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5044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docx

《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docx

几种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1

1、脉络丛乳头状瘤: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好发于儿童,儿童多见于侧脑室而在成人多位于第四脑室,肿瘤在侧脑室者多位于三角区,

肿瘤在CT平扫时脑室明显增大其内有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边缘清楚而不规则,可见病理性钙化,有时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

肿瘤多为单侧,极少为双侧,位于侧脑室内者以三角区居多,位于后颅凹者多伴有幕上脑积水。

肿瘤多局限于脑室内,无明显中线结构移位。

肿瘤多呈实质性,和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的分界见于脑室系统及脑桥小脑角等处

脉络丛乳头状瘤主要表现为脑积水而产生的颅高压症状。

这主要由于肿瘤过多地分泌脑脊液,阻塞脑脊液循环,或是由于肿瘤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粘连所致。

 

2、间质瘤:

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间质肿瘤,多\肿瘤好发于胃体部,其次是胃底部和胃窦部。

在胃肠道中占2.5%,多见于中、老年人,很少发生在40岁之前,60~70%发生于胃,20~30%发生于小肠,比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肿瘤多见,平滑肌源性肿瘤不表达CD-117蛋白,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胃肠道间质瘤已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提出

肿瘤有包膜,故一般边界清晰。

肿瘤起源于胃粘膜下,多呈膨胀性生长,分腔内型、腔外型和混合型(同时突向腔内外),以腔外型多见。

最大径小于5cm的肿瘤,多为良性,一般呈类圆形,平扫密度多数均匀,增强呈中度均匀强化;最大径大于5cm的肿瘤,多为恶性,一般呈分叶状,平扫密度多数不均匀,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区,有的可与胃腔相通,增强多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少数恶性肿瘤可侵犯邻近脏器及腹腔淋巴结。

  间质瘤恶性者可通过血行和种植转移,或直接侵犯到肝脏、腹膜和肺等部位,淋巴结转移少见。

间质瘤应与进展期胃癌和胃淋巴瘤鉴别。

进展期胃癌主要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管壁僵硬,管腔狭窄,常有梗阻征象,局部侵犯明显,伴有胃周、肝门区及腹腔淋巴结肿大。

胃淋巴瘤胃壁增厚更显著,范围更广,腔外生长少见,腹腔淋巴结肿大多见。

胃间质瘤与平滑肌源性、神经源性肿瘤在影像上表现极为相似,难以鉴别,确诊只有靠病理学检查。

 

3、口咽癌:

主要包括舌后1/3的舌根癌、扁桃体癌、软腭癌及口咽后壁癌,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7%左右,其中90%~95%为鳞状细胞癌,由于其位置较深、侵袭性强,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不清楚,早期即发生淋巴结转移,是一种预后较差的肿瘤。

【CT表现】

1.CT平扫口咽变形,病灶侧显示僵直,病灶境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

2.增强后呈不同程度之不均匀强化,病灶侧口咽部粘膜线显示不完整。

3.文献报道本病转移淋巴结的特征性表现为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密度区。

【本例特点及鉴别】

特点:

①男性患者,73岁;②病变累及广泛、境界不清,上起自左侧翼内肌内下缘,下达舌根后1/2处,③左侧口咽部变形僵直,平扫病灶为等密度;④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呈递增性强化,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

鉴别:

主要和淋巴瘤鉴别,①淋巴瘤位于粘膜下,常为双侧病变,边界常清楚,少有深部侵犯,②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不甚明显,口咽部粘膜线完整。

4、淋巴瘤: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少见,发生率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左右。

近年来文献报道,无论是免疫功能正常还是免疫功能缺陷者均有增加趋势。

多见于中老年人,高峰年龄在55-65岁,男性多于女性。

肿瘤对放疗、化疗以及激素治疗敏感。

淋巴瘤多起自血管周围间隙内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因为脑内靠近脑表面及脑室旁血管周围间隙较明显,故肿瘤常发生在近中线深部脑组织,其一侧常与脑室室管膜相连,或肿瘤靠近脑表面。

