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9547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政治常识考核要点汇总Word下载.doc

(三)规律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四)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六)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

做事情要把握重点和主流,同时也要统筹兼顾;

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七)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八)量变和质变

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九)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认识论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要不断深化;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四、历史观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具有行为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三)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自私不是人的本性;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四)人生价值

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五)理想与现实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

把实现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六)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政治制度

一、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二、国家职能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家对内职能主要有:

第一,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

第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搞好社会公共服务。

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有:

第一,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第二,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二、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循序渐进的根本保证和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保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

三、“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

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和重要借鉴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四个方面,提纲挈领,切中实质,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同党中央一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全面,是指各方面都发展;

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

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良性互动,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我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

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

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

这里的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关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

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必须通过革命和改革,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在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方面的优越性。

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相互适应,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全面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四、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实现“三步走”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以后,****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同时也要看到,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地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重大部署。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科学含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首先,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既高屋建瓴,又求真务实,既构成有机整体,又各具丰富内涵,深刻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指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原则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加,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反映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

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必须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七届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2008年10月9日上午在北京开始举行。

会议的主要议程是研究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

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巨变。

中共高层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通过30年农村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决定》用“三个极大”高度概括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即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一)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

1.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2.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3.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6.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遵循五项重大原则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