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5518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docx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43

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积累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安恬(tiān)绚丽(xùn)荟萃(cuì)闲情逸致(yè)

B参天(cēn)镶嵌(qiàn)静谧(bì)栩栩如生(xǔ)

C磅礴(bò)眷恋(juàn)温馨(xīn)争妍斗艳(yán)

D邂逅(xiè)惬意(xiá)娴熟(xián)玲珑剔透(t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形声字、难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

C项,正确。

A项,“安恬”的“恬”应读“tián”。

“闲情逸致”的“逸”应读“yì”。

B项,“参天”的“参”应读“cān”。

“静谧”的“谧”应读“mì”。

D项,“惬意”的“惬”应读“qiè”,“玲珑剔透”的“剔”应读“t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效率低下的忙乱中。

B.毕业晚会即将举行,一向热衷集体活动的明明同学上蹿下跳,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C.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D.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辨析。

A项,“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B项,“上蹿下跳”比喻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含贬义)。

C项,“浮光掠影”的意思是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

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D项,“择善而从”引伸为学习。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这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

C.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的《人间送温暖》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深入了解了汪增祺。

D.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事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

B项,正确。

A项,成分多余,“超”和“左右”重复,应删掉一个。

C项,存在成分残缺的语病,及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的现象。

“通过……”是介词短语,“使……”是动宾短语,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应删掉“通过”或“使”。

D项,存在关联词搭配不当的语病,要将“但”改为“还”。

4.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欣赏着瘦西湖的红桃绿柳,他由衷赞叹:

“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解说:

这句话末尾的标点使用正确。

B.木本采沐

解说:

这四个字的造字法相同。

C.繁花嫩叶流水潺潺爱好文学赞叹不已

解说:

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D.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

解说:

这句话的主干是“瀑布遮住枝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造字法、短语结构等汉语知识的应用。

A项,为直接引用,感叹号用放在引号之内。

B项,这四个字造字法不完全相同。

“木”为象形字。

“本”和“采”为指事字。

“沐”为形声字。

D项,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不相同。

“繁花嫩叶”是并列短语。

“流水潺潺”是主谓短语。

“爱好文学”是动宾短语。

“赞叹不已”是动补短语。

5.下列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中常有使人眼前一亮的“孩子”形象,如《皇帝的新装》中说真话的孩子,《社戏》中那一群天真纯朴的农村少年儿童。

他们身上,往往闪着人性美好纯真的光彩。

B.想象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

在老舍笔下,夕阳返照,山坡上的薄雪会羞红了脸;在郭沫若眼中,流星划过,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C.作家的经历往往会在其作品中留下印记。

《小石潭记》中潭水映照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内心的凄凉,《醉翁亭记》中琅琊山悦耳的鸟鸣反衬出欧阳修被贬后消极遁世的思想。

D.曲折的情节有助于丰富人物形象,强化作品主题。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神秘的探险凸显了主人公的勇敢正直;《格列佛游记》以主人公航海的奇遇,折射出作者生活时代英国的社会现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

C项,《醉翁亭记》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6.根据拼音写汉字。

(用正楷依次写在方格内,4分)

走进江淮生态大走廊,便能感受到扬州生态文明,触摸到城市文化记忆:

在万福大桥上远(tiào),树影婆娑,花团锦(cù),看不够“七河八岛”那滴翠的绿和浓(yù)的红;在高邮湖上泛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绘不尽湖面那粼粼波光和点点帆影;在邵伯老街上徜(yáng),青石斑驳,庭院深深,写不完老宅里那尘封记忆和千古幽情……

□□□□

【答案】眺簇郁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辨析和汉字的书写。

“远眺”的“眺”是“望,往远处看”的意思,应是“目字旁”。

“花团锦簇”的“簇”是形声字,上半部分是“竹字头”,下半部分是“族”。

“浓郁”的“郁”,不要误写成“欲”。

“徜徉”的“徉”不要误写成“单立人”。

7.默写。

(每空1分,共9分)

(1)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勃《滕王阁序》)

(2)欲穷千里目,▲。

(王之涣《登鹳雀楼》)

(3)▲,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4)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5)▲,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6)稻花香里说丰年,▲。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

”是啊,只要方向正确,就不要在困难前却步,坚持就会有转机。

(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作答)

【答案】

(1)秋水共长天一色

(2)更上一层楼(3)潮平两岸阔(4)一览众山小

(5)无可奈何花落去(6)听取蛙声一片(7)小桥流水人家(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诗句的默写识记和默写能力。

本题难度不大,考试注意平时要准确的背诵重点诗篇中流传千古的名句,能够正确的书写,不出现错字、别字即可。

(1)—(7)题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句或下句即可;(8)题为理解性默写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识记积累才能回答。

(1)“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长”是易错字,不要写成“常”。

(2)“更上一层楼”的“楼”右下部分为“女”,不要误写成“大”。

(3)“潮平两岸阔”的“潮”不要少写三点水。

(4)“一览众山小”的“众”不要误写成“重”。

(5)“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奈”,不要误写成“耐”(6)“听取蛙声一片”不要少写“取”字。

(7)“小桥流水人家”中“流”右边不要写成“巟”(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难以言传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富于(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

8.语文实践活动。

(8分)

(1)读新闻资料,概括“24小时城市书房”的特点。

(3分)

参观扬州虹桥坊24小时城市书房后,中国新华书店协会理事长赞叹:

“阅读已成为扬州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线!

