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36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初中历史《“状元实业家”张謇》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河北省邢台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状元实业家”张謇

2.内容:

甲午战败后,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间掀起了办厂浪潮。

清末状元张謇为“求国之强”,弃官经商,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

创办大生纱厂之后,张謇还创办了染织、盐业、渔业、运输、水利、电气、旅店、银行等多个行业的60多家企业。

这样,张謇创办的企业就形成了一个产业庞大、资本雄厚的大生集团。

人们称他为“状元实业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扩张,民族工业的发展遇到了严峻的困难。

加之张謇投资过多过快,导致大生集团于1925年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趋于衰落。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过程中有小组讨论环节。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4)讲清张謇弃官从商的原因。

答辩题目

1.一战期间民族工业为什么会迎来黄金时期呢?

2.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有哪些?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

教师提问: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继鸦片战争之后,近代的中国又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

鸦片战争之后,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势力,列强又先后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面临着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人民掀起了反侵略、求民主的政治运动,随着政治运动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在经济、教育和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经济领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产生了近代民族工业,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实业家,其中突出的代表就是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张謇。

之后教师提问:

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称号呢?

他在实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

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过渡:

要想解开这些谜团,我们还得从张謇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从中探寻张謇从事实业的原因。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一部分知识,说一说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甲午战败后,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开设工厂的限制。

同时为了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批有识之士创办了一批民族工业,由此在民间掀起了办厂浪潮。

张謇就是在这股浪潮中投身于实业的。

教师提问:

除了大的时代背景,还有哪些原因促使张謇投身于实业呢?

请同学们观看纪录片《张謇》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从视频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张謇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国家、民族利益始终重于个人利益,所以他才会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选择了弃官从商这条路。

(二)成就

教师介绍:

从视频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他曾经考取了清末的状元,所以有“状元实业家”之称。

那在从事商业活动过程中,他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并且归纳张謇创办的企业类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张謇创办了染织、盐业、渔业、运输、水利、电气、旅店、银行等多个行业的60多家企业,其中以大生纱厂最为著名,人们也把张謇创办的这些企业称为大生集团。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提问:

这些企业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吗?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阅读史料回答,教师总结:

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抢占市场和原料,又使得这些民族企业遇到了严峻困难。

(三)评价

教师过渡: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大生集团于1925年陷入危机,趋于衰落。

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客观的评价张謇及其创办的近代民族企业。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客观评价张謇。

材料一大生纱厂“厂约”指出,之所以创办大生纱厂,是为南通老百姓的民生所想,更是为了维护中国经济利益……长期为日本纺织厂提供了必需的棉花,日方则卖给我们纱线……无异于用我们的血肉喂养老虎,我们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如何不贫穷?

材料二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张謇给沈曾植的信(1897年)

材料三在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大力兴办教育、文化、社会事业,创办了师范、农业、商业、医学、纺织、盲哑学校,兴建了博物馆、图书馆、气象台,还创办慈善事业。

材料四1926年,张謇去世。

张謇的陪葬品是:

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

出殡时,许多南通民众前来为他送行。

材料五毛泽东高度评价张謇的历史贡献,指出:

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1)张謇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怀,始终践行实业救国的理念,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2)张謇还热心慈善事业,对教育事业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3)在个人生活方面,张謇非常简朴,他的精神和品质不仅对当时也对后世民族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从毛泽东对他的评价“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就能够了解到。

教师强调:

大生集团的兴起、短暂发展和迅速破产的过程,就是整个旧中国民族工业历史的缩影,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很难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制和阻挠,也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独立、富强。

环节三:

小结作业

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系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

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以“实业救国”为主题,分组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设计一期黑板报。

【板书设计】

“状元实业家”张謇

(一)背景

(二)成就

大生集团

(三)评价

【答辩题目解析】

1.一战期间民族工业为什么会迎来黄金时期呢?

【参考答案】

外因: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这也是最主要的因素。

内因:

辛亥革命一方面冲击了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其后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政策、法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的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也是原因之一。

2.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历史教科书,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

(2)学校图书馆,是重要组成部分。

(3)校外历史课程资源:

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

(4)视频资料:

历史题材的影视音像作品。

(5)网络资源:

多媒体课件、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博物馆网站等。

(6)人力资源:

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

初中历史《护国战争》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天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护国战争

2.内容: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

梁启超与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护国战争形式示意图

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

但是,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

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护国战争结束。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解清楚护国战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电影《建党伟业》的片段,请学生观看。

提问:

影片中孙中山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中原豪俊,望旆来归,草泽英雄,闻风斯起,大兵既至,诛罚必申。

”孙中山要讨伐的是谁?

