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2819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docx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汇总

第九章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一、政治发展的含义(教材242-243页)

政治发展主要是指当代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现代化问题,其中包括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政治权力合法性基础从习俗和惯例向法理的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向传统统治向法治、制度治理的转变,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国家系统形态向专制形态向民主形态的转变以及政治文化的相应变迁等等。

往年试题

06年1月选择题(《学习指导》100页选择题第1题)

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A)过程。

(教材243页)

A、现代化B、开明化C、清明化D、法制化

二、政治发展的方式(教材244-245页)

  1.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往年试题

06年7月选择题(《学习指导》100页填空题第1题)

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教材244页)

08年7月简答题

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教材244页)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3分)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分)

  (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3分)

  (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3分)

三、政治发展的类型和模式

1.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教材245-246页)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启动现代化的进程,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

由于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是在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运动、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背景下展开的,经历了数百年漫长的发展过程。

社会历史背景的相同,以及政治发展目标的一致,使得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

  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国家建设,即通过君主集权和绝对主义从封建主义、诸侯割据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二是民主化,即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式改革确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扩大政治参与,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如代议制、普选制、政党制、现代官僚制和司法独立制度;三是福利化,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福利国家。

尽管早期现代化国家在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各各不同,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一般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这是早期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总体特征。

虽然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都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和福利化三个阶段,但这些国家在具体的发展道路在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其中,又可以分出三种具体的发展模式:

(1)渐进—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英国为典型。

激进—革命的发展道路,以法国为典型。

保守—改良的发展道路,以德国为典型。

难点

绝对主义(教材245页):

又译为“绝对专制主义”,指在没有代议机构或宪法制约的情况下行使权力的各种政体。

通常指的是拥有绝对权力,而且不受法律限制和宪法控制的君主制政府。

“绝对专制主义”虽然在当今常常被用作暴政或专制的同义词,但一般说来它只适用于早期的现代国家。

(摘编自邓正来(中译本主编):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专制政府·绝对专制主义”和“绝对专制主义”词条,1-2页)

现代官僚制【Bureaucracy】(教材246页):

这一术语有诸多不同的含义。

它可以指一种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根据固定规则不间断地推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亦可指一种由职业行政官员而不是当选代表担任主要行政职务的政府管理体制;它可以指职业行政官员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集团;亦可用某种贬义的方式来指某种带有一些特定缺陷的畸型的管理,如“文犊主义”、不负责任、拖沓延误等等。

在19世纪那些将官僚政治(即官僚统治)与代议制政府制度加以比较的学者那里,最普遍的是用第二种意思来谈及官僚问题。

在20世纪的社会科学中,马克斯·韦伯把官僚定义为具有下列特征的行政管理体制:

(1)等级制,即每个官员都明确地拥有特定的权限,并对其上级负责;

(2)非人格性,即每个官员的工作是根据固定的规则、而不是根据官员的好恶来确定的;每项具体事务都必须保留文字记录;(3)延续性,即行政官员是一个专职的薪金阶层,其职务稳定,并有望正常晋升;(4)专业化,即官员都是择优录用,受过专门训练,并系统了解所在领域的全部知识。

韦伯认为,上述特征综合在一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行政管理的效能,使官僚同复杂的工业社会息息相关。

尽管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韦伯的结论,但是他对官僚的界说却具有清晰、明了的巨大优点,以后的大多数学者都把韦伯的分析作为出发点来研究与官僚相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侧重点加以实用性的区分。

在行政管理理论和组织理论中,核心问题是韦伯提及的官僚所固有的这些特征能否实际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行政管理的效能。

一种严格的等级制会减少思想和信息、的上通下达;拘泥于规则会导致僵化;既得的特权地位会鼓励保守主义。

此外,对实践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它们的运转主要是通过个人关系网进行的,这些关系网可使体制更加平稳通畅地运行,而不是阻止这种运行:

总之,问题在于一种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是适合于所有的工业组织或政府组织,还是适应于所有的无论是稳定的还是激烈变化的环境;或者说,一种单一的效能概念是否能够包容现代组织的各种不同目的。

例如:

广泛的个人裁量自由在某一个以利润作为其最一般的成功尺度的经济事业中是适用的;而另一方面,某个政府福利部门由于要对所有公民的待遇一致公开负责,因而必须对其加以更加严格的规则式管理,只能给予其官员以最低限度的裁量自由。

