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06070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1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HBI8000的研究进展.docx

HBI8000的研究进展

西达本胺(HBI-8000,Chidamide)研究进展

西达本胺(HBI-8000,Chidamide)是一种全新合成的拟申报一类抗肿瘤新药。

化学名称为N-(2-氨基-4-氟苯基)-4-[N-[(E)-3-(3-吡啶)丙烯酰基]氨甲基]苯甲酰胺,离体与整体多种试验模型证实其具有抑制肿瘤作用。

它是一种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

其作用机理为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纠正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的异常,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

毒理学试验表明该药的毒性较低,提示该化合物为有独特作用特点的、毒副反应小的潜在新药。

临床前研究表明,该药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安全性好。

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作为化学药品一类新药进入Ⅰ期临床研究。

西达本胺的临床前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预示,其临床特性可能优于目前市售或开发中的其他HDAC抑制剂。

西达本胺的优势包括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安全特性、临床初显抗肿瘤活性,因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能均优于其他同类药物。

初步疗效观察表明,西达本胺对多种实体肿瘤有效。

对其它类型的T细胞淋巴瘤(NHL)也有效。

并且对B细胞NHL也有一定疗效。

西达本胺对晚期颌下腺腺样囊性癌、软组织肉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肺癌等也有一定疗效。

总体安全性好,剂量限制性毒性为消化道反应,在为数不多的病例中见到了较好的疗效。

西达本胺目前已在中国多家临床研究基地开展针对T细胞淋巴瘤的Ⅱ/Ⅲ期联合临床研究,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即将在中国开展针对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

一、药理类型:

抗肿瘤药(表观遗传调控剂)。

表观遗传研究的分子基础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

一个是针对DNA的甲基化修饰,另一个是针对染色质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

染色质的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是调节基因表达的关键环节之一,而两类酶决定着组蛋白的乙酰化程度,即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istoneacetyltransferases,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deacetylases,HDAC)。

HAT将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部分,转移到染色质核心组蛋白氨基末端上特定赖氨酸(Lys)残基的氨基基团上,从而使氨基上的正电荷被消除,这时DNA分子本身所带有的负电荷有利于DNA构象的展开,使染色质结构变得松弛。

这种松弛的结构促进了转录因子及其辅助因子与DNA分子的接触,因此组蛋白的乙酰化可以激活特定基因的转录过程。

而HDAC则移去组蛋白Lys残基上的乙酰基,恢复组蛋白的正电性,带正电荷的Lys残基与DNA分子的电性相反,增加了DNA与组蛋白之间的吸引力,染色质结构变得紧密,使转录因子及其辅助因子不易接近转录调控元件,从而抑制基因的转录表达。

HDAC还对非组蛋白蛋白质的乙酰化-去乙酰化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包括转录因子、信号传导蛋白、DNA修复酶等等,而这些靶蛋白在基因表达的调控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总之,通过对组蛋白及非组蛋白乙酰化过程的影响,HDAC在表观遗传调控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这一调控机制的异常,则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而针对以HDAC这一类影响表观遗传的重要分子靶标开展的小分子药物研发,已经成为国际肿瘤靶向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品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Deacetylase,HDAC)亚型选择性抑制剂。

西达本胺通过对与肿瘤表观遗传异常密切相关的I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2和3亚型的高度选择性抑制作用,调控患者异常的表观遗传机制,使肿瘤细胞及免疫细胞与增殖、凋亡和分化过程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可能影响免疫细胞与免疫防御和监视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发挥整体抗肿瘤作用。

二、药物介绍

1、适应症:

皮肤T淋巴细胞瘤(CTC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

2、剂型规格:

本品为白色5mg口服片剂

3、用法与用量:

口服,综合耐受性和初步疗效试验结果,推荐未来临床试验的服药剂量及间隔为:

50mg每周2次或30mg每周3次,一个治疗周期为6周,患者连续服药4周,停药休息2周。

每次服药在早餐后30分钟内以温开水送服。

4、贮藏:

密封,在阴凉干燥处保存。

5、包装:

固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密封包装,50片/瓶。

6、有效期:

36个月。

三、药效介绍

1、不良反应:

根据临床试验的观察,目前认为本品的多数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患者在服用西达本胺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按照频率由高到低为: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泻、口干、厌食、腹痛、胃肠胀气等;

造血系统: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

神经系统:

眩晕、失眠、头痛;

心血管系统:

心悸、胸闷、胸痛;

呼吸系统:

咳嗽、咳血;

泌尿系统:

尿常规异常、血尿;

其它:

发热、乏力;

通常这些不良反应均为轻至中度,不影响继续用药,停药后可以恢复。

必要时可进行对症治疗。

2、禁忌:

对本品及其成分过敏者禁用。

3、注意事项:

