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3905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劝学金牌学案 鲁人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劝学金牌学案鲁人版必修1

劝学金牌学案

【作者介绍】

作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

早年曾游学于齐,广泛接触各派学说。

因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

晚年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作品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成就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提倡性恶论。

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写作背景】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

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

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苟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认识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目标导航

1、仿照例子,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语句

通假字

释义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

用活熨木使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

(2)“又”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

(3)“知”通“智”,智慧。

(4)“生”通“性”,资质,禀赋。

2、填空:

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忽然封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绝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假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5)一

用心一也()

答案:

(1)终止;与世隔绝;到了极点;非常;横渡。

(2)有力的弓;强健;有余;勉强。

(3)借助;假装。

(4)听到;声誉。

(5)数词,一;专一。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分析其古义和今义。

语句

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声非加疾也

(3)假舆马者

(4)金就砺则利

(5)蚓无爪牙之利

(6)用心一也

答案:

⑴博学;古义:

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

知识、学识的渊博。

⑵疾;古义:

强;今义:

疾病,快。

⑶假;古义:

凭借,借助;今义:

与“真”相对。

⑷金;古义:

金属制的刀剑;今义:

金子。

⑸爪牙; 古义:

爪子和牙齿;今义:

坏人的党羽、帮凶。

⑹用心;古义:

思想意识活动;今义:

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4、分析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⑷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⑸其曲中规

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⑻故木受绳则直

答案:

⑴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⑵日:

名作状,每天;⑶水: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⑷上、下:

名作状,向上、向下;⑸曲:

形作名,曲度,弧度;⑹高:

形作名,高处;⑺直:

形作动,变直。

学海拾贝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类别

例句

分析解说

动词的使动用法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固国”是使国家强固。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

(《史记·项羽本记》)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

名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名词用作动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

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

“福”是“赐福”的意思。

名词用作状语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

“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

5、将下列各句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属于判断句的有;

(2)属于状语后置句的有;

(3)属于定语后置句的有。

答案:

(1)①③⑤④;

(2)①⑤;(3)②。

 

6、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

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答案: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目标三:

分析文章的思路及结构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8、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你能具体分析一下本文比喻论证的手法吗?

答案: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具体分析如下:

(1)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

①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②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2)设喻方式灵活多样。

①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②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③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写法迁移】

1.精彩回放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技法点拨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3活学活用

近日,“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最受瞩目奖项“终身成就奖”获颁人已经确定,著名翻译家沙博理最终荣膺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这是盛典举办四届以来,首次将这一奖项颁给在华人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籍犹太人。

此前,获得这一奖项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学巨人钱学森和当代文豪、武侠巨匠金庸。

沙老曾经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

“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

它使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比我几辈子可能做到的还要多。

”根据上面的材料,运用排比手法谈谈对这件新闻的看法。

4成功运用

曾对汉语一窍不通的犹太青年小伙沙博理,把翻译中国文学的职业当做乐趣,最终成为著名翻译家,并荣膺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把工作当做乐趣,工作便不再单调;把学习当做乐趣,学习便不再枯燥;把追求当做乐趣,追求便不再遥远。

乐趣,将你的生活涂上丰富多姿的色彩;乐趣,让单调漫长的时间变得充实而又快乐。

香港著名电视人曾志伟曾说过:

“把工作当做乐趣,就永远不会累。

”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曾志伟才凭其自然幽默的舞台风格成为电视舞台上的“常青树”。

同步达标测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1.解析:

B项“有”通“又”;C项“生”通“性”;D项“輮”通“煣”。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暴(晒)②輮以为轮(用活熨木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送到)⑤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⑥非利足也(脚步快)

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彰(显著)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2.解析:

③跂,应为“抬起脚后跟”;④致,应为“到达”;⑧绝,应为“横渡”;⑩彰,应为“显著”。

答案:

A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解析:

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

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

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答案:

B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解析:

ACD三项均是名词作状语,B项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B

5.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解析:

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

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判断句。

答案:

C

6.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5)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

(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3)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善假于物也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0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

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

专一

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9.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A(“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8.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

A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9.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10.

(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1——15题。

李斯论

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

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①,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②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嗟乎!

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易》曰:

“眇③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④人凶。

”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⑤,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

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尤可畏哉!