社会学理论始终注重把官僚看作是一个社会阶层、新的中产阶级的代表,并把它同资本家和劳动者区分开来。

官僚的社会权力地位和特权地位来自对稀缺技能的占有,来自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来自他们在一个有组织的等级体制内所享有的权威地位。

在这个集团同资本家本身的关系问题上则存在着不同观点的分歧。

“管理革命”派理论家认为,知识和组织正在逐步取代资本家而成为先进的工业社会中占有主导的社会力量;尽管东西方之间在经济所有制上存在着差异,但是双方在社会结构上却存在着方向趋同。

反对这种观点的人则认为,在西方社会,国家和经济生活中的官僚都是同依旧存在的资本家统治权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或者通过个人的背景关系和利益以及个人的社会职能来实现,或者通过组织上的规定来实现。

但是,这两派观点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即官僚是苏维埃类型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力量;两派只是在官僚构成为一个阶级还是仅仅为一个社会阶层这一点上尚有争论。

与前一个命题相对的是对官僚的薪棒以及对其后代继承其特权的限制。

与后一命题相应的是通过集中制的政党结构,对剩余产品的提取和处置过程实行集体垄断。

两派观点的分歧并不仅仅在于如何给阶级下定义的概念性问题,而是一个通过何种方式剥夺官僚的社会优越地位的实践性问题。

在政治经济领域,正统的经济理论断定官僚原则和市场原则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对立。

市场原则代表着竞争、活力和选择自由,而官僚原则则代表着垄断、迟钝和强制。

根据这种观点,只有在根据市场原则来组织其生产、官僚在社会福利中的必要作用保持在最低限度的情况下,社会才能是充满活力的。

与这种观点相悖,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官僚的日益庞大恰恰是市场本身的产物。

因此,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国家供给,才能消除市场内在的垄断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不稳定和剥削;而且,只有通过建立庞大的强制性机构,才能制止与市场相联系的阶级冲突。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正在经历由国家进行原始积累进程的非资本主义社会,官僚所具有的等级性、神秘状态、社会特权等特征均主要来源于它的阶级强制职能。

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并不注重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应当用何种行政管理形式来取代官僚的管理问题。

在政治学理论中,主要的问题是探讨官僚对开放的和负责任的政府的民主原则所造成的危害。

由于职业行政官员掌握着专业知识并具有持续性,因而使他们有力量阻挠或控制那些有可能决定政策的政治家。

民主理论可以根据其提出的克服官僚权力问题的策略来加以区分。

注重精英统治论的理论强调政治领导的作用,主张采取措施来保障对官僚的控制,诸如对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为部长选派政治顾问等等。

开放政府的理论家则依据部长及其行政官员都在保密性问题上有其既得利益的原则,主张让公众获得接触政府文件的权利。

更多的参与制理论家则指望通过公众参与来监督和影响地方的行政管理,其主要理由是,政策本身的优劣同政策实施的方式是不可分割的。

上述观点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它们都认为不可能简单地从一种一般的官僚模式中推导出民主行政管理的必要条件。

总之,自韦伯以来,大多数学者都认识到,必须依据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的条件以及它所要达到的目的从韦伯提出的那种严格的官僚模式中引伸出某种变异。

然而,这里仍存在这样一种危险,即由于人们往往认为官僚应对因其而产生的弊病负责,因而夸大官僚的缺陷。

而政府内存在着的制度偏好、独断专权和朝令夕改则表明,官僚太少(用韦伯的话来说就是受规则约束的、非人格化的行政管理)和官僚过多都会使一个社会受到损害。

官僚是一种利弊兼有的现象,而并不是完全不可取的。

(全文引自邓正来(中译本主编):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官僚·官僚制”词条,82-83页)

福利国家【Welfarestate】(教材246页):

一种由国家通过立法来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国民的基本福利的政府形式。

它的基本要素包括这样的立法,即保障个人和家庭在遭受工伤、职业病、失业、疾病和老年时期维持一定的固定收人并获得其它各种补助。

人们一般认为,约克郡大主教威廉·坦普尔在其1941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最先在英语中使用了福利国家这一术语。

