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41376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二年级上册》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初步认识角,表

 

内乘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几时几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 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

 

的重要基础。

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

 

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

因此,表内乘法同20 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同时,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

 

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

 

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了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

 

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

 

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直观认识角的概念以及直角、锐角和钝角,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

 

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广角”介绍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思想。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

 

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

 

合作的探究操作活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

 

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 10

 

(1)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米、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初步学

 

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认识直角、锐

 

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 1 时=60 分,知道珍惜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

 

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表。

 

单元结束时

 

平均错误率速度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 8

表内乘法6%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4%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 10 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如前所述,这套教材的实验教材是以《标准(实验稿) 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

 

结以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

在使用 10 年后,2012 年在总结

 

10 年实验与使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标准(2011)》提出的新要求,广泛听取并吸收小学数学教师和教

 

2 / 10

 

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实验教材进行了系统、细致的修订。

通过教材的修订,我们期望使本套小学数学

 

教材的内容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体现数学的价值,体现时代精神与科技进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教材结构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和会

 

用数学的信心,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

 

本活动经验,初步形成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使教材的风格和特色更加鲜明,将数学

 

学科体系的严谨性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

 

又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更加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使教材的版面设计清爽美观,图文并茂配合

 

切当,装帧精美,文字准确并适合于小学生阅读。

 

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加、减法笔算重视算理算法教学,更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00 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

 

使学生达到要求。

同时,实验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如,如何让小学生很好地理解加、减法笔算的算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教材提供的算法的必要性?

本次教

 

材修订我们根据《标准(2011)》的理念和教学实践中反馈回来的意见与建议,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些变

 

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笔算算理算法的教学。

一方面,仍采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编排思路设计例题;另一方面,

 

结合具体算式突出笔算的要点,让学生经历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过程。

例如,在“加法”小节的教学中,

 

学生第一次接触笔算。

例题的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思路:

例 1 的教学要点是竖式的写法,例 2 的教学要点是

 

“相同数位对齐”,例 3 的教学要点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同时,根据学生学习计算的认知规

 

律设计学习内容,呈现教学过程。

教材细节上的变化是教学经验的提炼,追求的是恰当与合理。

例如,加

 

法的例 1 改用 35+2(原为 36+30),教学竖式的写法和对位。

在这里,学生要结合小棒图思考“2 应写

 

在什么位置?

” 为什么要与第一个加数的个位对齐?

”这就提高了思维的含量,让学生真正地去理解算理。

 

3 / 10

 

又如,学习减法时,教学例 1 之后安排了将“个位相减得。

”和“十位相减得。

”竖式对照出现的练习(第

 

18 页“做一做”第 2 题),使学生体会当竖式的得数是 0 时应该如何处理,进而更好地理解算理和算法,

 

等等。

 

(2)重视“笔算计算法则”的概括与呈现。

根据实验教材使用反馈回来的意见与建议,我们对“笔算

 

计算法则”的处理有了一定的变化。

一是随着某一计算内容教学的进展,紧密结合算式,分步出现所学习

 

笔算的计算法则。

例如,笔算加法结合 3 个例题,分别出现“个位与个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

 

加满十,向十位进 1”,为后面讨论并概括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打好基础。

这样的教学设计更为符合学生数

 

学学习的现实,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计算法则的确定性和必要性,感受数学规律形成中

 

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是在提示让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以记录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不完全的计算

 

法则文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并记忆计算法则。

例如,在学习完笔算加、减之后的

 

“整理与复习”小节(第 35 页)就呈现了教师与学生一起对笔算加、减法法则进行讨论归纳的情境。

这样

 

的处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计算法则的来源,理解其含义,防止死记硬背法则条文;又起到促进学生对具

 

体计算案例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的作用,教给学生探索、总结规律的数学学习方法。

 

2.提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丰富素材和有效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

 

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

 

发展。

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位、制作模型、设计图案、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图形与

 

几何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

 

空间观念。

 

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标准(2011)》第一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本册教材体现了以下的编排思想。

 

第一,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和素材。

安排了“长度单位” 角的初步认

 