因目前还未有相关临床研究提示其安全性,有下列情况者禁用或慎用:

妊娠、哺乳期女性;

具有临床意义的QT间期延长病史以及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病人;

心脏传导阻滞、心肌梗塞发作(MI)1年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有症状需药物治疗的冠心病病人;

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

正在进行其它药物临床试验的病人;

有活动性出血或新发生的血栓性疾病以及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出血倾向病史者;

活动性感染者;

主要脏器外科手术后未满6周;

有症状的肿瘤脑转移病人;

精神障碍者/无法获得知情同意者。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目前尚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的经验,尚不知孕妇使用西达本胺是否引起胎儿损害或西达本胺是否影响生育能力,但出于安全考虑,除非可能给患者带来的益处大于潜在的危险,不推荐将西达本胺应用于妊娠妇女。

育龄妇女在使用西达本胺的过程中及治疗后的12个月,应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

尚不清楚西达本胺是否分泌入乳汁,为安全起见,除非可能给患者带来的益处大于潜在的危险,不推荐将西达本胺应用于哺乳期妇女。

5、儿童用药:

西达本胺应用于儿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确定。

6、老年用药:

西达本胺的临床试验者的平均年龄为48岁(18岁~79岁),未发现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年龄有明显关系。

应用于老年患者时不需调整剂量。

7、药物相互作用:

目前尚无西达本胺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资料,西达本胺与化疗药物合用的相互研究也尚未开展。

8、药物过量:

目前尚无西达本胺服用过量的临床试验。

如临床上发生此情况,建议与通常处理服用药物过量者的经验相似,采取常规治疗,包括通过洗胃等方式清除消化道内尚未吸收的药物,同时对患者进行临床监护,必要时采取其它对症治疗。

目前未对西达本胺是否可通过透析清除进行研究。

四、基础研究实验及结论:

对Lovo细胞系和HT-29细胞系分别用Chidamide处理,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A为Chidamide分子结构图

图B为Lovo细胞系和HT-29细胞系分别用Chidamide处理后H3乙酰化程度的western图,通过与β-actin对照,可知H3乙酰化程度随时间增加,因此,可知Chidamide有效的促进了H-3乙酰化程度。

图C为Lovo细胞系和HT-29细胞系经过不同浓度的Chidamide处理后细胞抑制率图,由图可知,细胞抑制率均随时间增加,且随着Chidamide浓度的增加,细胞抑制率也在增加,32μM和72小时细胞抑制率最大。

下列组图为两种细胞系经Chidamide处理后流式、电镜及western图

图A为两种细胞经Chidamide处理后流式图,由图可知,细胞周期均阻滞在G0/G1期,且随Chidamide浓度的增加,凋亡峰越明显,细胞被阻滞的数目越多。

图B为两种细胞经Chidamide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图,由图可知,随Chidamide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也在增加。

图C为两种细胞经8µM的Chidamide处理后透射电镜图,可知两种细胞均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

图D为两种细胞经Chidamide处理后Caspase-3和PARP(为一种DNA损伤修复蛋白,116kDa为其前体,85kDa为激活物形式,DNA损伤程度越高,PARP表达量越大)表达western图。

由图可知,Caspase-3和PARP表达量均随Chidamide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Chidamide是一种有效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它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同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为其抗肿瘤临床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五、I期临床试验及其结果

已完成的I期临床试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药物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确定人体最大耐受剂量,为确定后期临床推荐剂量提供依据;次要目的是观察药物可能的疗效,为后期临床适应症的选择提供参考;同时开展伴随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为临床耐受性和疗效结果的合理解释提供依据。

此研究总共入组31例晚期复发或难治性多种实体瘤和恶性淋巴瘤病人。

病人均为入组前已接受手术切除或放化疗失败者,实体瘤均伴有远处转移,淋巴瘤均为临床IV期。

病人分别口服西达本胺5mg/次、10mg/次、17.5mg/次、25mg/次、32.5mg/次、50.0mg/次每周服药两次、连续服药4周、停药2周为一个周期。

还有部分病人每周服药3次,剂量分别为32.5mg和50mg。

(如表1所示)

每周2次组有9例患者因肿瘤获得PR(病情缓解)或SD(病情无进展),分别接受2~6个周期治疗。

在延长治疗中有3例出现I度心悸和气短,未见其他有临床意义的不良反应。

(如表2所示)

50mg每周3次组的前2例患者分别出现III度腹泻和呕吐,考虑为DLT(剂量限制毒性);将给药剂量降低到32.5mg/次,每周3次,7例受试者未见定义为DLT的不良反应。

考虑每周3次,50mg/次的给药方案为MTD。

(如表3所示)