学生可根据所学和影片回答:

袁世凯。

教师引导:

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

新课讲授

(一)护国战争的背景

过渡:

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呢?

哪位同学可以结合上节课的知识说一下。

学生可根据上节课所学回答:

因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

教师继续提问:

正如刚刚影片中宋庆龄提问的那样,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交由袁世凯之后,并不担任要职,也没有军队,那他如何讨伐袁世凯呢?

教师继续播放影片,请学生结合课本和影片进行归纳。

学生观看影片后结合课本回答:

梁启超和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

1915年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除蔡锷之外,南方宣告独立的还有李烈钧、唐继尧。

这些将军与蔡锷一起,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二)经过及结果

过渡:

袁世凯会放任这些人前来讨伐自己么?

他是怎么应对的?

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在继续播放《建党伟业》的片段,观看影片结束后,请学生担任战地记者,结合大屏幕上出示护国战争的形式示意图,总结护国战争的大致经过和结果。

学生可根据影片及示意图进行回答:

南方的护国军在蔡锷等人的带领下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在四川、江西、广西等地展开激战,最后袁世凯因各方压力,被迫取消帝制,护国战争结束。

(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过渡:

袁世凯在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为什么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和死亡告终?

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史料,用5分钟时间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北洋军内部等分析。

材料一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

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材料二我们用了几年、十几年才将君主从头顶赶下去,结果……一个人的野心就能将摘掉了的帽子再重新压到人民的头上。

学生讨论后回答:

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北洋军阀内部也阳奉阴违;孙中山、蔡锷等人的积极反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

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人野心的膨胀,更不符合历史发展和人民的期望,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环节三:

小结作业

1.小结:

教师请学生担任老师一同回顾本节课所学。

2.作业:

袁世凯的死亡是否意味着民主共和已经完全实现?

护国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又处于怎样的局势?

请同学们课下观看《建党伟业》的后续内容,也可以查找其他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和学习。

【板书设计】

护国运动

(一)背景

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蔡锷讨袁

(二)过程及结果

时间:

1915-1916

结果:

袁世凯取消帝制

(三)原因

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参考答案】

护国运动是本节课所讲,发生于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

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

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

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

袁世凯在内外压迫下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答案】

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由于知识的陌生和复杂可能会有一定的抗拒或紧张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繁难偏重的知识讲授,尽量采用直观明了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其次,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加强历史与生活的联系;采用多媒体辅助、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不是死板生硬的讲授知识;

最后,应当秉持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不要使用填鸭式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拿破仑法典>》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辽宁省抚顺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拿破仑法典》

2.内容:

为了加强统治,从1804年到1810年间,拿破仑先后制定和颁布了《民法典》(CivilCode)《商法典》和《刑法典》等法律文献。

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法典》,这部法典后来被称为《拿破仑法典》(NapoleonicCode)。

《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并吸收了大革命以来的各种社会立法和理论上的成果。

《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3.基本要求:

(1)围绕《拿破仑法典》的影响设置两个课堂提问。

(2)师生互动中有小组讨论的环节。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答辩题目

1.请你说一说为什么显赫的拿破仑帝国只存在了短短十年?

2.简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拿破仑的画像,并提问:

同学们,你们对拿破仑的印象如何?

(南征北战,建立了地域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数次挫败反法同盟的围剿,军事上十分强悍。

)教师引导:

拿破仑文治武功皆盛,但使他名垂千古的是一部法律。

这部法律是什么?

为什么这部法律能使拿破仑名垂千古呢?

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环节二:

新课讲授

(一)《拿破仑法典》颁布的原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与课本内容思考:

拿破仑为什么要颁布法典?

学生回答:

不论是从政治统治角度,还是精神层次,都需要一部法律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二)《拿破仑法典》的原则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

《拿破仑法典》是什么时候颁布的?

具体包括哪几部分?

