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4807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ocx

第九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20题)

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D

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

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D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B

A.新中国的成立

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

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A

A.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B.民族个体间的关系

C.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D.政治关系

5.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首要特征是A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6.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名著是《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和C

A.《元史》

B.《蒙古族简史》

C.《蒙古秘史》

D.《江格尔》

7.农学专著《农桑衣食撮要》是由农学家鲁明善所著,鲁明善的民族成分是D

A.汉族

B.畲族

C.壮族

D.维吾尔族

8.文艺工作者在《百鸟衣》的基础上,创作了同名长篇叙事诗和戏剧,《百鸟衣》是A

A.壮族民间故事

B.苗族民间故事

C.侗族民间故事

D.白族民间故事

9.《秦娘美》塑造了坚贞不屈、勇于反抗的妇女形象,1949年后被拍成电影。

《秦娘美》是C

A.壮族民间故事

B.苗族民间故事

C.侗族民间故事

D.白族民间故事

10.说唱文学“依玛坎”的特点为说一段唱一段,内容大多为民族的历史、英雄和爱情故事。

“依玛坎”是D

A.满族的说唱文学

B.鄂伦春族的说唱文学

C.鄂温克族的说唱文学

D.赫哲族的说唱文学

1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昭寺位于C

A.青海省

B.甘肃省

C.西藏自治区

D.四川省

1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溪州铜柱位于A

A.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B.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C.贵州省铜仁地区

D.重庆市酉阳县

13.目脑纵歌是一种上千人一起跳的舞蹈。

“目脑”是景颇语,意思是A

A.大伙儿跳舞

B.跳舞

C.大伙儿唱歌

D.唱歌

14.塔尔寺的三绝是指壁画、堆绣和C

A.织锦

B.刺绣

C.酥油花

D.唐卡

15.舞蹈家杨丽萍以“孔雀舞”闻名,被誉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

她的民族成分是C

A.傣族

B.景颇族

C.白族

D.纳西族

16.12卷本《中国通史》的总主编白寿彝是中国著名史学家。

他的民族成分是B

A.白族

B.回族

C.汉族

D.满族

17.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翦伯赞主编了《中国史纲要》。

他的民族成分是B

A.回族

B.维吾尔族

C.汉族

D.满族

18.满语语系属A

A.阿尔泰语系

B.汉藏语系

C.语系未定

D.南亚语系

19.朝鲜语语系属C

A.阿尔泰语系

B.汉藏语系

C.语系未定

D.南亚语系

20.佤族主要分布在A

A.云南省

B.贵州省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海南省

二、多项选择题(10题)

1.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内容ABCD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文化领域

D.社会生活领域

2.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以下特点ABC

A.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B.在经济关系的作用下,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

C.民族关系是各民族间多层次的互动关系

D.各民族之间联系不多,利益关联不大

3.民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AB

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B.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C.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D.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ABCD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

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ABCD

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

B.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

C.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

6.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ABCD

A.民族分裂势力

B.宗教极端势力

C.暴力恐怖势力

D.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

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ABCD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8.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ABC

A.在日益增进的交流中,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B.各民族的团结互助不断发展

C.影响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仍将长期存在、复杂多变

D.各省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9.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是指ABC

A.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B.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C.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D.北方民族离不开南方民族

10.各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一般规定了以下方面的内容ABC

A.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原则,规定本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以及如何行使自治权

B.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规定如何加速本地方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规定如何正确地处理本地方的民族关系

D.规定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三、判断对错(10题,A代表判断正确,B代表判断错误)

1.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A

2.“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A

3.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A

4.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

A

5.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首要特征,又是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等特征形成发展的前提和基石。

A

6.只有当不同民族的人们以特定民族成员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交往和联系,才属于民族关系。

A

7.我们在分析判断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不是民族关系时,关键要看这种关系中是否有民族性的内容。

A

8.民族差别是指各民族之间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A

9.民族歧视是指按照民族成分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限制和侵犯民族的基本权力的现象。

A

10.民族特权是指一些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有高于其它民族的特殊权利。

这是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的突出表现。

A

四、材料(1题,每题5小题)

山川盛开金达莱 江河涌动民族情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祖国东北边疆的长白山下、图们江畔,这里有奇美壮观的长白山天池,有无边无际的茫茫林海,有中、朝、俄三国交界的边境风貌,还有多姿多彩的朝鲜族民俗风情。

延边是金达莱的故乡,每当寒冬过去、万物复苏的初春时节,那漫山遍野的金达莱就会争相盛开。

每到这时,延边42700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就会展现和涌动着一种壮美、一种激情。