在书中,他对比了当时福利导向的民主国家和希特勒的极权式的“权力国家”。

福利国家的词条在《牛津英语词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1955年版中第一次出现。

在德语中,早在1932年就有人把福利国家(Wohlfahrtsstaat)用作贬义词来批评魏玛共和国,这被认为是最早的一次使用这一术语。

挪威语中的福利国家一词,也在1939年就用于公共报告,主要用来指即将到来的美好社会景象—人人分享福利。

事实上,福利国家这一术语的前一部分,即“福利”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挪威语。

直到20世纪60,70年代,福利国家这一术语才广泛出现在各种语言、政治生活、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报告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孕育了福利国家的思想。

1942年威廉·贝弗里奇爵士提出的“社会服务国家”的构想和1944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费城宣言,为战后大规模出现的福利国家制度和设想的合理性和实际建立提供了基本依据。

在欧洲福利国家的发展史上,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英国被看作是一个例外。

在这一期间,学院社会科学家在社会政策的发展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除了贝弗里奇之外,T.H.马歇尔以及理查德·蒂特马斯也起了重要作用。

这三个人同属于伦敦经济政治学院。

自1950年以来,他们提出的许多论点和概念在西欧国家关于社会政策的争论中起了主要作用。

战后欧洲福利国家建设的典型构成是,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普遍的社会保障计划。

在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这一普遍性原则被贯彻得最彻底。

福利国家并不是战后自动出现的。

现代社会保险和保障的历史渊源,一般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碑斯麦所推行的内容广泛的社会立法。

尽管在此之前,还有一些国家为建立劳工保险(涉及煤矿工人、铁路工人和海员)进行了有限的尝试。

稗斯麦在制定这些立法时,他的政治动机与社会动机或人性动机一样大或者更大。

德国样板的结果是,社会保险计划和政策逐渐推广到了整个欧洲,甚至欧洲以外的地方。

在各个国家,这类国民计划在人口覆盖率、组织特点、财政以及获益结构方面各不相同。

衡量福利国家的发达程度,一般以该国社会立法的范围和性质为标准,或者依据政府的医疗与社会服务开支的多少,有时也包括教育开支的多少。

福利国家的发展已经为人们从许多方面所认识。

除了稗斯麦的那些特殊的政治考虑外,可以概括地说,福利国家被看作是对两种基本发展所作出的反应,即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向民主政体的转变,以及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福利国家的产生被解释为人们对社会经济平等和保障的要求的反应。

它的发展则被解释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的满足,是劳工运动得到积极动员的结果,而不论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是否控制了国家的决策机构。

许多国家中福利国家的平稳发展,也被解释为是由于各主要政党在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方面的观点日趋一致所造成的。

广大选民较经常地支持稳步扩大社会权利,也有助于在各国的精英阶层中培养起这样的一致性。

无论各国特定政策和机构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福利国家已在各先进工业社会中成长起来,而不管这些国家是否存在强大的社会民主主义工人运动。

在发达的福利国家中,政府预算的主要部分用于社会福利部门。

福利国家大大扩展了公共政策的领域。

它也用一些方式,例如通过要求更好地协调各项公共政策,或鼓励新的利益集团组织起来(这些集团倾向于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成为决策过程的永久参与者),来影响政治制度。

福利国家意味着国家自身及其功能和合法性的转变。

它缓和了社会分裂,并可能造成了新的分裂。

在西欧,福利国家的发展与民主化的进程、混合经济的发展以及前所未有的大众物质福利的增长相伴而生。

这一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几乎难以分清。

但人们一般认为,福利国家有助于实现社会保障、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它削弱了正统社会主义的号召力,稳定了经济;它有助于在社会各阶级和集团之间使生活状况均等化。

也许可以有把握地说,福利国家减缓了政治上的两极分化。

在80年代,直接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依赖福利国家的人数占了总人口的很高比例(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达到40%),这些人包括病人、依赖他人者、养老金领取者、公职人员。

这一切使福利国家在现在和未来都不可能也不会被轻易抛弃。

(全文引自邓正来(中译本主编):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福利国家”词条,854-855页)

往年试题

06年7月选择题(《学习指导》100页填空题第2题)

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的阶段包括(ACD)。

(教材245-246页)

