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0353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docx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第一弹| 时代发展:

划时代之桨,扬奋进之帆

一进入五月份,仿佛空气都变得急躁起来。

我们期待那个日子,又惧怕那个日子.我们既希望白驹过隙,又许愿时光凝滞。

每一个抵达成功之港的人,必然拥有一颗坚不可摧的心。

而在高考前建立自信的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踏实地写好每一个字,做好每一道题,积累好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

在最后的23天,请沉下心来,跟着纸条君一起逐个辨析2019年的高考作文热点.相信理解了它们,语文考场上的你会底气十足,所向披靡。

要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天道酬勤。

纵观2018年的高考作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个人"与“国家”紧密结合起来。

这要求新时代的新青年,不仅要“读圣贤书",更要知“天下事”;不仅要追求个人理想,更要学会将“小我”融入“大我”,主动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但是,这种偏宏观的立意角度绝不是让你把文章写得空洞乏味,阅卷老师想要看到的,是有情感有温度的语言表达,是以小见大、化虚为实的艺术诠释;而这种看上去政治色彩较浓的命题材料也不是让你一味地念口号、唱赞歌,真正的高分作文逻辑严密、有理有据,其作者善于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思考万物人生。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将结合2018-2019的时政热点,分别从时代发展、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人文素养、思辨精神、生态文明、家国情怀七个角度,为小伙伴们建构逻辑框架,梳理行文思路,并配以相关的短句素材,从根本上帮助大家突破思维混乱、言之无物的困境。

此外,纸条君还会在文末附上相关的人物、时事素材链接,让你迅速get可以用到论据中的事例。

当然,纸条君给出的思路绝不是标准答案,仅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小伙伴们若有更好的想法和思路,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讨论~

本期关键词——时代发展

时代,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意味的词。

它既是传统的,承载着民族记忆;又是现实的,融汇着当代精神。

时代是流动的,是变幻的.谈到时代,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与发展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着眼于新的时代定位,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通过新的实践开拓一片新天地。

回顾2018年的高考作文,从全国卷一《2035年“时光机"》到全国卷三《改革开放三部曲》,再到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无一不要求小伙伴们以正确的历史观把握社会变迁,并拥有积极的时代参与感.

新时代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面对新时代,什么样的态度才是适合的?

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应该如何做?

跟着纸条君一起思考一下吧~

新时代意味着什么

2019年,对于所有中国人都意义深远。

它不仅是建国70周年、五四运动100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前夜。

在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具有五个内涵: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对于国家来说,时代机遇与时代挑战并存。

从近代百年的砥砺求索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励精图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锐意创新,时代变迁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而处于新的历史交汇点的2019年,既是充盈着勃勃生机的机遇,亦是潜伏着无数坎坷的挑战。

▎对于个人来说,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与客观的时代环境相互影响.

时代塑造我们,我们亦描绘时代。

一方面,交织着诸多历史记忆的时代,不断地形塑着我们的性情和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并不是毫无思想的机器,我们的每一次抉择、每一次突破、每一次进取,同样在影响着这个时代环境。

如何面对新时代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置身于新时代的风口,国家、民族、个人都不能沉浸于历史的成就、忽略现实的风险,都不能原地踏步、踯躅不前。

▎对于国家,全球化时代充满风险,要居安思危,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

国家要居安思危,保持忧患意识。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挑战,而21世纪作为一个全球化时代,互联网超越时间和空间,将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社会,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调整和重构,机会与风险并行.面对这样的时代,一方面,要坚持科学理论,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开辟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对外开放,不畏乘风破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时代是朝前走的,发展不是情怀的敌人,相反,只有发展才会给情怀创造基础.

——《人民日报》

▎对于个人,和平年代更应该勇于拼搏,承担时代责任,开拓未来,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我们要“迎难而上,开拓进取”。

在这个海晏河清的时代,我们当然可以去享受它带给我们的富足和愉悦,但安于现状会让一个人丧失斗志,贪图安逸会让一个灵魂沉重不堪.作为时代的青年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时代就像筛子,筛得每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碎琉璃》

七十年的沧桑变幻,四十年的飞跃前进,时代在不断变迁,社会在持续发展,不同的环境塑造了不同时代的人.而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勇立潮头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不畏艰辛,不忘初心.他们如同一棵挺拔的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林鸣坚持走自我研发之路,带领团队耗费无数心血攻克技术难关,造就“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黄旭华默默奋斗在科研一线,隐姓埋名三十载,用一生换来了核潜艇的中国制造;高锟在众多同行的非议面前依旧坚持研究,走遍全球各大玻璃厂商,终让光纤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徐颖践行“严谨、创新、耐得住寂寞”的科学精神,与无数科研工作者自主研制北斗导航系统,提升国家的科技软实力.(相关人物素材链接见文末)

