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8883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秭归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针对上述教学目标,遴选和开发10条教学路线,开展野外实践教学,这些路线如下:

路线一:

下岸溪采石场岩浆岩教学路线。

路线二:

小溪口庙湾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变质岩、韧性构造教学路线。

路线三:

九畹溪—西陵峡村寒武纪到志留纪的褶皱构造,地层岩性、沉积结构构造及生物化石。

路线四:

链子崖二叠纪地层序列、碳酸盐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采集、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

路线五:

九龙湾南华纪—震旦纪地层序列、接触关系、冰川沉积特征。

路线六:

石板溪—花鸡坡—棺材崖—黄牛崖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沉积环境。

路线七:

花鸡坡—棺材崖—和尚洞独立填图路线布置。

路线八:

滚石坳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序列、接触关系、沉积特征、化石采集。

路线九:

长阳清江构造地质观察和寒武纪—奥陶纪地层描述。

2、实习时间与组队情况

本次实习自2016年9月2日至2016年9月28日,9月2日到9月16日为路线教学,9.17—9月28日为独立填图并完成报告。

全班分为五个小组,第三小组由022142班苏丹梅,石磊,黄帅康,余良川,王云衡五位同学组成。

3、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阮小燕、罗国平老师。

4、工作量统计

工作量统计表

二、地层

概况:

对实习区主要发育的地层做简单的描述(未见的地层不进行描述)。

这里主要介绍实习见到的地层,从老到新,为中元古的庙湾组到古生界二叠纪的吴家坪组。

2.1中元古界

2.1.1.1庙湾组

观察位置:

小溪口

描述:

庙湾组为一套厚度巨大、岩性单一的,具有条带、条纹构造的斜长角闪岩,夹石英岩、角闪片麻岩及石榴石角闪片麻岩。

以巨厚—厚层状斜长角闪岩的出现与下伏小以村组整合分界,顶被震旦莲沱组不整合覆盖。

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海相喷发的玄武岩变质而成。

因此,该组代表了崆岭群形成时代晚期玄武岩浆喷溢作用的产物。

2.2新元古界

2.2.1南华系

3.2.1.1莲沱组

指黄陵花岗岩与南沱组之间的一套紫红色中厚层状砂砾岩、含砾粗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细粒岩屑砂岩、长石质砂岩夹凝灰质岩屑砂岩、含砾岩屑凝灰岩。

