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3198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县域经济发展

规划纲要

(12月31日修改稿)

前言

县域经济是实现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做大做强经济圈县域经济,加快把合肥经济圈培育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核心增长极,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纲要。

本规划所指的县域范围,包括合肥经济圈内按县级行政区划设置的长丰、肥东、肥西、凤台、寿县、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庐江、无为、含山、和县、桐城14个县(市),县域面积30200平方公里,人口1324万人,分别占经济圈总量的78.4%和67.1%。

圈内各县(市)分属平原、丘陵和山地地形,地域空间广阔,物产资源丰富,极具发展潜力。

本规划以培育壮大经济圈县域经济为目标,科学分析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现状、发展机遇、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提出未来五年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规划期2011-2015年。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鉴于2010年统计数据尚未公布,暂使用2009年数据。

一、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采取多予、少取、扩权、放活、强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经济圈县域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合肥经济圈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占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的41.6%,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县(市)由上年的5个增加到7个,其中,肥西县地区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经济圈县域财政收入达136.2亿元,同比增长21.9%,占经济圈财政总收入的25.7%,其中,肥西、凤台两县超20亿元。

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有4个县进入全省十强县,肥西县进入全国百强县。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随着经济圈县域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经济圈县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7.6:

38.2:

34.2调整到2009年的20.8:

50.1:

29.1,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79.2%。

经济圈县域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140.8亿元增加到2009年514.9亿元,年均增长38.3%,工业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优势产业加速向园区集中,经济圈各县(市)共批准建设省级开发区22家(其中批准筹建5家),园区平台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23家、国家级13家;县域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1亿元,建成4A级景区14个。

(三)对外开放成效明显,产业集群化水平有效提升

经济圈县域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由2005年的20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62.7亿元,年均增长38.2%;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32482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84043万美元,年均增长26.8%。

各县(市)合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企业聚集、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以长丰岗集,肥东撮镇,凤台桂集、顾桥,霍山衡山,霍邱高塘、临水,无为高沟,和县乌江,含山林头,庐江同大,桐城新渡、金神为代表的“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镇。

(四)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

“十一五”期间,圈内各县(市)全面贯彻“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强中心镇和重点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县域城镇结构,县域城镇化率达40%左右,肥东店埠、肥西上派等县城达到中等城镇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龙头、以重点镇为支撑、以一般乡镇和中心村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培育构建了产业发展协调、基础设施联网、公共服务共享、社会保障对接、管理体制同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五)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十一五”以来,各县(市)围绕抓重点、打基础、增后劲,着力破解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瓶颈”制约问题。

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2009年圈内县域有效灌溉面积增至864千公顷;公路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建成县域公路3356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10公里/百平方公里,国道、省道、县道实现互联成网,高速公路通达率达100%,10个县通铁路;城乡电网改造全面推进,供电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县域农村电气化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工程稳步推进,电信宽带实现县域乡镇全覆盖,并逐步向村级延伸。

(六)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经济圈内各县(市)生态多样性状态保持良好,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12个、污水处理厂15座,垃圾、污水处理能力明显增强。

大别山生态保育区、皖西水源涵养区、淮河行蓄滞洪生态区、巢湖生态湿地功能区和菜子湖湿地保护区综合治理措施得力,县域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主要水源地应急保护机制已基本建立,巢湖、淮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得到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经济圈县域山青、水秀、天蓝,宜业、宜居、宜游品位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升

县域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增强,经济圈各县(市)先后进入科技进步先进县序列。

低生育水平趋向稳定,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12851元、2720元增至2009年的26797元、4949元,年均增长20.2%和16.1%。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一)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经济圈建设关键阶段,全省进入黄金发展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合肥经济圈建设,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性机遇。

一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

合肥经济圈大部分县处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示范区的建设为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二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机遇。

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省受益,合肥经济圈各县(市)迎来战略性发展机遇期。

三是扩权强县等政策促进机遇。

扩权强县政策、财政直管县政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等为合肥经济圈各县(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四是基础条件改善机遇。

