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诗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89752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如何赏析诗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赏析诗歌.docx

《如何赏析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赏析诗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赏析诗歌.docx

如何赏析诗歌

如何赏析诗歌

如何赏析诗歌

  赏析诗词名句

  所谓名句,往往是富含哲理、朗朗上口、给人启发的经典诗句。

虽然经过时代的洗濯和沉淀,但至今依然广被传诵,散发着怡人的光芒。

  名句之所以成为名句,主要是因为它在表现手法上比较有特色:

有的是写景方法独特;有的是运用修辞,语言生动;有的用词典雅,形象鲜明;有的是富有哲理,揭示一般规律,给人以启迪;有的是感情浓重,意蕴悠远,感人至深等。

  所以对于名句的鉴赏,可以抓住这些方面来分析:

  一、分析名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并且要重点分析其在句中的作用。

  1、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

借清风明月传达诗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关怀之情。

  2、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一句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

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同时也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语出岑参的《白雪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写景咏雪的名句。

作者用春景来写冬景,用春花来喻冬雪。

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

写出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语出李商隐的《无题》。

这是抒写爱情的名句。

作者运用比喻、双关的手法,写出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可谓肺腑之言。

它给人的启示是,对爱如此执着,对事业、理想的追求也应如此。

  二、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和"入"用拟人手法把江上景物当人写,更显出生机勃勃的自然情趣,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

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

  三、分析名句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动写静(或以声衬静)、运用典故等。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新重用的愿望。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写作手法: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

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宏愿,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4、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两句诗一洗过去送别诗那种悲苦缠绵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三、分析名句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分析是要先从字面入手,重点放在由此推出的一般规律,体会它给人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1.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旁边,有千船竞发;病树前头,看万木争春。

诗句借景寓理,蕴含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不平遭遇的愤慨。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暗含着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实现理想愿望的深刻哲理。

  3.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语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诗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它告诉人们,只有志存高远,胸襟旷达,才不会为私心杂念所困,追求功名利禄所累。

置身于崇高的境界当中,心灵才能得以纯洁而美好。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出朱熹《观书有感》。

诗句借喻寓理。

启发人们:

人要达到心灵纯洁,心海澄明,就得认真读书,不断补充新知。

诗人以自己的读书感悟通过比喻予以表达,寓意鲜明而又深刻。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语出王湾的《次山固山下》。

诗句写景寓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冉冉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的景物已呈露出春意。

读着这样对仗工整的诗句,不禁使人明白,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离不开原有的旧事物,一个旧事物行将结束之时,一个新的事物便已孕育其中了。

新旧事物就是这样交替更换着,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决心和勇气。

它启示人们要不断追求,努力攀登人生的顶峰,人生就会有更壮阔的境界。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词借自然现象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万事难全,我们应该用豁达的心胸对待,不能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

  四、从内容上分析,先把诗句翻译一下,然后说一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句为送别的名句。

离别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但作为知己好友,尽管彼此分开,但是心与心的距离并未拉开,依然心心相"近"。

作者勉励自己的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被人广为传诵。

意思是说落花并非无情物,它能化作肥沃的春泥而重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诗中的"落红"分明是作者自喻,表示自己虽然仕途失意,但不甘沉沦,仍要为国家与民族贡献力量。

正因为这两句诗寓意深刻,不仅成为龚自珍一生精神的写照,而且被后人用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献身的志士仁人。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即使有千丝万缕的离愁,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是离别愁情,这离愁别恨的另一种滋味,不是常人所体验到的。

(这几句话直抒离愁之苦,抒发了作者一腔怀旧之情。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

  族气节。

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作业

  1、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从写法的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你认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千古名句的理由是什么?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什么广为传颂?

  6、请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赏析。

  7、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9、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和"圆"用得十分传神,说说它们的妙处)

  10、结合全诗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1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3、试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14、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案:

  1、本句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抒发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这两句话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乱花"对"浅草","渐欲"对"才能","迷"对"没","人眼"对"马蹄",准确地描绘了早春花草的清新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3、诗人因为感悟时事,见到鲜花也落泪;恼恨离别,听到鸟鸣也伤心。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借景抒情。

  4、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情感慷慨激昂,乐观向上。

  5、因为,这两句话诗写出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所以广为传颂。

  6、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不仅写出了时光匆匆不可待,而且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让人对未来产生美好的遐想。

  7、这两句话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不但慰勉了友人,表达了真挚情感,而且一反过去送别诗忧伤的情调,表达了诗人的豁达之情。

  8、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落去"对"燕归来",写出了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表达了词人赏春惜时的感情。

  9、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同时,融入了作者的孤寂情绪。

  【一个"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凉的感觉。

这两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同时,融入了作者的孤寂情绪。

  10、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奇特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送别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11、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12、诗人借"东风",对赤壁之战加以评述,又虚构了一个带有传奇性的结尾。

不仅表现出了诗人非凡的见识,而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13、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情感,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14、作者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情,阐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困难吓倒的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作业

  1、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从写法的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你认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千古名句的理由是什么?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什么广为传颂?

  6、请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赏析。

  7、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9、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和"圆"用得十分传神,说说它们的妙处)

  10、结合全诗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1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3、试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14、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关文章】如何做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

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

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看有没有用修辞。

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

  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

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

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

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

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

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

",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

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

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4分)

  答:

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

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可分三种:

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

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

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①凝炼美。

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

②简远美。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③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

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

一是遥想,二是梦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