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2962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docx

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

2019年上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

一、考题回顾

高中历史《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3.基本要求:

(1)10分钟内完成试讲。

(2)了解近代社会变迁的原因。

(3)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答辩题目

1.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2.小组讨论式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原则?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新旧婚礼服饰的图片,并请同学观察后谈谈新式婚礼的优点,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我国婚姻习俗是从什么时候改变的?

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

新课教学

(一)变迁的背景

1.教师出示晚清时期的社会生活现状的相关图片,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组织总结:

还未打开国门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平民百姓住着普通民居,粗食布衣,都是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

2.教师出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变化的相关史料,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后总结出现变化的原因。

材料如下:

材料咸丰九年(1859),在海关司税李泰国的紧逼下,清廷将总税务司升格为中国海关行政的最高首脑,并委任李泰国为近代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这位大英帝国的海关代表,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利,还在其任期内将司税改为税务司,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之最高长官。

此外清廷的海关系统还包括:

海政局、同文馆和邮政局。

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武力、利诱官员等手段进一步控制了清廷海关大权,为其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提供了便利。

师生问答,最后总结: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中国经济开始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也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二)变迁的内容

教师播放老舍先生的《茶馆》影视剧片段,组织学生按照历史兴趣小组,结合教材,从衣、食、住和社会习俗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三)变迁的特点

教师介绍:

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感受到这一变化。

之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近代社会变迁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总结:

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列强的侵略也是从沿海开始,签订条约之后,开通了许多大城市作为通商口岸,这些城市也最先接触西方生活;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中还是保留下来了。

环节三:

小结作业

1.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

2.作业:

中山装是近代中国比较流行的服饰之一,它的发明者孙中山先生对这件衣服的每一处地方都有寓意,请同学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一)背景

经济结构的改变

(二)内容

衣、食、住、行

(三)特点

城市快,农村慢

沿海快,内陆慢

【答辩题目解析】

1.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2.小组讨论式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原则?

【参考答案】

(1)因材施“论”:

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到似懂非懂的问题,课堂讨论的问题一次不宜太多,讨论的时间也不能太迟且难易适中。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分组时,可以给本班学生按成绩、语言表达能力、性格、组织能力等方面排个队,然后再进行优化组合,并从中挑选一位性格较为开朗、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在实施讨论时给本组分配角色,组织讨论,做好讨论记录。

(3)组织性:

教师在课堂中应深入每一个活动小组,引导他们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给组内每位成员落实相应的任务和要求。

在讨论前除了有明确的分工外,还必须落实相应的讨论要求。

一、考题回顾

高中历史《短暂的春天》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清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分别指的是什么?

2.历史课外教学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什么时期?

在什么时候获得了初步发展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获得了初步发展。

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民族工业实现初步发展的原因,认识到是受到了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影响。

教师过渡:

到了20世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其中在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这一“春天”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表现有哪些呢?

“春天”有持续发展,迎来“夏天”的繁盛吗?

引发学生思考进入课程学习。

环节二:

新课讲授

(一)原因

1.国内因素

(1)教师提问:

短暂的春天开始出现的时间是1912年,请同学们结合政治史所学内容,思考当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件事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顾政治史内容思考回答,师生总结:

1912年正处于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措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总之,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2)教师介绍: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措施,不仅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还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及发展,这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带领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强化对实业救国思潮的认识。

(3)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清华学校学生抵制、焚烧日货”的图片和当时烟草公司的广告词,并提问:

除了刚才了解的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在国内还有哪些促进因素呢?

请同学们结合图片思考,图片中反映了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一因素?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使国内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2.国际因素

教师提问:

了解了国内的因素,在国际上又会有哪些有利因素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1912-1919年这个时间段,国际上有什么大事发生?

