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89533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docx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引言2

一、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3

1、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容的影响………………………3

2、爱玲的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4

(一)善用讽刺…………………………………………………………………………5

(二)对偶互补与参差对照………………………………………………………5

二、爱玲的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6

(一)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6

1、庸俗的母亲…………………………………………………………………………6

2、冷漠自私的母亲……………………………………………………………………7

3、变态的母亲…………………………………………………………………………8

(二)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8

三、爱玲的爱情对其创作的影响………………………………………………9

(一)爱玲与胡兰成恋爱前的创作………………………………………………9

(二)爱玲与胡兰成恋爱期间的创作…………………………………………10

(三)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后的创作………………………………………………10

四、的沦陷对爱玲创作的影响…………………………………………………12

结论14

主要参考文献16

 

摘要

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她从自己悲剧的人生出发,写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留给世人许多有争论的独特而精彩的艺术世界。

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同时她的人生经历也极影响了其作品的创作,本文着重分析了她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主要从生活背景对创作对象和创作容的影响,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生活的影响、爱情以及战争爆发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人生经历;创作;影响;爱玲

 

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引言

爱玲的作品容几乎都是来自她的生活,她作品中的人物也和她周围的人物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她的人生经历带给了她作品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将一一介绍她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家庭遭遇、爱情、以及的沦陷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爱玲对其创作的影响

1、爱玲的生活背景对其创作对象和创作容的影响

1920年9月30目,爱玲出生在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僚家庭—公馆,那一天下着阴冷的小雨,这似乎预示着爱玲的一生将被笼罩着暗淡的色彩。

爱玲在她的创作中也多次的将公馆描绘成世上最黑暗的地方,形容它犹如古墓一般的幽暗。

看爱玲的描写,读者就能感受到她对公馆是厌恶的。

当然,也不排除她在成长中逐渐了解自己身世后加剧的厌恶感。

爱玲的上祖叫得最响的人物是慈禧的心腹鸿章,鸿章亲手挑选了清末的著名大臣佩纶做女婿,佩纶是当时朝廷的封疆大臣,后来佩纶和千金生了儿子,取名为廷众。

廷众娶的是当年的江南水师提督、籍的名将黄翼升的女黄逸梵。

廷众与黄逸梵生了二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

女孩就是爱玲。

她的父亲廷众继承了祖上丰厚的遗产,是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有旧时的文化教养,但也有一切遗少的恶习;她的母亲黄逸梵接受的新式教育,并受西方思想影响较深,因此新式女性的朝气蓬勃与封建遗少的暮气横秋因为封建的包办婚姻而格格不入,最终离异。

期间,爱玲的父亲在青楼接回了一个姨太太,这姨太太到家后为了能在家安生,行事颇有心机。

想必爱玲许多作品中的母亲形象都来源于她对后母跋扈形象的厌恶。

爱玲就在这样一个无爱的家庭里成长着。

爱玲在长大后也逐渐的洞察了许多的世态,甚至于对自己高贵的血统也是不屑一顾的,她说过这样的话:

他们只静静的流淌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他们再死一次。

爱玲的祖母才貌兼得,这些优良基因在爱玲的身上重现。

在爱玲很小的时候,经常看见母亲穿着各种西化的洋服及精致的妆扮,这些都让她有了迫不及待长大的欲望。

爱玲通过自己的写作得到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后,毫不犹豫的买了一只口红,她希望这只口红能够让自己的人生绚丽起来。

爱玲特殊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与众不同的性格,她后来创作的容也是以其实实在在的生活为背景。

爱玲一生的前二十年经历,涵盖了她全部的经验,她整个的写作生涯,就是努力运用她所在房子和街道里面发生过的事情,来解说她的私人世界。

她的作品几乎都是就地取材,借着生活事实升华为艺术虚构。

爱玲的弟弟子静说:

爱玲的作品都是有出处的,在现实中都是有原形的。

爱玲生活的具体场景和爱玲作品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细细品读爱玲的书籍,不仅可以了解爱玲生活的场景,同时也是研究她作品的出入口。