注:

①禁学士:

指秦始皇坑儒生犯禁者。

②嚬蹙:

皱眉蹙顿。

“嚬”同“颦”。

③眇:

瞎一眼。

④咥(dié迭):

咬。

⑤儒效:

儒家治世的功效。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满足

B.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迎着

C.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或许

D.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安闲

12.与“而以富贵之谋”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B.亦以趋时而已

C.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

D.王介甫以平生所学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斯迎合时事而乱国的一组是

①李斯助之,言其便利

②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

③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

④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⑤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

⑥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

A.①③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①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李斯事秦从未实行荀卿之学,其主要问题在于“趋时”。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论为仕的经验教训,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应为自身的地位、富贵而考虑。

C.此文主旨鲜明,立论新颖,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有物”“有序”能发人深省的文章。

D.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事秦,行暴政,故天下乱。

15.将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2)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参考答案

11.B(B猜测)

12.D(D介词,凭借,与例句相同;A介词,把;B连词,来;C介词,用)

13.(D)

14.B(原文的意思是:

不应为自身的地位、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

15.

(1)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是他的后代君王所习惯并认为是好的做法。

(2)我认为善于窥探君王的内心,完全用委曲、变化的方法跟随是数的喜好的臣子,他的为人是特别让人害怕的。

参考译文: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

秦朝扰乱天下不是靠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问来侍奉秦国国君。

在秦中期的时候,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

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了法令,定下了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禁止了离开自己的诸侯国到别国游说以求得官职的人。

利用秦国的有利地形,采用他的法令,富强了好几代,吞并了其他诸侯国,到了秦始皇统治的时期。

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不过是)全用了商鞅的法令而已。

虽然李斯帮助他,说它方便有利,(但)越发造成了秦国的混乱。

但假使李斯不说它有利,秦始皇本来就自己执行它们而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

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是他的后代君王所习惯并认为是好的做法。

李斯迎合、探究秦始皇、秦二世的心思,不这样做就不能符合残暴放纵的君主的心意,扩大君王对他的宠信,因此李斯完全放弃了他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采用了商鞅的学说,扫去了秦国三代先王的仁义之政,而一切采用放任自己的做法来治理国家。

烧了《诗经》、《尚书》,囚禁了读书人,废除了三代先王的法令,推崇监督和责罚,这不是李斯在推行他的学说,不过是迎合时事罢了。

假设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将不会采用这样的治国之法,不是他推行仁义,也只是因为迎合时事罢了。

君子做官,在其位就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不要说他的学问才能与官位不相当,就是学问才能与官位相当,看见国君做事,错误而不合道义,也只是在自家里深表痛恨,可是在朝廷上会夸奖赞誉,知道它不是道义的却劝说国君去做,说是天下百姓会原谅我对国君的无可奈何,而不会怪罪我的;知道那将使国家灭亡却做那样的事,说是或许我自身可以免于灾祸。

小人即使明知道世事将乱,却最终不改变目前的富贵状态,却用富贵的谋略,给天下遗留灾祸,本来有终身安逸享受富贵快乐,灾祸留给后人,而他安闲得没有担心了。

唉!

秦国没有灭亡可是李斯先遭遇重刑被诛杀三族,大概是上天诛杀恶人,也是有时间并讲信用的啊!

《易》说:

“偏盲而视,脚跛而行,踩老虎尾巴,(老虎)咬人,凶。

”那些能看见和走路的人是幸运的,可是死于凶恶的老虎口下,更是他自己争取的啊!

人有做善事是从别人那受到教化的,没有听说做坏事是从别人那里受到教化的。

荀卿讲述先王的事迹赞颂儒家治世的功效,虽然间或有不当之处,但大体上得到了治世的要领。

可是苏氏因为李斯祸害天下而将罪过牵累到荀卿,不是差得很远了吗?

使用他的学问使秦国受害的,是商鞅;放弃他的学问而使秦国受害的,是李斯。

商君禁止游说者做官,而李斯劝戒国君驱逐游说者,他们开始策略不同,可是最终与商鞅之学一致起来了,难道不是他的本心吗?

宋朝的时候,王介甫凭借他一生所学的学问,建立了熙宁新法,他以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哪个曾经学习介甫的学问呢?

而因为介甫的政策促使宋朝灭亡,与李斯的事情很相似。

世人说学习他人治国的策略足以使国家灭亡,本来就是这样啊。

我认为善于窥探君王的内心,完全用委曲、变化的方法跟随是数的喜好的臣子,他的为人是特别让人害怕的,很可怕的!

四、语言表达

15.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

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

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

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_________________;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答案:

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