【MR表现】

1.肿瘤好发于侧脑室旁、近中线部位(如基底节区、中脑、胼胝体等)或脑表面,极少数病例可累及硬膜及颅骨,幕上比幕下多见。

多为单发,也可多发,病灶多数为类圆形,少数形态不规则。

肿瘤较大时,边缘可见“尖角征”、“脐凹征”。

2.平扫T1WI大多数呈等或低信号,T2WI可以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也可为低信号,信号较均匀,在DWI上为高信号,肿瘤囊变坏死少见;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明显,且较均匀。

3.瘤周轻中度水肿,占位效应较轻,肿瘤无钙化。

【本例分析】

1.肿瘤位于镰旁左枕叶内,形态不甚规则,周边还可见小结节状病灶,如同卫星灶。

2.平扫T1WI为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DWI上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较明显。

3.瘤周中度水肿,有一定程度的占位效应。

4.因多发脑膜瘤少见,本例主要和转移瘤鉴别,转移瘤在DWI上主要表现为低信号,与本例鉴别不难。

5、细支气管肺泡癌(BAC):

是少见的原发性肺癌,属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仅占癌的2.8%~7%。

平均发病年龄为55~65岁,男女之比为0.67:

1。

肺泡癌的主要病理特征是癌细胞沿肺泡壁或细支气管壁生长,不破坏肺网架结构,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

影像学分型为孤立结节型、弥漫结节型和炎症型(实变型)。

本病发展较缓慢,恶性度较低,很少发生远处转移,咳较多泡沫样痰为肺泡癌比较显著的特点之一。

【CT表现】

1.早期表现为毛玻璃背景上的结节状影。

2.叶段性分布的肺实变,分布以肺外围为主,大小不等,病变中央相对密实,边缘浅淡,逐渐过度为毛玻璃密度,邻近肺内可见散在分布的结节状及小斑片病灶。

实变叶段的体积增大,叶间裂向外膨出。

3.病理性的充气支气管征和血管造影征:

实变病灶内的充气支气管走形僵直,管壁不规则增厚,突然截断,可呈枯树枝样;增强后病灶内的强化血管僵直、狭窄、分支减少。

4.部分实变区可见蜂房状气腔,病理基础可能是细支气管被肿瘤浸润形成活瓣性狭窄,导致管腔及肺泡不规则扩张所致。

另外部分病例可见钙化。

5.病变演变总的趋势是范围逐渐扩大、形态逐渐多样、密度逐渐增高。

【本例特点及鉴别】

本例较为典型:

①咳多量粘痰;②两肺多发结节及部分实变,分布以肺外围为主;③实变的肺内充气支气管狭窄、僵直、截断;④实变区内可见多发散在大小不等蜂房状气腔;⑤病变累及范围大,表现较为多样化。

鉴别:

①大叶性肺炎空气支气管走行柔和,分支自然,无明显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表现。

②本病与肺结核的影像学鉴别较为困难,应动态随访观察,本病变演变总的趋势是范围逐渐扩大、形态逐渐多样、密度逐渐增高,而一般无这种趋势。

CT引导下经皮肺穿活检是较安全、理想的确诊本病手段。

卡氏肺囊虫肺炎,卡氏肺囊虫病主要见于:

①早产婴儿和新生儿;

②先天免疫缺损或继发性免疫低下的患儿;③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病人;

④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

⑤AIDS患儿

基本影像:

1、磨玻璃阴影,双侧对称性分布,代表肺泡性浸润的早期;2、斑片状阴影,双侧不对称分布的亚段和节段性实变,代表肺泡和间质的混合感染;3、结节样、线样和网状阴影,弥漫性斑片状浸润,同时可出现肺气肿和小段肺不张和肺大泡。

6、下丘脑错构瘤:

位于中线下丘脑的类圆形肿块,边缘光滑,T1WI上和脑皮质呈等、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稍高信号,矢状位是诊断该病起主要作用的层面,其可清晰的显示肿块与灰结节、乳头体的关系,以及是否突入鞍内、视交叉是否受压等情况。

