③明知道自己正确却要做出权益的从众④违背自己的意愿被迫从众⑤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时从众。

通常结果:

一是积极的一致性,二是消极的一致性,三是无异议的一致性。

它对决策过程的优化构成了极大的障碍。

5、定型效应:

指在人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一是由于认知主体类型造成的成见,二是通过多种渠道的信息形成的成见,定型效应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心理效应。

“有色眼镜”。

6、反衬效应:

是指人们对事物进行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心理反应,它同样给人对事物的认识带来很大的影响。

7、投射效应:

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8、其他:

乐队效应:

群体意见为个人所左右的心理现象。

黄灯效应:

决策过程中需找借口进行拖延的心理现象

新闻效应:

决策中人们对极为熟悉、形象生动、特点鲜明的信息产生积极反应的心理现象

颂歌效应:

决策过程中报喜不报优的心理行为,使决策者听不到真正的关键的信息,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九、决策中的心理压力

(一)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

心理压力是指能引起人们身体不适和情绪波动反应的外界刺激。

表现形式主要:

1、趋避冲突:

既想达到某个目标又不想付出某种代价,而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因而内心产生矛盾的情况。

2、双趋冲突:

两个甚至更多的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理性的决策者往往希望决策方案能够一举两得或一举多得,但客观条件又常常使之难以实现。

3、双避冲突:

所面临的两种选择都是自己不喜欢的,却必须选择其一,这就会产生双避冲突。

双避冲突是指因对两种同样不利的结果必须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

如丢卒保车。

(二)逆反心理:

一种心理抗拒反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

典型的逆反心理有三种:

1、超限反应:

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对外在的影响起反向的反应。

3、禁果逆反:

理由不充分地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心理压力的持续时间:

根据赛赖的压力反应理论,一个人承受心理压力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惊恐阶段、抗拒阶段和力竭阶段。

(四)影响心理压力的因素:

1、实现决策目标的难易程度

2、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

3、决策后果对决策者个人的利害关系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