那一片片、一丛丛像红霞落地、像火在燃烧的金达莱花,就是延边218万各族人民彼此结下的血肉深情,就是延边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世代相传的民族情感。

延边是中国朝鲜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情谊源远流长。

早在19世纪中叶,朝鲜半岛贫苦边民不堪忍受封建统治者的压榨与灾荒饥谨之苦,便不断冒禁越过图们江、鸭绿江来到我国东北,从最初的“早来晚归、春去秋回”的季节性居住,逐步发展为携带家眷长期定居,并在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东北边疆,长期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逐渐形成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在长期求生图存、开发边疆的过程中,各民族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朝鲜族向汉族学习旱田耕作和蔬菜种植,汉族向朝鲜族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彼此结下了薪火相传的民族情谊。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延边各族儿女并肩作战、生死相依,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战争使民族情谊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不断凝聚和升华,诗人贺敬之“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著名诗句,就是延边各民族血肉相连的真实写照。

1952年9月3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延边各族人民迎来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春天。

半个多世纪以来,延边各族人民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党的亲切关怀。

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亲临延边视察。

1991年,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来到延边并欣然题词:

“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设成全国模范的自治州。

”这些深切的关怀和殷切的期望,极大地激发了延边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热情,成为推动延边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州委、州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头等大事紧紧抓在手上,在全国率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要求各级干部“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强调“既要调动朝鲜族干部的积极性,又要调动汉族干部的积极性”,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延边,民族团结就是最大的政治。

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已经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建设模范自治州,已经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不变追求。

翻开延边50多年发展进步的历史,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延边的发展、延边的繁荣,总是和民族团结休戚相关、紧密相连。

上世纪60年代,一曲《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延边人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民族情感。

1946年,从延安来到延边任区委书记、后任县委书记、州委副书记的田仁永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事业,把自己的青春、爱情乃至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延边。

为了做好民族工作,他不但很快地学会了朝鲜语,通晓朝鲜族习俗,自如地运用朝鲜族礼节,还与一位朝鲜族姑娘结为夫妻、相伴终生。

当家乡的老领导和战友们数次盛情相邀,请他回家乡安度晚年时,他总是婉言谢绝了对方的好意,深情地说:

“我的全部情感已经完全融入了延边,延边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生命属于延边。

 出生在泰国的归国女华侨江惠芬,当年被“下放”到延边时,举目无亲。

由于她的海外身份,十多年落不下户口、找不到工作,甚至领不到口粮。

当她孤独无援,陷入痛苦、绝望的时候,是纯朴善良的朝鲜族父老乡亲,东家送棵菜,西家送盆米,帮助她熬过了那段辛酸的岁月。

每当想起这些,她总是百感交集、话语哽咽、热泪盈眶。

改革开放后,她研制的“珍石烧伤膏”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一家美国企业先后7次要出巨资购买她的药方,可她不为所动,总是说:

我确实需要钱,但药方不属于我,它属于延边、属于我的祖国,我不能忘记延边父老乡亲对我的恩情。

为报答各族父老乡亲,她开办了延边华侨烧伤医院,全力为人们解除烧伤的痛苦。

每当遇到经费有困难的患者她都想起朝鲜族同胞对她的关心和照顾,主动减免医疗费,甚至赔钱也要把患者的病治好。

50多年来,这种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民族情谊,已经成为延边干部群众难以释怀的真情实感,成为推动延边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共同的风雨磨难、共同的奋斗历程,洒满了无数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民族情谊。

汪清县朝鲜族女职工崔海顺家的邻居,是无儿无女、生活不能自理的汉族老人李彦卿夫妇。

李大娘长年瘫痪在床,李大爷双耳失聪、左眼失明。

老两口就这样相依为命、度日如年。

为照顾这对可怜的老人,崔海顺19年如一日,像亲生女儿一样烧火做饭、端屎端尿,直到为老人养老送终。

崔海顺的生母住在乡下,自从照顾李彦卿夫妇,崔海顺没有时间去照料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母亲。

1991年12月,她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当她急匆匆赶到母亲病床前,年迈的母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她一头跪倒在地上,泪如泉涌:

“阿妈妮呀,我对不起你呀,你咋不等等我?

你睁开眼睛看看我呀!

”李彦卿夫妇得知她母亲病故的消息,情不自禁地拥抱着海顺热泪直流:

“海顺呀,是我们拖累了你,为了我们,你不能为你的亲娘尽孝,我们对不起你,更对不起你死去的亲娘呀!

”愧疚的海顺再也抑制不住丧母的悲情,不由得再次失声痛哭:

“两位老人家,我就是你们的亲生女儿,你们就是我的亲爸、亲妈呀!