2、爱玲的生活教育背景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爱玲是一个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的人,童年时代爱玲一直和受封建传统影响较深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但当时社会大环境在向西方社会学习,封建传统文化在当时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打击,她的母亲也在这种大环境下冲破了封建社会家庭、婚姻对女人的禁锢,远渡西洋,接受新文化教育。

这时的她对母亲的种种行为既感新鲜又觉美好,并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母亲所代表的新文化的影子。

稍大,爱玲随姑姑一起生活,又受到先进的姑姑的影响,脑海中的新文化思想得到了加强;后来,她又进人新式学堂同时也是教会学堂——圣玛丽亚教会学校学习,接受西方文化教育。

爱玲既摆脱不了家族长期封建文化的积淀又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她在新与旧的夹缝中生存,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夹缝中生存,作为新文化代表,她洞察了封建社会女性在现代文明中生存的不易。

在这个夹缝之中她看到了芸芸众生的人性弱点和中国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国民精神,找到了新与旧的突破口。

这一切生活教育的背景都使爱玲小说的叙事风格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浓烈暖丽的语体色彩与讥诮冷峻的叙述腔调使得小说的容与形式具有鲜明的对比;二元互补的模式加上参差对照的方法,使得作品的色彩层次更为丰富。

  

(一)善用讽刺

因为她所写的多是平凡普通的市民及其人生,所以他们身上无可避免地会存在着种种庸俗、消极的东西,对世俗人性有着清醒认识的爱玲在写到他们的时候,笔法是讽刺的。

如《五四遗事》写了几个新潮青年男女和他们新式爱情的尴尬结局。

追求恋爱自由的男主人公历经波折,却成为三个新式旧式女人的丈夫。

难怪他朋友打趣他“关起门来就是一桌麻将”,这样事与愿违的结果,令人欲说还休。

《金锁记》写了一个女人被黄金的枷锁劈杀的可怜又可悲的一生。

在经历了煞费心机、委曲求全、苦心经营、众叛亲离、徒劳无获后,年老的七巧躺在床上,回顾她一生的挣扎与心机,得到和守护的却只是一份“空虚的胜利”,讽刺的意味尽在不言中。

有人评价爱玲小说:

“爱玲在描写家庭、恋爱、婚姻背后的生存困境与人性困境,表达出连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即超空间之界(、)与时间之界(时代)的永恒关怀”。

这种笼罩了她的主观色彩又与其本身的真实存在偏差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书写对人性与人生的揭示便有了哲学意味。

  

(二)对偶互补与参差对照

爱玲从小就特别喜欢中国古典小说,在其作品中不难发现她在安排情节结构与刻画人物时所采用的对偶手法。

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的情人与妻子就具有“二元补衬”布局的意象,二者互补,相互映衬,“二元补衬”一旦与标记人物禀赋命运的对偶相生模式发生联系,便更加寓意化了。

首先二人的名字就具有隐喻色彩,书中无数细节也都因此产生了寓意。

王娇蕊是娇媚热情、每一寸仿佛都是活的情人;孟烟鹂是美丽娴静但又苍白乏味的妻子;前者由于是朋友的妻子,对男主人公振保的名声地位构成潜在的威胁,他在激情过后退却了,使得女方“枉”自“娇媚”,最终枯萎,成了一个苍老俗艳的中年妇人;后者的唯唯诺诺又让振保的情欲始终不能满足,只得在“梦”中寻找“艳丽”了。

既可以热情似火像红玫瑰,又贞洁娴静如白玫瑰。

娇蕊与烟鹂的命运也极其相似,一个被始乱终弃,一个被置之不理,都体现了夫权制下女性话语权的丧失。

在二元互补的模式之外,爱玲又在其小说中加上了参差对照的方法,更生出一番相生相成之意,使得作品的色彩层次更为丰富。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桃红配葱绿,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爱玲曾在《倾城之恋》中申明了她的创作主:

“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爱玲对这些庸俗的男女虽然没有过多的同情,但有着充分的理解:

“我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在人性方面,爱玲认为:

“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

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所以她的小说里,除了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

就如,白流与柳原尽管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与期望值不同,但战争的爆发成全了他们,经历了一番曲折之后,终于短暂地走出心城的阻隔,各得所需。

二、爱玲的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童年是人类生命的最初阶段,尽管短暂却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来说,童年的生活往往是难以磨灭的印痕。

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其童年生活的重创和严重的母爱缺失有着直接关系。

这里主要是从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塑造来看家庭遭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类型

1、庸俗的母亲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母亲担负着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等职责。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母亲的敬重也正因为这样。

但是,也正是这种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的对母亲的价值评判,铸就了一批又一批遵从“孝、道、礼、义”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这样一类母亲是爱玲小说中塑造最多的,她们都是“良家妇女”,是传统型的母亲。

比如《心经》中的许太太,面对女儿暗恋丈夫,而丈夫又与女儿的同学同居这样一个乱伦的事实,也只能忍气吞声,淡淡地说了一句:

“一家有一家的难处。

”这个母亲在自己受尽伤害后,还在为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寻找退路,虽然令人唏嘘,但也不得不说这个母亲的确是生活在家庭的最底层,她不去想该用什么方法来阻止这种状况的发展,而是牺牲自己的尊严来捍卫这个名存实亡的家庭的尊严。

说到底,这是一种愚昧。

《年轻的时候》中的太太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在旧礼教压迫下牺牲了一生幸福的可怜人,充满了爱子之心,可是不能够了解他,只懂得为他弄点吃的,逼着他吃下去,然后送他出门。

”除此之外,太太只喜欢拔头上冒出的白发,或者是听戏,搓麻将,“有了不遂心的事,并不见她哭,只见她寻孩子的不是,把他们怄哭了。

”一个浅薄、无聊的庸俗母亲跃然纸上。

在童年爱玲的眼中,生母黄逸梵受过高等教育,但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也作不了主,嫁给廷众后对于丈夫纳妾、嫖妓这些恶习也只能装作视而不见。

在她留洋期间,姨太太堂而皇之地住进家,她也是不闻不问。

母亲的学识和爱好都是高雅的,但思想却又如此庸俗,这些童年经验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作家的创作之中,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冷漠自私的母亲

与庸俗的母亲相比,这一类母亲则是在感情与经济的冲突中,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后者。

《倾城之恋》中,离了婚的白流受到哥嫂的排挤而向母亲寻求安慰时,白老太太只是“一味地避重就轻”,让白流回婆家做寡妇,过继个儿子,为死去的丈夫守节。

当流趴在床上痛哭着,想抓住母亲作最后的哀求时,却发现母亲不知何时离开了。

对于这种“恶意的缺席”,流心里终于明白:

“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

她似乎是魔住了,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

那么,爱玲在创作这一系列母亲形象时是否有她母亲的影子呢?

答案是肯定的。

由于后母的挑唆,爱玲被父亲毒打后软禁起来,在此期间,爱玲身患严重痢疾却无人问津,要不是仆人偷偷给她吃了一些药,她早就命丧黄泉了,而这一切都是冷漠残忍的后母一手造成的。

后来,爱玲逃出父亲家与生母住在一起。

当年夏天,爱玲的弟弟也跟着来了,“带了一双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是不回去了。

母亲告诉弟弟说她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个人,因此无法收留他。

弟弟哭了,爱玲在旁边也哭了。

后来弟弟只得回去,带着那双篮球鞋。

”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正是由于爱玲童年时母爱的缺失才使她的笔下出现如此可怕的母亲形象。

3、变态的母亲

《金锁记》中的七巧,由于在婆家长期受到排挤嘲弄,在丈夫和婆婆死后,紧紧抓住金钱,她的心理已经完全扭曲了。

她将自己的一切不如意变本加厉地发泄在女儿身上。

七巧看到女儿恋爱后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便极端不平衡起来,因为女儿幸福的表情刺痛了她心的伤疤,恼羞成怒的她把多年来积压在心头的怨恨全部疯狂地泼向女儿长安:

“这些年来,多少怠慢了姑娘,不怪姑娘难得开个笑脸。

这下子跳出家门了,称了心愿了,再快活些,可也别摆在脸上呀——真叫人寒心!