九龙湾东南1公里

紫红色中厚层状含砾石砂岩与页岩互成,与南沱组的界线为高角度正断层。

石板溪桥东南60米

此处为黄陵花岗岩与莲沱组不整合接触关系,下伏为花岗岩,有8亿年,被风化严重形成风化壳,底部形成底砾岩。

上层为砾岩或含砾杂砂岩。

发育斜层理,指示为水动力条件较高的沉积环境。

少数发育水平层理,反应水动力较弱。

花鸡坡四组

紫红色中厚层砂岩,含少量砾石。

2.2.1.2南沱组

南沱组为灰绿色、紫红色冰碛泥砾岩,上部夹层状透镜体,冰碛砾岩中的砾石分选性差,表面有擦痕,与上覆陡山沱组下覆莲沱组均为平行不整合。

九龙湾

整体为灰绿色块状含砾冰碛岩。

无分选、无磨圆、无层理。

砾石大小不一,可细分为多层。

花鸡坡村东土三线40公里

为灰绿色块状含砾杂砂岩,含砾大小不一,最大的35cm,最小的3mm,分布不均匀,反映为非水流作用的沉积作用特征,无分选,无磨圆。

推测为冰川融化前搬运,消融后沉积。

偶见冰川擦痕。

2.2.2震旦系

2.2.2.1陡山沱组

陡山沱与南沱平行不整合,与灯影整合。

自上而下分为四段,第一段为盖帽白云岩,第二段为泥质灰岩,含有磷硅质结核,即“棋子”,含瓮安动物群。

第三段为灰白色厚层状白云岩,含硅质条带。

第四段为黑色薄层状硅泥岩,俗称锅底灰岩。

土三线40.1公里处

此处为南沱与陡山沱一段的界线,界线以下为三无的冰碛岩,以上为盖帽白云岩,为灰白色厚层状,见硅质条带,存在蒸发矿物,有很多的孔洞缝。

白云岩中含有重晶石,说明当时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氧。

土三线40.3公里处

此处为陡山沱二段、三段分界线。

陡二为薄层状黑色含泥质灰岩或泥质白云岩,存在磷质硅质结核,形成棋盘子。

为一级烃源岩。

棋盘子中可能有瓮安动物群的胚胎保存。

见水平层理,反应水体安静。

陡三为中薄层状含硅质条带白云岩,白云石结晶程度为中-细晶,存在泥晶。

反应水体变浅,可能为浅海或滨海。

土三线41.6公里处

此处为陡四与灯一的分界线,两者为整合接触。

陡四为黑色厚层状碳质泥岩,有机质含量高。

邹石线3.3公里处

此处也为陡四与灯一界线,陡四为黑色碳质页岩,夹灰岩透镜体,有机质含量20%。

此段有埃迪卡拉生物群,为软体动物。

2.2.2.2灯影组

灯影组与陡山沱组整合,可分为三段,蛤蟆井段位中厚层白云岩,见帐篷构造,石板滩段为薄层状泥质灰岩,含埃迪卡拉生物群,白马沱组为中厚层状白云岩,含硅质条带,夹砂糖状白云岩。

土三线41.6公里处、邹石线3.3公里处

两处的灯一为灰白色厚层块状白云岩,见帐篷构造,推测为温度升高,石膏和盐岩晶体生长,将上覆的薄层状白云岩纹层上拱形成的,该层内藻纹层发育,说明氧气含量增加,直接影响生物繁盛。

 

2.3下古生界

2.3.1寒武系

2.3.1.1岩家河组

岩家河组主要为灰色硅质泥岩、白云岩、黑色碳质灰岩夹碳质页岩。

厚度为20-50m。

土三线30.1公里处

岩家河组与灯影组为连续沉积,为薄层状白云岩与页岩互层,页岩间夹硅质条带,反应水体反复震荡。

此组中最早发现钙质硬壳动物群。

2.3.1.2水井沱组

此组岩性比较稳定,下部以碳质页岩为主夹灰岩或白云质灰岩;

上部以灰岩为主夹黑色页岩或碳质页岩。

土三公路29.8公里处

水井沱组与岩家河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岩家河组为灰黑色中薄层状页岩,含有磷质化石,见海绵骨针。

黑色页岩中富含黄铁矿,许多海绵骨针均被黄铁矿化。

黄铁矿至地表环境风化、氧化,其中的铁被氧化为褐铁矿,呈红色。

其中的硫元素被氧化或生成硫,或氧化为硫酸根,并与钙元素结合形成白色的石膏。

因此,黑色页岩段的风化表面上呈现出红、黄、白三种色彩。

该组还含有较大的灰岩结核,俗称锅底灰岩。

有机质含量高,为页岩气开采的重要组段。

2.3.1.3天河板组

此组整合于石牌组之上,石龙洞组之下,由深灰色及灰色薄层状泥质条带灰岩组成,局部夹少许黄绿色页岩及鲕粒灰岩,含丰富的古杯类和三叶虫化石。

长阳白氏桥北139灯柱处

为灰色薄层状灰岩夹厚层灰岩。

内部多形成褶皱。

2.3.1.4石龙洞组

此组为一套浅灰色至褐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块状白云岩,上部含少量钙质及少量燧石团块的地层,底以厚层状白云岩与下伏天河板组泥质条带灰岩呈整合接触;