识”和“观察物体

(一)”3 个单元的内容。

在每一单元中都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观察、拼摆、

 

4 / 10

 

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角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的图形、以及对所获得的图形间的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有关概

 

念和关系的丰富的感性经验。

第一,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

例如,在认识米之前,教材

 

安排了探索有效地测量黑板长度的方法;在每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之后,都安排了探索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

 

单问题的例题等。

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

 

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同时,根据实验教材的使用经验和反馈意见,我们对本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

 

修订,使之体现整套教材的内容安排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

 

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修订这部分内容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对实验教材二年级的“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教学顺序。

例如:

 角的初

 

“”

步认识”单元增加了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观察物体

(一) 单元增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积木),

 

将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删去了广大教师普遍认为“难教难学”的“镜面对称”的内容。

 

第二,对于每一部分具体内容的呈现进行了精心设计,使得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具逻辑性;也更联系学

 

生的实际,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

例如, 长度单位”单元,不仅对“统一长度单位”的例题进行了

 

重新设计,使得新知识的呈现更具逻辑性,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渗透了数学文化。

同时,还注意体现了

 

所学新知识与前面学习内容的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性,也使得教学过程自然合理。

又如,

 

在学生初步获得“统一长度单位”的观念后,紧接着安排的例 2 介绍了“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

 

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这样不仅自然地引出了关于“尺子” 厘米”的教学,并且将它们

 

的意义与作用渗透在了知识间的联系中。

还有,在引进“线段”概念之前,安排了“拉紧的一段线” 的直

 

观图,接着介绍“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等,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自然、明了的思

 

路,并使抽象的线段概念有了生动直观的载体。

 

3 .表内乘法的教学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落实“双

 

5 / 10

 

基”,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表内乘、除法是小学生在第一学段需要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必须让学生掌

 

握好的。

修订后的教材仍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J

 

第一,本套教材仍采用分别集中教学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方式编排。

即本册安排表内乘法的教学, 表

 

”“”

内乘法

(一) 教学乘法的意义和 2~6 的乘法口诀, 表内乘法

(二) 教学 7~9 的乘法口诀;二年级下册

 

安排表内除法的教学。

乘法口诀仍采用“小九九” 这次教材修订的重要变化是,将有关“倍”概念的教学

 

内容后移至三年级上册,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之后再进行教学。

 

第二,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乘法的初步

 

认识的教学,首先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场的具体情境,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

 

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在让学生进行多种操作活动的基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

 

学生逐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第三,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设计乘法口诀的教学顺序。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5 个 5 个

 

地数数”的经验,首先教学 5 的乘法口诀。

这样编排便于学生自主探索、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也便于学

 

生记忆乘法口诀。

 

第四,教学每部分乘法口诀时都将所有相关的乘法算式排列在乘法口诀表的两边,既便于学生理解一

 

句口诀可以用于计算两个乘法算式,也自然地渗透了乘法的交换律。

另外,教材安排了形式多样、生动有

 

趣的记忆乘法口诀的活动和练习。

如“对口令” 数青蛙的嘴、眼、腿”和“数螃蟹的腿”等。

让学生通过

 

这些富有童趣的活动,心情愉快地记忆乘法口诀。

 

第五,新增了“解决问题”的例题。

在两个乘法学习单元,都设计了新的“解决问题”例题,让学生

 

经历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

 

能力。

例如,第 63 页例 7,通过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与用加法解决的问题的对比出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

 

式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

 

6 / 10

 

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修订后的教材在编排的细节上有着许多变化。

例如, 表内乘法

(一)”单元主题图素材更

 

丰富,涵盖了同数相加和非同数相加的情况;例题的题材多是从主题图中提取的。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

 

中,以正文形式呈现“几个几” 很好地沟通了加法和乘法的关系,更利于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增加了一

 

些更具趣味性、更生活化的素材(练习十四第 8 题,练习二十二第 5 题);等等。

 

4.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教学思路和可操作的案例。

 

为了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简称“四能”)落到实处,

 

本次对于全套教材的修订,主要采取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强在各个内容领域中对解决问题能力

 

的培养,切实将培养“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是为培养“四能”提

 

