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532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docx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全册

政治常识考核要点及大纲要求

一、我国的国家制度(国体和政体)

1、国体即国家性质

(1)、国家的含义

(2)、国家的属性:

①、主权属性: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②、阶级性:

根本属性(阶级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利机构。

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的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③、社会属性: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3)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的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国家性质(理解)

2、我国的国家性质

(1)是什么: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首要标志:

工人阶级的领导

★阶级基础:

工农联盟

(2)理解:

人民民主专政

①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的特点:

主体的广泛性: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A、广泛性

权利的广泛性:

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

B、真实性:

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②、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国家职能(重点与运用)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与功能。

(1)、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2)、国家职能(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分析)

①、对内职能

A、政治统治职能→政治职能:

依法打击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B、社会管理职能:

a、经济职能:

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政府要定位、到位、而不越位;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有限政府),公共服务。

b、文化职能:

三个文明建设,人才强国。

c、公共服务职能:

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社会治安等;

②对外职能

A、保卫职能→防御外敌入侵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如撞机事件、台湾问题、东海问题、南海问题等。

B、交往职能

a、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如“睦邻、富邻、安邻”政策以及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如:

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反恐合作、维和行动等。

4、国体与政体关统治阶级系: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

统治阶级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5、政体: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1)政体的相对独立性因素:

所处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

(2)基本类型: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①、君主立宪制特点:

称谓——国王、天皇、女王等

a、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的权力。

b、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代表国家出访、签署法律文件等)。

c、政府(内阁)掌握政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d、主要国家:

英日泰比西瑞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约旦、新西兰、(其中,英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典型国家)

②、民主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a、区分依据:

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不同为依据

b、主要区别和主要国家

议会制共和制

总统共和制

总统权利

拥有虚位、无实权

拥有实权,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海陆空三军。

议会权利

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利

拥有立法、监督的权利

议会与政府关系

政府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得辞职或呈请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相对独立,议员与行政人员不得兼任。

(三权分立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

主要国家

意、德、芬、奥、印度、新加坡、冰岛、希腊

美、墨、巴、阿、埃、印尼

6、我国的政体:

人大制------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国家机关——人大

A、职权:

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利。

决定全国或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国家行政,审判、检查机关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B、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C、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民主集中制

(2)我国政体的特点:

A、人大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直接体现国家性质,是建立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B、优越性:

保证国家权利体现人民意志;保证中央和地方权利的统一;保证我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和团结。

■附:

怎样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大制?

①人大与国家机关关系:

加强人大立法和监督职能,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国

②人大与人民群众关系:

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关系,接受人民监督;

③人大与人大代表关系:

完善和健全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接受人民监督。

④人大与议会制关系:

反对照搬西方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制。

7、国家结构形式:

是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1)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复合制

单一制

复合制

内涵

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单一主权国家。

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州邦)组成的联邦国家。

主要特点

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个立法机关,一种国籍,中央统一领导国家是国际交流的主体。

多部宪法,多个中央政府,多个立法机关,双重国籍,联邦是国际交流的主体,少部分联邦制国家允许成员国有某些外交权。

主要国家

中、法、日、匈、波、蒙

美、德、瑞士、俄、印度、缅、巴西

(2)国家结构形式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重大实践:

“一国两制”(应用)

①、主要内容:

A、“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一国”。

B、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C、“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外交与国防属中央人民政府,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②、重大意义:

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8、国家性质与政体、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及政体和国家机构的性质,政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国家性质的阶级性,国家职能决定了国家机构的设置。

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

9、国家机构:

国家机关的总和

(1)国家机构的划分:

纵向划分:

中央——地方国家机关;

横向划分:

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

(2)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

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

10、我国的国家机构

(1)组成:

全国人大、国家主席、国务院、军委、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

(2)分类:

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国家检查机关(人民检察院)、军事机关(中央军委)。

(3)组织与活动原则:

①民主集中制原则:

凡材料涉及制定和决定重大方针政策,修改宪法、法律的组织过程;

②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凡材料涉及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方针、政策、措施如四大工程、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国家主权、三农问题、社会保障等

③依法治国的原则: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依法治国原则的具体内容(立法、执法、法律监督、普法教育)

A、立法:

立法机关要严格依法立法,确保有法可依;

B、执法:

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C、法律监督:

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健全人大制、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体制

D、普法:

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爱法、用法;

1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1)权利: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监督权(对人民代表的监督;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

(2)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主权、领土、政权及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等)

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12、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三大原则: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不同所有制市场地位的平等、反腐倡廉中处理原则的平等、城乡地位的平等);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政党和政党制度

13、政党及其特征

(1)政党:

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国家权利为目的的政治组织。

(2)政党产生的条件: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条件——资本主义民主制;思想条件——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

(3)政党的基本特征是:

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政党根据其阶级属性,可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判断政党的阶级性质主要看他在实践中所体现的阶级利益;政党与政权紧密联系。

