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896696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docx

完整版学霸考编笔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②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2、心理现象的结构★★★★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注意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3、心理的实质★★

㈠心理是脑的机能。

⑴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⑵反射的分类:

★★★★

无条件反射:

先天的本能活动

反射第一信号系统:

由具体事物引起的

条件反射:

后天习得第二信号系统:

由语言引起的

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4、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①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②1879 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科学道路。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5、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学派

 

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格式塔主义

又称完形心理学

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

 

冯特、铁钦纳

 

詹姆斯、杜威

 

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华生、斯金纳

 

弗洛伊德

 

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

 

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完形,强调对整体的研究,整体优于部

“第一势力”,实验法,片面夸大教育和

环境的作用

“第二势力”,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

无意识的研究

“第三势力”,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

现的需要

 

1

 

现代认知奈塞尔、皮亚杰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

 

2

 

第二章认知过程

1、注意概述★★

㈠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㈡特点

①指向性。

②集中性。

㈢功能

①选择功能。

②保持功能。

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2、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㈠无意注意。

⑴概念: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⑵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①客观条件: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

②主观条件:

即人本身的状态。

㈡有意注意。

⑴概念: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

注意。

⑵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合理组织活动。

③对兴趣的依从性。

④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㈢有意后注意。

⑴概念:

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品质★★★★

①小学低年级:

无意注意占主导。

②小学高年级:

有意注意开始形成和发展。

③中学阶段:

有意注意占主导。

4、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

5、注意规律的教学应用★★

PS 论述:

结合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谈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㈠维持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的条件。

有意注意:

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合理组织活动。

③对兴趣的依从性。

④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无意注意:

①客观条件: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

新异性。

②主观条件:

即人本身的状态。

 

3

 

㈡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①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②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③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6、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认识的起点。

7、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㈠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①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②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

③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感受性低,则感觉阈

限高。

④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

限。

㈡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①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

阈限。

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㈢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①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

②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8、感觉的相互作用★★★

㈠感觉适应

①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②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

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㈡感觉对比

①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①感觉对比分为两种: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

对比现象。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继时对比。

㈢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

感觉等。

9、知觉概念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

映。

10、知觉的基本特征★★★★

①知觉的选择性

②知觉的理解性

③知觉的整体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11、观察概念★★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又叫“思维的

 

4

 

知觉”。

12、观察力的培养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④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

质。

13、感知规律的教学应用

㈠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㈠实物直观

例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

㈡模像直观

例如用动画形式表现。

㈢言语直观

㈡如何根据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①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②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③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④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4、记忆

㈠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㈡记忆的分类★★★

⑴根据记忆的对象分为:

①形象记忆

②逻辑记忆(语义记忆)

③情绪记忆

④动作记忆

⑵根据记忆时间的长短分为:

①瞬时记忆

②短时记忆

③长时记忆

⑶根据加工和存储的内容分为:

①陈述性知识记忆

②程序性知识记忆

⑷根据意识的参与程度分为:

①外显记忆

②内隐记忆

15、记忆的基本过程

㈠识记

⑴定义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⑵分类

 

5

 

①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②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⑶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从主观、客观角度识记

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③活动任务的性质。

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⑤识记的方法。

㈡保持与遗忘

⑴定义

①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②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

⑵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成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

再遗忘了。

⑶遗忘的原因★★★

①消退说

②干扰说。

A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B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③压抑(动机)说。

④提取失败说。

——又称为舌尖现象。

⑷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系列位置效应:

开头和结尾处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位置。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 50%,记忆效果最好。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④识记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⑥情绪和动机。

⑸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复习方法多样化。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⑦掌握复习的量。

㈢回忆与再认

⑴回忆

①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②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

⑵再认

 

6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6、记忆系统★★

㈠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⑴特点

①时间极短。

0.25——4 秒。

②容量较大。

⑵编码

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

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㈡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⑴特点

①时间很短。

②容量有限。

容量为 7±2,即 5—9 个项目。

⑵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

PS 扩大短时记忆容量的方法是加大记忆组块。

⑶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㈢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⑴特点

①容量无限。

②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⑵编码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

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

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它们又被

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17、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①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学生以无意记忆为主,小学高年级后以有意记忆为主。

②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记忆为优势,中学阶段抽象记忆占优势。

18、如何进行有效的记忆★★★★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⑤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9、表象★★

㈠概念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㈡特征

①直观性。

②概括性。

③可操作性。

20、想象★★

㈠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㈡种类

 

7

 

①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③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㈢想象的加工方式

①黏合。

孙悟空、美人鱼。

②夸张。

千手观音。

③拟人化。

雷公、电母。

④典型化。

21、再造想象

㈠含义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㈡产生条件

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生动、鲜明。

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22、创造想象

㈠含义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

的过程。

㈡产生条件

①强烈的创造愿望。

②丰富的表象储备。

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④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

用的事物叫原型。

⑤积极的思维活动。

⑥灵感的作用。

23、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①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PS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㈠创造想象的产生条件

①强烈的创造愿望。

②丰富的表象储备。

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④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

用的事物叫原型。

⑤积极的思维活动。

⑥灵感的作用。

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①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8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24、言语★★

