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3606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docx

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2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卿足下:

曩者辱赐书   辱:

承蒙

B.若望仆不相师望:

希望

C.权倾五伯,囚于请室倾:

超过

D.思垂空文以自见垂:

流传

【解析】 望:

抱怨,怨恨。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B.及罪至罔加

C.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解析】 A项,“失”同“佚”;B项,“罔”同“网”;D项,“责”同“债”。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C项,虽:

虽然,都表转折关系。

A项,怨恨,抱怨/盼望;B项,尽,全/禁得住;D项,因为/治理。

【答案】 C

★4.[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5题

(1)①]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流俗之所轻也    B.其次不辱身

C.下流多谤议D.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解析】 A项,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B项,使动用法,使……受辱;D项,名词作状语,像戏子伶人一样。

【答案】 C

5.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灌夫受辱于居室

A.藏之名山

B.重为乡党所笑

C.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D.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解析】 D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A项,是省略句,B项,是被动句;C项,是判断句。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9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

同“磨”

B.仲尼厄而作《春秋》厄:

遭受困厄

C.则仆偿前辱之责责:

责任

D.仆诚以著此书诚:

如果

【解析】 C项,“责”同“债”,指下狱受宫刑。

【答案】 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通晓/四通八达;B项,于是/却;C项,思想、理想/说;D项,都是助词,的。

【答案】 D

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来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流下同情之泪。

【解析】 从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的说法是不恰当的。

【答案】 B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心中愤懑而写作的。

(2)我也想以此来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写成自成一家的文章。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4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

员父曰伍奢。

员兄曰伍尚。

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

无忌不忠于太子建。

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

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

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

“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

”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

伍奢知无忌谗太子于平王,因曰:

“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无忌曰:

“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禽。

”于是平王怒,囚伍奢。

无忌言于平王曰:

“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

可以其父质而召之。

”王使使谓伍奢曰:

“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

”伍尚欲往,员曰:

“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

往而令仇不得报耳。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削父之耻。

俱灭,无为也。

”伍尚曰:

“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

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

”谓员:

“可去矣!

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

”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伍胥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独身步走,几不得脱。

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至于吴,吴王阖庐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九年,吴王阖庐击楚,五战,遂至郢。

伍子胥求昭王(楚平王已死,其子楚昭王在位),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太史公曰:

怨毒之于人甚矣哉!

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

悲夫!

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

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 考:

审问,核对。

B.可以其父质而召之质:

做人质,扣为

人质。

C.可去矣!

汝能报杀父之仇去:

离去,逃走。

D.伍子胥求昭王求:

请求。

【解析】 求:

搜求,寻找。

【答案】 D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B.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C.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D.吴王阖庐乃召伍员以为行人

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

【解析】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B项,两个“以”都是“因”;C项,两个“而”都表转折;D项,前一个“以为”是“以之为”(叫他做),后一个“以为”是“认为”。

【答案】 D

1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伍子胥“隐忍”的一项是(  )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③不如奔他国,借力以削父之耻

④伍胥逐独身步走,几不得脱

⑤止中道,乞食,至于吴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D.④⑤⑥

【解析】 ①指楚王“诈召二子”。

②指“诈召二子”的结果。

⑥指伍子胥雪耻之事。

【答案】 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偏听偏信费无忌的谗言,便疏远太子,杀害伍奢,可见其昏聩不明,糊涂透顶。

B.伍尚为人仁孝,明知去楚都不能搭救父亲,但深怕有违父命,被天下人耻笑,最终还是自投罗网,被楚王杀害了。

C.费无忌仅为自保,便无数次挑拨楚平王父子的关系,明知伍胥父子都是贤臣,却必欲杀之而后快,有此奸臣,国家必生祸乱。

D.伍子胥从一开始就能洞察费无忌和楚平王的奸计,为了报仇,不怕忍辱受苦,后终借吴国力量,攻破楚都,掘墓鞭尸,得报父兄之仇。

【解析】 该项说伍尚怕违父命被天下人耻笑错。

伍尚怕的是不去楚都,后来如果又不能为父报仇,才会被天下人耻笑。

【答案】 B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怨毒之于人甚矣哉!