顶部以厚层状白云岩与上覆覃家庙组整合接触。

长阳白龙大道136灯柱处

石龙洞为灰白色薄层状到中厚层状白云岩,风化面为肉红色,含细晶白云岩。

九畹溪大桥东头

此处为石龙洞组与覃家庙组接触关系,点东的石龙洞组为青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夹中厚层白云岩,石龙洞组多孔隙,是很好的储层,见交错层理和波痕,反应水体较浅且有波浪。

2.3.1.5覃家庙组

此组指的是石龙洞组与覃家庙组之间的一套薄层状白云岩和薄层状泥质白云岩,夹有中厚层状白云岩和少量页岩、石英砂岩,岩层中常有波痕、干裂构造、并含有石英和石膏假晶。

覃家庙组为灰黑色薄层状含泥质条带泥晶灰岩。

此处为土黄色薄层状白云岩和薄层状泥质白云岩夹中厚层状白云岩,岩层变厚反应水体进一步加深。

2.3.1.6娄山关组

此组为覃家庙组和石龙洞组之间的一套灰-浅灰色薄层至块状微细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的地层。

长阳白氏桥北采石场

与南津关为整合接触。

为灰白色块状白云岩,内含角砾状白云岩。

2.3.2奥陶系

2.3.2.1南津关组

此组指的是娄山关与红花园之间的一套浅灰色、灰色中至厚层状碳酸盐岩。

底部为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生物碎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灰黑色厚层状藻灰岩,内见叠层石。

此处见一溶洞被填充。

2.3.2.2分乡组

此组下部为灰色中厚层砂屑生物碎屑鲕粒灰岩夹灰绿色薄层状泥岩或呈不等厚互层,上部为灰色薄层生物碎屑灰岩夹泥岩。

长阳肖家大院对面

中薄层鲕粒灰岩

2.3.2.3红花园组

此组指整合于南津关组灰岩夹页岩或灰岩之上,大湾组页岩之下,由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夹薄层状微至粗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组成,常含燧石结合和透镜体,下部偶夹页岩。

为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含量60%以上,含海绵,瓶框石等。

2.3.2.4大湾组

此组为一套富含腕足类、三叶虫、笔石等泥质较高的碳酸盐岩地层。

泥质含量较高,有泥质页岩夹层,有腕足类化石。

2.3.2.5宝塔组

此组为灰色、浅紫灰色或灰紫红色中厚层收缩纹泥晶灰岩夹瘤状泥晶灰岩。

西陵峡村南山坡采石场

为紫红色、紫灰色中薄层网络状生物灰岩,此处称为瘤状灰岩,含有丰富的震旦角石,也含有很多腕足,放射虫,介形虫,腹足。

2.3.2.6临湘组

黄色中薄层状瘤状泥晶灰岩,与宝塔组相比,瘤状更加明显,泥质含量高,反应水体较深。

2.3.2.7五峰组

西陵峡村南采石场西50米山坡

黑色薄层到极薄层含硅质灰岩,有机质含量高,为一级烃源岩。

此段可勘探页岩气。

2.4上古生界

2.4.1志留系

2.4.1.1龙马溪组

此组指观音桥层之上笔石出现开始到新滩组黄绿色页岩之下的一套富含笔石的黑色、灰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黄绿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偶夹钙质泥岩透镜体。

西陵峡村郑家湾东南100米

灰黑—黑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产大量笔石,为页岩气勘探层。

2.4.1.2新滩组

此组指龙马溪组与罗惹坪组之间的一套黄绿色页岩,砂纸页岩、薄层粉砂岩夹少量薄层细砂岩,波痕发育,产笔石的灯序列。

西陵峡村郑家湾北

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含碎屑灰岩透镜体。

2.4.1.3罗惹坪组

此组指整合于整合于新滩组和纱帽组之间的地层序列。

下部为黄绿色泥岩、页岩夹生物碎屑岩、泥灰岩或透镜体,中部为黄绿色泥岩、钙质泥岩与灰岩或泥岩互层,上部为黄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不含灰岩。