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或参与支持某种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目标。

政党具有组织和纪律性。

(政党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下的产物,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

14、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现代实行民主政体的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

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是与其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的。

■■主要原因是:

第一、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

第二、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条件。

★★★★★1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15至21为重点知识体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6、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中共性质和国家性质决定(执政党阶级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是同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由其自身条件条决定的,是在长期坚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性质决定的。

第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第二,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环境;第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7、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1)政治领导(根本):

按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国情,制定纲领、路线、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依法治理国家。

(2)思想领导(灵魂):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党员和群众,提高觉悟,自觉守法。

(3)组织领导(保证):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带动群众,从组织上保证纲领、路线、宪法法律的实施、培养选拔干部(政党内部建设)

(●●●●重点知识)

18、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1)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性或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①就国内形势而言: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②就国际形势而言:

是维护国家发展和生存安全的需要。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就党内形势而言:

是由党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决定的。

④就党外形势而言:

一些大党老党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借鉴。

(2)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A、两大转变:

“地下党”——执政党;计划经济下封闭的政党变为市场经济下开放的政党。

B、客观要求: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附:

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六大能力:

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②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要求,紧密结合实践,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③党的组织建设:

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队伍为重点。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结力。

(仅涉及党组织内部的建设如选拔干部、改造基层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④党的作风建设:

●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

●核心或重点: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大政治优势

●根本目标: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方针: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⑤反腐倡廉建设和党的制度建设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①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③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20、政党制度的含义及其类型

(1)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政治生活形成的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

(2)政党制度按其性质,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两大类型。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国家政治生活实行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工人阶级政党代表工人和劳动人民,领导国家政权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制度。

(3)两党制和多党制

两党制

多党制

特点

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操纵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轮流执政,相互对峙的政党制度。

多个政党并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要政党或几个政党联盟,操纵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主要国家

源于英国,后扩大到美国、加、澳、新西兰,其中英、美最为典型。

源于法国,以法国和意大利最为典型,其次有德、日、比、瑞典、西、土、印度、巴西、阿根廷。

2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八个民主党派及其概况。

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联盟(台盟)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

1关系:

中国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亲密友党;

2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3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和法律。

5重要机构:

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的性质决定了它与国家机关的职能是不同的,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附:

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协(或政党)不能也没权力履行国家职能,只有政府才有权力和资格履行国家职能。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表现在: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2)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西方多党制不是合我国国情。

第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第二、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

主张在我国实行西方多党制的实质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22、民族的基本特征: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形成提供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为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

2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的民族概况。

(2)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4、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的含义。

②民族团结的含义(民族团结:

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

(3)民族平等三项原则的相互关系。

2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2)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内容。

(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原因。

(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27、我国的宗教概况和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存在的宗教种类及基本情况。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宗教状况变化。

(3)我国对宗教实行尊重和保护宗教自由政策。

我国宗教的种类:

佛、伊、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以及其它一些少数民族其它宗教。

(4)我国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政策。

它符合宗教自身规律: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宗教变化:

宗教存在的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被消灭;宗教已成为联系教徒的爱国组织。

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的(宗教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

■■■宗教政策: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重点补充说明:

●●●●关于我国宗教政策问题: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含义:

②实质:

国家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③方针:

自传、自治、自养,独立自主、自办。

④性质:

在我国,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⑤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⑥目的: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⑦要求: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

★★★★附:

从制度上讲,如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我国的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

①(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平等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民族平等,巩固民族关系。

④(宗教政策制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⑤(基层民主制度)完善我国基层民主制度,加快村民自治民主建设。

⑥(法律制度)坚持和完善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涉及民族问题的相关知识点(22至27)

⑴、民族的基本特征(略)

⑵、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⑶、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

⑷、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大制度、一大原则、一大政策:

●一大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大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大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含义、实质、方针、性质、目的、矛盾、要求、必要性)

28、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附:

国际社会形成的原因:

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的需要与国家为单位形成。

国际社会成员包括两类:

主权国家(194个),国际组织。

(1)国际关系的概念:

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其中:

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基本形式。

(2)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

(3)国家之间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这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原理)。

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

29、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1)主权国家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主权国家构成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2)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主权国家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也负有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它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等国际义务。

(原理:

主权具有对内的最高性和对外的独立性特征,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30、国际法。

(1)国际法的含义。

国际法:

指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即调整国家之间的法律(海洋法、空间法、外交关系法、战争法等)。

(2)国际法的作用。

31、联合国——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区。

(1)联合国的创立和发展。

(2)联合国的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应遵循的原则:

主权平等;履行完整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它国武力威胁和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它国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4)联合国的机构。

联合国机构:

设立大会——安理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6个主要机构。

(5)我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3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和平问题的含义:

(2)发展问题的含义:

(3)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有利保障和重要基础。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强权就是真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

最大限度的摄取利润,追逐利益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5)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