我们常说,这是消费主义的时代,没人能逃过金钱的诱惑;我们常叹,这是功利主义的时代,没人能忽略利益的衡量;我们常常随波逐流,视“个人主义"为普世价值。

但仍有这样一群人,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泛舟而下,却不随世浮沉。

他们是时代的脊梁,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

对于时代发展,我们既可以从时间维度去追溯,细数历史长河中的社会变迁;亦可以从空间维度去观察,深思今时今日的机遇与挑战。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最好不要忘记思考“你”自己在新时代中的定位,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

纵观2018年的高考作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个人”与“国家”紧密结合起来。

这要求新时代的新青年,不仅要“读圣贤书",更要知“天下事”;不仅要追求个人理想,更要学会将“小我”融入“大我",主动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但是,这种偏宏观的立意角度绝不是让你把文章写得空洞乏味,阅卷老师想要看到的,是有情感有温度的语言表达,是以小见大、化虚为实的艺术诠释;而这种看上去政治色彩较浓的命题材料也不是让你一味地念口号、唱赞歌,真正的高分作文逻辑严密、有理有据,其作者善于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思考万物人生。

作文纸条高考特辑,将结合2018—2019的时政热点,分别从时代发展、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人文素养、思辨精神、生态文明、家国情怀七个角度,为小伙伴们建构逻辑框架,梳理行文思路,并配以相关的短句素材,从根本上帮助大家突破思维混乱、言之无物的困境。

此外,纸条君还会在文末附上相关的人物、时事素材链接,让你迅速get可以用到论据中的事例。

当然,纸条君给出的思路绝不是标准答案,仅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小伙伴们若有更好的想法和思路,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讨论~

本期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技实际上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科学与技术。

科学是发现,探索并建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将科学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实现某种功能。

在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引领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科技创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唯有将科技与创新紧密结合,给新的发展动力架上充满活力的双翼,才能抓住历史机遇,迎来飞跃和发展.

去年的高考作文虽然没有直接考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内容,但全国卷一《2035年“时光机”》、全国卷三《改革开放三部曲》中均有隐晦涉及,前者着眼时代感,后者从重视速度到重视质量,都与“创新”有藕断丝连的联系.而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2014年辽宁卷《科技对生活的影响》、2012年湖北卷《科技的利与弊》则直接涉及“科技”主题,要求小伙伴们对其进行辩证地思考和理解.

科技给当代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将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跟着纸条君一起思考一下吧~

科技

科技是一种颠覆性的力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还在人们的思维领域掀起了惊涛骇浪。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然而,科技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科技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对于国家而言,科技是处于历史交汇期的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轴心,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点。

在现代社会中,经验的重要性逐渐被理论取代,科技以其强大的预测能力摒弃了人工的重复试错;传统手工业被大机器的批量化生产取代,科技以其超乎寻常的加速度掀起了新一轮工业变革。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人类的新智慧以某种形式战胜了古老智慧,这其实是人类的又一次自我超越。

-—柯洁

▎对于社会而言,科技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过度科技化会疏远人际关系,而滥用科技则会导致生态破坏、物种灭绝、病菌肆虐等灾害。

一方面,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精神资源,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加快了外在世界的变化,却忽视了人类心灵的承受限度和适应能力,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感觉轰炸、信息超载和决策压力.

年轻人仍然所见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

讯息不等于眼界.

——陈丹青

与信息数量越来越不成正比的是,我们距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澎湃新闻》

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索尔仁尼琴

如何看待科技发展

▎以辩证的态度看待科技发展,保持忧患意识。

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前夜,我们要乐观以待,也要秉烛忧思。

——《新京报》

▎坚守初心,科技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依归。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纪伯伦

一切发展的旨归,不是数字不是物,而是大写的“人”。

-—《中国青年报》

创新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创造新的事物或思想,是社会变迁的源泉。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改良旧的思维定势;创新的核心是“新”,代表着丰富与完善.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

为何创新

▎对于个人而言,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无,将决定他的发展前途。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革新和大机器生产使社会对纯粹体力劳动的需求不断减少,对脑力劳动的要求不断提高。

身处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没有创新就缺乏竞争力。

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商君书》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鲁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桓宽

▎对于社会而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追求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双丰收,还是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创新都在其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都是一剂效力非常的灵丹妙药。

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意识上的转换,更需要通过创新转变发展模式,从而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对于国家而言,创新能力愈发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

科技领域作为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

“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没有捷径,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驭势者独步天下。

——《人民日报》

如何创新

▎对世界充满好奇,不随波逐流。

必要性不是创新之母,好奇心才是。

-—简·雅各布斯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创造力最重要的不是发现前人未见的,而是在人人所见到的现象中想到前人所没有想到的。

-—薛定谔

▎脚踏实地,注重实干.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周易》

习惯会约束一个人的行为,偏见会局限一个人的视野.跳出舒适区,突破惯性思维,敢于思他人所未思,敢于做他人所未做,不仅需要创新意识,更需要坚持、胆识和勇气.