”2000年,李彦卿老人身患肝癌住院,崔海顺日夜守护、喂水喂饭,老人在弥留之际,还紧紧地拉着崔海顺的手,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也没有松开。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真情互动的民族关系,已经成为延边引以自豪的民族精神。

岁月的长河激荡和涌动着民族情感,演绎着无数比酒还要烈、比血还要浓的动人篇章。

在延边艺术学院,有一位叫金永春的朝鲜族学生,1993年8月,小永春的妈妈被一场交通事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他从此失去了亲生母亲。

祸不单行,1997年12月,永春又被医院确诊为恶性脑肿瘤。

为挽救这位艺术少年的生命,延边供电局幼儿园汉族女职工张英倾注了无限深情,她把刚做完手术、需要护理的丈夫托付给父母,和永春的继母三上北京、数次转院,她背着永春上车下车、上楼下楼,汗水顺着发稍流下,浸湿了衣服,累肿了双脚。

为节省开支,张英在医院附近低价租房,一日三餐买米买菜,给永春做饭送饭。

有一次,永春的继母无意中看到,张英竟在吃从医院带回来的剩菜剩饭,她再也抑制不住对这位汉族姐姐的感激之情,拥抱着张英痛哭失声:

“大姐呀,你比他亲妈还亲,我怎么才能报答你呀!

”张英拉着她的手说:

“治这种病要花很多钱,能省就省点,永春虽然失去了亲妈,可是咱们不能让他失去母爱,只要能治好孩子的病,咱们吃点苦算得了什么?

”张英的母爱感动了延边艺术学院和延边供电局的干部职工,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自发地把捐款送到了永春父母的手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永春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他在继母和张英的搀扶下,把小提琴放在肩上,一曲如泣如诉的“爱的奉献”在病房内回荡。

面对这位天真可爱、有着艺术天赋、正与死神抗争的少年,张英禁不住潸然泪下。

这种胜似血脉之情、母爱般宽阔的民族胸怀,曾震撼了无数的心灵,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如果说岁月可以流走一切,那么在岁月的长河底下,沉淀的就是延边各民族间凝成的最厚重的民族情谊。

延边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情感,已经延伸到骨髓里,溶进了血液中。

1974年,朝鲜族夫妇李文哲、蔡明子,仅靠当时39元的微薄收入领养了两名汉族孤儿,为节省开支,李文哲不得不戒掉了烟酒。

改革开放后,李文哲夫妇搞起了家庭副业,办起了养熊场,把全部收入用在收养、资助孤儿和贫困孩子身上。

30多年过去了,李文哲夫妇共收养、资助了64名朝汉族孤儿和贫困生,共有28人考入大学,3人考取研究生。

每当考入大学的孩子就要离开家乡时,这些被这对夫妇养大成人的孤儿们,都眼含着热泪向李文哲夫妇依依不舍地告别:

爸、妈,我们走了,你们多保重啊!

李文哲夫妇深情地看着这些无父无母、无依无靠,就要离家在外的孩子们,禁不住一阵心酸,泪眼模糊地说:

孩子,从今以后,你们自己在外面闯吧,记住,无论你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每当寒暑假到来的时候,是李文哲夫妇最忙碌,也是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在外上学的孩子们又回来了,一家子人又团聚了。

汉族民营企业家刘德全,小时候因家境贫寒,还没有上完小学,就不得不辍学回家,靠放牛、种地、到井下背煤、捡煤渣维持生活。

这个从小就吃尽了苦头、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民营企业家,无论是在艰苦创业时期,还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始终对民族教育怀着割舍不去的深厚情感,他先后捐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两所朝鲜族学校,为学校维修校舍、捐赠设备,为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资助了30多个困难家庭。

每当说起这些,他总是动情地说:

我从小受苦、上不起学,这是我今生的最大遗憾。

我不能再让这些孩子遗恨终身,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这种真情涌动的民族情怀,这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就像那漫山遍野的金达莱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

团结凝聚人心,团结产生力量,团结铸就辉煌。

民族团结为延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各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形成了强大合力,推动着延边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繁荣,从封闭走向开放。

如今的延边,社会安定,边疆巩固,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几十年来,延边没有发生过任何不稳定的事件。

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民族教育文化事业走在全国前列,每万人拥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594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已达68%。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300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13349元,城乡消费水平排在民族地区前列。

昔日闭塞的边陲,已经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向世人展示中国民族政策的窗口。

1994年、1999年和本届,连续三次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模范自治州”。

民族团结成就着延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延边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延边的进步。

民族团结是延边的根,是民族的魂!