增强后肿块无强化。

仅需与某些均质表现的颅咽管瘤、垂体瘤及鞍上生殖细胞瘤相鉴别,一般注入造影剂后即可鉴别。

7、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也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是由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好发于青壮年,以脑桥小脑角区最为常见,其次为鞍上池、四叠体、颅中窝及脑室系统亦可以发生于颅骨板障内。

表皮样囊肿囊壁薄,由一层表皮组织形成。

囊内由上皮碎屑、角蛋白和胆固醇组成。

影像表现

1.CT表现:

(1)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改变,CT值0-15HU,边缘清楚。

(2)有两种形态:

①扁平型:

形态不规则,肿瘤沿蛛网下腔蔓延,“见缝就钻”为其特点。

②团块型:

多位于硬膜外,呈球形,为混杂密度。

(3)肿瘤可有钙化,但不常见,多位于囊壁上,亦可在囊内。

(4)脑桥小脑角池、环池、四叠体池的肿瘤可致脑干受压、变形;

(5)增强扫描时病灶不强化,偶见边缘轻度弧形增强。

2.MR表现:

①圆形或不规则病变,边缘锐利。

②T1加权绝大部分为均匀的低信号,少数由于瘤体内含液态胆固醇或出血而呈高信号影。

T2加权呈明显的、均匀一致的高信号影,高于脑脊液信号。

③肿瘤包膜于T1加权呈中等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影。

④增强检查无强化效应。

鉴别诊断

①畸胎瘤:

为混杂有脂肪密度的肿块。

②蛛网膜囊肿:

密度与脑脊液相似,且均匀,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形态较规则,没有见缝就钻的特点。

8、皮样囊肿:

颅内皮样囊肿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肿瘤。

以往有些观点认为皮样囊肿是起源于外胚层及中胚层,因其内毛发、汗腺、皮脂腺等是起源于中胚层组织,与表皮样囊肿易混淆,两者在组织学上有明显不同,前者含有中胚层和外胚层结构,瘤内可见毛发、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

镜下病理可见囊壁由两层构成,外层由纤维组织构成,内层由皮肤构成,与表皮样囊肿不同的是,皮样囊肿内含有皮肤附件,如毛发、毛囊、汗腺、皮脂腺等。

皮样囊肿常因以下因素破裂①自发性,由于衬有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分解,脂类代谢的液性产物和氢的增加,皮样囊肿内的成分及体积发生变化,可引起破裂;②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导致颅内缺血缺氧,颅内压增高,囊内分解代谢产物增多,囊内压增加以致破裂。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常见于后、前颅窝及鞍旁,亦可见于颅缝及脑室内,无明显性别差异,常见于30岁年龄组,头痛、呕吐、癫痫为常见临床表现。

囊肿破裂后可引起化学性脑膜炎、血管痉挛、脑梗死,甚至死亡,少数囊壁可见一窦道通过缺损的颅骨与颅外皮肤相连,感染后可引起脑脓肿。

MRI与CT表现:

皮样囊肿呈囊状,多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合并感染时边界模糊。

在T1WI上呈欠均匀稍低信号或等高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

由于其内含有毛发等不同成分,信号不甚均匀,以T2WI为著。

脂肪抑制像可见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合并感染边缘可有不规则点条状强化影。

CT扫描多为欠均匀低密度影。

后颅窝的皮样囊肿常压迫第四脑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幕上脑室扩大,本组有4例。

大多数皮样囊肿在T1WI上为稍低信号,介于脑脊液和脑实质信号之间,有时欠均匀,T2WI上呈高信号不均匀,CT平扫为不均匀低密度影,个别病例在枕部中线区合并皮毛窦。

常将这种影像表现视为典型的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在MRI上有不典型表现,T1WI与T2WI上均为高信号,有作者认为在T1WI上肿瘤表现为稍高信号是高浓度的蛋白成分或合并出血所致。

位于脑室内的皮样囊肿当常规序列检查肿瘤信号与脑脊液相似时,应用一种脑脊液信号被抑制的重T2W序列,皮样囊肿不被抑制,呈高信号,被抑制的脑脊液呈低或无信号,由此可将脑池、室内的皮样囊肿准确检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