”七巧还用许多恶毒的话侮辱女儿的人格,打击女儿在婚姻方面的自信心。

这不是一个母亲对女儿说的话,而是一个疯狂的失去理智的女人对自己仇视的同性的报复。

爱玲用她冷冰冰的笔写出了一个魔鬼似的母亲的变态心理与行为,解构了传统文学中以“爱”为核心的慈母形象,将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写得如此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爱玲对这一类母亲十分憎恶,就像憎恶她的后母一样。

爱玲私自去生母家中住了两个礼拜才回来,那天进了家门后母就找茬打了她一巴掌。

因为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爱玲对她毫无感情可言,所以本能地便要还手,被仆人拉住了。

但后母的举动却像发疯了一般,她一路叫嚣着奔上楼去:

“她打我!

她打我!

”从此以后,在爱玲的字典里,后母便成为疯狂和变态的代名词。

这段痛苦的回忆伴随了爱玲一生,也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爱玲笔下母亲形象的意义

爱玲的作品向人们证明着孤独与自私,也包含着对人生的讽刺。

这正是她从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中体验出来的独特感受,是她熟悉的旧家庭生活的折射。

从心理学讲,童年经验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个体的童年体验常常为她的整个人生打下烙印。

她曾短暂地从生母那里获得母爱,但只是昙花一现。

生母长期出国,父母离异,后母狠毒,使她感受不到母爱,这种阴影反映到作品中便有了对母亲形象的否定和瓦解。

三、爱玲的爱情对其创作的影响

爱玲和胡兰成之间有一段爱情故事,这段故事影响了爱玲的一生,在和胡兰成恋爱前后,他的作品也有很大的改变,她的爱情故事影响了她的创作。

追究起来,爱玲为何孤独早已有了预示,这个叫着“出名要趁早啊!

”的二十岁的女孩,在爱情没了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

“她笔直地看透了他,一望无际,几千里地没有人烟——她眼睛里有这样的一种荒漠的神气。

”爱玲的创作集中在1943年到1945年,尤其是在1943年的下半年到1944年的年底,这恰巧与她和胡兰成认识、相爱、结婚、分离的经过惊人地吻合。

爱玲的成名,引来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而后,在她的爱情与创作走向辉煌的同时,她也面临着即将来临的永久的衰退。

她的文学才能由于得到爱情的滋润,开放得尤其绚丽,也因为爱情的逝去而迅速萎。

爱玲的笔下很少有决断的女子,她们大都是小奸小坏可怜可哀的人,“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

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男人和女人的纠缠不清是永远的,而爱玲的态度是闭口不谈,她看不起嘴上永远讲着男人的女人,她自已虽然不讲,但她却是受伤害最深的。

(一)爱玲与胡兰成恋爱前的创作

1943年以前,在爱玲没有认识胡兰成以前,她的作品是不够成熟和精致的,她笔下的爱情差不多都是畸型的,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写薇龙投靠姨母,成为一名高级妓女。

《沉香屑•第二炉香》写教师罗杰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少女愫细,母亲和姐姐的不幸婚姻,导致愫细的心理变态,最后罗杰被逼到自杀为止。

《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充满阴柔,而丹珠则充满,最终是聂传庆因无能爱丹珠而痛打她。

《心经》则是写父女恋。

小寒与父亲峰仪一场畸型的恋爱,使小寒把她父亲母亲之间的爱一点点扼杀掉。

在写这些作品的时候,爱玲二十出头,她的生活经验来自父母与众多亲戚。

据爱玲的弟弟子静说:

“她的小说人物,可说俯拾即来,和现实人物的距离只有半步之遥。

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的是哪一家的哪一个人”。

此外还有在念大学时的经历,再就是来自于书本了。

(二)爱玲与胡兰成恋爱期间的创作

胡兰成因对爱玲小说的惊艳,立刻到去拜访她,从此两人开始情缘,到1944年二人结婚,这期间,处于恋爱中的爱玲写出了她最美最有才华的作品。

1943—1945年是爱玲创作的巅峰期。

在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她几乎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不仅数量惊人,而且迭有佳作,一时轰动文坛。