A.民主化B.公平化C.国家建设D.福利化

05年7月填空题(《学习指导》100页填空题第2题)

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三个阶段。

09年1月选择题

答案:

C

2.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后期现代化国家主要指当代的发展中国家。

与早期现代化国家相比,后期现代化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后要落后于早期现代化国家,在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任务和特征。

  首先,后期现代化国家由于启动政治发展的时间较晚,面临着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不像早期现代化国家那样,政治发展的过程是受到社会力量的自发驱动而自然生长,在时间上也十分充裕。

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处于早期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之下,它们必须把早期现代化国家在数百年内依次解决的国家建设、民主化和福利化等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解决。

这些问题集中在一起,给后期现代化国家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其次,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型发展。

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后期现代化国家在政治发展的进程不得不具有某些特殊的发展逻辑。

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自主的发展,由于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的示范效应,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在发展的目标、方向、途径等方面多少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早期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二是在一个互相依存的国际体系中,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必然受制于国际社会的约束,这也使得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显得脆弱、不稳定,政治发展进程缓慢。

  最后,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如殖民主义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等对政治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教材248-250页)

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政治不稳定的原因: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

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往往迅速地落到受惠于国家现行经济政策的人或集团之手,同时社会上一些占有优势地位的人往往利用新旧体制转轨之际,大发横财,而广大民众的财富即使有增长也是缓慢的。

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

在发展中国家,实行分配制度变革只能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但由于旧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各阶层利益的错综复杂,政府纵然有改变分配政策的决心,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结果经常导致人们的不满,从而产生不稳定因素。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

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

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步变化,一些人可能很快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另一些则需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还有一些人甚至固守其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

而政府权威的合法性由于很难将这种对立的观念统一起来,因此其合法性往往遭到质疑。

其思想激进的人们并不认可政府在现实的政治运作过程的利益妥协,主张实施彻底的变革。

而思想保守的人们对传统的政治文化还保留着强烈的怀念,无法形成对新的政治体系的认同感。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冲突难以避免。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

期望增长只有同经济增长同步趋进,才能实现社会满足。

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及在经济决策上的主观影响,使经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时快时慢、时进时退的经济形势较难避免。

于是,当出现如亨廷顿所预料的“期望与满足俱增,但满足的增速低于期望”,或“期望增大,但满足先增后减”的情形时,公众期望的普遍挫折感将可能爆发一场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不满的革命”,形成政治不稳定的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众多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都试图通过政治来实现其利益目标,而原有的政治体制无法容纳新的利益集团的参与。

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

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二战以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都被谋求全球霸权或地区霸权的外部势力所打断。

  往年试题

06年7月名词解释:

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07年1月简答题

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教材249-250页)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

(4)政府的执行危机。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08年1月论述题

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要点提示: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

(4)政府的执行危机。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

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08年7月选择题(《学习指导》102页选择题第14题)

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BCD)。

(教材249-250页)

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

B.政府的执行危机

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D.利益冲突加剧

五、政治制度化

  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政治制度化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第二,政治管理的制度化。

  往年试题

05年7月、07年7月选择题(《学习指导》101页选择题第3题)

(D)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教材251页)

  A、发展经济B、共同富裕C、政治发展D、政治制度化

07年1月填空题(《学习指导》100页填空题第5题)

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管理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教材251页)

六、政治文明的含义(教材252页)

  往年试题

06年1月选择题(《学习指导》101页选择题第4题)

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C),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

(教材252页)

  A、政治稳定B、政治一致C、政治秩序D、政治共识

七、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教材253-255页)

1.秩序原则(教材253-254页)

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

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

作为一种法律价值的秩序,即法律秩序,它是人们行为的稳定的、可以预期的规范。

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

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

法律规范秩序指具有有机性和等级性的法律规范或制度总体。

这种规范秩序要求法律的完备性,即它本身包含诸种法律规范,体系的众多规范之间遵循着一定的秩序形成一个不同等级的诸规范的等级体系。

即法律秩序是依次由“个别规范”、“一般规范”、“宪法”和“基本规范”所构成的等级体系。

法律规范秩序是法治的前提,它要求法律规范本身的系统性、和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法律社会秩序是法律与社会结合的产物,指由法律确立和保护的人与人相互之间有条不紊的状态,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法治是法律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