随着沪汉蓉、京沪、京福、商杭等高速铁路和合宁、合巢芜、合安、合六叶、合淮阜等高速公路,以及新桥国际机场、通江航道的建设,构成了经济圈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基础保障。

(二)面临挑战

近年来,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发展不均衡。

各县(市)由于区位、资源及发展路径选择等方面的差异性,发展不均衡情况较为突出。

二是基础设施对接不畅。

经济圈各县(市)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县际道路互通水平较低,制约了县域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

三是竞争力不强。

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综合经济实力仍然较弱,特别是工业发展不强。

四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不足,缺乏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五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基础共建、产业互补、市场联动,着力推进特色发展、差异发展、集群发展、规模发展,壮大县域产业规模,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提高经济圈整体竞争实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特色发展原则。

立足各自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合理确定各县(市)发展重点,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是优势互补原则。

经济圈内县域要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避免产业同质化和恶性竞争,打造整体竞争优势。

三是开放带动原则。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圈内各县(市)之间以及各县(市)与周边经济圈的联系合作,搞好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对接。

四是城乡统筹发展原则。

发挥县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安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重点镇、中心村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是民生优先原则。

积极创造各类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城乡劳动力自主创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向城镇转移,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六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节能环保,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合肥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圈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总量超40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超400亿元,县级财政全部超10亿元,力争5个县财政收入超30亿元。

到“十二五”末,5个以上县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3个以上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2、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3、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

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力争到2015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5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县域城镇规模和功能结构更趋完善,中心城区和乡镇布局合理,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果,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到2015年县域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50%,县城达中等城市规模。

5、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6、社会建设显著加强。

覆盖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四、发展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突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镇群,提升城镇的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能力,推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发展承载力,释放区域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规划对县域建设的统筹、引导、调控作用,按照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城镇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布局、产业定位,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高标准建设地下管网体系、综合交通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生态环境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基础设施,提高承载能力。

加强对城镇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塑造特色文化,提升城镇品位,营造整洁有序、和谐舒适、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环境。

加快推进县城建设。

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培育,改善人居环境,集聚周边人口,按照中等城市规模,加快推进建设长丰、霍邱、庐江等11个县城(桐城市按照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建设另行规划,肥西县上派镇和肥东县店埠镇纳入合肥市总体规划)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县城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

到“十二五”末,实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20万人以上,把县城建设成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专栏一:

县城建设专栏

县别

县城所在地

"十二五"发展目标

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万人)

产业重点

平台建设

备注

长丰县

水家湖镇

20

20

加工制造业、食品加工也等

培育建设省级开发区

风台县

城关镇

25

20

煤炭、化工、机械产业

省级开发区扩容

寿县

寿春镇

20

20

文化旅游业、现代农业、加工制造

省级开发区扩容

霍邱县

城关镇

20

2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及配套服务业

省级开发区扩容

霍山县

衡山镇

20

15

电光源、服装、建材、特色农副产品加工

省级开发区扩容

金寨县

江家店镇

20

15

新型材料、机械制造、医药保健、纺织服装

省级开发区扩容

舒城县

城关镇

25

25

服饰生产、羽绒加工、食品工业、印刷包装、机械制造

省级开发区扩容

庐江县

庐城镇

20

15

轻纺食品、五金机械、新型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科技

省级开发区扩容

无为县

无城镇

20

15

汽车、冶金、化工、医药、纺织、建材

培育建设省级开发区

含山县

环峰镇

20

15

酿造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建材及新型材料、纺织服装

省级开发区扩容

和县

历阳镇

20

15

泵阀集群、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

省级开发区扩容

培育打造特色城镇群。

选择一批区位优越,基础条件良好,产业支撑力、配套力较强、具备集群化发展条件的重点镇,推进跨区域合作发展,按照中等城市规模,通过基础设施共建、产业联动、配套发展,重点培育建设高刘-炎刘(新桥空港新城)、三河-杭埠-同大、长临河-中庙、郑蒲-二坝、冯井-临水(钢城)、下塘-吴山(重工业基地)、新集-城北(煤化工基地)和双港-新渡(包装印刷产业基地)8个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完善的特色城镇群,提高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培育经济圈新的增长点。