㈠含义

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㈡种类书面言语

 

⑴内部言语⑵外部言语对话言语

口头言语

独白言语

㈢言语理解的三个水平

①词汇。

②句子。

③课文或话语。

25、思维★★★

㈠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㈡特征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

㈢类型★★★

直觉动作思维

发展水平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分析思维:

解数学题

逻辑性

直觉思维:

灵感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方向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再造性思维

创造程度

创造性思维

 

26、思维的过程

①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

②比较与分类

③抽象与概括

抽象:

提供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

 

9

 

概括:

把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综合。

④系统化与具体化。

27、思维的形式

㈠概念——思维的基本形式

㈡判断

㈢推理

28、科学概念的掌握★★★

①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②合理利用学生过去的知识经验,

③充分利用“变式”。

④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⑤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29、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㈠特征

①流畅性。

②灵活性。

③独创性。

㈡创造思维的过程

①准备期。

②酝酿期。

③豁朗期。

④验证期。

30、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①小学低年级: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②小学高年级:

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③中学生:

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初中:

经验型。

▲高中:

理论型。

31、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落叶知秋——深刻性

②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取长补短——批判性

③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3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加强语言交流与训练。

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10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

1、情绪和情感

①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

②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与生理需要联系

情绪情境性,易变性

冲动性、外显性

区别

与社会需要联系

情感稳定性、持久性

深沉性、内隐性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情绪的分类★★★

①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

②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意识狭窄”现象。

③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4、情感的分类★★★

①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②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事物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③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5、情绪情感的功能★★

①信号功能。

②调节功能——动力功能。

③感染功能。

6、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①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

②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③对异性的情感。

7、自我防御机制

㈠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㈡几种自我防御机制★★★★

①压抑

②否认

③置换,又叫转移。

迁怒就是这个机制。

④文饰,即合理化。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⑤投射。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⑥代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⑦升华

 

11

 

8、良好情绪的标准★★

①善于表达

②强度适当

③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④符合年龄特点

9、如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正确看待问题。

④学会调节的方法。

⑤实践锻炼。

10、意志★★

㈠概念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

目标的心理过程。

㈡特征

①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②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

③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④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1、意志行动的过程

㈠准备阶段

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订行动计划等环节。

⑴动机斗争——动机冲突★★★★

①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②双避冲突——前怕狼后怕虎

③趋避冲突

④多重趋避冲突

㈡执行决定阶段——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环节

12、意志的品质★★★★

①自觉性——盲从

②果断性——优柔寡断

③自制性——任性和怯懦

④坚韧性——动摇性

13、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12

 

第四章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1、需要★★

㈠需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缺失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④尊重需要

 

⑤求知需要

⑥审美需要成长需要——永远得不到满足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

㈢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学的意义

①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和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

②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

积极性。

③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

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

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2、动机★★★

㈠概念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㈡分类

①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②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㈢功能

①激活功能

②指向功能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

3、兴趣

㈠兴趣的品质

①兴趣的广度。

②兴趣的中心。

③兴趣的稳定性。

④兴趣的效能。

㈡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能力★★

㈠概念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3

 

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才能。

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

㈡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㈢能力的分类

①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智力)和特殊能力。

②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③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智力) 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㈣能力测验★★★

第一个智力量表:

比纳—西蒙量表(1905 年)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1916 年)

比率智商公式:

IQ=(智龄÷实龄)×100

缺点:

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下降,与实际不符。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离差智商根据:

人的智力按正态分布,智商分布的标准差为 15。

公式:

IQ=100+15ZZ=(X- X )÷SD

缺点:

容易造成对智力绝对水平的误解,始终不变。

Z 代表个体的标准分,X 代表个体测验得分, X 代表相应年龄群体的平均分,SD 是

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信度:

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

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区分度:

指对答题者在该项题目上的区分情况。

5、智力★★★★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

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智力因素。

其他事非智力因素。

6、智力理论(分类)

㈠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㈡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㈢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形成的智力因素共有 5×5×6=150 种。

㈣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卡特尔把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先天遗传的)与晶体智力(后天学习的)

㈤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⑴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国新课程改革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提供

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⑵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②科学的智力观。

③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④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㈥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

 

14

 

7、影响(能力)智力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与营养。

②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

③学校教育。

④社会实践。

⑤主观努力。

8、能力的培养

①注重早期教育的开发。

②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⑤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9、人格

㈠概念

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㈡特征★★

①独特性

②稳定性

③整合性——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④功能性

⑤社会性

10、人格的结构

㈠性格

⑴概念: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后天形成,有好坏优劣之分。

个性的核心成分是性格。

⑵如何塑造良好性格

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㈡气质★★

⑴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

征。

先天形成,无好坏之分。

⑵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都是稳定的人格特征

联系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生理——社会

稳定——可塑

区别表现早——表现晚

 

15

 

无好坏——有好坏

㈢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

⑴自我调控系统的三个成分

①自我认知

②自我体验

③自我控制

⑵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①生理自我

②社会自我

③心理自我

11、气质类型

①胆汁质:

精力旺盛、鲁莽;如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