这件大事又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912-191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这一时期世界局势紧张,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了国内市场,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表现

教师提问: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呢?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进行思考。

学生自主归纳回答后,教师适当强调: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建和扩建厂矿企业增多,二是投资总额增加,三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方面,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发展。

(三)春天短暂的原因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张謇及其企业兴衰”的材料,并提问:

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又很快衰落下去?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结合之前所学习的内容,6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又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进入19世纪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弱而亏损闭歇,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下去了。

教师追问:

学完短暂的春天这段历史,结合张謇的经历,说说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这一精神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但是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环节三:

小结作业

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

经历了短暂的春天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短暂的春天

(一)原因

1.国内因素

辛亥革命、实业救国思潮、反帝爱国运动

2.国际因素

一战

(二)表现

(三)短暂的原因

【答辩题目解析】

1.“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分别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历史课外教学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

【参考答案】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三种:

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其中以历史学科兴趣小组为主的小组活动最多,兴趣小组一般五六人到十余人,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

集体活动则有班级活动、年级活动和学校活动三种。

个别活动则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开展活动。

一、考题回顾

高中历史《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置。

(3)围绕沉重的赋税至少设置两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4)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列举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实行过的赋税制度(至少三个)。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应遵循哪些原则?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古诗导入。

教师讲述:

在我们还是孩童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的父母都会教我们古诗,很多同学学会的第一首古诗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中我们能够读出农民的辛劳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进入学校之后,我们又学习了李绅的另外一首《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从中我们又读出了农夫的悲惨境遇和生活的困苦。

究竟有哪些因素导致了我国古代农民的生活十分困苦呢?

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教师过渡:

通过对教材的预习我们能够知道,除了天灾之外,导致农民生活困苦的因素还有“人祸”。

在我国古代农民身上背负了两个沉重的枷锁,分别是赋税和徭役。

(一)赋税

教师介绍:

所谓的赋税是封建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一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

我国的赋税制度在很早就成型,并且税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

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我国赋税征收的什么特点呢?

材料一秦简《田律》规定:

“顷入刍三石,稿二石”。

《三国志·魏志·武帝记》记载,曹魏的赋税制度是:

“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隋书·食货志》记载:

“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

絁以疋,加绵三两。

布以端,加麻三斤。

单丁及仆隶各半之。

《清史稿·食货志二》:

“自世祖定赋税之制,正杂欵繁多。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从数额和比率上来看,各朝代有所不同,但是整体上来说赋税是比较沉重的。

比如秦始皇时代,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从名目上来看,中国古代赋税的名目繁多,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田亩税和人头税,此外还有很多杂赋。

教师播放中国古代税收解说视频,并提问:

从中我们又能够看出中国古代的赋税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除了中央政府规定的赋税征收项目之外,地方政府往往也苛捐杂税,搜刮民财。

整个封建社会的赋税呈现出“征发无度”“无有定准”的局面,农民承受沉重的负担。

(二)徭役

过渡:

对广大贫苦农民来说雪上加霜的是,除了要向专制王朝缴纳赋税,还要承担沉重的徭役负担,又称力役,是无偿为封建王朝劳动的。

教师提问:

这些劳动者主要从事哪些工作呢?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营造了许多大型的土木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共工程,比如灵渠和大运河等水利工程,长城等国防工程,还有城市建设等;另外就是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和陵墓工程等。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相关材料,提问:

从中我们能够得出哪些信息?

材料二秦……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

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

秦代修筑长城的劳役人员中,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二;隋代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中,劳役人员死亡率也高达百分之四五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封建社会普通民众的劳役负担也十分沉重,劳动强度极大,造成的死亡率很高。

教师讲述: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负担使得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赋税负担往往使得农民破产失去土地,频繁沉重的徭役征发又使得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三)影响

教师提问: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政策,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呢?

从中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结合课前下发的导学案上呈现的相关文字和图片材料,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8分钟时间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之后,教师请学生进行补充完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影响:

农民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大型工程得以成功营造,奠定了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活贫困、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启示:

国家的管理者要爱惜民力,顺应农时;要关注民生问题,重视“三农问题”,实行“德政”。

环节三:

小结作业

1.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实行过的赋税制度。

【板书设计】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一)赋税

名目多,沉重

(二)徭役

公共工程、王室需要

(三)影响

1.富强繁荣

2.社会动乱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列举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实行过的赋税制度(至少三个)。

【参考答案】

春秋时期:

鲁国的“初税亩”。

隋朝和唐朝前期:

租庸调制。

唐中后期:

两税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明朝后期:

一条鞭法。

清朝前期:

地丁银。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应遵循哪些原则?

【参考答案】

针对性原则:

要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疑难而设计和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及时点拨,层层设问,指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实现教学目的。

可接受性原则:

课堂提问首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

也要注意从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出适应其需要的问题,以符合其客观实际。

循序渐进性原则:

要求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提问。

学生主体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作用。

在课堂提问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引导学生去探求真理;二是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三是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并予以及时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