专栏二:

特色城镇群建设专栏

名称

“十二五”发展目标

发展定位

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

(万人)

产业重点

平台建设

高刘-炎刘城镇群

20

20

出口加工业、现代物流业、航空服务业

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 

现代物流基地

三河-杭埠-同大城镇群

20

20

现代加工制造业、旅游业

培育建设2个省级开发区

先进制造业基地

长临河-中庙城镇群

20

20

现代加工制造业、旅游业

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

临湖旅游基地

郑蒲-二坝城镇群

15

15

现代加工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化工业

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

港口码头区

冯井-临水城镇群

20

20

食品加工业、铁矿资源开发及加工业

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

钢铁基地

下塘-吴山城镇群

15

15

现代加工制造业、现代农业

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

重型工业基地

新集-城北城镇群

15

15

煤化工业、现代加工制造业、现代农业

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

煤化工基地

双港-新渡城镇群

15

15

文化旅游业、现代加工制造业

培育建设1个省级开发区

旅游基地

店埠-撮镇城镇群

40

50

商贸物流业、现代加工制造业

省级开发区扩容

现代服务业基地

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

发挥自身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促进与县城和特色城镇群的功能分工与产业联动,增强对周边乡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

到2015年,重点镇镇区建成面积5-10平方公里,人口达5万人以上,每个镇建成一个1平方公里以上、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工业集中区。

把重点镇建设成为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小城市。

专栏三:

重点城镇

岗集镇、杨庙镇、庄墓镇、三十头镇、撮镇镇、桥头集镇、元疃镇、三河镇、花岗镇、小庙镇、岳张集镇、安丰镇、正阳关镇、姚李镇、杭埠镇、斑竹园镇、落儿岭镇、汤池镇、矾山镇、泥河镇、龙桥镇、石河镇、高沟镇、白茆镇、动漕镇、林头镇、仙踪镇、沈巷镇、香泉镇、乌江镇、金神镇、吕亭镇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示范。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按照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信息化、低碳化的导向,优化工业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壮大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产业,改造提升煤炭、冶金、非金属材料、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包装印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开发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增强品牌创建能力。

专栏四:

传统工业项目

汽车业:

推进江汽集团轿车、轻重卡、乘用车等扩能改造,形成汽车改装车、零部件及蓄电池、内饰等各具特色的产品体系。

做强庐江同大汽配产业基地,配套生产江淮中卡车的车厢总成等车身部件。

发挥桐城汽车零部件行业“金光”、“白兔湖”、“金星”等三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巩固桐城全国凸轮轴、曲轴、活塞、轴瓦、缸套、链条重要生产基地地位,在桐城建设经济圈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寿县专用车组装基地。

家电业:

打造家电整机生产、市场需求潜力大的小家电产品制造。

依托美菱、荣事达、桐城金田集团、安徽中科集团、安徽京天印务集团等企业为家电企业提供小家电彩色包装配套;依托桐城金润包装有限公司提升瓦楞纸板生产,发展大家电纸箱包装。

装备制造业:

依托中洋造船、三联泵业、同兴环保、盛运机械建设新型装备制造基地,依托兖矿集团、南京胶带厂、华星智能停车设备公司、安徽纵横胶业建设矿山机械制造产业园。

以无为电线电缆集群为核心,大力发展特高压和超高压大容量变压器和特种电缆,支持桐城市金星、环宇、星星等链条企业为工程机械提供配套,打造合肥东城新市镇通用设备制造产业园。

电力业:

推进合肥二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工程、长丰电厂2×80万千瓦机组、凤台电厂二期2×60万千瓦机组、顾桥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机组建设;实施皖能霍邱电厂工程。

冶金业:

依托庐江、霍邱铁矿,组建集采矿、选矿、炼铁、炼钢等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谋划年产500万吨优特钢项目和庐南重化工基地特钢项目;推动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发展。

建材业:

依托丰富的建材原料矿产资源,重点发展以水泥、钢构、彩铝、玻璃、建筑陶瓷等为主的建材产品,依托富煌集团、盛大集团、瀛浦水泥、金昌钙业等企业建设新型建材基地,推进无为电线电缆产业和庐江磁性材料产业发展。

化工业:

推进庐南重化工基地和和县精细化工基地建设;加快中盐集团的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盐化一体化搬迁改造项目,形成以盐为龙头的碱、酸、有机氯和PVC等盐化工产业链。

依托华谊化工,建设国内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及配套产业园。

纺织服装产业:

推进无为羽绒产业,长丰、寿县纺织服装产业、庐江轻纺服装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桐城鸿翔羽绒和含山浙江明业、佳诚纺织、振华棉业、益和棉业等企业。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推进豆制品加工、奶业加工基地,粮油深加工基地、蚕桑种养基地、饲料、大麻生产加工基地、皖西白鹅及羽绒深加工,粮油、水产品和畜禽深加工基地,羽绒、蛋鸭养殖深加工和粮食深加工基地等建设。

依托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庐江“白云春毫”、桐城小花和舒城小兰花等名牌产品,建成国内知名茶叶生产基地。

包装印刷及家具产业:

推进桐城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加快肥东经济开发区家具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加快资本集中,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建成若干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产业聚集和品牌聚集。

专栏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家电、矿用电子、软件和物联网,重要电子材料、关键电子元器件等。

节能环保: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同兴新型环保节能产品生产基地、蔚蓝水处理公司年产5000吨浓缩型水煤浆添加剂技术改造工程、桐城盛运环保公司干法脱硫及垃圾焚烧发电设备、新瑞集团污水处理设备等项目建设。

新能源:

重点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源、洁净煤、光伏太阳能用多晶硅、电池及组件。

加快景坤多晶硅、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巢湖盛华晟光伏产业园发展;新建无为县、和县核电站,推进霍山、金寨光伏电池及电站项目等建设。

利用秸秆、垃圾及沼气,推进寿县、金寨、霍山等县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

生物医药:

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造和生物农业,加快大别山中药材开发等建设。

高端装备制造:

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监测设备,高精度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特种材料设备,冶金、矿山、化工、现代物流自动化等成套设备,新型基础零部件和加工辅具等。

加快集成电路用光刻机、封装和检测设备、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等建设。

新材料:

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硅基材料、电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特种线缆光缆、新型建材等。

加快庐江磁电产业基地、含山建材及新材料产业集群等建设;推进桐城中建材恒昌玻璃基板、丹凤电子玻纤绝缘基布项目建设;以霍山和金寨光伏产业园为载体,发展以非晶硅、多晶硅、单晶硅为主的太阳能半导体材料产业;以桐城丹凤科技园为基地,建设全电子纱池窑拉丝等项目。

新能源汽车:

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

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重点发展高性能电机,单体电池、电池模块及其控制系统。

推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按照“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同科研单位的合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聚集,培育产业集群。

专栏六:

优势产业集群及重点项目

绿色化工及新型建材集群:

发展肥东循环经济示范园中盐盐碱材一体化以及玻璃幕墙、塑钢、铝合金、电线电缆等绿色化工及新型建材集群。

机械制造及汽配产业集群:

发展江汽汽车配件、船用设备、精密机械、纺织机械、医疗机械、车用工程塑料件、起重机械及船用配套零部件等机械制造及汽配产业集群。

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以伊利乳业、千喜鹤食品、丰大集团、黑牛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家用电器及塑料产业集群:

以格力、美的、美菱等家电为龙头打造家电及其塑料配套产业集群。

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

推进安徽首矿大昌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铁矿深加工基地、和县马钢500万吨长材项目、庐江特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0万吨特钢生产项目,发展马合钢材深加工项目、热轧无缝钢管、金安不锈钢铸造、福达不锈钢中板、福山特种钢等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

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集群:

依托淮南煤电资源,推进长丰下塘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建设优势农业生产基地。

进一步完善“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