1.创作“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著名诗句的诗人是C

A.郭小川

B.郭沫若

C.贺敬之

D.李季

2.“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设成全国模范的自治州”的题词的领导是C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江泽民

D.胡锦涛

3.民族团结是延边的根,是民族的魂。

是因为ABCD

A.民族团结成就着延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B.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延边的发展

C.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延边的进步

D.民族团结为延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各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形成了强大合力

4.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种真情互动的民族关系形成是由于ABCD

A.州委、州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头等大事紧紧抓在手上

B.各级干部“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C.强调“既要调动朝鲜族干部的积极性,又要调动汉族干部的积极性”,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D.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建设模范自治州,已经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不变追求

5.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于B

A.1949年

B.1952年

C.1946年

D.1950年

五、阅读分析(1题,每题5小题)

我国各民族大团结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

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这是我们的民族、国情的重要特点。

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有三个纽带:

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并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关系。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了战乱频仍的中国,建立起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从秦朝以后,两千多年中,特别是经过汉、唐、元、明、清几朝的努力,统一不但得以维持,而且不断地巩固和发展。

虽然在一些朝代,一些地区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过封建割据的状态,有时还出现过公开的分裂,但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国古代各民族大体上早已以中原为中心频繁交往,渐成统一之势。

秦朝以后国家基本统一的局面,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交错杂居,共同劳动,开拓疆土,密切往来的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这就造成了我国一个民族完全集中在一个地方的情况很少。

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维吾尔族之外,还有12个世居民族长期交错杂居在这里。

西藏自治区,藏族占了人口的绝大部分,但仍有汉、回、门巴、珞巴等民族杂处其中;而从整个藏族来看,居住在西藏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则同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区。

云南省也是20多个民族杂居在一起。

现在全国大部分的县,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杂居在一起。

就是汉族这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长期由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并且经过人口的迁移、流动,又造成许多汉族人口与少数民族相互杂居的局面。

历史上各民族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彼此之间的实物交换、技术传授以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互吸收,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口迁移和交错杂居所形成的媒介纽带作用和产生的深远影响,成为各民族及其相互之间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还表现为各种生产品相互需要,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互通有无,由来已久。

这正是我国各民族在历史上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的反映。

这些经济联系又是各民族政治上密切结合的物质基础。

到了近代,全国各民族间的经济,都通过国内一系列的大小市场而更加密切联系起来。

从历史的全过程来看,各民族的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国家的长期统一对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

当然,也应该指出,旧中国两千余年的漫长的封建社会和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质上仍然是民族不平等的社会,存在着民族歧视、民族隔阂、民族压迫,甚至在一些历史时期和一些地区,民族关系中也出现过民族战争和民族仇杀。

中央王朝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也破坏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关系。

特别要指出,到了近代,由于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共同的命运和斗争更是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统一的祖国怀抱之中。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在东南沿海,满、蒙古、藏、土家、苗、羌、彝等民族的官兵就参加了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涌现出像土家族的陈连升、蒙古族的裕谦、满族的海龄等一批少数民族的爱国将领。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我国东北、西北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激起了我国东北、西北边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东北的满、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赫哲人民都参与了反抗沙俄侵略者的斗争。

在新疆,维吾尔、回、哈萨克、蒙古、满、汉、柯尔克孜、达斡尔、锡伯、塔吉克等族人民也同沙俄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在这之后,新疆各族人民又挫败了英、俄等帝国主义企图分裂我国新疆的阴谋。

在西南边疆,藏族等少数民族与英、俄帝国主义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斗争。

1888年和1904年,英帝国主义两次发动了侵略我国西藏的斗争。

西藏军民奋起抗击侵略者,其斗争精神可歌可泣。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汉族人民一起,积极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1936年成立的东北抗日联军就是由各族人民组成的抗日军队,曾发展到5万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持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在内蒙古,在乌兰夫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蒙古族人民也积极投入抗日战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在冀中地区,由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一部分,长期坚持抗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近代以来各少数民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是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的革命斗争把我国各民族的利益和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进一步加强了各族人民结成的血肉相连亲如手足的关系,为形成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合作、和睦共处的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奠定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1.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有ABD

A.国家的长期统一

B.各民族相依并存的经济文化联系

C.高度的中央集权

D.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关系

2.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

A.统一

B.分裂

C.极端民族主义

D.时而统一时而分裂

3.从整个藏族来看,居住在西藏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主要分布在ABCD

A.青海省

B.四川省

C.甘肃省

D.云南省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维吾尔族之外,还有世居民族C

A.14个

B.13个

C.12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