供教学的思路、清晰的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具体体现是:

新知识教学后一般要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例题;结合例题教学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尽量

 

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解决问题例题的内容和题材的选择与设计,注

 

意题材广泛、联系实际,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

 

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等等。

 

本册“解决问题”例题的编排与设计基本上体现了上述编排思想,具体情况如下。

 

首先,在每一部分核心内容教学之后,都安排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

因此,在7 个基本教

 

学单元中安排了 9 个解决问题的例题;每一单元至少有一个例题,即使在“观察物体

(一)”单元也不例外。

 

这些例题的题材广泛,既联系学生生活,又具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

 

第二,每一例题都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之一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

在本册教材中

 

一般用“知道了什么?

”“怎么解答?

”“解答正确吗?

”提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但在解决一些需要动

 

手操作的问题时,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提示语。

例如, 角的初步认识”和“观察物体

(一)”的解决问题步

 

7 / 10

 

骤,中间一步分别采用“应该怎么做?

”和“可能是什么?

”提示。

 

第三,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形式多样,在 9 个例题中有 5 个呈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或

 

动手操作,或列表分析推理,或画图表征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

并且,

 

教材还注意在习题中体现了提出数学问题的要求和训练(练习十四第 5 题、练习十九第 4 题、练习二十第

 

10 题等)。

 

5.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

 

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根据这一理念,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

 

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

 

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

例如,如前所述,在学生认识了厘米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诉

 

学生还有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黑板的长度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应该

 

用比较大的长度单位的想法,从而引出“米”。

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是开放式的测量活动与探索用测量单位知识解决问题的组合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积累

 

丰富的测量经验,体会测量的本质,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用多种方式灵活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

 

“”

意识。

又如, 观察物体

(一) 单元的例 3,让学生根据一个面的形状推测所观察的是什么立体图形,鼓励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推理,并通过讨论和交流,逐步由直觉猜测过渡到有序的思考,既培养学

 

生的空间观念,又使得推理能力得到训练。

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不仅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和由猜测到

 

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并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这些

 

也正是学生形成自主探索和创新意识所必需的积累。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数学的过程还能有效地提高

 

8 / 10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

 

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 本套教材总体的设计思路是,一方面在各个内

 

容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渗透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系列的“数学广角”单元,有步骤地

 

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或简单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使学生初步体会这些数学思想方法。

 

据此,在本册教材的基本教学单元中,注意结合具体内容的教学和练习,以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数学

 

思想有所感受和体会。

例如,加、减法笔算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究方法——明确算理——总结算法的过

 

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对具体题目计算方法的讨论到一般的计算方法的概括,由对算理的感性认识上

 

升到了对计算原理的理性认识。

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又如“认识时间”单元安排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打破了原来偏重于计算的编排结

 

构,让学生试着用排除推理的方法寻找答案,使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同时,受到逻辑推理的训练。

同时,

 

在“数学广角——搭配

(一) 单元中,安排了介绍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不仅有广泛的应用,是今后学习概率统计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

 

材通过呈现学生摆卡片、画图、列表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使学生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培

 

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同时,教材提供了丰富的需要用排列或组合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组数、握手、照相、着装搭配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周围的

 

事物,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激发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本册教材为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 58 课时的教学

 

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长度单位(4 课时)

 

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5 课时)

 

1. 两位数加两位数………………………………………………………………3 课时左右

 

9 / 10

 

2.两位数减两位数………………………………………………………………5 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 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 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4 课时)

 

四、表内乘法

(一)(12 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 课时左右

 

2. 2~6 的乘法口诀

 

5 的乘法口诀………………………………………………………………………………1 课时左右

 

2、3、4 的乘法口诀 ………………………………………………………………………3 课时左右

 

6 的乘法口诀 ………………………………………………………………………………4 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

 

五、观察物体

(一)(2 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11 课时)

 

7 的乘法口诀…………………………………………………………………………………2 课时左右

 

8 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

 

9 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 课时左右

 

量一量,比一比……………………………………………………………………………1 课时

 

七、认识时间(3 课时)

 

八、数学广角(2 课时)

 

九、总复习(4 课时)

 

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