《爱》的容写一个女子在自家后园里隔着篱笆碰到一个男子,互相之间一个微笑,只有一句话:

“你在这里。

”然后女子被人辗转卖到异乡,只是这一生她都会回想起年轻时的这一幕。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

噢,你也在这里吗”文章很短,只有345个字。

如果不是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的旁白,应该没有人会懂得爱玲写这篇短文的原因。

处于热恋中的爱玲于亿万人中,于乱世中遇到胡兰成,对她来说是多么欣喜啊。

即便在这个时候她也没有太多的话肯告诉读者,她所能说的就是这么隐晦含蓄的一句:

“你也在这里吗?

”在与胡兰成相处的几年里,爱玲对世俗充满了喜爱与悲悯。

那时候的她充满了旺盛的创作力:

“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以从无数各各不同的观点来写,一辈子写不完,如果有一天说这样的题材已经没的可写了,那想必是作者本人没的可写了,即使找到了崭新的题材,照样的也能够写出滥调来。

(三)爱玲与胡兰成分手后的创作

 1947年6月10日,爱玲写信与胡兰成决绝,并最后一次用电影《不了情》与《太太万岁》的稿费为胡兰成寄去三十万元,而这两年胡兰成的逃亡生活费用,都由爱玲负担。

其实爱玲早已下了分手的决心,只是等到了胡兰成的境况有转机,才写信永诀,其用心良苦实在可叹。

然而爱玲是真的萎了,她的感情生活,她的艺术生命。

而这两年是一段令她伤心的日子,她没有写任何散文,直到与胡兰成诀别后,她才又开始写作。

经历沧桑的爱玲终于写出有着人间真情的小说《多少恨》、《十八春》。

这两部小说都有爱玲的影子,自食其力,父母离异,男女主人公没有了以前小说中的斤斤计较和盘算计谋,有的仅仅是两情相悦的爱恋,心灵相契的爱情,然而最终总是人逃不过命运的摆布,并且最后都是女主人公选择离开。

《十八春》中,爱玲把世钧的家放在,是家故居,佩纶晚年的居所,很豪华,民国时被改为立法院,胡兰成去寻访时已烧成灰烬。

除此之外,还因为那时胡兰成在工作,每月去几天,每次到先不回自己家,先去看爱玲,进门第一句话是:

“我回来了!

”爱玲把世钧的家放在,自有她割舍不下的情意在里面。

《十八春》里的曼桢,坚强而自信,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她都在支撑着一大家子。

这是有来由的。

抗战胜利以前,爱玲写青,说青是只有她照顾人没有人照顾她的,而爱玲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如此的。

等到胡兰成逃亡的两年里,她却总是寄钱给他,还不忘叫人带香烟和剃刀给胡兰成,这时爱玲的所作所为已经是曼桢的心思了。

她所做的,只是担当而已。

曼桢性格中最大的特点除了坚强还有坚贞,即使丢了一个旧手套,她都觉得可惜,更何况是自己深爱过的人呢?

而且一旦失去了,曼桢对新人新物就再也不会有从前那样的兴趣,这或许就是曼桢离开世钧以后再也没有幸福过的原因,也是爱玲再也没有恢复到四十年代在时的那种创作精力的原因。

在《十八春》中,世钧后来离开了曼桢,她还是照样生活下去,但她仿佛整个人陷进泥潭里去了,神情恍惚。

这是爱玲的真实心情。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东躲的胡兰成悄悄回到,在爱丁顿公寓住了一个晚上。

当时,他们的感情已经处于决裂边缘。

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爱玲的床前向她道别,俯身吻她。

她伸出双手紧抱着他,泪水涟漪,哽咽中叫一声“兰成”,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就像《金锁记》里的长安:

“她隔得远远的站定了。

只是垂着头。

没有话,不多的一点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子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