底以灰岩出现开始,顶以砂岩底面为止。

灰绿色中薄层状泥质页岩夹粉砂岩夹细砂岩,含有水平层理。

见灰岩透镜体,含有交错层理。

2.4.2泥盆系

2.4.2.1云台观组

此组为一套灰白色中厚层块状石英岩状细粒石英砂岩夹少许灰绿色泥质砂岩,区域上有时为紫红色或肉红色,时夹薄层状粉砂岩或泥岩,底部时具底砾岩或夹粒砂岩或黏土岩。

归乡寺南山坡

为灰白色厚层状石英砂岩,纯度高。

2.4.2.2黄家磴组

此组以黄绿色、灰绿色页岩,砂质页岩和砂岩为主,时夹鲕状赤铁矿,含植物和腕足化石。

为灰绿色页岩,含鲕状赤铁矿。

与云台观组整合接触。

2.4.3二叠系

2.4.3.1梁山组

此组平行不整合与黄龙组之上,与上覆阳新组整合接触,下部灰白色中厚层石英岩状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或煤层,上部黑色薄层泥岩夹灰岩透镜体。

链子崖双修亭

为灰黑色砂泥岩夹灰岩,含煤层。

实习区见开采坑及堆积的小煤块。

该煤矿的开采,是导致链子崖栖霞灰岩形成了危岩体的原因之一。

2.4.3.2栖霞组

此组指梁山组与茅口组之间的一套碳酸盐岩,与下伏黄龙组平行不整合,与上覆茅口组整合接触。

链子崖顶

灰黑色厚层状含硅质团块生物碎屑灰岩,生物化石丰富,含有菊花石,海泡石,三叶虫等。

是一个高生产力的组

2.4.3.3茅口组

此组整合于栖霞组之上,不整合与龙潭组底部,为灰色、浅灰色厚层块状含燧石结合生物碎屑微晶灰岩,藻屑微晶灰岩,生物碎屑砂岩微晶灰岩,中部夹2—3层细晶白云岩。

杨家坨村西侧100米

茅口组可分为多层,1、3层硅质团块多,2、4层硅质团块少,8层为白云石化灰岩,1、3、5、7层燧石团块多,2、4、6层为纯灰岩。

6层为费氏䗴,9层为新希瓦格䗴。

由于东吴运动,与吴家坪组平行不整合。

2.4.3.4吴家坪组

此组指茅口组灰岩与大冶组泥灰岩之间的地层序列,为灰色中厚层到厚层块状含燧石团块的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链子崖村东南200米

为灰白色厚层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含丰底栖生物化石,如:

䗴、腕足、珊瑚等,下部见群体珊瑚卫根珊瑚。

上部主要为海百合茎。

见硅质团块、条带。

三、岩浆岩

新元古界黄陵花岗杂岩体,见中细粒黑云母闪长岩,中粗粒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细晶岩,黑云母花岗伟晶岩,正长斑岩五种岩性。

灰黑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观察路线:

基地—下岸溪采石场—基地

观察点位:

下岸溪采石场北部边坡

岩性特征:

为灰黑色、中细粒、块状构造,组成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

斜长石粒状,粒度1-3mm,白色,可见两组解理,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含量在65%—70%,比较自形,粒度较大,最大的有3mm,有形成斑晶,局部斜长石大于5%,也叫闪长玢岩。

角闪石:

暗绿色,硬度大于小刀,粒状长柱状,粒度大于7mm。

含量20%—25%。

黑云母:

片状,粒度小于1mm,褐黑色。

完全解理,解理面珍珠光泽,分布无定向,含量5%—10%。

局部地区包体含量较多,包体形态各异,圆状、次圆状、棱状均存在。

圆状包体可能为源岩。

定名为灰黑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灰肉红色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为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主要由石英,斜长石,角闪石,少量黑云母组成。