学生回答:

在1810到1814年间,拿破仑先后颁布了《民法典》《刑法典》和《商法典》等法律文献。

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法典》,这部法典后来被称为《拿破仑法典》。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拿破仑法典》的部分重要条文,并提问:

仔细阅读思考,通过《拿破仑法典》的条文,我们可以看出它体现了哪些原则呢?

第11条规定: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488条规定:

“满21岁为成年(1974年改为18岁),到达此年龄后,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

第544-546条规定:

“给予动产和不动产所有人以充分广泛的权利和保障。

对所有权的定义是对于物有绝对的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第1134条规定: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学生分析回答:

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体现了天赋人权的原则;财产所有权无限制,体现了自由和平等的原则;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体现出资产阶级提倡的社会契约原则。

(三)《拿破仑法典》的影响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拿破仑法典》图片和相应的资料卡片,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

《拿破仑法典》颁布后,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小组代表讨论后,师生总结:

《拿破仑法典》吸收了大革命以来的各种社会立法和理论,随着拿破仑的铁骑踏遍欧洲,《拿破仑法典》以及法典中蕴含的平等和契约精神也随之传遍欧洲。

同时,它的立法精神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比如1838年的《丹麦民法典》、1940年的《希腊民法典》都是以该法典为范本的。

教师补充说明:

不仅对欧洲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都非常深远,我们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借鉴了《民法典》的内容。

教师补充介绍:

《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

环节三:

小结作业

1.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2.作业:

请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思考怎样评价拿破仑及其《拿破仑法典》?

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拿破仑法典》

(一)原因

(二)原则

自由平等、社会契约

(三)影响

借鉴、效仿

资产阶级第一部民法典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说一说为什么显赫的拿破仑帝国只存在了短短十年?

【参考答案】

(1)后期的侵略战争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

(2)长期的战争导致国内民怨沸腾。

(3)远征俄国失败。

(4)欧洲封建势力远胜于资产阶级势力。

2.简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史论结合原则是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必须详细地把握和讲清基本史实,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材料,为正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史论结合必须做到史实讲述中寓有观点,观点分析中不离史实。

要反对只讲理论观点,而不注意讲授基本史实;或是只讲基本史实而不注意讲理论观点。

(第二批)

初中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江苏省淮安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产量比上年增产六倍多。

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材料进行讲解。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谈一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简述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由于受到十年文革的影响,政治和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破坏。

视频观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国情?

学生回答贫穷落后,教师再次播放视频,展示新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后提问学生:

那么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究竟原因在哪里呢?

又是从哪里突破的呢?

以此进入本课的新课讲授环节。

环节二:

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介绍: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共在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出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等违背客观规律的政策路线。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农民的生产情况。

图一: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图二: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教师提问: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见过这么大的猪和萝卜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提问:

这样的错误指导思想对我们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危害呢?

(违背自然规律,粮食歉收,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教师总结:

当时的农业生产不遵循自然生产规律的发展,同时当时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家同吃大锅饭,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

农民缺少自主生产权,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过渡语:

那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党和政府又出台了什么样的政策呢?

(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教师介绍:

1978年安徽一些地区遭受大旱,粮食歉收。

农民没有存粮,导致许多农民成群结队的出门讨饭。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的制度。

那么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看一下通过包产到户的政策有没有解决当时严重的饥荒问题呢?

视频播放完后,组织学生讨论:

实行包产到户有没有解决当时的饥荒问题?

为什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大大发展了?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后,师生总结:

包产到户的政策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生存温饱问题,同时还交够了国家要求的公粮。

同时这种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使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教师介绍:

当时中共正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人民将重心放到经济建设当中来,安徽小岗村的这一成功的实践得到了中央的重视,这一做法也在全国推广开来,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教师提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达到富裕的水平呢?

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

师生总结:

除了实行包产到户之外在农村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环节三:

小结作业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本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作业:

观看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纪录片。

【板书设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背景

(二)内容

1.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乡镇企业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2.简述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第二、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概念。

第三、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初中历史《武昌起义》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

5月18日广西省桂林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

武昌起义

2.内容: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

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

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

(2)讲清楚辛亥革命的意义。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

1.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简述课堂小结的作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前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的浮雕照片,请学生观看图片并引导:

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

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

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革命先烈都掀起了哪些起义?

这些起义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顾知识,回答问题:

有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广州起义等。

这些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了。

教师引导:

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