爱玲说:

“你是到底不肯。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了。

爱玲不是没有和胡兰成复合的机会,也有朋友想从中撮合,但爱玲是绝不回头了。

然而真正可惜的是她的创作才能的萎缩,她后期大量所作的是对前作的改写,她翻写《金锁记》为《怨女》,翻写《十八春》为《半生缘》,她捧起了自小熟读的《红楼梦》、《海上花列传》。

她整理的《红楼梦魇》并无太大的价值,她的《看》、《谈看书》、《谈吃》也不被。

看完这些作品,让人觉得“憋着的一口气终于放了出来,打了个深长的哈欠。

从以上可以看出,爱玲会把自己的形象以及和胡兰成之间的爱情故事渗透在她的作品当中,而他们的爱情也深深的影响了她的创作。

四、的沦陷对爱玲创作的影响

1937—1941年这一时间段,爱玲在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沦陷的同时,爱玲也遭遇了家的“沦陷”。

8月13日,日军攻击闸北,中国军队立即反击,为期三个月的抗战开始。

的沦陷让她倍感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苍白、渺小以及生命的不可知,由此心产生无比的悲凉、寂寞之情。

夏志清曾这样评说爱玲:

“她创作的灵感显然逗留在她早期的时代。

”1943年到1945年,可谓是爱玲一生创作的巅峰。

战火纷飞的是爱玲作品得以生存滋长的最佳空间。

她的故事告诉读者,旧家庭崩坏以后并无奇迹产生,这个世界仍然一天天的坏下去,年轻一代无论是否具有叛逆性都无路可走。

在她的笔下,没有伟大的使命在召唤,微不足道的人们只是感觉到日常的一切变得恐怖,她清楚地意识到人在历史变动的面前的无奈,而这一切,刚好符合了沦陷区都市居民的一般社会心理,使读者从文中找到了切实的感受,因而爱玲的文章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爱玲所创作的那些描写市民日常生活与她独有的贵族气质的文字,那些琐碎的精致,那分唯美的苍凉,让那些在沦陷区哀伤与自怜的人们,找到了昔日的回忆与情感上的依托。

那些咖啡馆、跳舞场以及霓红灯下的头晕目眩,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回忆起往昔的十里洋场,深深的吸引了都市动荡环境下的市民。

 

从1943年4月,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

同年5月,发表了《心经》,8月发表了《封锁》,1944年1月发表了《年青的时候》,同年2月发表了《花凋》,5月发表《鸣鸾禧》,6月发表了《红玫瑰与白玫瑰》,9月发表《桂花蒸·阿小悲秋》,11月发表《等》。

在这两年期间,她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

《到底是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等。

1944年8月和11月,爱玲相继出版了她最有代表性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爱玲在沦陷区的文坛里大放异彩,如鱼得水。

战争与生计迫使爱玲运用她唯一的技能写作来过生活。

如果说不是战争的爆发,也许她在英国读书,成为一名学者或是白领,不会这么快的成为一名作家,或许她要经过多年的摸索才找到这条途径。

结论

爱玲的一生是传奇的,她用自己传奇性的一生和传奇式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特殊的人生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她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她留下的作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阅读,去研究,去体会她在小说中注入的感情。

 

参考文献

1、爱玲《对照记》,十月,2009

2、子静、季季《我的姐姐爱玲》,文汇2003

3、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2005

4、爱玲《自己的文章》《爱玲文集》,文艺,1992

5、贞元《爱玲传:

独爱临水照花人》,中国工人,2012

6、爱玲《传奇》再版本,杂志,1944

7、爱玲《创世纪》《爱玲文集》,文艺,1992

8、爱玲《有女同车》《爱玲文集》,文艺,1992

9、子静、季季《我的姐姐爱玲》,文汇2003

10、爱玲《写什么》《爱玲文集》,文艺1992

11、胡兰成《今生今世》,中国社会科学,2003

12、爱玲《相见欢》《爱玲文集》,文艺1992

13、夏志清《鸡窗集》,三联,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