石英为粒状,2—3mm,透明,无解离,油脂光泽,硬度大于小刀,含量25%左右。

斜长石为粒状和不规则板状,2—5mm,白色,有解理。

钾长石有粒状、板状,粒度多为2—10mm,有两组解理,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含量30%左右。

少量的钾长石比较自形,粒度比较大。

含少量角闪石和绿帘石。

定名为灰肉红色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被岩脉穿插出去的岩体形成早。

为二长花岗岩侵入闪长岩。

花岗伟晶岩

伟晶结构。

主要成分,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

石英为白色、透明、无解离,粒度较大,油脂光泽,硬度大于6,粒状。

钾长石为肉红色,多为粒状,板状结构,粒度可达1—2mm,存在两组完全解理,解理面上有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

斜长石为白色,多为板状,粒度在1mm左右,存在解理,具有玻璃光泽。

黑云母为片状,褐黑色,完全解理,解理面珍珠光泽,分布无定向,不规则,集合体最大为2mm。

定名为花岗伟晶岩。

伟晶岩填充在花岗岩体内部,在脉岩核部。

外部温度低,早结晶,内部温度高,结晶晚。

花岗细晶岩

细晶结构,块状构造。

含有钾长石,石英,斜长石,黑云母。

钾长石含量65%,颜色为肉红色,多为粒状,存在两组完全解理,解理面玻璃光泽。

硬度小于小刀。

石英为灰色,粒状,不存在解理,油脂光泽。

粒度为细晶。

斜长石为白色,多为粒状,存在完全解理,硬度大于小刀,解理面玻璃光泽。

黑云母颜色褐黑色,片状,存在完全解理,硬度小于小刀,解理面珍珠光泽,分布无定向性,不规则。

定名为花岗细晶岩。

正长斑岩

绿色、褐色,斑状结构。

基质为隐晶结构,块状构造。

含有正长石和角闪石。

正长石为自形板状,1—2mm,褐红色,含量3—5%,角闪石斑晶,不规则自形板状,灰绿色,含量2—3%。

基质为微晶,隐晶正长石,含量90—95%,可能含角闪石。

定名为正长斑岩。

正长斑岩侵入二长花岗岩体,接触面平整,围岩有1—2mm烘烤边。

采石场东壁正中50米处

二长花岗岩体边缘暗色矿物形成流体构造。

流体面平行于接触面,闪长岩隐约可见。

花岗岩穿插入石英闪长岩内为早次。

暗长花岗岩为晚次。

小结:

有五种岩性,中细粒黑云母闪长岩,中粗粒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细晶岩,黑云母花岗伟晶岩,正长斑岩。

均以脉状产出形成脉岩,岩体存在解理。

无法判断原生次生。

根据接触面的特征和穿插关系,判断脉体侵入先后顺序:

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粗粒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细晶岩,黑云母花岗岩,正长斑岩。

初步使用罗盘测岩体中的解理。

解理存在很多方向,被伟晶细晶填充的部分可能是原生解理,其他的解理可能是构造解理或开采造成解理或开采造成的次生解理。

四、变质岩

基地—小溪口—基地

变玄武岩

龙咀子桥北30m处。

岩性描述:

暗绿色,细粒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角闪石,斜长石。

角闪石为暗绿色,含量60%左右,细粒粒状。

斜长石为白色伴有黄绿色,黄绿色是由于斜长石绿帘石化。

原岩以角闪石为主,基性岩。

结构比较细,为火山岩。

推测原岩为玄武岩。

变质:

以角闪岩相,原先为辉石,基性斜长石。

有些地方片理十分发育,原岩有可能为玄武质凝灰岩。

定名为变玄武岩。

太红公路17公里处。

此处为变辉长岩与变辉绿岩界点。

见熔岩,变辉长岩,变辉绿岩,由溢流形成。

变辉绿岩,变余辉绿结构,含有斜长石,角闪石,绿泥石,粒度粗,典型的辉绿结构。

变辉长岩,灰黑色中粗粒结构,是一种基性深层侵入岩石,由辉石和斜长石组成,含有少量的角闪石、橄榄石、黑云母等成分。

凝灰质硅质大理岩

采石场北200米处公路旁。

灰色细粒隐晶质变晶结构,水平层理构造,纹层很薄约1mm,定名为凝灰质硅质大理岩。

强蛇纹石化橄榄岩

采石场

暗黄绿色,有鳞片变晶结构,主要含蛇纹石,有变余橄榄石,硬度小于小刀,原岩是橄榄石。

定名为强蛇纹石化橄榄岩。

变辉长岩、变辉绿岩

漫水桥北侧

变辉长岩结晶深,辉长结构,粒度粗;

变辉绿岩结晶浅,辉绿结构,粒度细。

变辉长岩为暗灰色,变余辉长结构,中细粒结构,主要为斜长石,角闪石,辉石。

斜长角闪岩以包体形式存在于变辉长岩中,白色为斜长石,后板状,绿色为辉石。

见浅中粗粒辉长岩脉,暗色矿物先结晶,脉体后结晶,为辉长岩晚期产物。

小溪口村石桥旁

此处为变辉绿岩与变沉积岩的界线,点北为斜长角闪石,绿泥石片岩为原来玄武级凝灰岩,后者片状发育,多见褶皱。

点南为绿泥片岩,发生流动将石英砂岩拉断,呈布丁状。

斜长角闪岩、绿泥片岩、白云母片岩、绿泥白云母片岩、石英岩互层,说明火山活动是间歇进行的。

这条路线见斜长角闪岩、变辉绿岩、变辉长岩、硅质大理岩、蛇纹岩,蛇纹岩是原橄榄岩。

玄武级凝灰岩,火山集块岩,玄武岩,辉长岩,辉绿岩是同一岩浆产物。

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是大岩壳一部分,此处为古板块的一部分,岩石变形强,构造面理线理发育,为古变质岩。

南为火山岩渐渐过度的岩石,北以斜长角闪岩为主,夹有变基性岩,较软易产生褶皱。

变基性岩变基性灰岩互层为间歇性火山运动造成的。

五、构造

1、褶皱构造

(1)白氏桥向斜

白氏桥南—白氏桥

此处向斜两翼为寒武系天河板组,根据连续沉积的特征和远观露头岩石的颜色,推测其核部为寒武系石牌组。

两翼的天河板组为一套浅灰色、深灰色薄层状泥质条带灰岩夹中层状灰岩,且南翼发育有一系列不对称褶皱。

(2)白氏桥北背斜

白氏桥北侧

此处处于寒武系天河板组,为浅灰色、深灰色薄层状泥质条带灰岩夹中厚层状灰岩组成的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覆,由中厚层状灰岩组成圆柱状能干层褶皱转折端。

南翼产状为138°

∠56°

南翼见大量S型褶皱,北翼发育Z型寄生褶皱。

见箱状褶皱,其两翼较陡,转折端平缓。

(3)九畹溪平卧褶皱

九畹溪大桥西面山壁

此处为覃家庙组,为灰白色泥质白云岩,岩性脆。

褶皱轴面、枢纽近似水平,转折端为圆弧形,一翼岩层为正常层位,另一翼岩层倒转。

2、断裂构造

(1)滚石坳断层

土三公路30.1公里处

此处为岩家河组与灯影组的接触界线,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断层面切过岩家河组和灯影组,产状为260°

∠46°

上盘为岩家河组,为薄层状白云岩与页岩互层,夹硅质条带,反应水体反复震荡。

此组中发现最早的有钙质的硬壳化石。

下盘为白马沱段,灰白色厚层状白云岩。

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正断层。

(2)白氏桥南断层

长阳新城东清江旁龙舟大道北东三岔口

上盘为震旦,下盘为寒武。

上盘为灰黑色白云岩,见刀砍纹,内有众多裂纹,被白色、灰白色的岩石填充,初步判断为方解石。

下盘为灰色灰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