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959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净沙教案设计Word格式.docx

三、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小结: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

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4.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

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

四、品析鉴赏: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

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

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

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

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

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

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

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再读古诗,理解其意。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示例一: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

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

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

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

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示例二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

一片悲凉的秋景。

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

)而行。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三).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

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

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

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举例:

“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

同学们可以类推。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深秋郊野晚景图、凄苦羁旅图秋郊夕照图

3.“断肠人在天涯”中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

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能漂泊在天边极远的地方。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

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

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闷。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

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

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魄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

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化景语为情语,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6.《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7.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

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白描),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五.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

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示例】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的《绝句》

3.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的《燕歌行》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小结:

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

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八、教学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学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初三学生之前没有过多的接触过关于意象的话题,因此,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

【篇二: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2、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1、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

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秋天美丽的景色、多姿多彩的颜色)

2、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

试着说一说

(出示大屏幕):

有关秋天的诗句

二、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

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

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

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介绍元曲:

2、读读这首元曲,多读几遍。

读通,读顺,读出曲的节奏美。

3、指名读,随机点评。

4、借助注释,仔细读读这首曲子,思考: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秋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

从“落日、残霞、轻烟”可以看出。

5、孤村与轻烟,落日与残霞,老树与寒鸦,读完后,你觉得秋天傍晚的景色是怎样的?

(凄凉、冷清、孤寂?

如果你看到了,你会说些什么?

想些什么?

(村子太孤寂安静了;

大发感慨: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看到饱经沧桑、毫无生机与活力的老树,听到寒鸦鸣叫,真是凄凉。

)6?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

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1)、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2)、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7、第三句写的是什么?

(1)、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2)、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

鸿雁有什么有什么特点?

(一点:

说明远,高;

影下:

说明速度快。

)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雁在振翅高飞,大雁的动感美等。

这就是冷清之境中的秋的“活力”。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8、最后两句,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颜色)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绚丽多姿、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这就是秋的绚丽多姿。

9、过渡:

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

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又是充满活力的,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

10、练习读好。

前两句读出凄凉、冷清、孤寂的感觉,声音要轻、缓。

第三句要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之快。

最后两句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五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11、文因情而生。

(板书)白朴的大半生在做官,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选择了离开。

归隐山林或许是冷清的,这是孤寂的人生;

但能在寂寞中振翅高飞,这是奋斗的有追求的人生;

在经历孤寂、奋斗以后,你便会拥有秋天般多彩多姿、绚烂迷人的人生。

作者就是通过这首曲来表达这样的心境的。

12、配乐朗读。

人们说,诗歌就是音乐,音乐就是诗歌。

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节奏美,音韵美。

(男生读

女生读,教师读。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1、总结学法:

要读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指名读,适时指导。

共同点:

曲牌相同,作者朝代相同,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

题目不同,作者不同,景色也有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4、这首曲写了夕阳西下时作者的所见,所思,所闻。

夕阳西下,是什么时候?

夕阳西下,是鸟雀归巢的时候,看着眼前的“枯藤老树昏鸦”,内心无比悲凉,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是人们顺着弯弯的小桥,沿着潺潺的流水回到温馨的家的时候,家里有白发苍苍的父亲,正在缝补衣服的慈母,有活泼可爱的孩子,有勤劳贤惠的妻子?

可看着眼前这无比温馨的家的画面,令人倍感悲伤,我也有一个温馨的家,可是,此时却——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陪伴作者的只有寒冷的秋风、一匹骨瘦嶙峋瘦的老马,还有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

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

你因何肝肠寸断?

(因在他乡,有家难归,因此情此景此地,因浓浓的思乡情。

5、集体配乐朗读。

6、配乐口头改写。

夕阳西下,在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上,慢慢走来一个人,只见他蓬头垢面,面容憔悴,一脸的沧桑。

陪伴他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

凛冽的寒风卷着黄沙,打在脸上,卷起他枯黄的长发。

眼前,“枯藤老树昏鸦”,令人倍感凄凉,“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无限羡慕,让游子不由地想起家乡那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馨的家园;

想起了年迈的父亲,白发苍苍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勤劳贤惠的妻子?

夕阳西下,正是鸟儿归巢,羊儿归圈,人儿回家的时候。

想想自己,今夜又要栖居何处?

看到此情此景,游子不由地吟诵出一首曲来——

7、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对环境、景物的描写,用景来衬托心情。

我们也要

九、对秋思的改编,现代诗

改编的现代诗

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

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

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

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

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

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

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

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

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

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

作业布置:

天净沙.秋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通过意会阅读,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了解写作背景,借此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词析句,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教学难点:

提高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了解本文写作特色及艺术手法。

课时设计: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初触主题

1、同学们,不知不觉秋天已经来了,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秋天的风光图(欣赏秋天的风光)

2、看着这组风光图,你一定被秋天的美丽给打动了吧,你能用自己积累的诗句赞赞它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二、导入。

1.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浓情的诗词来书写秋天呀,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赏析一首小令——《天净沙〃秋》

2读题,了解元曲

小令是元曲的一种,我们第一次接触元曲,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元曲

元曲是盛行元代的文学样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散曲,散曲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

二是剧曲,主要是套数组成的,是舞台上演出的杂剧的曲文。

“散曲”是和“剧曲”不同。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

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小令又叫叶儿,很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和词很相近。

词有词牌名,曲也有曲牌名,“天净沙”就是曲牌名。

那么“秋”字就是什么?

(这首曲子的题目)我们一起再读读题目,注意中间的小黑点,要停顿好。

3介绍作者:

三.初读明曲意

1、在这首小令的描写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天净沙秋》这首曲子。

(注意,用心读上三遍,要求念得字正腔圆,注意平仄和停顿,试着读出韵味来。

2、学生自由朗读。

3、(大家读得真专注,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名朗读。

随时正音,示范评价。

4、齐读。

5、思考领悟曲意,全班交流。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测学生对元曲的认识了解

2、检测学生对作者的认识了解

3、导入新授

二、品读悟曲情

秋之画,动静有致

组织生齐读课文

师:

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卷宏阔的秋景图,请你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曲子的大意。

(自由准备。

)交流

真是一个清肃又明朗的秋天。

古人写景,总不忘动静结合,请你再读读这首小令,按照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可以把这首曲子分成几个画面?

2、全班交流。

按照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些景物组成了几个画面?

.静态: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动态:

“一点飞鸿影下。

静态: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请注意动静再来读读这支曲子指名,齐读。

秋之境,秋情之转

1、这首曲子被后人尊为“秋意之圣”,因为它在写作上有独到之处,我们来细细欣赏这首曲子,先看这个画面

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两句中有几种景物,几个名词(这个画面有六种景物: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六个名词)再来读读这两句

读着这六个名词,我们觉得作者作者仅仅在写曲子吗?

而是在干什么?

(画画)

(巧妙地用六个名词描画了一个的画面,这种方法叫做名词铺排法)

2、①静静地,让我们想一想,作者写下这六个名词,这六种景物,此时在他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

你是从哪几个字词中读出来的呢?

②请3——4个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

(从“孤”、“残”、“老”、“寒”)读出(萧瑟或孤独、凄凉)。

板书:

萧瑟、凄凉)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者两句。

3、要想真正读懂作者的心,必须得知道作者当时的境况,根据我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就知道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了。

此时,作者应该在哪里?

(去往投宿的路上)

常年漂流在外,每到傍晚。

羁鸟归林,落日坠山,老乌鸦也停歇树头,他却要投宿别家。

所以看到此情此景,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