”24小时城市书房,读者刷借阅卡就可进入,书房里有自助办理借阅卡的机器,配置了二维码数字书刊借阅系统、自主借还机等设备。

在这里,读者还可以受到绿色环保节能的环境,以及免费饮水、自助饮料售卖等人性化服务。

“24小时城市书房”特点:

▲,▲,▲。

【答案】自主借阅、还书籍;绿色环保节能的环境;免费饮水、自助饮料售卖等人性化服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提炼信息的能力。

语段第二、三句“24小时城市书房,读者刷借阅卡就可进入,书房里有自助办理借阅卡的机器,配置了二维码数字书刊借阅系统、自主借还机等设备。

在这里,读者还可以受到绿色环保节能的环境,以及免费饮水、自助饮料售卖等人性化服务。

”介绍了“24小时城市书房”的特点:

自主借还书籍、绿色环保节能的环境、具有免费饮水、自助饮料售卖等人性化服务。

(2)读名作选段,填空。

(3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以上情节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是因为▲。

【答案】五猖会是因为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和痛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常识的识记和对作品的理解。

《五猖会》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批判教育制度和封建家长制度的叙事散文。

这一片段是儿时的作者对迎神赛会的热切向往,以及他正欲到东关看“五猖会”而被背书一事。

(3)读漫画,写含义。

(2分)

阅读之门

含义:

▲。

【答案】现代社会,真正阅读的人越来越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漫画寓意的理解。

漫画的内容是:

画面的正中伫立着三本高高的、厚厚的书,中间最高的书上写着四个大字“阅读之门”,一队人排队经过“阅读之门”,结果只有少数人变得高大了,大部分人还是那么矮小或变化不大。

寓意人们经过阅读,收获并不大,原因是阅读只是走过场,并没有真正阅读。

一、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

(6分)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

可爱。

9.

(1)适当想象,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

(3分)

▲。

▲。

【答案】可爱的巨石大如席,下面濒临泉水。

垂杨拂水,临泉举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画面描述。

这首诗流淌着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尤其是诗中的盘石、泉水、垂杨、春风、落花,似通人意,杨柳拂杯,春风送花,各尽其能,纷纷为诗人的逸乐助兴。

自然景物的灵动和谐,使诗意变得活跃跳动,闪现着智性的光辉。

诗的前两句写盘石临水、杨柳拂怀,可爱之至。

而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3分)

▲。

▲。

【答案】运用设问和拟人修辞,写出春风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表明诗人的快乐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的赏析。

运用设问和拟人修辞,三、四两句以问答和猜测的语气抒情遣意,耐人咀嚼回味;春风善解人意,为独自喝酒的诗人送来落花助酒兴。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

(15分)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节选)

崔铣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

"而翁长铨①,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女寄言于母。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②。

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

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使,与太监某守辽东。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公固辞。

太监泣曰:

"是非贿得之。

公固知某不贪也。

"公受珠,内③所著披袄中,纫之。

后还朝,求太监后④,得二从子。

公曰:

"如有营,予佐尔贾⑤。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皆阳应曰:

"诺。

"公屡促之,必如约。

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注】①铨:

量才授官。

②白:

告诉。

③内:

同“纳”放进。

④寻找太监的晚辈。

⑤贾(gǔ)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4分)

(1)恚而语女曰(▲)

(2)内所著披袄中(▲)

(3)予佐尔贾(▲)(4)出珠授之(▲)

【答案】

(1)怨怒

(2)穿(3)资助(4)交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1)题“恚”读“huì”。

是“恼怒,怨怒。

”的意思。

(2)题“著”读“zhuó”,动词,是“穿”的意思。

第(3)题“佐”结合语境,是“资助”的意思。

第(4)题“授”动词,“交给”的意思。

1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而固吝者何?

A.学而时习之(《论语》)

B.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D.中额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能力。

例句的“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A项的“而”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才”、“然后”。

B项的“而”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D项的“而”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12.翻译句子。

(6分)

(1)公屡促之,必如约。

【答案】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屡”的意思是“屡次、多次”;“促”的意思是“催促”;“如”的意思是“依照、顺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但”的意思是“只、只是”;“耳”的意思是“而已、罢了”。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孟子·鱼我所欲也》)

【答案】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而”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弗”的意思是“不”。

13.从文中概括一则事例,并据此写出王忠肃公的优秀品质。

(3分)

【答案】“拒婿调迁”和“珠还原主”两则故事,表现了王翱刚正不私、廉洁自持的性格品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文章记叙了王公不为女婿谋京职和他与友人交往的事情,着重写他刚正无私和廉洁的一面。

这两件事具有典型意义,将王翱的性格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其形象让人敬仰。

【译文】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走,他怨怒地对妻子说:

“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像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你父亲硬要这样吝惜力气,是何道理?