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从太子驻守城父以后,统率着军队,对外和诸侯交往,将要进入都城作乱了。

(2)怨毒对于人类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

国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结下怨毒,何况地位相同的人呢!

【参考译文】

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员(yún,云)。

伍员的父亲叫伍奢。

伍员的哥哥叫伍尚。

他的祖先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楚平王有个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忌做他的少傅。

费无忌对太子建不忠心。

担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继位杀了自己,竟因此诋毁太子建。

平王越来越疏远太子建,派太子建驻守城父,防守边疆。

不久,无忌又没日没夜地在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他说:

“自从太子驻守城父以后,统率着军队,对外和诸侯交往,将要进入都城作乱了。

”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来审问。

伍奢知道无忌在平王面前说了太子的坏话,因此说:

“大王怎么能仅仅凭拨弄是非的小人之臣的坏话,就疏远骨肉至亲呢?

”无忌说:

“大王现在不制止,他们的阴谋就要得逞,大王将要被逮捕了!

”于是平王发怒,把伍奢囚禁起来。

无忌对平王说:

“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贤能,不杀掉他们,将成为楚国的祸害。

可以用他父亲作人质,把他们召来。

”平王就派使臣对伍奢说:

“能把你两个儿子叫来,就能活命,不叫来,就处死。

”伍尚打算前往,伍员说:

“楚王召我们兄弟,并不打算让我们父亲活命,担心我们逃跑,产生后患,所以,用父亲作人质,欺骗我们。

我们一到,就要和父亲一块处死。

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呢?

去了,就叫我们报不成仇了。

不如逃到别的国家去,借助别国的力量洗雪父亲的耻辱。

一块去死,没有意义呀。

”伍尚说:

“我知道去了最后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

可是只恨父亲召我们是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后又不能洗雪耻辱,终会被天下人耻笑。

”对伍员说:

“你可以逃走!

你能报杀父之仇,我将要就身去死。

”伍尚来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块杀害了。

伍子胥逃奔吴国,到了昭关,昭关的官兵要捉拿他,于是,伍子胥只身徒步逃跑,差一点不能脱身。

追兵在后,到江边,江上有一个渔翁乘着船,知道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过江。

伍子胥还没逃到吴国京城,就得了病,在中途停下来,讨饭吃。

到达吴都,吴王阖庐就召回伍员,官拜为行人,和他共同策划国事。

阖庐九年(前506),吴王阖庐攻打楚国,经过五次战役,就打到了郢都。

伍子胥搜寻昭王,没有找到,就挖开楚平王的坟,拖出他的尸体,鞭打了三百下才停手。

太史公说:

怨毒对于人类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

国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结下怨毒,何况地位相同的人呢!

假使伍子胥追随他的父亲伍奢一起死去,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

放弃小义,洗雪重大的耻辱,让名声流传后世。

可悲啊!

当伍子胥在江边困窘危急的时候,在路上沿途乞讨的时候,他的心志难道曾经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吗?

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刚正有气性的男子,谁能达到这种地步呢?

四、语言表达

15.请用司马迁的事例来阐述下面这句话。

有志之士,必先有心。

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地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首先明确要论证的观点:

有了志向,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然后选用司马迁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答案】 (示例)司马迁一心为完成《史记》而隐忍苟活,令后人敬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是他“就极刑而无愠色”的支柱。

司马迁把心放在了著述事业上,最终完成巨著《史记》。

他的精神将被后世永远铭记。

16.试用两组排比句分别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来表达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

(1)直接抒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间接抒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做本题时,一要注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区别,二要注意排比句式的基本要求,三要注意表达的内容是对司马迁的崇敬。

三者缺一不可。

【答案】 (示例)

(1)直接抒情:

你的毅力惊天动地,你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你的英名将永垂不朽!

(2)间接抒情:

史学家捧着你的作品惊叹不已,文学家读着你的传记热血沸腾,中华民族沿着你的脚步奋力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