在初步疗效方面,入组的31例病人中,对25例基线有可测量病灶并可评价疗效的患者进行了初步的疗效评价,其中出现PR反应者为5例,SD反应者11例。

5例PR病人中有4例为NHL(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病人,占入组8例淋巴瘤病人的50%,其中又有4例为T细胞NHL,占入组的5例T细胞淋巴瘤病人的80%。

1例皮肤T细胞型淋巴瘤IVa期病人用药达5个周期,缓解期超过133天,另一例IVb期T细胞NHL病人,总计用药4个疗程,缓解期达126天。

其余两例为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者治疗后获得SD;(如表4所示)可知西达本胺的最大耐受剂量为32.5mg(每周给药3次),或可能为50mg(每周给药2次),每周总剂量≤100mg;

伏林司他Vorinostat,第一个FDA批准的泛HDAC抑制剂,

在复发转移的CTCL中有效率30%,正在PTCL中进行临床试验

【21捌。

Romidepsin也是泛HDAC抑制剂,在CTCL中有效,而针

对复发难治PTCL的一项n期临床试验中期报告显示反应率5/19,

l例CRt2引。

Bclinostat(PXDl01)是又一个泛HDAC抑制剂,在

C陀L和PTCL中进行临床试验,ll例PTCL中有2例CR,5例

PRt“I。

泛-HDAC抑制剂可能造成心脏毒性,表现为QT间期延

长,发生率少于5%。

 

西达本胺对晚期伴有转移病灶的恶性肉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可保持病灶稳定单剂量药代动力学检测显示半衰期平均为17小时,多数患者的达峰时间(Tmax)为1-2小时,峰浓度(Cmax)呈剂量相关性升高。

单剂量药效学研究显示,对外周血白细胞组蛋白的去乙酰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多数患者中此作用可持续3天时间;

西达本胺的初步疗效在恶性淋巴瘤、特别是T细胞恶性淋巴瘤明显,对其它的恶性实体瘤尚需进一步探索;

5、体内代谢研究

Wistar大鼠灌胃给[3H]西达本胺后,经HPLC仪收集纯化样品并测定放射性得到图谱如下:

由图可知西达本胺在血浆、胆汁、粪和尿中均有代谢产物,其中,在约3.5min,6.5min和11min处代谢物峰较明显,认为是主要代谢产物。

图谱中原形药物所占的放射性比例为血浆(2h)40.2%,胆汁(0~5h)53.4%,粪(0~24h)50.4%,尿(0~24h)49.9%,原药约在13.5min出现峰,在图谱上放射性峰面积占50%,可知西达本胺给药后有一半以原形排出体外。

由图可知,大鼠灌胃给药336h内由尿、粪排泄的总放射性占剂量(82.25?

13.15)%,表明药物在大鼠体内消除完全,不易蓄积。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Chidamide有一半以原形排出体内,剩下的大多数随尿粪代谢排出体外,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它的毒性。

六、研究历史

2002年:

微芯生物根据其团队十分善长的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建立了围绕核受体转录因子及其共因子、辅助因子为靶点群的创新药发现平台。

表观遗传中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正属于此类共因子、辅助因子。

2002年:

微芯生物利用其化学基因组学技术开展了不同化学药效团与HDAC生物学功能相关性的研究,确定了苯酰胺类化学骨架可能具有更佳的抗肿瘤特性;利用计算机辅助的药物分子设计设计了CS055(HBI-8000)等苯酰胺类化合物;完成高通量、高内涵的药物体外筛选;

2003年:

确定CS055作为先导化合物正式进入临床前研究,完成围绕CS055的全球发明专利申请;

2005年:

CS055(西达本胺)向SFDA申请进入临床试验;

2006年:

微芯生物对美国HUYA生物制药公司实施西达本胺国际专利(除大中华地区外)使用许可并签订国际临床联合开发协议,这是中国制药史上首次对发达国家制药企业进行专利授权,开创了中国制药业从“中国仿制”到“中国创制”的先河;抗肿瘤创新药西达本胺获SFDA开展I期临床试验批准;

2007年:

西达本胺临床I期试验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冯奉仪教授领导下展开;

2008年:

西达本胺临床I期试验完满结束,显示出令人振奋的抗肿瘤结果和良好的安全性;向SFDA申请开展针对CTCL以上市为目的的临床试验和针对NHL的临床II/III期试验;

2009年:

SFDA批准开展针对CTCL以上市为目的的临床试验和针对NHL的临床II/III期试验。

针对CTCL和PTCL的临床试验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领导下在全国13家肿瘤医院展开。

临床I试验期研究已完成,2009年2月获得SFDA的临床II期研究批文;

首个针对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皮肤T淋巴细胞瘤,CTC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U)的临床II/III期试验研究已于2009年3月起在全国13家临床研究中心启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