”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

夫人一天晚上摆上酒,跪着禀告王公。

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外,坐车到朝房里住宿去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

女婿终于没有调进京城。

王公做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

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

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

王公坚决辞谢不受。

太监哭着说:

“这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

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是贪财的人啊。

”王公接了宝珠,

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把它缝在里面。

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代,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

王公安慰他们说:

“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

”二人都说:

“是的。

”王公说:

“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

”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

都假装答应说:

“是”。

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

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

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2]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16分)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邓江波

(1)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

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

(2)阅读的“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

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调动记忆和思维。

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

一方面,数字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

阅读的对象大多伴有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元素。

另一方面,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猛增,内容格调上也越来越“流行”。

沉湎于唾手可得的享受,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

(3)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

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议,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就是“一年读180本书,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一年读不到100本书你就将落伍”之类急不可耐的训诫。

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也只是略读、跳读。

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维、健全心智,而是为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利益的“文化资本”。

(4)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塑造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又在午后的阳台上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

有的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心血来潮网购一摞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

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这说是一种“阅读表演”。

(5)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

工作高度分化而且替代性强,知识和技能需求不断升级,教育培训成本居高不下……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选自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4.写出本文题目的好处。

(3分)

【答案】引出本文关于阅读的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议论文题目的作用。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用疑问句作为题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书越多越好?

”引出读书的这一论题。

15.简析第(3)段划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分)

【答案】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现代人读书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现代人阅读不仅求“快”,而且贪“多”的事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列举各路媒体的报道的阅读训诫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现代人读书求“快”贪“多”的特点。

16.概括第(3)(4)段中有些人获取“文化资本”的两种做法。

(4分)

【答案】所读的多是“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也只是略读、跳读;“阅读表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提炼信息。

第(3)段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也只是略读、跳读。

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维、健全心智,而是为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利益的“文化资本”

第(4)段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塑造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很多年轻人摆拍发朋友圈或网购一摞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

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这说是一种“阅读表演”。

17.你怎样看待“全民阅读时代,读书并非越多越好”这一说法?

阐述你的理由。

(80-100字,6分)

【答案】示例:

我赞同作者“读书并非越多越好”的观点。

因为正像文中所阐述的那样,有些人仅只是为了贪“多”求“快”的阅读,只为眼前利益,所读内容也只限于一些工具型书籍,阅读技巧也只是略读、跳读。

这样的阅读根本不能达到锻炼思维、健全心智的目的。

更有甚者,把阅读当成一种表演和作秀,显然,失去了阅读的真正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评述观点。

结合文章的观点“读书并非越多越好”,尽量从正面的思想去理解和阐述。

阅读的回潮本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

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

我们要做到真正的阅读,实现阅读的真正意义。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18分)

后生可畏

刘斌立

(1)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事务所,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

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2)我问了问事务所的李信律师,他一脸嬉笑地回答:

“这孩子他爸是我们事务所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

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

我们啥事儿也没给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3)“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

(4)“老实?

您可别小瞧这小子。

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

”老李边说边摇头。

(5)后来我再去事务所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

他今天夹克上带钉,明天头发颜色又换了一种颜色。

(6)那年律师考试前没几天,我去事务所办事,发现那桌子没了,常远也没了踪影。

问老李,老李笑着说:

“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的酒吧里演出去了。

他爸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7)我又惊讶又好笑:

“现在的年轻人啊……”

(8)一年以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老李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从我这儿跑了的摇滚的男孩儿吗?

他又回来了,这次他主动来求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

(9)“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

”我带点调侃地回复。

(10)之后,因为工作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与鉴睿律师事务所和老李少了很多交集。

(11)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头条新闻。

矿务局部分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

遇难矿工的家属,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12)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吸引了我: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

这条很小的信息,却因为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让我震惊!

(13)我立刻致电老李,他确认道:

“没错儿,就是他。

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14)“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

”我问道。

(15)“还真不是。

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

就在茫崖!

听他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

后来他自己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16)我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

“后生可畏啊!

(17)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道:

“后生可畏!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13期,有删改)

18.文中写到常远的哪些经历?

请按照顺序补充完整。

(3分)

①——被逼备考律师——②——③——帮助穷人打官司

【答案】①在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②临考前,跟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的酒

里演出;③主动准备考律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答题的关键是能提炼出重要事件,然后组织语言作答。

在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是插叙的内容,是最早的事件。

我见到他之后,发生了两件事:

临考前,跟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的酒里演出;因见到矿难无法获得赔偿,主动准备考律师。

19.读文中画线句,完成题目。

(6分)

(1)简析第

(1)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及表达效果。

(3分)

【答案】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男孩是被逼备考律师,不情愿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