顾方舟为了让小儿麻痹症活疫苗走进偏远地区,精心研制方便运输的糖丸疫苗,为千千万万儿童送去希望;杨璐菡时时刻刻专注于课题研究,坚持“24×7”的工作模式,为器官移植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胡玮炜在众人犹豫之际,果断地做出“共享单车”的尝试,不惧探索之路上的磨难与挫折,大胆地迈上科技改变出行的小径.(相关人物素材链接见文末)

创新是一种勇于突破的能力,更是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

科技如一粒火种,点燃了整个人类社会,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超时空性和无限性。

创新更是科技的加速度,为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当然,纸条君给出的思路绝不是标准答案,仅作为抛砖引玉之用.小伙伴们若有更好的想法和思路,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讨论~

本期关键词——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晶。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开始发挥强大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精神产物。

它们彰显着人类的生命,升华着人类的精神,丰富着人类的生活。

文化艺术,可溯源至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譬如那些古拙的鱼纹彩陶、浪漫的敦煌壁画。

它还体现在现代人对过往文明的传承和改造,以及现代人在新时代背景下所创造的新文化。

古老文化能否抵挡住时间的冲刷,走向未来,在于人们如何对其进行重新挖掘与弘扬;现代文艺能否不断开拓新天地,永葆活力,在于人们如何对其进行理性审视与创新。

回顾往年的高考作文,从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到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从2017年全国卷二《读名句的感触和思考》再到2018年江苏卷《语言》,无一不要求小纸条们重新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那些贯穿古今、流光溢彩的艺术文明。

作为个人,我们如何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和美?

对于一个社会,文化艺术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待文化?

接下来,纸条君将从“重新挖掘(个人)"“积极弘扬(社会)",以及“文化自信(国家)”三个层面,来探讨文化艺术这个话题。

小伙伴们快跟着纸条君一起思考一下吧~

审美生活意味着什么

走在街头,各类文化产品和工业艺术品将我们包围。

都市人徘徊于名目繁多的现代艺术展,快时尚的服装店挤满了年轻男女,“流行”与“过时”的红绿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无限切换,令人头晕目眩,却又沉溺其中。

人人都行色匆匆,急切地从“快餐式文化”或“快餐式艺术"中找寻自我的存在,希冀通过“文艺的休闲方式”“紧跟潮流的时尚触觉”“光鲜亮丽的衣饰”展现自己的“审美”与“品味”,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消费主义的同谋.要想真正拥有一种个人的、内在的审美生活,提高生活格调,究其根本,需要自身生活态度的转变、审美能力的修炼.

▎关注日常细节,发现生活之美。

过一种审美生活,就要拥有一双善于捕捉细节、发现美的眼睛.在这个崇尚竞争、追求卓越的年代,很少有人的目光会停留到脚边漫游的一行蚂蚁、河塘中追逐嬉戏的游鱼。

人们往往追逐那些被贴上“美丽”标签的“商品”,却错过了日常生活中充满灵动的点滴,以至于难以领略到外界之物自然流露的艺术美感.

我感到,自己仿佛变得蔚蓝,变得无边无际,眼睛和指尖上,栖息着无数的星辰.

——马林·索雷斯库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论衡》

▎与美交流,陶冶情操。

充实我们的审美生活,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学会与美的事物、美的艺术交流,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这些经过历史淘洗的经典,蕴藏着真正的美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欣赏、学习、钻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艺术交流、与作者交流,充实心灵、陶冶性情.

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与艺术,之所以能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保持魅力,有赖于整个社会对它的积极传承与弘扬。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要顺应潮流,艺术技艺也要不断革新,这就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肩负起薪火相传的使命,永远对其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匠心精神,是传统文化中优良品质的一个缩影。

所有精美的艺术与工艺作品,都是由一种专心致志、做到极致的心思锻造的,这是流淌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血液中的美好精神——“匠心”。

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闪闪发光,在时代变迁中坚守最初的信仰,在无数传承者的持续打磨之下,历久弥新.

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林清玄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

-—《了不起的匠人》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联起来成为社会。

—-龙应台

▎ 文化创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文化构建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根基,又要运用新思维和新技术,为其注入时代活力.

文化绝不是一幅死的挂在墙上已完成的画:

油墨已干,不容任何增添涂改.

——龙应台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走好文化自信之路,就要求作为国人的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领悟其特质,并懂得如何在它的指导下进行实践。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兼收并蓄的特质。

从民为邦本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从锐意创新到开放包容的视野胸怀,中华文化的特质,让国民的信心更大、底气更足。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源于中华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源于中华文化不断进行的自我更新,源于中华文化积极与世界文化交流,兼收并蓄。

▎ 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亦不是一项内心观照的意识活动,它需要我们用具体的行动来落实。

落实文化自信,在实际行动中就要把握好四个方向。

首先,区分精华与糟粕,学会用理性的、批判的态度审视过去的文化;第二,防止两个极端,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又不全盘否定本土文化,警觉文化自负,培育健康的文化心理;第三,善于在不同文化中寻找共同点,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第四,坚持实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保证人们享受基础的文化资源同时,促进文化产业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化,使文化领域充满生机。

过去文化的产物中除了瑰宝外,还包含着许多我们应该予以抛弃和剔除的形形色色的糟粕。

-—卢那察尔斯基

和合共生的中国方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新华社评论员《让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命运共同体构建》

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能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脱离,否则,一个社会的文化就很难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因此,处于今日中国的我们,在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传统美德,为艺术注入时代精神.经过细致琢磨而焕发生机的传统文化艺术,才能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对它保持信念。

近两年来,中国正在大踏步走一条文化自信的道路,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性态度,不断磨合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中国的连接点,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唤起当代社会人尘封的精神角落。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和《了不起的匠人》等文化纪录片,到许多综艺节目慢慢开始强调华夏精神、传递弘扬优秀文化的正能量,我们都能看到一条逐渐明晰的通道,它正在将过去的优秀文化艺术与今日的社会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更加确信自己的文明,更加懂得如何保持它的魅力。

文化艺术类的命题,是江浙地区经常关注的考点。

看到这类题目的时候,可以按照纸条君上面列出的三个层面,即个人-社会—国家进行思考,结合目前社会的时事热点、中国发展的大势展开讨论.当然,纸条君只是提供一个思路,相信小纸条们会有更多更好更丰富的想法,多思考、多练笔,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

本期关键词—-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内蕴丰厚的词汇。

人文,即“人文科学”的简称;素养,则囊括了“能力素养”与“精神素养"。

而“人文素养"的核心,并不在那些可以被量化的能力,而是着眼于后者,立足于“以人为本"。

人文素养,是一种重情重性、追求美好的精神,是一种人之为人所应具备“德性”。

无论是钻研知识还是崇尚道德,人们最终的立足点,不是冷冰冰的文字或严苛的清规戒律,而应该是人的尊严和感受.

人文素养要求我们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培育人文素养,不仅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更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2018年的高考作文,无论是上海卷《被需要》对人的价值实现的探讨,还是天津卷《器》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强调,或是浙江卷《浙江精神与浙江人》,都与“人文素养”直接相关.此外,若想在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全国卷一《2035年“时光机”》等作文中取得高分,也离不开在“人文素养"的维度进行必要阐发。

作为个人,如何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如何更好地培育人文素养?

接下来,就和纸条君一起思考吧~

读书与修身

读书启人心智、明人精神,它是每一个人拓展眼界、提升自我的最便捷的渠道。

陋巷深处的小贩,可以在晨曦中吟唱唐诗宋词;被繁琐工作困住的白领,亦能在夜灯下品味哲理人生。

书籍给予人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试卷上的分数、众人的崇拜,抑或银行卡上的数额,它最大的意义,体现在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体现在帮助我们怡情养性,开辟一处心灵的桃花源。

▎既要读“有用之书",也要读“无用之书"

一方面,人的肉体要在现实的物质世界生存,“有用之书"能够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人的精神可以超脱现实而存在,“无用之书”虽然可能无法迅速产生实际价值,却关乎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单纯为了功利而读书,难以全神贯注,难以持之以恒。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

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

—-夏尔丹·齐格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梁文道

▎要学“书中理论”,也要行“脚下之路”

书中的内容虽然源于名人大家的思想,经过了一定的历史检验,但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的,即使他受众人景仰,即使他是旷世奇才。

《孟子》云:

“尽信书,不如无书。

”没有人的思想能完全超越个体和时间.

人们对复杂世界的认识从没有标准答案,任何理论都需要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唯有将理论知识化为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它们的真正价值才得以展现,它们的内涵意蕴才会与时俱进。

正如陆游所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浮士德》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

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起来,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

物质与精神

物质与精神,是人类生活的两个向度。

两者的发展应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

物质丰裕和精神富足双轨并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才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

▎物质丰裕是精神追求的现实基础.

《管子》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身体与心灵从来都是密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